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文学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3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06.7;J12
页数:
9
页码:
1118-1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3年到1990年永嘉县文化文学艺术的情况。其中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
关键词:
永嘉县
文化
文学艺术
内容
第一节 文学
民间文学
永嘉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歌谣、谚语,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民国32年(1943),白泉小学教员潘穷明采集出版《永嘉童谣》。建国后,民间文学爱好者也相继搜集整理故事、歌谣陆续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1981年,县文化馆编印《永嘉民间故事》1册。1987年,县文化馆编印《楠溪江民间传说》1册。同年,县文化部门依照国家文化部抢救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文件精神,成立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进行普查采集,共收采到民间故事2000多篇、歌谣5000多首、谚语3000多条,同时搜集到50余册手抄本。1989年,编纂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永嘉县卷》(一)(故事402篇),《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永嘉县卷》(二)(歌谣265首和谚语1130条)。
文学创作
南朝宋永嘉郡太守谢灵运写了《登绿嶂山》等26首山水诗,流传于世。南宋诗人赵师秀著有《清苑斋集》1卷,诗142首;徐照著有《芳兰轩集》3卷,诗258首;徐玑著有《二薇亭集》2卷,诗164首;翁卷著有《苇碧轩集》1卷,诗138首。时人称为“永嘉四灵”。他们皆以晚唐诗风相标榜,反对江西诗派,着意学习唐贾岛、姚合诗风,形成一个创作流派。此外还有著名诗人卢祖皋、林景熙等。从北宋末到南宋亡150多年中,仅《东瓯诗存》所辑录保存的永嘉诗歌作者就有187人。元末,余尧臣(字唐卿)青年时以诗文闻名于世,著有《莱遇集》。明初,鹤垟谢庭循著有《梦吟堂集》,时人称他诗、书、画三绝。清代梅调元通经史,与同里陈邦屏等并称“城南七子”,后又与林占春、李元发、王尔椒、林健弱并称“永嘉五子”。清宣统元年(1909),陈仲陶参加柳亚子、陈去病建立的南社。民国初,冒广生任瓯海关监督,建立永嘉诗人祠堂,李雁睛、夏瞿禅、宋墨庵、李孟楚、李仲骞、薛钟斗、陈仲陶从其游,称“永嘉七子”。民国9年(1920),陈仲陶、梅冷生、夏瞿禅等人组成“慎社”,有社员87人,出版《慎社》诗刊。他们又获瓯海道尹林鹍翔支持,在积谷山麓建立永嘉词人祠堂,诗词吟咏蔚然成风。辛亥革命后,张光著有《忘忧山馆诗抄》、《红薇吟馆诗集》。17年(1928),刘景晨在上海为黄群编校《敬乡楼丛书》。马孟容作有《月朦胧鸟朦胧》散文。陈仲楼出版《慎社月刊》;陈仲陶有遗作《剑庐诗抄》1卷,《防风簃遗诗》2卷。
此期间,永嘉文坛上还出现一批进步的文人学士,刊出《野火壁报》、《文联》等等。马骅等人创办“海燕诗歌社”,相继出版《暴风雨诗刊》及《海燕诗歌集》、《叛乱的法西斯》等。谢文锦有译作《光明赞》,金贯真著有《追忆去年七月的大风水》、《跑吧》等。李得钊有诗《灯蛾》、《萤火虫》等。民国28年(1939)11月,省作家协会永嘉分会、剧人协会永嘉分会成立。抗日战争时期,永嘉县内众多民众团体、学校,创办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油印刊物,师生以笔为武器,写诗著文。创办的文艺刊物有《老百姓》、《永嘉民众》、《抗敌季刊》、《文化月刊》、《新路》、《新学报》、《先锋》、《游击丛书》、《前进》、《前哨》等,影响较大。
