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金石遗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75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金石遗文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10
页码:
1584-15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嘉县的金石遗文,其中包括了永嘉文信国公祠记、惠日寺记、罗川鹤巢洞庵碑记、新建浩然楼记等。
关键词:
永嘉县
金石遗文
内容
永嘉文信国公祠记
明·谢铎
成化壬寅(1482)夏月,宋丞相文信公新祠成,在永嘉江心孤屿,盖宋德佑中,公避难兴复之地,去今且二百年矣。即其地与其时,尚想见其风声义概,历历如前日事,虽小夫妇女,皆知公之为烈也,于斯祀之,固天理人心之不容已,而亦安知公不死之心不眷眷于此也哉!当夫宋社既屋,天下沦亡,公方间关万死,脱京口,走真、扬,涉江浮海,力求二王之所在,以一至于斯也,人孰不曰,无可为矣。而公指日誓天,载踣载奋,鞠躬尽瘁,不震不詟,以一旅未亡,为兴王之期,以一息尚存,为报复之计。必欲诛浞若臣靡之于夏;必欲讨卓若王允之于汉;必欲挫温遏坚若谢安之于晋。凡其区区致力于未极之间,强此之衰以艰彼之进者,皆圣贤之所难为也。故在《易》之《遯》曰小利贞,又曰与时行。若乃拼命于一死以自异于忘君负国之徒,夫岂公之所难哉!故即是以究公之生平,不难于死,而难于未死;不责其未死之功,而予其必死之志。不然宋亡殉国以死者何限,而独公为首称哉!初公之在难也,门下客莫有从者,独吾邑杜大卿浒慨然从公以行,竟克脱公,而大卿亦卒死于国。然则祠公于此,而以大卿与享,固礼也。公祠在京师在卢陵者,已非一日。永嘉之祠,则今刘令尹逊所创。令尹于公为乡后进,知公为详,因白郡守项公澄为之。既成,肖公像其中。仍置田以供祀事。于是郡邑两学士子谓其有关风化也,将刻石以纪,而以其师之命,来告于予。於戏!公之赫赫不可盖者,固不系祠之有无,而亦奚有于余之言哉!?独世之向往不足者,非此无以致其私。而令尹乃能于薄书法令所不急者,力倡之以风示当世,是故不可以不书。因书之且遗之词,俾歌以祀公。其词曰:
孤屿兮江中,屹颓波兮我公。江之流兮淙淙,公心万折兮必东。乾坤兮易位,江山兮改色。击楫兮中流,渺四海兮焉极。江之水兮上通于天,孰挽而下兮洗此戈铤。江之水兮与海不竭,石可填兮臣心始灭。日惨惨兮江声哀,公神不死兮尚其驾风涛而或来。繄庙食兮江渚,万岁千秋兮有如此水。
注:录自清德宗光绪《永嘉县志》卷四·建置志二。
惠日寺记
明·王瓒
枫林惠日寺,在永嘉楠溪乡。相传创自唐先天中(712~713),锡额名焉,而尤盛于赵宋之世。元季乱作,毁于兵燹,莽为椔翳狐虺之区。僧文献号坦庵善诗者,猛图复之,而力未逮。
我国家洪武元年(1368),僧大因展拓故基,结茅为庵居之。宣德乙卯(1435),僧道华号懒庵者,鼎建正殿、仪门及法堂,曰“后此当有绍而兴之者”。正统丁卯(1447),晓庵、惠昱偕其徒德鼎,重建山门及钟鼓楼。历岁既深,而剥陊欹倾,日滋以甚。今主持智澄忧之,益崇其道,益厉其行。慧悟诚笃以感孚其乡之人,众亦倾意向往,其乐施欣助者,鱼贯而至,俱尽出资以足之。于是凿石于山,陶瓦于野,市材于郡城,群力奏技,不督以勤。于凡旧所树者,罔不葺理,今所宜有者,罔不完具。而方丈之室,栖禅之所,东西廊庑,外内庖湢,下至钟、鱼、鼓、板、旙幢之设,整然一新。