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学
分类号: I05
页数: 2
页码: 1118-1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3年到1990年永嘉县文学的情况。其中包括民间文学、文学创作等。
关键词: 永嘉县 文学艺术 文学

内容

民间文学
  永嘉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歌谣、谚语,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民国32年(1943),白泉小学教员潘穷明采集出版《永嘉童谣》。建国后,民间文学爱好者也相继搜集整理故事、歌谣陆续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1981年,县文化馆编印《永嘉民间故事》1册。1987年,县文化馆编印《楠溪江民间传说》1册。同年,县文化部门依照国家文化部抢救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文件精神,成立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进行普查采集,共收采到民间故事2000多篇、歌谣5000多首、谚语3000多条,同时搜集到50余册手抄本。1989年,编纂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永嘉县卷》(一)(故事402篇),《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永嘉县卷》(二)(歌谣265首和谚语1130条)。
  文学创作
  南朝宋永嘉郡太守谢灵运写了《登绿嶂山》等26首山水诗,流传于世。南宋诗人赵师秀著有《清苑斋集》1卷,诗142首;徐照著有《芳兰轩集》3卷,诗258首;徐玑著有《二薇亭集》2卷,诗164首;翁卷著有《苇碧轩集》1卷,诗138首。时人称为“永嘉四灵”。他们皆以晚唐诗风相标榜,反对江西诗派,着意学习唐贾岛、姚合诗风,形成一个创作流派。此外还有著名诗人卢祖皋、林景熙等。从北宋末到南宋亡150多年中,仅《东瓯诗存》所辑录保存的永嘉诗歌作者就有187人。元末,余尧臣(字唐卿)青年时以诗文闻名于世,著有《莱遇集》。明初,鹤垟谢庭循著有《梦吟堂集》,时人称他诗、书、画三绝。清代梅调元通经史,与同里陈邦屏等并称“城南七子”,后又与林占春、李元发、王尔椒、林健弱并称“永嘉五子”。清宣统元年(1909),陈仲陶参加柳亚子、陈去病建立的南社。民国初,冒广生任瓯海关监督,建立永嘉诗人祠堂,李雁睛、夏瞿禅、宋墨庵、李孟楚、李仲骞、薛钟斗、陈仲陶从其游,称“永嘉七子”。民国9年(1920),陈仲陶、梅冷生、夏瞿禅等人组成“慎社”,有社员87人,出版《慎社》诗刊。他们又获瓯海道尹林鹍翔支持,在积谷山麓建立永嘉词人祠堂,诗词吟咏蔚然成风。辛亥革命后,张光著有《忘忧山馆诗抄》、《红薇吟馆诗集》。17年(1928),刘景晨在上海为黄群编校《敬乡楼丛书》。马孟容作有《月朦胧鸟朦胧》散文。陈仲楼出版《慎社月刊》;陈仲陶有遗作《剑庐诗抄》1卷,《防风簃遗诗》2卷。
  此期间,永嘉文坛上还出现一批进步的文人学士,刊出《野火壁报》、《文联》等等。马骅等人创办“海燕诗歌社”,相继出版《暴风雨诗刊》及《海燕诗歌集》、《叛乱的法西斯》等。谢文锦有译作《光明赞》,金贯真著有《追忆去年七月的大风水》、《跑吧》等。李得钊有诗《灯蛾》、《萤火虫》等。民国28年(1939)11月,省作家协会永嘉分会、剧人协会永嘉分会成立。抗日战争时期,永嘉县内众多民众团体、学校,创办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油印刊物,师生以笔为武器,写诗著文。创办的文艺刊物有《老百姓》、《永嘉民众》、《抗敌季刊》、《文化月刊》、《新路》、《新学报》、《先锋》、《游击丛书》、《前进》、《前哨》等,影响较大。
  建国后,县内一些村庄成立文艺创作组。古庙创作组陈斌创作的小说《偷谷贼》发表于《东海》杂志1959年第3期,朱文浩写有长诗《钢铁战士潘林根》,于同年12月在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56~1957年,黄正潞的中篇纪实文学《老交通员》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渔乡散记》、《初访南麂》在《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上发表。县文化馆从建馆起就设有文艺创作室,创办《永嘉文艺》,编印了大批文艺宣传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坛沉寂,少见高质量的作品问世。1979年以后,恢复正常活动。陈康瑾写的报告文学《他没有在漩涡中沉沦》发表在《江南》杂志1984年第2期上,《走向莽莽的林海》发表在《十月》杂志上。1987年7月成立楠江诗社,创办《楠江诗词》,创作活跃,诗社社员的许多作品入选《环球诗选》、《中华诗词》、《中国百县春联楹联集》等书中。1990年8月,县文联成立,创办《楠溪江》季刊,文学创作日益繁荣。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