建国后,县内一些村庄成立文艺创作组。古庙创作组陈斌创作的小说《偷谷贼》发表于《东海》杂志1959年第3期,朱文浩写有长诗《钢铁战士潘林根》,于同年12月在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56~1957年,黄正潞的中篇纪实文学《老交通员》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渔乡散记》、《初访南麂》在《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上发表。县文化馆从建馆起就设有文艺创作室,创办《永嘉文艺》,编印了大批文艺宣传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坛沉寂,少见高质量的作品问世。1979年以后,恢复正常活动。陈康瑾写的报告文学《他没有在漩涡中沉沦》发表在《江南》杂志1984年第2期上,《走向莽莽的林海》发表在《十月》杂志上。1987年7月成立楠江诗社,创办《楠江诗词》,创作活跃,诗社社员的许多作品入选《环球诗选》、《中华诗词》、《中国百县春联楹联集》等书中。1990年8月,县文联成立,创办《楠溪江》季刊,文学创作日益繁荣。
第二节 音乐 舞蹈
音乐
宋浙派古琴家郭沔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琴曲流行于世。元、明以降,民间音乐兴起,逐渐形成粗犷、优美、朴实的小调、山歌、船歌等民间音乐。
民国期间,昆阳潘怀素发掘和整理中国纯正音乐——二十三不等分正律。抗日战争开始,陈田鹤作《八·一三战歌》、《保卫上海》、《八百战士守土歌》等不少抗战歌曲,其《巷战歌》流传广泛,还为上海抗日战士募寒衣,为阿英歌剧《桃花扇》谱曲及作钢琴曲《血债》。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组织演剧歌咏队,县民众教育馆设娱乐部演唱抗日救亡歌曲,抗战歌声响遍城镇乡村。民国29年(1940),渠口“抗战小学”创作人叶祥普带领教师学生在沙头滩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工农商学兵一起来救亡》、《黄水谣》等19首抗日歌曲,台下人山人海,场面非常热烈。33年(1944)春,济时中学毕业生叶岩伦、郑光勋组织麻庄抗日宣传队,在碧莲区、四川区各村巡回演唱,尤其在巽宅村演出,当小学生章春香演唱《松花江上》时,台下观众无不伤心流泪,当场为战区难民捐赠钱物。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武工队25人,先后在下塘山、中塘、浦东、黄屿、罗浮、三江等地20多个祠堂殿宇和学校演唱《反动派屿北敲竹杠》、《长工叹》、《送夫参军》,上塘小学女教师柯训言教唱《你是灯塔》等革命歌曲,流行社会。
1950年,万众齐唱《解放区的天》。此后10多年,《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革命歌曲响彻城乡。1965年,周星善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获省文艺调演三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语录歌风靡一时。80年代开始,港台歌曲纷纷传入,通俗唱法渐兴。1980年,县教育局举办首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班,全县中小学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随之,县文化馆先后8次举办民族乐器、声乐和创作培训班。1984年4月,举行县首届歌咏比赛,200余人参与,节目60多个。1985年,县文化馆组织民间器乐普查,采集民间器乐曲、宗教乐曲、打击器乐曲104首,编印《永嘉民间器乐曲》1册。1986年,县文化馆组织采集曲艺音乐,采到16个曲种,歌谣200余支,编成《永嘉曲艺集成》。潘伯东、金崇柳获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联合颁发的编纂贡献奖。1990年5月19日,永嘉县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会员84人,10人为温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8月,面向社会举办为期20天的以声乐、乐理、视唱、钢琴、电子琴、指挥等为主要课程的培训班。此后,创作“行业之歌”23首,编印《楠溪江歌声》1辑。
舞蹈
