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分类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唯一号: 111634020210000485
专题名称: 纸币分类情况
文件路径: 1116/01/object/PDF/1116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745.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宋代开始使用,元、明、清相袭。元有“中统元宝钞”、明有“大明通行宝钞”、清有“大清宝钞”、“户部发票”等,与金属币同在市场流通,但数量不多。由于兑换不便,商人仍喜用金属币。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禁止白银、银元流通使用,宣布由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由于银元币值稳定,禁而不止。31年(1942)开始使用“关金券”(1元折法币20元),与法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实际是变相发行大额货币。20世纪40年代中期,桥头“恒大商行”和枫林“乾寿堂药号”曾分别印制具有货币性质的“本票”和银票投入市场流通。随着时局变化,政府大量发行纸币,面额越印越大,永嘉曾有纸币面额大到五百万元,造成纸币急剧贬值和通货恶性膨胀。37年(1948)9月,永嘉启用“金圆券”,停用“关金券”(1“金圆券”折换“关金券”15万元、法币300万元)。同时限令:凡持有黄金、白银、银元、外币者,一律要兑换为“金圆券”,否则没收。但很少有人主动兑换。“金圆券”流通不到10个月。建国前夕,法币、“金圆券”成为废纸,城乡市场仍以银元、银角进行交易,或以大米、棉布等实物计价进行交换。 民国38年(1949)5月7日永嘉县城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带入为数极少的“北海币”、“华中币”在市场流通,不久即为人民币所代替。6月14日,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禁止使用国民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统一使用人民币。至12月下旬,人民币成为永嘉城区唯一流通货币;农村于1951年底全面流通。 1955年3月1日起,发行新版人民币,面额主币有1元、2元、3元、5元、10元5种;辅币有1角、2角、5角、1分、2分、5分6种。4月1日起停止旧人民币在市场流通使用,只能向人民银行调换新人民币,至6月10日,县人民银行共收回旧人民币119.98亿元。 1959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面额与前套人民币相同,同时流通使用。1964年4月15日起,停止使用苏联印制的1953年版3元、5元、10元3种面额的人民币,由人民银行陆续收回。 1987~1988年,分次发行第四套人民币,面额主币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6种。辅币有1角、2角、5角3种,与第三套人民币同时流通使用。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