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军事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495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军事设施
分类号: E145
页数: 5
页码: 932-9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军事设施的情况,包含了城堡,烽堠,炮台,碉堡和防空设施。
关键词: 军事 设施 永嘉县

内容

第一节 城堡
  城垣
  县境各地凡较大村庄都筑有城围。今大部分已拆除,仅留屿北、廊下、花坦、芙蓉等少数几处。
  鹿城城垣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由著名学者郭璞选址营建,城墙北倚瓯江,东负华盖山,跨山筑城,名为“斗城”。后梁开平年间(907~910),吴越国钱镠之子钱元瓘征用民工增筑内城,称为“子城”。旁通壕堑,周3里15步,同时修固外城,称“罗城”。宋、元时屡经修筑,明初倭寇攻城,城楼被毁。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温州卫指挥王铭增修城围。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城围周围18里,高3.5丈。城设七门:东为镇海门(即石窟门,或称东门);南为瑞安门(即大南门),又有永宁门(即小南门);西南为来福门(即三角门);西北为迎恩门(即西郭门),又有永清门(即麻行门);北为拱辰门(即朔门)。每个城门外增筑一道半圆形城墙,叫月城(又称瓮城)。城上有四个楼,即东楼(华盖楼)、西楼、南楼、北楼(临圃楼)。四周有多处敌台、警铺。东西城外有壕,各长670.5丈;北临瓯江,南濒大河,长500丈,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均进行过增修。直到民国时期,因城市发展需要,城门和城墙均被拆除,至民国34年(1945)城围全圮。“子城”之谯楼(在今鹿城区鼓楼街)尚存。
  廊下城垣 南宋德祐二年(1276),朱孟善为抵抗忽必烈军,发动族众筑成。城垣沿溪而筑,长1500米,高7米,底宽8米,内设三级,全部由溪石砌成。
  枫林城墙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851~1862)建成。城绕枫林村一周,长3000余米,底宽2米,高3米,每隔5米设置枪眼。东西南北开13个城门,城门上各筑炮楼一座。建国后拆除,仅留北面曲阜门。
  寨堡
  清德宗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沿海有寨堡九处,宁村寨城、永昌堡、永兴堡较为著名。
  宁村寨城 在县城东50里(今瓯海县海滨镇西南部),扼瓯江海口。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为防倭寇建造,当时置宁村千户所,清初改为寨。城周2000米,四门各设敌楼一座,碉台二座。每门城墩上置炮台一座,料马台二座。城内有七星河和城外护城河相通。南门外至东城郭辟有校场,设有演武厅。现城已圮,残存部分旧基。
  永昌堡 在县城东50里二都英桥里(今瓯海县永昌镇新城村),距宁村寨城10里。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进士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为防倭寇,倡议并集资兴建,次年建成。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拆除,后又修复,称为新城,城呈长方形,城周五里,凡860余丈,高2.5丈,厚1.25丈。有水陆门各4座,设敌台12座,负山向水,四面控带河水。现城堡基本完整,当年抗倭楼橹、炮台遗址犹存。
  永兴堡 又名永嘉堡,在县城东南55里二都海口(今瓯海县永兴镇),本煮盐坛地,因该地屡遭倭寇焚掠,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盐御史凌儒用众议筑城以防,俗称“老城”。城周4里,凡720丈,高2丈4尺,厚1丈3尺,有陆门6座,水洞2个。今圮。
