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管”“五改”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唯一号: 111634020210000667
专题名称: “两管”“五改”
文件路径: 1116/01/object/PDF/1116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256.pdf
专题类型: 疾病

专题描述

1960年后,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转移到推广城乡公厕化运动。县城上塘镇首先开始取缔不卫生厕所,建立卫生、无害化的公共厕所,为全县做出榜样。四里乡(今茗岙乡)光塘垟村率先实现无害化、公厕化。为此在光塘垟村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广。会后,全县掀起处理旧茅坑、建造新公厕的热潮,一大批村镇实行公厕化,大大改变农村坑多、蝇多、蚊多的不卫生状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厕所、改水源、改炉灶、改畜圈、改环境)运动。许多村镇如三江乡挂彩村,全村实行人畜分居,半数农户脱鞋入室,卫生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大革命”中,爱国卫生运动基本停止。1978年4月以后,爱国卫生运动重新在城乡开展起来。在除“四害”、讲卫生和“两管”、“五改”运动中,均将改水、管水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来抓,它对改善城乡卫生面貌,预防肠道传染病都起着很大作用。70年代后期,将改水、管水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在半山区的岩头等地推广手压机井(少数机井装上小电动机),共建井2136个,受益4.48万人。在七都等地推广小口径灶边井,共建井240个,受益1000余人。1982~1990年,采取民办公助,先后兴建自来水厂(站)265座,总造价1024.5万元,受益34.22万人,解决部分城乡群众的饮用水问题。1984年2~4月,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饮用水的水质进行调查,并选点采样,结果表明,全县饮用水的水质基本良好,主要项目均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1988年,选点进行丰水期和枯水期两次水质全分析检验,其结果亦基本符合饮用水卫生要求。同时,对要求建造自来水厂的乡村进行水源卫生学调查,采样检验,为建造自来水厂提出科学依据。1988年以后,对永嘉自来水厂和清水埠自来水厂出厂水各选择5个点,每月进行水质监测一次。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