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綱目 卷十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萬山綱目》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5436
颗粒名称: 萬山綱目 卷十七
分类号: K295.53
页数: 33
页码: 三九九-四三一
摘要: 南龍大榦[一]二走金沙江以南、瀾滄江以北,至五福山止南龍大榦[二]自瀾滄江源格爾吉匝噶那山,分一支北走,爲賽因苦博渾山。又分支北走,爲洞布倫山,至兩水會處而止。
关键词: 台州 地方志

内容

南龍大榦[一]二走金沙江以南、瀾滄江以北,至五福山止南龍大榦[二]自瀾滄江源格爾吉匝噶那山,分一支北走,爲賽因苦博渾山。又分支北走,爲洞布倫山,至兩水會處而止。
  賽因苦博渾山在衛之東北、喀木之西北,當瀾滄江南源北、北源西。 洞布倫山卽賽因苦博渾北山,連岡直北二百餘里。有兩水,一出其東、一出其西,夾山北行數百里,合而西北,流入金沙江。
  又一支自賽因苦博渾山東北行,走烏揑河之北,東北至金沙江東南曲處,爲那木唐龍山而盡。
  那木唐龍山在金沙江南岸西北,與北岸孤羅板波羅濟山隔江相望,當金沙江東南折處西二十二度極三十六度。其正支自格爾吉匝噶那山東北行,爲同布勒西洛西山。
  同布勒西洛西山在格爾吉匝噶那山東北。土虎爾河出其北麓,有兩源,一名空秦河, 一名和秦河。兩水北流而合,東北流合東南源,名烏揑河,北流入金沙江。 一支東北走,爲好勒嶺,又東北爲活呵洛好勒查罕峯,至卓爾長山水會土虎爾河處而盡。 好勒嶺活呵洛好勒查罕峯並在土虎爾河南岸。
  其正支自同布勒西洛西山東稍北行,爲苦克噶巴山,稍東北爲卓爾長山。 苦克嚐巴山在瀾滄江北岸,爲瀾滄江北源所出。 卓爾長山與苦克噶巴山相連實一山。其北麓有水北流,入土虎爾河。其西南麓卽瀾滄江北源也。
  又自卓爾長山東南行,爲厄爾几根嶺。
  厄爾几根嶺烏揑河東南源出其西麓,西北流會西南空楚、和秦河水,爲烏揑必拉,北流入金沙江。
  分一支北行爲巴木巴拉嶺,又北爲薩拉龍塔拉山,至烏揑河入金沙江處而盡。 巴木巴拉嶺在衛極東北,當金沙江南岸,烏揑河流經其西麓。 薩拉龍塔拉山當烏揑河入金沙江處。其正支自厄爾几根嶺東南行,有衣克苦苦色必拉岀其東麓,東流入金沙江。又東南行, 爲蘇克布蘇克木山。
  蘇克布蘇克木山在喀木北界外。山勢自瀾滄源諸嶺綿亙而東南至此,有七大山流岀七大水。又有威衣母楂、鄂模色勒醋鄂模二池之水俱東北流,近者八九十里,遠者百餘里, 會爲一名齊齊爾哈納苦苦烏蘇,又東三十里入金沙江。
  又東南爲打克木喀木雜噶山。
  打克木喀木雜噶山在喀木北界外。忒墨圖水岀其西麓,二源俱西北流六十里,合而北七十餘里,入金沙江。
  又東南爲查闌打租山。
  査闌打租山在喀木北界外。有水出其東麓,東北流入金沙江。
  又東南爲蘇噶莽河屯東山。
  蘇囑莽河屯東山在喀木北界噶拉達巴罕之北。布倫楚必拉出其東麓,有泉十餘泓匯爲一水,東流合西北源,東流入金沙江。
  又東南爲巴河屯西北山。
  巴河屯西北山在西番巴塘西南。總文河出其南麓,西南流會東北山水,折東南流入金沙江。分一支東南行,走總文河以東、金沙江以西,爲佳拉克山。南抵總文河入金沙江處而止。 佳拉克山在西番巴塘南。
  大榦又東南行二百餘里,至塔城關西北入邊,爲大雪山。
  大雪山在維西通判西北八百里,四時積雪不融。
  又東南爲伱那山。
  伱那山一作爾納山,在維西通判西北七百里,當瀾滄江入邊處。
  又東南爲白邙山。
  白邙山在維西通判西北六百里,高四十里。九月積雪,六月始消,七八月之間,旋風如水寒氣徹骨。人升高氣喘,口鼻之間迎風不能呼吸,輒僵不甦,土人謂之寒瘴。至山頂黃雲四起,五步之內不復見人,高聲言笑,卽有拳大雹密下不止、人亦多斃焉。
