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武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唯一号:
111634020210000625
专题名称:
武术
文件路径:
1116/01/object/PDF/1116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218.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瓯渠吴氏始祖吴溁(号孚叟,赠武节大夫)传入南拳。至1990年,已历经31世,748年。19世纪60年代,吴氏第22世吴通辉(字汝彩,号玉山)在瓯渠创办玉山书院。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吴通辉逝世后,由其子、武秀才吴承球(1843~1910)续办。承球擅长内家提放功夫,进退敏捷,能“置刚柔于进退之中,运四两引千斤之法”,其胞弟吴承玕(1848~1928)、子吴善卿均系当朝武举人,奖赐120斤大刀2把(现家存1把)。从吴承球祖父吴天笃开始,武技代代相传,是颇具影响的武术世家。 瓯渠全村400多座房子,几乎座座设有拳坛,农民习武成风,素称“武术之乡”,谚云:“瓯渠雄鸡也有三路柴(柴指棍棒,意喻雄鸡也会武功)”。 路口乡杭廓村有一经历三朝九帝的武术世家。一世廖崇党,官封武信郎;二世廖济川,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武举;三世廖庆梁,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中武举;六世廖岩文,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武案元(府试第一名)。廖家武技一脉相承,至今已传九世,是永嘉武术史最长的世家之一。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塘岩门村陈百川、渠口村叶凤魁中武进士。民国14年(1925)3月,永嘉鹰爪派拳师陈志帅(白泉人)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国考比赛”,获第96名(参赛5000多武士,录取400名)。民国18年(1929)10月,瓯渠吴承球之侄吴恩侯应邀担任在杭州举行的全国第一次武术擂台赛评判委员。此外,梅岙的鲍仲英专长双刀,花坦小坑(今名霞山)村的汪雪垒、汪瑞雪兄弟俩有手捏破毛竹的硬功,擅长猫儿擂、口针之技。 上塘镇嶂岙村60多户,家家练拳,被称为“小瓯渠”。400多户的下日川村,设有20多个拳坛。有的村庄在节日活动中安排武术表演。枫林镇有每年正月初一组织武术表演的传统,1987年后改为农历每年二月廿一日进行武术表演,场面隆重热烈。 建国初期,部分老拳师在当地招徒授拳,少数出县教拳。1956年元旦,在县首届群众体育运动大会上,第一次安排国术表演赛。1959年举行的县首届全运会和国庆节运动会,均安排武术表演赛,并选拔二人参加温州地区农民运动会(在丽水举行)武术比赛。1982年10月1日,鹰爪派老拳师陈志帅参加温州市武术表演赛,11月又赴杭州参加武术表演。1984年6月18日,成立永嘉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编成《永嘉武术拳械录》,列举永嘉流行的武术有南拳、北少林拳、捕俘拳、长拳、太极拳、武当降龙十八掌、黑旋风十八罗汉、神功法共8种,205个套路(徒手148套,器械53套,对练4套)。1986~1990年,先后举办7期青少年武术培训班,参训学员771人次,组织6次武术公开表演,观众7000多人次。其中1988年3月24日第4次农民武术公开表演后,选拔12名高手参加温州市首届农民运动会武术比赛,1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