宋代,由巫而生的舞蹈在民间已十分流行。南戏崛起后,舞蹈与戏剧互相影响,民间舞蹈进一步发展。元、明、清三代,受军事、宗教等影响和各地民间艺术的渗透,舞蹈内容更加丰富。民国以降,民间舞蹈渐趋衰落。建国初期,群众舞蹈兴起,以“扭秧歌”、“打腰鼓”为最盛。机关学校普遍教跳集体舞,偶尔也跳交谊舞。“文化大革命”初期,配合政治宣传,一度大跳“忠”字舞。80年代开始,一些外来舞蹈伴随港台歌曲相继传入,在青年中迅速流行起来,先是“迪斯科”,继而是“慢三步”、“慢四步”的交谊舞。1988年,在县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文艺晚会上出现太空舞、霹雳舞,经营性的歌舞厅也应运而生。1990年,上塘镇有歌厅1家。文化部门根据舞蹈爱好者的要求,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舞蹈培训班,至1990年底,共举办了7期。参加省文艺调演获奖的节目有群舞《挣脱》、《洗土布》、《楠溪江之夜》、《浙南游击之春》、《楠溪江风情》、《大地流金》。同时文化部门注意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定位舞、八卦舞、七组妹敬酒舞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温州卷》一书。
定位舞楠溪江畔的婚礼舞蹈。在娶亲酒宴坐筵酒和出堂酒开宴前的宴厅内进行。新娘站在筵前,面对屏幛,二位伴姑自左而右,表演见礼、开门、掀帘、掸尘、打壁钉、挂画、缚丝、盖椅披、分筷、敬酒、关门与新娘见礼等舞蹈动作。伴姑跳定位舞时,吹班演奏《小鼓场》或《小开门》等欢乐轻快的管弦器乐曲伴舞。舞毕开筵。第二天中餐开筵前,新娘出堂以主人身份给宾朋定位,定位舞蹈动作与伴姑跳的相同。定位舞中,伴姑舞姿轻盈活泼,新娘则稳重、端庄。
八卦舞 表演时道教法师身穿道袍,头戴道巾,手执铃刀、龙角,先吹三声龙角,鼓师擂鼓,一人打锣,有节拍地配合法师踩入原用谷子画好的八卦图中,从“乾”字上起步,口念:“乾元亨利贞,兑泽英雄兵,艮山封鬼户,离九驾焰轮。坎水荡波涛,坤地留人们,震雷霹雳声,巽木镇山岳,吾在中官位,诸将护吾身。”至“兑”、“艮”、“离”、“坎”、“坤”、“震”、“巽”,舞止。
七姐妹敬酒舞 农历七月七日在戏台上进行,是“叠罗汉”中的一个舞蹈项目。七姐妹(又称七星),执拂手,一人扮装观音,坐椅上,另由6人搭成2匹马,站两边,马上各有一执拂罗汉。六姐妹分站在男罗汉手肩上,先舞动拂手,边走动边作打扫状,以后端酒壶、酒杯为观音做斟酒状,共斟酒3次(左、中、右)。敬酒时,舞者微躬身,背者后脚后退一步成“踏步”,人微俯做敬礼状,以示答谢。
龙灯舞 多在农历正月初进行,一队中青年背“龙头”、“龙月”和“龙档”。背龙档的9位龙脚手擎“滚龙桶”,摆“龙门阵”,先打个“双龙底”、“双龙出”,接舞“顺棋底”、“顺棋外”、“张壁篱”、“双顺棋”、“双跳档”、“抬档”、“折档”、“龙泛肚”、“撑伞”、“五梅花”等72套,“插月”24套,加“龙头”14套,共110套。表演时有民间乐器伴奏,曲调粗犷、豪放。
马灯舞 以一村为单位的灯会。15岁左右的儿童组成1队,每人腰系纸马的前身与后身,成骑马状。领队手举大旗,头戴金光箍,顶上插上丛缨,边舞边唱《马灯歌》,民间乐队伴奏,在群众聚集的场所进行表演或村中的每个庭院内表演。节目有《昭君和番》等。
此外还有藤牌舞、板凳龙、双剑舞、鱼灯龙、花棍舞、大八仙等民间舞蹈。
第三节 美术 书法
美术
唐朝的张,元朝的黄公望、王振鹏善画。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前段焦残,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完整,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鹤阳谢庭循(1377~1452)有《明画录》、《画史会要》等,传世精品《杏园雅集》图现藏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清项维仁有《雁荡山全图》,泰顺董子扬称其画为“本朝永嘉第一”。民国画师朱子常(1889~1934)善木雕、泥塑,其黄杨木雕《捉迷藏》参加国际巴拿马赛会,获二等奖;《捉迷藏》、《渔翁》、《苏武牧羊》、《东坡观砚》被温州博物馆收藏。徐石麟有《天遨画集》,张光(女)有代表作《鸡冠花》、《田蔬》等,郑曼青有《郑曼青书画集》。民国24年(1935)以后,木刻艺术兴起,以现实题材为主。抗日战争期间,木刻专集《春野木刻集》、《老子军》、《阿生和阿福》、《前哨木刻集》、《仇》、《点缀集》、《五月纪念木刻集》相继出版。30年(1941)1月,杨涵创办《木刻通讯》。34年(1945),葛克俭完成鲁迅小说《药》的木刻插图。35年(1946),永嘉的木刻版画作品《湖的早晨》、《消息》、《浙南民兵》、《渡》、《秋》、《激流》等分别入选《抗战八年木刻选集》、《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等书。解放战争期间,夏子颐创作的《闻一多像》、《武装的渔民》、《胜利的曙光》等,参加全国木刻版画展览。杨涵创作《黄友根》木刻连环画34幅,《保卫胶东》幻灯片30多幅,以洪林短篇小说《瞎老妈》为脚本制作幻灯片70余幅。建国后,仁溪林曦明多次在温州、上海、香港举办个人画展,部分作品在美、英、法、日及东南亚展出、获奖,出版物有《林曦明国画集》、《林曦明画选》、《林曦明剪纸集》。