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摄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3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摄影
分类号:
J4
页数:
2
页码:
1123-1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04年到1990年永嘉县文学艺术摄影的情况。其中包括同昌摄影社、美术照相馆、露天照相馆等。
关键词:
永嘉县
文学艺术
摄影
内容
永嘉摄影,始于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归侨夏炳南在城区(今鹿城区)铁井栏开设的同昌摄影社。民国13年(1924),在府前街有美术照相馆。22年(1933),在公园路有真面目照相馆,因全在露天拍照,后就更名露天照相馆。36年(1947),城区照相馆发展到22家,形成公园路、府前街两条“照相街”。
瓯江北岸的永嘉现境内,最先以照相为业的有白泉的陈光格、桥头的叶有岩,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职业摄影生涯。40年代,又有瓯渠的吴昭佳、乌牛的叶可枢(在乐清柳市开设胜吾照相馆)加入。当时摄影设备比较落后,人像、景物都在室外自然光下拍摄,多数相机没有快门装置,拍摄时用镜头盖控制曝光,底片基本上用玻璃干片。没有固定的拍摄场所,摄影人员扛着笨重的器材,在较大的范围内流动。主要业务有学生毕业团体照、各类纪念照、全家福、证件照等。
1951年下半年,陈光格父子迁往城区百里坊开设光格照相馆,但也时常应约到江北照相。此后县内摄影事业逐步发展。到60年代中期,有桥头、瓯渠、岩头、枫林、碧莲、岩坦、巽宅、上塘、乌牛共9个摄影点,从业10余人,但仍以流动为主。60年代初,国产海鸥120双反相机问世,随之报道摄影悄然兴起,当时的《永嘉报》就已刊登新闻照片。但直至70年代初期,经常使用相机的仍局限于文化新闻部门的兼职摄影干部及少数业余爱好者。主要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及工程建设的一些场景常在镜头中出现。1974年,朱陈恩等5人组成创作小组,除把政治宣传效果放在首位外,要求在艺术上提高一步。一些作品送往省、市展出,有的还得了奖,但因受极“左”思潮的干扰,作品难以摆脱形式主义的倾向。1983年6月9日,成立县科普创作协会,摄影组织是其成员之一。此后业余作者逐渐增多,拍摄内容不断丰富。1984年8月,为普查永嘉风景资源,县计经委环保办组织摄影人员深入各景区,先后费时一年多,摄取上百幅照片,再现永嘉溪山的秀美景色,引起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促进了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开发。1985年,温州市引进第一套日本彩照冲扩设备,正式对外服务,从此彩色照相迅速兴起,人们争相购买135相机,形成了一股摄影热流。1986年7月25日,成立永嘉摄影协会,有108人参加。这时拥有照相机的人越来越多,业余作者视野大为扩展,除新闻报道外,社会生活、风光、小品等门类均有涉猎,尤以表现楠溪江山水田园、乡土风情的作品居多。1989年1月19日,县摄影协会在温州市工人文化宫举办《楠溪江风情》影展,展出作品100余幅,获得社会各界舆论的好评。到1990年底,县摄影协会会员中有70多幅作品在市级以上影展中入选获奖,有300多幅作品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代表作品有《秋牧》(徐道浙摄)、《老伴》(叶新仁摄)、《小秋收》(徐光摄)、《楠溪江初醒》(李昌贤摄)、《支柱》(虞若飞摄)、《春晓》(徐于飞摄)、《春耕忙》(金建宙摄)等。1987年秋,县职业中学根据社会需要,开设摄影专业班,学制二年,1989年毕业学生38人。1990年,全县有“国营”、“楠溪江”、“海燕”、“笑笑”、“虹光”等照相馆18家,其中上塘镇7家,以固定影室拍摄为主,外拍业务有团体照、产品照等。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