丹雘之绚烂,貌象之庄严,悉有以炫人心目矣。自成化癸卯(1483))迄于正德癸酉1513),前后三十余年乃克迄工,所费若干万缗,其可谓劳焉耳矣。智澄,大姓徐氏子,天石先生六世孙也,族义叔功亮号碧筠者,寔从更其事。智澄自具始末,谒余纪其成。夫佛以虚无为宗,以慈悲为德,驾宏博阔大之言,以神其因果罪福之术。而究其指归,无非劝诱愚俗,以耸动其善心耳。国家所以弗斥其教有由哉!凡名山异壤,鲜有不为佛刹所宅者,实贵于传续之得人,其不致陨坠也。如慧日者,其东为笔架峰,其西为芙蓉崖,前对伏虎,后枕石庵。泉石清奇,林壑幽怪,而山水之佳,最于枫林。使非起寺之废,其昌足以当其胜哉?智澄持规守度,表率其徒,其徒若玄纹、玄绍者,亦刻苦自饬。兹寺当弥久弥盛,而所以广资福泽,祇祝国厘,无穷其期矣。是宜志之,俾后之居于斯者,有所视则而感发焉。
大明正德八年(1513)冬十二月望日
罗川鹤巢洞庵碑记
明·朱腆
岁辛巳(1521)仲冬四日,罗川大姓赵君文权,余先考外兄也,偕道人丁盛芳赍厚币谒余祖祠。于时,族长幼咸集,礼罢,以鹤巢洞碑请余记,诚意既至,余容可辞?遂往罗川赵氏居,北入可半里许,杉桐夹道,松竹满蹊,策鞭长驱,顿觉心神怡旷,未几路道穷绝,前后俱巉岩峻壁。小庵数楹,傍岩下,庵后岩壁,有穴深阔十丈许,内可容千余人,穴旁有古木,玄鹤时巢木巅,倏飞倏息,若豢养然。主人款延既毕,备言庵创始于元泰定丁卯(1327),赵祖世英甫君,缥缈中见有仙乘鹤而至,自后洞中金鼓之声由夜达旦,或鸣或止,居民咸请如子产故事,结庵以祀之,扁(匾)名真如堂。而派承于广化禅刹,鸠工命梓,不日告成。于至元己卯五年(1339),铸大炉以薰香朝夕,凡有水旱灾伤,祷之即验,如响应声。乡民咸倚仗之,以为保护太平之一盛典。厥后读书明理如子明、子清翁,又继其事,因庵欹斜,卜日竖正,其夜大风从东南来,翌日端正如故,是亦洞灵之一显著也。历年既久,栋宇圯坏,而香炉尚存,佥请众议,因仙乘鹤之故,名曰鹤巢洞庵。至于皇明永乐二年(1404),秉四顺君仍督乃事,重新庵宇,建立牌座,朝恭暮礼,罄涓埃之诚,以祝颂圣神万岁。至道人赵福清,克成先业,置田若干亩,为香灯之需,率庵众礼拜之仪,朝夕洗替,协力赞成者,文效永存也。相其事者十七普惠也,福清羽化。其徒盛明、盛芳辈皆无忝乃师,积财维未克厚,亦未尝以匮乏鸣于人,且重道尚贤,斫石树碑,旌文求记,以图垂芳久远,其向慕之意,深可嘉焉!视世滥名缁流,人各跖行,衣钵之传,身亡遂泯者,霄壤悬隔。笔于记,所以贺鹤巢之名不朽,且传世居是庵者,思前人兴创之由,及嘉盛明、盛芳辈旌文之意也。是为之记云尔。
正德十六年(1521)十一月吉立
新建浩然楼记
明·刘东星
永嘉控山带海,形胜甲于东南,而江中孤屿最奇,嶙峋壁立,横截江流,惊波怒涛,弥漫震撼,屹然不移,有迴狂澜而障百川之势。忠臣义士值死生患难之冲,不疑不慑,中宇宙而独立,以身负纲常之重者似之。其上为江心寺,两塔并峙,高插云汉。寺左有堂翼然,名曰正气,则宋丞相文山公祠也。公尝航海求二王,信宿于此,瓯人至今仰之,世世崇祀。祠前有地若干步,俯瞰江流,尤旷绝可喜,屿中称最胜焉。宪长吴君韫庵建节海上,民和兵戢,时荐谒祠下,周迴四顾,喟然叹曰:“是宜楼以壮观瞻。”乃始经度定基,出资构材。郡守李君际寅赞其议,而郡丞刘君正亨督其成。闳敞爽闿,与其地称,而名之曰浩然,盖取文公《正气歌》中所称“孟子浩然之旨”云。余校士至瓯,瞻拜祠下,吴君因觞余于楼,而属为之记。余曰:东南之名胜岂独永嘉,而永嘉之名胜岂独一孤屿哉!惟文山公成仁取义,不以颠沛流离易志,此其大节挺立,名与天壤俱留,故所过之地,山增高而江增深,有不在于形胜之间者。