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永嘉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46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驻军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11
页码:
893-9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嘉县解放前和解放后军队驻军情况,包含了宋至清驻军,北洋军,国民政府军等。
关键词:
军事
驻军
永嘉县
内容
第一节 宋至清驻军
宋代。北宋,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驻有禁军宣毅指挥一和厢军崇节指挥一,隶属两浙路。神宗熙宁元年(1068)开始设水军,号“清务”。南宋,先后驻有“威果”、“雄节”、“武卫”、“威捷”等禁军和“崇节”、“壮战”、“牢城”、“省铺”、“船场”、“山场斫军”、“本城剩员”等厢军。同时,浙江东路专为海防增设寨兵,由备倭守备统领。温州设十三寨,永嘉有城下、管界、青奥、梅奥和鹿西五寨。
元代。中央军驻屯地方的称镇戍诸军。镇戍诸军组织编制是万户设府,千户及百户设所,隶属行省行枢密院。成宗大德八年(1304),县城设万户府,主官称元帅。各县设千户所,各所平时互相调换戍防。在此以前,至元年间(1264~1294),元军哈喇岱和伊奇哩(一说亦情烈)部队曾先后戍守县城。
明代。置温州卫,防倭尤亟。太祖洪武二年(1369),为防止倭寇侵扰,在县城增设备倭守备。海防承宋制,设陆汛13处,其中右营游击所辖陆汛均在瓯江以南。城守营都司所辖陆汛,有七汛在现县境内。分别为罗浮汛:营房5间,牌楼1座,烟墩3个;枫林汛:轮派千把总1员,领兵15名,营房12间,牌楼烟墩俱全;西洲汛:营房6间,牌楼、烟墩未修;韩埠汛:营房1间;河田岸汛:轮派千把总1员,领兵13名,营房3间,牌楼烟墩俱全;乌牛汛:外委1员,领兵10名,营房10间,有牌楼烟墩;碧莲汛:外委1员,领兵10名,营房11间,牌楼烟墩俱全。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在县城东50里瓯江口南岸去海一里处建宁村所,隶属磐石卫,有千户等官16员,旗军1175名,辖沙沟、沙村、长沙三寨。又在县城防守要地龙湾建龙湾寨,拨旗军防守,在中界山设巡检司,有弓兵100名。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撤备倭守备。
清代。世祖顺治十三年(1656),设温州镇总兵官,隶属浙江提督,驻县城,下设镇标中左右三营。右营专管永嘉、瑞安二县沿海陆汛,初驻县城,世宗雍正九年(1731)移驻宁村寨,兵881名(同治年间裁减为430名),分防汛地有兰田台、大梅头山、龙湾山、茅竹山寨、梅头、将岭、曹村汛7处。圣祖康熙元年(1662),温州城守营驻县城管辖永嘉县境,有都司1员,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4员,外委3员,马步兵684名。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只存410名,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1902年2月24日),温州卫裁。
第二节 北洋军
浙江省警备队第六区队
民国5年(1916)12月驻永嘉,管辖温处两地,统带戴任,下辖第一、第二两个梯团。设六个哨所,其中第四哨所驻枫林,第五哨所驻霞美,第六哨所驻鹤盛。
军阀郝国玺部
民国13年(1924)9月,直皖军阀混战,皖系浙江军阀督军卢永祥派郝国玺率队驻军县城。直系军阀彭德铨部由福建北犯县城,两军对垒。后由地方绅士吕文起等前往平阳调停,郝军撤退,彭军和平过境,地方得免兵劫。
军阀周荫人部
民国15年(1926)11月15日,军阀孙传芳部师长兼福建督军周荫人部队因受北伐军追逼,溃退到县城,占领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初中部,房舍被侵驻,师生避离,学校遭严重破坏。至29日撤退。
第三节 国民政府军
永嘉保卫团
民国3年(1914),县商团、团练改组为县保卫团。16年(1927)2月,县保卫团改组,下设30个区保卫团。20年(1931)4月,县保卫团设总团长、副团长、督察长、政治训练员等官佐10人,县长兼任总团长。各区设区团部,区长兼任区团长。同时成立县、区等基干常备队。有基干团丁150人。22年(1933)5月,按照新编制改编,招募兵丁为县基干队,抽调兵丁为县常备队。县基干队有官佐8人,团丁480人。
浙江省保安第四团
民国16年(1927)至民国38年(1949)5月常驻永嘉,是国民党在括苍山地区“剿共”的主力部队。
陆军四十五师一三五旅
民国19年(1930)3月,移驻县城,与浙江省保安第四团合“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旅长李杰三。