1981年,桥下镇西岸任宏武精心创作的《鸟谱》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1988年,瓯北叶伟珉的《九龙璧》等黄杨木雕作品,在深圳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销会上展出。他的《井岗山》系列作品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武松打虎》等作品被摄入《黄杨木雕世家》专题电视片。同年,罗溪芦田金可兴创作的一座大型樟香木工艺品《佛国灵山》,在省展览馆展出,中央电视台、浙江省电视台均做专门介绍。芦田金福荣创作的黄杨木雕盆景《单刀赴会》、《断桥》、《西厢记》、《红楼梦》和竹丝盆景《拜月亭》、《虎丘山》、《网师园》等,分别在全国工艺品展销会、浙江省旅游工艺品展销会上获一等奖、二等奖。以花卉、禽兽、龙凤、麒麟、戏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剪纸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东海》等报刊上发表。
书法
唐张,善草书、隶书,饮誉大江南北;释䛒光,主明州国宁寺,工草隶,受拨镫法于陆希声,自后书法益进,唐昭宗诏对御榻前书,赐紫方袍。宋薛浩专攻字画;薛师石,工小楷,深得晋人用笔之意。元孙华精攻书法;薛汉书楷严缜有法。明林希逊工书,仿二王笔法,年逾八旬,尚精蝇头楷书,求书者履满户外,得其片楷矜为拱璧。万历年间(1573~1619),县人包容擅长书法,善篆刻图章,时首辅张居正甚器重之,一日以玉章相属,已飨就食,使者促之急,容乃磨而还之,遂拂衣归。谢庭循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林应龙大小篆俱佳。包厥初精书画篆刻。还有洪孝先、方日升、黄灿、虞光、刘希翰、林朝斗、蔡宏勋等,书法均颇有造诣。清朝以降,书法家徐清来、徐定超、徐象严、郑冠生、胡次骞、柯逢春、徐石麟、曾耕西、马公愚、叶鸿翰、谢磊明一度活跃温州书坛,影响永嘉书风。
1972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书法创作、展赛、交流、理论研究等系列活动,开展9次大型书法比赛活动,多次举办作品加工会、书法培训班和名家专题讲座,普及群众书法。至1990年底,全县有203幅作品在市级以上的书法展览和书法比赛中入选获奖。1986年,戴家妙的硬笔书法获全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1987年,陈忠康的书法作品获全国“峨嵋杯”书法大赛一等奖和“课堂内外”书法大赛一等奖。1988年7月,杨国琛的书法作品获“华夏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1989年春,高远等4人的临书习作参加日本交流展览。陈忠康的书法作品入选首届国际青年书展,并被编入专集出版。1990年6月,陈忠康的书法作品获全国“书圣杯”三等奖。12月,徐显锦的作品获全国“文明杯”硬笔书法大赛三等奖。1986年,县书法协会成立。至1990年底,全县有省书法协会会员1人,市书法协会会员8人。此外,潘锦夫(现居台湾)曾先后在南韩、日本、东欧和美国举办个人书展,1988年出版《潘锦夫书法专集》。
第四节 摄影
永嘉摄影,始于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归侨夏炳南在城区(今鹿城区)铁井栏开设的同昌摄影社。民国13年(1924),在府前街有美术照相馆。22年(1933),在公园路有真面目照相馆,因全在露天拍照,后就更名露天照相馆。36年(1947),城区照相馆发展到22家,形成公园路、府前街两条“照相街”。
瓯江北岸的永嘉现境内,最先以照相为业的有白泉的陈光格、桥头的叶有岩,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职业摄影生涯。40年代,又有瓯渠的吴昭佳、乌牛的叶可枢(在乐清柳市开设胜吾照相馆)加入。当时摄影设备比较落后,人像、景物都在室外自然光下拍摄,多数相机没有快门装置,拍摄时用镜头盖控制曝光,底片基本上用玻璃干片。没有固定的拍摄场所,摄影人员扛着笨重的器材,在较大的范围内流动。主要业务有学生毕业团体照、各类纪念照、全家福、证件照等。