且楼又当公祠前,巍峙特出,拥翠飞丹,真是上接太清而历览无际,名曰浩然,不亦称情乎哉!登斯楼也,俯仰乎江山之秀,而想见文山公之忠义,则烈烈轰轰之气,当有不亡者存。而激颓立懦,宁无独秉浩然之全,植纲常,撑宇宙,与文山旷世而相感者,出于其间乎?然则是楼之裨益于世教大矣!若夫鱼龙烟雾之出没,风帆沙鸟之往来,上下倏忽变幻,献异于窗棂几席之间,足以侈眺望而供吟啸,则骚人墨客,或将取之,而非吴君所以建楼之意也。经始于庚辰仲冬,落成于明年正月。吴君名自新,祁门人,登戊辰进士。
江心寺诗碑
明·李思诚
秋日同缪郡伯、蔡别驾、薛司理三公视师江心寺四首。
瓯水回环枕梵宫,请缨此日集艨艟。
登楼海气千峰合,倚槛江涛两岸通。
漫说西平明组练,还输太傅肃崆峒。
醉来似入金山寺,北渚南徐逗晚风。
山色潮声自古今,楼船笳鼓一登临。
云屯鹅鹳忧方切,风起鱼龙恨转深。
塔入中流悬夕照,亭当绝壁变秋林。
伫看碧落波澜静,敢向江皋说陆沈。
攸攸形胜几回看,俯仰兴衰强自宽。
晋代衣冠诗碣古,宋时钟磬佛灯残。
到来插羽依孤屿,坐久鸣涛动远滩。
江上一樽星并聚,临风说剑倍生寒。
绝岛亭亭压此都,振衣直上倍踟蹰。
愁喧铙吹兼天地,静听钟声乍有无。
老子凭栏兴不浅,诸公击楫剧相呼。
西风习习波如縠,露甲霜戈意已徂。
李思诚,明扬州人,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任温处兵巡道。
学庸图说序
清·周衣德
永嘉之学,肇于唐而盛于宋。自布衣王儒志老先生倡明正学,九先生、六君子接踵而起。若叶水心、陈止斋诸儒以学显,诚东南翘楚也。厥后稍不振,文亦委靡,盖风会使然,而于理学一脉终未尽亡。尝见枫林徐生,出其叔祖次陵先生所著《学庸图说》,藏之既旧,尘积满纸。予指拭而竟读之,始知深山穷谷之间,士之抱道自重,以著书自娱,不求闻达者,往往而有,而于先生益信。今夫士习亦稍变矣。下焉者,荡检〓闲,伊于何底。务为举业者,剽义连络成文,摘录难字僻典,以眩主司而务奥博。至询以童诵之《大学》、《中庸》,理解若何?脉络若何?蒙然不知,此则学人之大患也。且夫读书之难,非务博之难,惟穷理格物之为难。即如《大学》节次,朱子补“格物”,传“格”之字义,异说蜂起,或竟附会古《大学》,颠倒经传,更成灭裂,不其难哉!今有人广览诸子百家,远搜地志山经,著为文章,沉博雄丽,非不擅名文场。至于修己治人之道,尽性立命之学,概乎其未之有闻,安用此书簏为哉?先生家在溪山,绝无师承,惟先儒说理之书与四书五经,伏而诵之,好学深思,夜坐达旦,每有会心,欣然忘食。尝辟吕留良《四书讲义》之谬,著为此书。其目有明明德图、新民图、止至善图、格物图、格物致知图、致知诚意图、正心修身图、修身齐家图、齐家治国图、治国平天下图。
《中庸》一书,亦章次为图。每图各有一说,意义相衔,立言皆有根据。六经精微毕至,亦内外兼赅。实能于贤圣之理,六通四辟,兼综而条贯之。即使周、程、张、朱复生,亦当把臂入林矣。夫词章之学易于进取,视说理之士以为陈腐,其弊久矣。先生不得志于有司,则有志著书,且择其精要者而发明之。其有功于圣贤经传不浅,足与有宋诸理学后先相接也。其书首尾完好,予劝其梓而行之,以公诸世,而序其说之大概云尔。
苍峰岭路碑
合溪之南有苍峰焉,即神女之所出也。其山矗耸而起,恍如域中五岳,丹峰千重,峭壁万仞。登斯峰也,顾盼山灵,则目幻乎云物去来之色;吹嘘天籁,则耳骇乎风泉断续之声,其胜景不堪尽述。茅生山之腰,先代已经开辟成路,但世远年湮,屡被塌坏,是以耕夫樵父,徒悲步履之艰;客旅行商,共叹征途之苦。有心者于此,念古道崎岖,鸠工重镌修造。窃以功久业宏,恨独力之难成,爰醵金以竣事。近地富户钱家,各出箱中之粟,远乡名贤钜士,共掷杖头之钱,善事以成,庶几幸甚。今将捐助姓名,勒石彰义,以传永久。