温台“剿匪”司令部
民国21年(1932)1月建立,陆军四十五师一三五旅旅长李杰三兼任指挥官,统率浙江省保安第四团、第五团在永嘉合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
永嘉团管区
民国25年(1936)4月设立,是办理兵役的专门机构,隶属温处师管区,管辖永嘉、瑞安、平阳、乐清、玉环五县。抗战胜利后的35年(1946),永嘉团管区撤销。36年(1947),国民党实施全面整军,重新成立永嘉团管区。司令叶迈,副司令刘锐,参谋主任黄杰甫,驻大南门虞师里,隶浙西师管区(驻金华)。
陆军十九师
民国26年(1937),十九师一一〇团驻龙湾、状元一带。
温台防守司令部
民国26年(1937)3月成立,司令部在永川码头设戒严检查所,检查出入船舶与货物。徐旨乾、段珩先后兼任司令,28年(1939)9月,黄权接任防守司令。29年(1940)10月,黄权调离,暂编三十三师师长萧冀勉兼司令。
陆军一〇七师
民国27年(1938)初,驻城区,师长段珩。下辖一九、三二一两旅,共四个团,分驻温州、台州两地。一个营驻海防前线龙湾。同年秋,一○七师与十九师并编七十军,军长李觉,调往赣北前线。
永嘉县国民兵团
民国25年(1936)成立永嘉县社训总队,28年(1939)12月,社训总队裁撤,成立永嘉县国民兵团,县长兼任团长。33年(1944),县兵役科、县防护团并入,负责壮丁训练、征集兵员、社会防护工作。下属组织有常备队,原属县政府兵役科,国民兵团成立后改隶;后备队,编组以壮丁人数为标准,凡适龄壮丁满一万三千人成立一个后备队。29年(1940),全县有区队10个,乡(镇)队119个;自卫队,27年(1938)成立,30年(1941),大队部有官佐6人,士兵12人,驻城区横井巷,下辖4个中队,合计官佐29人,士兵340人,分别驻城区大南门、天宁寺、横井巷和西郊白莲塘;递哨所,32年(1943)11月设立,县设总哨所,有所长1人,士兵5人,区设支哨所,各有所长1人,士兵4人,乡(镇)设分哨所,各有所长1人,士兵2人。34年(1945),县国民兵团裁撤,改在县政府内设军事科。
永嘉县民众自卫总队
由原属永嘉县国民兵团的各自卫队组成。民国36年(1947),总队下辖4个常备中队,共有官佐35人,队丁993人。全县有乡镇民众自卫队83个,保民众自卫队1177个,官兵16341人。38年(1949)3月,永嘉县民众自卫总队改为民众自卫团,下辖9个中队,有官佐52人,士兵701人(驻枫林的第九中队未计入)。同年4月,编入叶芳组织的陆军二〇〇师,5月7日随叶芳起义。
永嘉县军政警稽查处
民国29年(1940)5月成立,由温台防守司令部、暂编陆军三十三师、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永嘉县团管区、永嘉县政府、永嘉县警察局联合组成。受温台防守司令部、八区专员公署保安司令部和三十三师管辖。设处长1人,副处长2人,有官兵276人。
暂编陆军三十三师
民国30年(1941),三十三师驻县城。34年(1945)4月,师长周陶漉设司令部于枫林,“进剿”永乐抗日自卫总队。
陆军二十一师
民国34年(1945)4月,二十一师六十一团由县城移驻枫林,“进剿”永乐抗日自卫总队。
浙江保安第二纵队
民国34年(1945)10月,司令部由城区东公廨移驻枫林,“进剿”永乐抗日自卫总队。
括苍绥靖处
民国35年(1946)11月,国民党在枫林设立括苍绥靖处,先后任命吴万玉、孙炳贤为主任,下辖两个中队。永嘉、乐清、青田、黄岩等七县为绥靖区域,采用保甲联坐法,强迫2807个乡、保、甲长在枫林举行清乡宣誓,上报“自新奸匪现状调查表”。发布“十杀”和“六禁令”,对被捕者施以割耳、挖心、活埋等酷刑,镇压共产党和革命群众。37年(1948)2月撤销。
瓯北绥靖处
民国37年(1948)9月中旬成立,浙江省保安第二旅旅长陈柬夫任指挥官,原驻青田,后移驻枫林。10月上旬开始向括苍游击根据地进攻,三个主力团先后受挫。
浙江省第五区保安独立团
民国37年(1948)驻城区永光堂。下辖3个营,计官佐102人,士兵889人;同年12月,独立团第三营驻枫林。次年3月被括苍支队歼灭一个连后,4月撤回城区。不久,编入叶芳组织的二〇〇师,为五九九团。5月7日随叶芳起义。
第二兵团新兵团
民国38年(1949)2月,驻城区仓后。4月,编入暂编陆军二〇〇师,为六〇〇团。5月7日随叶芳起义。
暂编陆军二〇〇师
民国38年(1949)4月初,原国民党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温州)专员叶芳组织成立二〇〇师,师部设松台山脚永光堂。师长叶芳,副师长夏雷,参谋长吴兆瑛,政治部主任王思本。下辖五九九、六〇〇、自卫团3个团。同年5月7日,叶芳率部起义,县城(今温州市鹿城区)和平解放。
此外,县城还先后驻扎过浙江省保安第三团、浙江省保安第五团、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工兵大队、独立第八大队、八十八军学兵营、三十二集团军补训处、三十二集团军兵站分监部第三派出所、温州守备区指挥部、护航队、防守监视队、第三战区第十联络站、浙江省保安处第二补给站等军事单位和部队。
第四节 人民武装
西楠溪抗日游击小组
