除夕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唯一号: 111634020210000698
专题名称: 除夕
文件路径: 1116/01/object/PDF/1116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267.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农历年最后一天,民间叫“过年”。在外的人必回家团聚,喝“分岁酒”。同时须煮新年饭置锅中,曰“过年饭”,作为大年初一午炊,取有余粮之意。吃罢分岁酒,长辈要给晚辈分压岁钱,以表对晚辈的节日祝福。明清时的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铜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民国时,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今大多用红纸包人民币给晚辈压岁,叫“压岁包”。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要点“分岁烛”,也叫“照岁灯”。它用半爿芋头或红萝卜做盘,插以小蜡烛,放在屋里屋外,栏旁笼畔、果树下等处,宵永长燃,生花报喜。有的人家还在谷仓、钱柜、水缸、秤杆上,贴以红纸条,或写上“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字样,叫“封年”。除夕合家老少,守岁至凌晨子时新年第一声“开门炮”响。古代守岁,或谈心、或猜谜、或游戏、或赋诗,颇有情趣。今守岁,用些茶点、瓜果,边吃边谈,畅叙家常;或打扑克、搓麻将;或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欢度除夕之夜。除夕有清债过年之俗,借用的东西要物归原主。在旧社会里,穷人“过年难,难过年”,有的为避债,除夕躲起来。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