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
二房三房首事刘文统、文浩、文党、文芹
楠溪高等小学校碑记
清·徐定超
学无古今中外,一也。故为人臣者学为臣,为人子者学为子,为士、农、工、商者学为士、农、工、商,各明其理之所当然而究其事所终极,大之化民易俗,小之治生赡家,非有他谬巧也。
今之言学则不然,执中者排外,弃旧者褒新,入主出奴,黑白混淆,莫衷一是。其尤甚者则又肆言无忌,创为异说以惑胶庠,盖亦不知学之甚矣!
《记》曰:“学然后知不足”。余谓:“知不足然后勇于为学也。”故夫图书、典籍、文物、声明之事,莫备于我邦,而文胜之弊,苶焉不振,欧美各洲强大之邦,出其所学以治其国,百废俱举,而中学反若逊之者,非学逊之也。人亡而学弊,学弊而政息,徒文不足以自强也。
圣天子兴教劝学,自视欿然,乃诏天下大兴学校,集中西之学以学之,而设学务大臣于京师,以察其事而督其成,天下靡然从风,渐知取诸人以为学矣。学知取诸人则不患不足矣!虽然,学无常师,主善为师,无人无我,惟其善而已。
吾乡旧有志仁书院,同治初年创自署永嘉县事曾愚哉,邑尊捐廉奖士,未及两年而辍。至光绪十八年(1892),邑尊邵君补堂承太守张公霖之命,大新学舍,重兴文课,其膏奖亦抽自绸厘,越六载改厘归税,诎然复止。前后皆因经费不足,举废靡常,学者病之。光绪二十九年(1903),邑尊秦君乐平、程君志良先后宰我邑,皆以兹事为先务,各捐银元一百枚,以为之倡,时予官农曹,所捐之数亦如之,于是吾乡士庶相继乐输者多至数百家,集资三千余元,存典生息,每月由官命题课士,取其息以奖多士之勤而材者。虽于创建校舍,礼聘教员之事概未之及,而基础已定,其必有继起而振兴者,垂绪千万世之远矣。余喜两邑尊之爱民,吾乡好义者众,不以地瘠而吝于财,有足多也,故乐书之。与捐之人皆得列名而刊诸石。
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岁次乙巳(1905)十二月吉日立。赐进士出身钦加四品衔户部江南司郎中,前辛卯科顺天乡试内收掌官记名御史加四级徐定超敬撰。
永嘉县嶕港灯塔记
民国·黄庆澜
瓯江形势险要,永嘉县城为全浙东南要镇,江绕永嘉城东、城北两隅,原名永嘉江,亦名永宁江,汇括苍山溪水,东注海中,海潮倒灌入江上,达城西北九十里,与括苍青田交界之安溪而止。溯江而上,水隘山多,险巇易触,操航业者恒视为畏途。而以永嘉北十八里之嶕港为最险,以孤屿屹峙江心,水势一分,折而北复合,急流上下,是港适当其冲,为瓯括交通必由之路,船只往来,日以千计。逼近东岸,嶕石累累,随潮汐而隐现,厄于此者,盖不胜缕指。先五岁癸丑夏六月,有宪兵教练官包君蔡英,来自青田,亦触没于此,同船二十四人,活仅六人。永嘉林绅鹿坪、吴君桂卿、陈君子明悯之,集乐善同社陈君仙槎、陈君绥亭、唐君榆村、江君榆臣等谋防患计,醵资设球灯于险处,俾舟人知所趋避也。数年以来,虽间有误触,而赖以幸免者,实属不少,不可谓非球灯之助。第事属草创,求完备而垂永远,非于嶕岸建筑灯塔不为功。乃以缘艰费巨而未举。今春林绅子立夫为余言綦详。因力为怂恿,捐俸提倡,并予筹定经费以维其久立。林之父鹿坪乃复踵前捐资改建。经余请叶君文侯偕同林君立夫、孙君公度、陈君子明僱棹往勘,复经一再计议而灯塔之规划始定。塔分二层,上层置灯,下层为司灯人居所,取返照法,逼灯之光朗射于礁石标识之上,盖使经此船只,了望分明,可以预为引避,洵善策也。余韪之,为诹吉于本年夏历五月十日兴工,今已落成。从兹化险为夷,瓯括之商贾行旅,咸资永赖,是林绅父子先后之倡议与夫赞助同人,其功皆不可没也。允宜铭之于石,绵斯善举,以示来兹。余故乐为记之。