民国30年(1941)4月1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永嘉县城,中共西楠溪中心区委在下家岙村成立抗日游击小组,组长郑九芝。5月1日,日本侵略军撤离县城,武装小组解散。
瓯北县委武装工作队
民国31年(1942)12月,中共瓯北县委决定建立瓯北县委武装工作队。队长姚玉山、潘统镛,政治指导员徐顺性。
瓯北抗日武装中队
民国34年(1945)3月8日,屿北民兵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击溃国民党顽军,收缴岩坦乡公所和岩坦警察所武器。在此基础上,中共瓯北县委决定成立瓯北抗日武装中队。队长汪普生,政治指导员李川仁。
金荣部队
民国34年(1945)3月17日凌晨,原中共蓬溪区特派员金强和谢岩寿等组织罗川地区民兵,在谢用佐、陈德妹等武装人员配合下包围鹤盛警察所,在谢循贯劝说下,所长王忠交枪投诚,收缴鹤盛警察所武器后,扩充人员,建立抗日武装中队,时称金荣部队,队长谢用佐(又名金荣)。
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
民国34年(1945)3月下旬,中共浙南特委决定将瓯北、乐清两县抗日武装部队合编为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总队长余龙贵,政治委员胡景瑊、副总队长周丕振,政治部主任邱清华。下辖8个中队,500多人。到5月,扩编为10个中队,6月,总队部决定,由第三、第六两个中队组成海上大队,开赴乐清湾,开辟海上游击根据地。在2月26日的浙江省绥靖会议上,定永嘉、乐清为第五“清剿”分区。国民党调任浙江省保安第二纵队司令裘时杰为指挥,设指挥部于枫林,8月5日开始“清剿”。永乐总队于8月21日召开干部会议,制定反“清剿”斗争对策,经过两月斗争,挫败裘时杰“清剿”,迫使裘于11月21日离开枫林。12月,根据浙南特委《对江北指示》,决定精简部队,永乐总队人员从原有700人左右减为200余人,取消永乐总队番号,组成8支武装工作队。海上大队也进行精简,但建制未变。次年3月,根据浙南特委指示,再次精简,陆上武装工作队全部精简,转向地方工作。海上大队撤销,精简后编为海上武装工作队。
乐清中心县委特务班
民国35年(1946)5月,中共乐清中心县委设特务班,有人员10名,12月改称警卫队,人数增至20人。队长谷定文,政治指导员张雪梅。
屿北区委武装工作队
民国35年(1946)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括苍绥靖处以西楠溪为重点绥靖区,疯狂“清乡”。次年1月,中共乐清中心县委决定重建屿北区委武装工作队,开展武装自卫,队长汪瑞烈,政治指导员万文达。8月,改为括苍区队,队长徐寿考,政治指导员万文达。
江北县队
民国36年(1947)8月,中共乐清中心县委根据浙南特委指示,工作重心从巩固为主转为发展为主,并积极发展武装力量,以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经特委批准,建立江北县队,队长周丕振,政治委员邱清华,副队长徐寿考、郑梅欣。
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
民国36年(1947)11月,江北县队扩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队长周丕振,政委邱清华,副支队长徐寿考,政治处主任郑梅欣。下辖4个中队和独立分队,直属警卫队,共614人。原括苍区队扩编为第二中队,向永嘉、仙居、黄岩三县边界地区推进。括苍支队成立后,即着手巩固、开辟革命根据地和扩大武装力量。37年(1948)下半年,国民党在温州、台州地区设立4个“清剿”区。指派保安旅长陈柬夫为瓯北“清剿”指挥官,设指挥部于乐清县虹桥镇,统率浙保四团、五团、突击大队及永嘉等县自卫队2500余人向根据地和括苍支队发起进攻。括苍支队于11月5日夜奇袭虹桥镇,连续取得五次反“清剿”胜利,至12月上旬,括苍山南麓根据地连成一片。38年(1949)3月31日,周丕振率领支队部及6个中队700余人攻入枫林,歼灭部分国民党守军。4月25日,中共括苍中心县委在鹤盛召开第四次扩大会议,宣布中共浙南地委决定,扩编括苍支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周丕振,政委邱清华,政治部主任仇雪清,下辖3个大队、10个中队,一个机炮连与一个警卫排共1270余人。4月30日,从鹤盛出发,向县城进军。5月7日凌晨进入城区,永嘉全境解放。
第五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
双溪县警卫队
民国38年(1949)5月3日,成立双溪县警卫队,谢用佐兼队长,胡国洲兼政委。下辖2个中队和溪口区、鹤盛区、枫林区、碧莲区、罗浮区、永临区6个武工队。
永嘉县大队
民国38年(1949)9月由双溪县警卫队整编,大队长彭家发,政委魏俊哲,副大队长周双峰,副教导员郑康平。下辖2个中队和10个区中队。1950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州军分区第一独立营,营长湛金凯,政委魏俊哲,副营长仇心光,副教导员郑康平。区中队撤销。