  西楠溪,古时寨堡林立,现今以寨为名者有数百处之多。如桐州乡埭头村龙涧寨、大坳寨、后山寨、大皮剪寨、寨底寨、旗园寨、九罗寨;下寮乡下寮村有下寮寨、麻溪寨、鱼师湾寨等。现今寨墙、寨门遗迹尚存者有青峰山浦石寨、渠口凤凰寨和永宁山上一批寨堡;南宋末陈虞之筑芙蓉寨,石兴祖围剿农民军林大年,“招安楠溪山寨归农者三万余户”,留下更多寨堡;元末,楠溪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占山建寨,据《两源陈氏大宗族谱》记载,当时仅小源陈国贤剿灭杜仲光、潘贤九两支农民武装,就摧毁50余所山寨;清初,统治阶级为防御何兆龙农民军,各地组织民团,设营立寨,后来在太平军进攻县城时,各地又筑一批寨堡。
  第二节 烽堠 炮台 碉堡
  烽堠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县境有烽堠36处。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因倭寇扰沿海,烽堠、台寨增设到83处。清圣祖康熙二年(1663),为防御海上抗清义军,沿海墩堠台寨星罗棋布。清德宗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杨府山、罗浮、江心寺、枫林、西洲、河田、乌牛、双溪、碧莲等地均置有烽火台。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为防御太平军,各地重修烽火台,现今遗迹尚存,如乌牛、罗溪交界长浃岭,距路亭约100米处有一烟墩,底宽8.5米、高6米,上端呈方形,边宽2米,顶部有镬形凹陷。
  炮台
  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始在县城制造火药炮。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温州城守营铸造火药大炮2座,炮重5000斤,置华盖山等处。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瓯江南北岸均设有炮台。文宗咸丰元年(1851),修杨府山炮台1座,安设红衣炮3位,同时修乌牛汛炮台1座,安发贡炮2座,以御由海路入侵之敌。至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温州镇标中左右三营共有炮349门,部分大炮配置在战舰上,城守营有炮157门。龙湾炮台,在县城东南35公里处(在龙湾村炮台山),北与乐清磐石山巅炮台隔江对峙,扼守瓯江口。炮台依山而筑,呈椭园形,由炮堡、弹药库、围墙及台门等组成。炮堡用三合土和粗壮木材构筑,台门用长形石块叠砌,门额刻“龙湾炮台”四字,占地2400平方米。东北面筑有炮孔6个,孔口成扇形。
  碉堡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和土豪劣绅为防御和镇压人民游击武装,在县境内建造许多碉堡。如陡门、花坦、孤山、枫林、岩头、岭头、岩坦、溪口、碧莲、大岙、溪下、潘坑等地都有碉堡建造。建国后,多被人民群众拆毁,现仅碧莲碉堡留有残迹。
  地堡 位于桥下镇垟塆村后背山,抗日战争时建造,共4座,钢筋混凝土结构,1号堡位于后背山顶,平面呈扇形,面向东南。南北长12米,东西宽5.6米,高2.5米,壁厚0.95米。南壁有一门,宽0.8米,高1.4米。地堡内有前后两室,墙壁东面有步枪口6眼,机枪口2眼,南面有步枪口2眼,机枪口1眼,步枪口为方形,边长约0.4米,机枪口呈长方形,高0.5米,宽1.2米,枪眼外口大于内口,以观察敌情和射击。2号地堡在1号地堡东北,平面呈圆形,直径3米,高1.65米,壁厚0.5米,北、东、南三面各有枪口1眼。宽0.75米,高0.4米。3号地堡在1号地堡南面的崖壁上,东、南面的壁上开有枪口4眼,形状、结构、大小与2号地堡基本相同,4号地堡在1号地堡西南,平面亦呈圆形,直径3米,高2米,东南面开枪口3眼,西面开一小门。在4座地堡的外围,尚有两个小堡(1堡在垟塆村至桥下公路旁,1堡在桥下镇八里村至韩埠渡口处)。
  第三节 防空设施
  民国26年(1937),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县城松台山装有10马力警报器1台,后移置府前街钟楼。同年,县民众自筹资金在松台山、积谷山、华盖山、海坛山等处构筑简易防空掩体,壕沟80余处,总面积2400平方米。1970年,在上塘屿山两侧安装3.8公里双翼报警器。在上塘屿山西北脚和清水埠镇蛇山脚挖有防空洞2处,上塘隧洞宽1.6米,高2米,洞深161.43米,面积258.3平方米;清水埠隧洞宽4米,高3.3米,洞深44.2米,面积176.8平方米,两洞总面积435.1平方米。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