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曲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3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曲艺
分类号: J826
页数: 1
页码: 1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曲艺种类繁多,主要有道情莲花、鼓词、弹词、七姐妹、三跳(即排街)、花鼓、双槌(即唱龙船儿)、三条槌、参龙、背元宝等。
关键词: 永嘉县 文学艺术 曲艺

内容

永嘉曲艺种类繁多,主要有道情莲花、鼓词、弹词、七姐妹、三跳(即排街)、花鼓、双槌(即唱龙船儿)、三条槌、参龙、背元宝等。道情莲花
  道情莲花源于道教,原是道教讲唱的一种表演形式,明、清时期,艺人穿道袍,戴道巾,登台演唱。演唱的形式有“坐台”和“排街”。道情莲花词文没有版本,是艺人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约有300本,大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改写的七言韵文。主要曲目有《双仙斗》、《双港渡》、《双颗印》、《高机和吴三春》、《黄三袅与林定郎》等。
  鼓词
  鼓词起源于唐代,宋代传到永嘉。明、清时,鼓词在城乡十分流行。清末,形成“南板”与“北板”两派,北板的唱腔使用永嘉方言。曲目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故事、传说。鼓词分大词、平词等种类。大词(即灵经)首推《南游》;平词主要词目有《十二红》、《绿牡丹》、《白蛇传》,次为《粉妆楼》、《龙凤再生缘》和《十八本头》。弹词
  弹词始于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盛行于晚清。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永嘉有惠风曲社,演唱者多为文人学士。辛亥革命后,弹词在民间一度流行。但不久即趋衰落。
  1963年10月,永嘉弹词组成立。1965年,弹词组两次赴杭州献演,并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之邀,为《雄鹰之歌》、《海上练兵》两歌词谱曲并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永嘉弹词组被解散,演员改行,曲谱散失。1978年,重组弹词班。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