永嘉县人民武装委员会
1953年11月成立,由县委、县府、县人武部、宣传部、民政局等有关单位领导人组成,县委书记兼主任委员,县人武部为日常办事机构。1962年,7区58公社建立基层人民武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停止活动。1980年重新恢复。
永嘉县人民武装部
1951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永嘉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成立。部长赵汝山,设政治、军事、后勤3股,下辖11个区人武部。1952年9月,由华东军区任命县人武部领导人。机构为正团级,属温州军分区和县委双重领导,主管全县人民武装建设和兵役工作。1955年1月,永嘉县人武部改称永嘉县兵役局,下设动员、统计、征集、民兵、预备役军官五科,同时撤销区人武部,设区武装助理员。1960年2月,恢复县人武部,定为乙级,县委书记兼任第一政委。部机关设组织动员、作战训练、政治工作3科。配编干部21名,战士2名。1962年10月,全县7区58公社普遍成立人武部,任命专职人武干部65人,属地方编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县人武部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参加“三支两军”(支左、支农、支工,军训、军管)工作。1967年3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永嘉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下设政工、农业、工业、秘书四大组,取代政府,领导全县工农业生产。1968年12月,永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生产办公室撤销。1976年2月,县人武部增设装备管理科。1986年5月,县人武部由军队制改属地方制,为副县级单位,配编干部16人,职工7人。下设办公室、军事科和政工科。
民国38年(1949)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第五军分区副司令程美兴率浙江省警备旅二团三营4个连进驻大岙。配合永嘉县大队及仙居、黄岩两县部队在九头垄、净乐寺一带剿灭吕炼荣等武装股匪。同年12月撤防。
一〇三师七团二营
1951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〇三师七团二营进驻大岙剿匪,营长高钟文。次年10月撤防。
南京四〇七部队
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直属四〇七部队队部和四分队驻上塘云加山脚。队长刘玉真,政治委员朱景芳。1977年调防。
温州军分区直属十分队
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州军分区直属十分队进驻上塘,接管407部队营房。1978年撤防。
武警中队
1949年8月,双溪县民主政府公安局设看守班,10月改称永嘉县人民政府公安局政治保卫队。1950年10月,更名永嘉县人民政府公安局公安队。1952年5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浙江省永嘉县中队,属县公安局建制。1955年7月,改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浙江省永嘉县部队。1962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浙江省永嘉县中队。1966年,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永嘉县中队,属永嘉县人武部建制领导。1976年2月,改编为永嘉县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队,属县公安局建制领导。1983年1月,更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永嘉县中队。
消防中队
1973年11月,建立永嘉县公安局消防中队,干部由县公安局指派,战士为应征入伍义务兵。1983年,归属温州市武警支队,由温州市武警支队和县公安局双重领导。1984年,更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永嘉县消防中队,又称永嘉县公安局消防中队。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设建置、自然环境、城乡建设、水利、交通、商业、工业、党派、政权等3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