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音乐 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音乐 舞蹈
分类号:
J6;J7
页数:
3
页码:
1119-1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的情况。其中包括定位舞、八卦舞、七姐妹敬酒舞、龙灯舞、马灯舞等。
关键词:
永嘉县
文学艺术
音乐
舞蹈
内容
音乐
宋浙派古琴家郭沔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琴曲流行于世。元、明以降,民间音乐兴起,逐渐形成粗犷、优美、朴实的小调、山歌、船歌等民间音乐。
民国期间,昆阳潘怀素发掘和整理中国纯正音乐——二十三不等分正律。抗日战争开始,陈田鹤作《八·一三战歌》、《保卫上海》、《八百战士守土歌》等不少抗战歌曲,其《巷战歌》流传广泛,还为上海抗日战士募寒衣,为阿英歌剧《桃花扇》谱曲及作钢琴曲《血债》。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组织演剧歌咏队,县民众教育馆设娱乐部演唱抗日救亡歌曲,抗战歌声响遍城镇乡村。民国29年(1940),渠口“抗战小学”创作人叶祥普带领教师学生在沙头滩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工农商学兵一起来救亡》、《黄水谣》等19首抗日歌曲,台下人山人海,场面非常热烈。33年(1944)春,济时中学毕业生叶岩伦、郑光勋组织麻庄抗日宣传队,在碧莲区、四川区各村巡回演唱,尤其在巽宅村演出,当小学生章春香演唱《松花江上》时,台下观众无不伤心流泪,当场为战区难民捐赠钱物。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武工队25人,先后在下塘山、中塘、浦东、黄屿、罗浮、三江等地20多个祠堂殿宇和学校演唱《反动派屿北敲竹杠》、《长工叹》、《送夫参军》,上塘小学女教师柯训言教唱《你是灯塔》等革命歌曲,流行社会。
1950年,万众齐唱《解放区的天》。此后10多年,《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革命歌曲响彻城乡。1965年,周星善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获省文艺调演三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语录歌风靡一时。80年代开始,港台歌曲纷纷传入,通俗唱法渐兴。1980年,县教育局举办首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班,全县中小学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随之,县文化馆先后8次举办民族乐器、声乐和创作培训班。1984年4月,举行县首届歌咏比赛,200余人参与,节目60多个。1985年,县文化馆组织民间器乐普查,采集民间器乐曲、宗教乐曲、打击器乐曲104首,编印《永嘉民间器乐曲》1册。1986年,县文化馆组织采集曲艺音乐,采到16个曲种,歌谣200余支,编成《永嘉曲艺集成》。潘伯东、金崇柳获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联合颁发的编纂贡献奖。1990年5月19日,永嘉县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会员84人,10人为温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8月,面向社会举办为期20天的以声乐、乐理、视唱、钢琴、电子琴、指挥等为主要课程的培训班。此后,创作“行业之歌”23首,编印《楠溪江歌声》1辑。
舞蹈
宋代,由巫而生的舞蹈在民间已十分流行。南戏崛起后,舞蹈与戏剧互相影响,民间舞蹈进一步发展。元、明、清三代,受军事、宗教等影响和各地民间艺术的渗透,舞蹈内容更加丰富。民国以降,民间舞蹈渐趋衰落。建国初期,群众舞蹈兴起,以“扭秧歌”、“打腰鼓”为最盛。机关学校普遍教跳集体舞,偶尔也跳交谊舞。“文化大革命”初期,配合政治宣传,一度大跳“忠”字舞。80年代开始,一些外来舞蹈伴随港台歌曲相继传入,在青年中迅速流行起来,先是“迪斯科”,继而是“慢三步”、“慢四步”的交谊舞。1988年,在县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文艺晚会上出现太空舞、霹雳舞,经营性的歌舞厅也应运而生。1990年,上塘镇有歌厅1家。文化部门根据舞蹈爱好者的要求,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舞蹈培训班,至1990年底,共举办了7期。参加省文艺调演获奖的节目有群舞《挣脱》、《洗土布》、《楠溪江之夜》、《浙南游击之春》、《楠溪江风情》、《大地流金》。同时文化部门注意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定位舞、八卦舞、七组妹敬酒舞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温州卷》一书。
定位舞楠溪江畔的婚礼舞蹈。在娶亲酒宴坐筵酒和出堂酒开宴前的宴厅内进行。新娘站在筵前,面对屏幛,二位伴姑自左而右,表演见礼、开门、掀帘、掸尘、打壁钉、挂画、缚丝、盖椅披、分筷、敬酒、关门与新娘见礼等舞蹈动作。伴姑跳定位舞时,吹班演奏《小鼓场》或《小开门》等欢乐轻快的管弦器乐曲伴舞。舞毕开筵。第二天中餐开筵前,新娘出堂以主人身份给宾朋定位,定位舞蹈动作与伴姑跳的相同。定位舞中,伴姑舞姿轻盈活泼,新娘则稳重、端庄。
八卦舞 表演时道教法师身穿道袍,头戴道巾,手执铃刀、龙角,先吹三声龙角,鼓师擂鼓,一人打锣,有节拍地配合法师踩入原用谷子画好的八卦图中,从“乾”字上起步,口念:“乾元亨利贞,兑泽英雄兵,艮山封鬼户,离九驾焰轮。坎水荡波涛,坤地留人们,震雷霹雳声,巽木镇山岳,吾在中官位,诸将护吾身。”至“兑”、“艮”、“离”、“坎”、“坤”、“震”、“巽”,舞止。
七姐妹敬酒舞 农历七月七日在戏台上进行,是“叠罗汉”中的一个舞蹈项目。七姐妹(又称七星),执拂手,一人扮装观音,坐椅上,另由6人搭成2匹马,站两边,马上各有一执拂罗汉。六姐妹分站在男罗汉手肩上,先舞动拂手,边走动边作打扫状,以后端酒壶、酒杯为观音做斟酒状,共斟酒3次(左、中、右)。敬酒时,舞者微躬身,背者后脚后退一步成“踏步”,人微俯做敬礼状,以示答谢。
龙灯舞 多在农历正月初进行,一队中青年背“龙头”、“龙月”和“龙档”。背龙档的9位龙脚手擎“滚龙桶”,摆“龙门阵”,先打个“双龙底”、“双龙出”,接舞“顺棋底”、“顺棋外”、“张壁篱”、“双顺棋”、“双跳档”、“抬档”、“折档”、“龙泛肚”、“撑伞”、“五梅花”等72套,“插月”24套,加“龙头”14套,共110套。表演时有民间乐器伴奏,曲调粗犷、豪放。
马灯舞 以一村为单位的灯会。15岁左右的儿童组成1队,每人腰系纸马的前身与后身,成骑马状。领队手举大旗,头戴金光箍,顶上插上丛缨,边舞边唱《马灯歌》,民间乐队伴奏,在群众聚集的场所进行表演或村中的每个庭院内表演。节目有《昭君和番》等。
此外还有藤牌舞、板凳龙、双剑舞、鱼灯龙、花棍舞、大八仙等民间舞蹈。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