1951年下半年,陈光格父子迁往城区百里坊开设光格照相馆,但也时常应约到江北照相。此后县内摄影事业逐步发展。到60年代中期,有桥头、瓯渠、岩头、枫林、碧莲、岩坦、巽宅、上塘、乌牛共9个摄影点,从业10余人,但仍以流动为主。60年代初,国产海鸥120双反相机问世,随之报道摄影悄然兴起,当时的《永嘉报》就已刊登新闻照片。但直至70年代初期,经常使用相机的仍局限于文化新闻部门的兼职摄影干部及少数业余爱好者。主要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及工程建设的一些场景常在镜头中出现。1974年,朱陈恩等5人组成创作小组,除把政治宣传效果放在首位外,要求在艺术上提高一步。一些作品送往省、市展出,有的还得了奖,但因受极“左”思潮的干扰,作品难以摆脱形式主义的倾向。1983年6月9日,成立县科普创作协会,摄影组织是其成员之一。此后业余作者逐渐增多,拍摄内容不断丰富。1984年8月,为普查永嘉风景资源,县计经委环保办组织摄影人员深入各景区,先后费时一年多,摄取上百幅照片,再现永嘉溪山的秀美景色,引起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促进了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开发。1985年,温州市引进第一套日本彩照冲扩设备,正式对外服务,从此彩色照相迅速兴起,人们争相购买135相机,形成了一股摄影热流。1986年7月25日,成立永嘉摄影协会,有108人参加。这时拥有照相机的人越来越多,业余作者视野大为扩展,除新闻报道外,社会生活、风光、小品等门类均有涉猎,尤以表现楠溪江山水田园、乡土风情的作品居多。1989年1月19日,县摄影协会在温州市工人文化宫举办《楠溪江风情》影展,展出作品100余幅,获得社会各界舆论的好评。到1990年底,县摄影协会会员中有70多幅作品在市级以上影展中入选获奖,有300多幅作品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代表作品有《秋牧》(徐道浙摄)、《老伴》(叶新仁摄)、《小秋收》(徐光摄)、《楠溪江初醒》(李昌贤摄)、《支柱》(虞若飞摄)、《春晓》(徐于飞摄)、《春耕忙》(金建宙摄)等。1987年秋,县职业中学根据社会需要,开设摄影专业班,学制二年,1989年毕业学生38人。1990年,全县有“国营”、“楠溪江”、“海燕”、“笑笑”、“虹光”等照相馆18家,其中上塘镇7家,以固定影室拍摄为主,外拍业务有团体照、产品照等。
第五节 戏剧
永嘉昆剧
永嘉昆剧源于南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在温州一带产生一种民间歌舞小戏,这就是在南宋被称为“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的南戏的萌芽。宋室南渡后,南戏获得了适宜的气候,随之迅速繁荣起来。至元末明初,南戏这种形式已成为当时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被奉为“曲圣”的昆山戏剧音乐家魏良辅吸收了海盐、弋阳诸腔,以及江南民间曲调的某些特点,对流行在昆山一带的南曲声腔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一种舒徐婉转、细腻流畅的新腔称“水磨腔”,也即“昆腔”。明末清初,昆腔传到温州。永嘉艺人吸收昆腔的优点,融入本地的音乐和语言,逐渐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永昆”。主要剧目有《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绣襦记》、《八义记》等。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昆剧艺人叶良金(艺名蒲门生)、杨盛桃组建“同福”昆班社,演出剧目有《孽随身》、《醉菩提》、《连环记》、《奈何天》、《摘桂记》等。清穆宗同治至民国初年,为永嘉昆剧鼎盛时期,出现的昆剧班社除“同福”、“品玉”外,尚有锦福、日秀、三星、金玉、新同福、新品玉、品福、锦花春、祝共和、江南春、一品春等,总数不下20余班。抗日战争爆发后,民间戏曲班社陷入绝境,大批昆剧艺人另谋生路。1951年,集合新同福、新品玉、一品香、江南春的零散艺人,组建了“温州巨轮昆剧团”。1954年,正式被政府接受登记。1957年,剧团划归永嘉县,易名“永嘉昆剧团”。一时间,剧团演出阵容强大,角色行当齐备,充满藏龙卧虎之势。1957年8月,《荆钗记》中《见娘》一折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演,杨银友、章兴娒获演员一等奖。1976年,永嘉昆剧团吸收原永嘉京剧团部分人员并和永嘉文宣队合并,改称永嘉京昆剧团。1979年,恢复永嘉昆剧团建制,同年招收学员30名,随团培养。1984年,因艺人青黄不接,演出不景气,剧团析置永嘉越剧团,保留永嘉昆剧团名称,但已是名存实亡。
京剧