中华民国岁次戊午(1918)秋九月上浣,瓯海观察使者上海黄庆澜撰,嘉善金人书。
温州明代平倭诸将戚继光等纪念碑
民国·刘绍宽
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中日事起,东省沦陷;期年而榆关热河相继失守,平津几殆。论者咸痛国威之不振,军气之不扬也。今夏,浙江第四区县属行政会议,瑞安县长陈公成提议为明代平倭诸将立碑。议云:方今倭患鸱张无异前明,然昔时温属被灾,赖有戚继光、汤克宽、牛天锡等协力御侮,得以渐次敉平。今者,武器战术既难胜人,所恃者民气忠勇耳。亟宜表章诸将,立碑纪念,藉以激扬民气,俾得奋起图存,恢复失地。议上,得允,温属诸县各立纪念碑。永嘉教育局局长童君鹏超,承县长张公感尘命,立石,以碑文见属。
余维明代倭寇扰及东南七省,氛恶甚矣。而与今日之日本则情势有稍异者。《明史·日本传》谓方国珍、张士诚相继诛服,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诸县,此倭寇之一因也。《朱纨传》言明初定制,片板不许入海,承平久,奸民阑出入,勾倭及佛郎机诸国人互市。闽人李光头、歙人许栋为之主,势家护持之,漳、泉为多,将吏不敢诘也。或负其直,栋等即诱之攻剽,负直者胁将吏捕逐之,泄师期令去,期他日偿。他日至,负如初,倭大怒恨,益与栋等合。浙闽海防久隳,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倭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来者接踵,此又一因也。然余闻师马相伯先生云:明之寇非尽倭人,中国之经商海外挟资归者,官吏辄坐以通盗,诛其人,籍没之。商民无所归,因引倭入寇,故能熟谙形势,深入内地,此又一因也。是则明初之倭寇,皆华人为谋主,以攻剽为能事,初非有争城略地之思。与后来丰臣秀吉之用兵,欲以侵中国、灭朝鲜者且大异;而以视维新后之日本,挟帝国主义以争取殖民地者,尤不可同年语矣。是故明之治倭者,肃清盗源,在国内不在境外。
方倭初炽时,朱纨提督浙闽海防军务,首捕奸人许栋、光头,皆就诛戮,惟为势家构陷以死。至为罢巡视大臣,致海寇充斥,毒东南者十余年。张经继任总督,即选将练兵,为捣巢计,虽为赵文华谗死,然平倭诸将卢镗、俞大猷、汤克宽等,皆经所擢用者也。胡宗宪谄事严嵩、文华,人品不足论,然倚以治倭,特著声绩。其诛海寇汪直、徐海、陈东、麻叶诸酋,则大憝去而倭势衰矣。由是四出征讨,所在夷灭。即戚继光、汤克宽等宁、台、温之捷,其方略皆受成于宗宪也。迨宗宪以党奸败,戚继光、俞大猷移师剿倭闽粤,浙抚赵炳然乃一鼓以歼浙寇,是则明代平倭诸将之功,固班班可考者也。顾余谓继光之功,尤有可纪者。初,继光守台、金、严三郡,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驱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船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今读所著《练兵纪实》一书,知其于平倭之功,独称完美,盖非无故而然者。夫天下安有武器不精,战术不讲,而惟以空言激扬民气,欲以恢复而图存也哉?