约在清德宗光绪二十年(1894)以后,京剧传入永嘉,当时称“新戏”,大都由外地戏班来永演出。清宣统元年(1909),邑人洪可闻集资在城区(今鹿城区)天妃宫创办“尚武台”(一名翔舞台),民国元年(1912)正式开台演出。30年代,京沪各地京剧演员相继应邀来永献艺,其数不下二三百人,影响颇大。永嘉京剧班社亦活跃一时,较知名的班社有金福连、大三庆、大高升等。抗日战争期间,京沪沦陷,外地京剧演员纷来永嘉县城演出,一时城内三个剧场均演京剧。38年(1949)5月7日,永嘉县城解放。8月,城区划出建立温州市。1951年,剧团整顿,新民剧团划归永嘉县,后改名大众京剧团。1956年,大众京剧团改名永嘉京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永嘉京剧团并入温州市京剧团。
越剧
建国后,伴随着《梁祝》等剧目在永嘉上映上演,越剧渐为城乡群众所喜爱。1984年,从永嘉昆剧团析置永嘉越剧团。建团以来,剧团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送戏和到邻县各地巡回演出,在全国性“戏曲危机”的不利形势下,努力站稳脚根。其创作剧目《温州知府》、《宁国公主》、《济世奇缘》先后参加1985年、1987年、1989年举办的温州市一、二、三届戏剧节演出,均获创作奖、演出奖。
乱弹
乱弹是瓯江流域地方剧种,因此也称“瓯剧”。民国初年,有李存玉、金玉麒、李岩朋和以后的新品玉、胜福连、李凤台、新天星、新胜春等乱弹戏班。建国后,乱弹戏班仍活跃在农村舞台上,但均是自由组合的民间业余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遭查禁,艺人受迫害。1979年后,永嘉县乱弹剧团又破土而出,岩头、岩坦、沙头、碧莲、四川等区相继创办乱弹剧团,其中四川区9个乡就有33个剧团。近年,因受多种因素影响,乱弹渐趋衰落,只有少数艺人凑合班社,苦撑门庭,坚持演出。
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木头戏”,有提线与背式二种。背式木偶仅有短暂的历史,提线木偶却流传至今。1950年,永嘉创办幸福、新新、胜利、同乐4个木偶剧团。1960年,4个木偶剧团合而为一,称永嘉木偶剧团。剧团除上演大量传统剧目外,还将《红灯记》、《杨立贝告状》、《审椅子》、《金沙江畔》、《半夜鸡叫》等现代剧目搬上舞台。“文化大革命”期间,永嘉木偶剧团被迫解散。1979年,原永嘉木偶剧团演员麻岩蒙率先兴办四川区木偶剧团,接着该区的东庄、炉山、岭东、下谢、石染、和平、白岩、墨印、茅山、雷付、坭坑、信岙等村也相继办起木偶剧团,足迹遍及仙居、缙云、丽水、青田、瑞安、平阳、洞头、乐清各地,有的剧团还远赴杭州和安徽、湖北等省演出。近年来,木偶戏逐渐失去观众,在一些庙宇及山村尚偶尔演出还愿戏和迷信戏。
第六节 曲艺
永嘉曲艺种类繁多,主要有道情莲花、鼓词、弹词、七姐妹、三跳(即排街)、花鼓、双槌(即唱龙船儿)、三条槌、参龙、背元宝等。道情莲花
道情莲花源于道教,原是道教讲唱的一种表演形式,明、清时期,艺人穿道袍,戴道巾,登台演唱。演唱的形式有“坐台”和“排街”。道情莲花词文没有版本,是艺人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约有300本,大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改写的七言韵文。主要曲目有《双仙斗》、《双港渡》、《双颗印》、《高机和吴三春》、《黄三袅与林定郎》等。
鼓词
鼓词起源于唐代,宋代传到永嘉。明、清时,鼓词在城乡十分流行。清末,形成“南板”与“北板”两派,北板的唱腔使用永嘉方言。曲目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故事、传说。鼓词分大词、平词等种类。大词(即灵经)首推《南游》;平词主要词目有《十二红》、《绿牡丹》、《白蛇传》,次为《粉妆楼》、《龙凤再生缘》和《十八本头》。弹词
弹词始于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盛行于晚清。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永嘉有惠风曲社,演唱者多为文人学士。辛亥革命后,弹词在民间一度流行。但不久即趋衰落。
1963年10月,永嘉弹词组成立。1965年,弹词组两次赴杭州献演,并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之邀,为《雄鹰之歌》、《海上练兵》两歌词谱曲并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永嘉弹词组被解散,演员改行,曲谱散失。1978年,重组弹词班。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