且夫吾温属之民气,亦非不壮且伟矣!乐清之赵连、方辂等,以士民御倭死者,前后不下十余人;平阳之陈老至以一身之死,捍蒲门一城,其烈与赵连诸人等,是固所亟应激扬者。然非有戚军之精锐以敉平于其后,则诸义民之陷胸断脰,迄无所援以死,究亦何补于国家哉?然则今之激扬民气将如何?曰:民气之可用,须养之于平日,非激之于一时。今世武器战术,至矣,精矣!然使驱饥疲离散之民,授之武器,教之战术,必不可以应敌。故于其民也,必先有所养,以赡其仰事俯畜之身;有所教,以导其亲上死长之义,然后赴汤蹈火,无不如志。所谓激扬者,盖如是。后之治军者,能师戚氏治军之意,精求武器战术,而复能善作民气而用之,则国何患不强,地何患不复?是则区区纪念之意也夫。
〔选自《厚庄诗文》续集,据《文澜学报》第三卷第一期,《文苑》第一页(民国26年3月版)〕
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平阳人,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曾两任温州中学堂监督。
嘉祥通俗图书馆纪念碑
瓯江之北,荆溪之西,宝台小学东南隅,有图书馆巍然傍来而峙者,以嘉祥先生名,盖因先生遗命为公众建筑也。先生任氏名嘉祥,字资卿,世居望江乡西岸村,仗义疏财,每以慈善公益为己任,已详其家谱不赘。先西溪沿江各户,私家学塾寥寥无几。自民国纪年,鸿年谬承学界选任永嘉教育会会长,县长金公兆棪清酌分田赋教育项下,于外西溪适中处创办小学一所,以开风气。时瑞安郭君凤诰为科长,力赞成,复提交县议会公决,佥请西岸地濒大江,为荆、菇溪上戍枢纽,其山水清淑,林壑清幽。旧有宝台寺,除楼僧奉佛外,余基可以拓筑,此宝台两级小学所由来也。初由县委陈祖唐为校长,热心兴学,继其后者各有扩充,至先生冢孙明达继任,议添筑图书馆,未果。后遣次孙明道游学美洲明尼沙(苏)达大学,卒业归,以通俗教育莫急于图书馆,请其父联辉筹款。辉欣然曰:“是乃祖志也。”遂将先生遗赀拨于建筑费,鸠工程材,不数月而斯馆落成。俾校内师生得就近浏览,即离校远者,亦可来观,乡人以先生有功文化,现请前瓯海道尹张公宗祥书额,后复属鸿年详叙颠末,勒之贝珉,永为纪念云。
邑人吴鸿年撰
曾耕西篆额并书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岁次己卯春月
下嵊石板桥碑文
下嵊村西,有一巨流焉,横几十丈,源出于大洋山之麓,蜿蜒奔驰而斯数百里计,夏秋之交,洪涛不绝,暴雨之后,白浪滔滔。此溪为永青两邑交通必经之要道,工农来往如织,目睹狂澜,惧若天堑,因阻坐待,失误良机者,实不胜数焉。
间有事急心急之人冒险涉至中流,欲去不得,欲返不能,或失货物,或遭灭顶,嗟彼行旅,良云苦矣。
公社建立,百废俱兴,同志耸目心伤,谓此洪涛巨浪誓不许永远横梗于通衢之间,致令行旅无感有跋涉之艰难。爰会议召开,全党动手,披霜履雪,全民任劳,钎工运石,经营于险流之间,凿壁轰岩,架梁于巨浪之上,变虎壁为康庄,改羊肠为坦道,为公社南北之纽带,使隔水地方为同村。感谢我党拨给巨款,并劝募集腋成裘,不数月而工竣,而大桥宣告落成焉。
下嵊建桥委员会
一九六四年春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碑记
一九二七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浙南各地农民武装暴动波澜迭起。一九三〇年五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于浙江永嘉成立,编入全国红军序列。全盛时达六千余众。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红十三军以永嘉、温岭、永康、缙云为活动中心,足迹遍及温、台、处、婺二十多县。该军攻丽水、战平阳、克缙云、袭乌岩,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百余次,沉重打击国民党之反动统治,鼓舞劳苦大众谋求解放之斗志,影响深远,为以后浙南游击根据地之建立,奠下基础。至一九三二年,红十三军受挫失败,全军将士牺牲一千五百余人,团以上干部几乎全部殉难,其悲壮历程,万众传颂,英雄业绩,永垂千秋。
温州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八年十月立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