  又東南爲梭石坡。
  梭石坡在維西通判西北三百里。其山石骨而沙膚,浮疏頹潰,長三里,厚不可測、下逼瀾滄江。風及雨則砂卸石崩,石如磴如税,如閾如杵,如轆轆如碾,如瓜如别木,如盤根相緑相擊,相激相旋轉而下。聲如浙瀝,如琢如伐木,如版築如羣鳥飛,如垣傾江干,喬木觸之立折。人至此,必視風雨靜而後踏沙徐行,或行里許,風作砂下石擊,無不斃之江中。 爲維西城至阿子墩必由之道。又東南爲天乙山,爲果鋪山。
  天乙山在維西通判西二十里。
  果鋪山在維西通判治。《滇擊》「在臨西廢縣治」。《志》載「臨西廢縣,今維西通判治」。 分一支南走小甸汛,瀾滄,漾備分江處,穿江度脈,起爲風羅山。 風羅山在麗江縣西七百餘里舊蘭州西。山高路險,與怒人分界。 自風羅山分一支走沘江以西,沿瀾滄江南行,爲革落山。
  革落山在麗江縣西四百二十里吉尾汛革落塘。兩山拱峙,各聳三峯,奇險危特,俯臨瀾滄。
  又南爲天池山。
  天池山在雲龍州西北六十里。山頂有池,一名高海子,停泓十里,菱蒲茂密,土人籍以爲利 。
  又南至雲龍州西,爲小雒馬山,南抵泄江會瀾滄江處而止。
  小雜馬山在雲龍州城西,當泄江南岸。三峯鼎峙,橫截江口,與大雒馬山隔江相夾。 其正支由淮江源東行,走沘江東,爲福源山。
  福源山在麗江縣西二百五十里舊蘭州北界。綿亙東南五十餘里。
  又東南行爲雪邦山。雪邦山《志》作雪盤山,又曰雪斑山,在麗江縣西南二百里、劍川州西一百六十里、舊蘭州西十里求仁甸。磅礴端嚴,屛帏盤結,上列十二峯,嶙峋蒼翠,每峯一溪形似點蒼,四時常有積雪。
  又南行爲鹽路山。
  鹽路山在麗江縣西南二百餘里。大郎河出其南麓,西南流入泄江。
  又南走大郎河。東爲清朗山。
  清朗山在雲龍州北百一十里。清朗河岀其下,西流入淮江。
  又南經大浪柯東、上江嘴西,又南爲滿崇山。
  滿崇山在雲龍州東北五十里,爲眾山之祖,滷脈出焉。居人以雲氣聚散占陰晴。
  又南爲大羅山。
  大羅山在雲龍州東北十里。勝備江源出其南麓,東南流經永平縣黃連鋪,入漾備江。 分一支南行,走勝備江以西,爲大雒馬山。
  大雜馬山在雲龍州東北五里。石洞雲巖中有仙迹巖,半有温泉,臨沘江北,與小雒馬山隔江相夾。
  又南爲德龍山,爲象鼻山。
  德龍山在雲龍州西一里雒馬井,今州治。因山嵯峨蟠亙,勢甚蜿蜒,中抽一阜,爲金泉河邊石縫三井之滷源。
  象鼻山在雲龍州東二里雒馬東,以形似得名。
  又南抵乾海子,入永平縣境,南爲阿荒山。
  阿荒山在永平縣東北一百七十里。銀龍江出其南麓,南流西入瀾滄江。
  分一支西南行為羊街山。
  羊街山在羅木山北一百里。山半有泉湧出,是爲一盤水。
  又分一支南行東西兩河間,爲羅木山,又南爲靈化山,不及兩河會處而止。
  羅木山在永平縣北八里,狀如筆架,西臨銀龍江。
  靈化山在永平縣北銀龍江上。上有玉皇閣,頗著靈異。
  分支正支自羊街山西南行,爲七盤山。
  七盤山在永平縣西北三十五里。
  又西南爲和邱山。其東爲木卓盤山。
  和邱山在永平縣西三十里,盤廻五十里,高可千仞。東麓有潭,四時澄澈,流爲木里河,亦曰羅木場河,其下流入銀龍江。西麓有泉,流爲曲洞河,其下流亦入銀龍江。 木卓盤山在永平縣西三十里,卽和邱東麓。《志》云「木里場河岀木卓盤山」。
  又西南爲博南山。博南山在永平縣西南四十五里,一名金浪巔,俗譌爲丁當山,高二十里,爲西陲通衢。漢以此山名縣,爲昔蒲蠻出入之所。《明一統志》「昔南詔遣將軍征緬,師囘,多齎金寶。 經此山,遇盜,將軍死。之後立祠曰金浪巔山神之祠。北麓有泉,流爲花橋河,下流入銀龍江。
  又分一支東出為花橋山,東抵門檻邨,折循銀龍江南行,至銀龍江會瀾滄江處而止。 花欄山在永平縣西南三十五里,高二十丈,上有鐵礦。花橋河經北麓,東流入銀龍江。 其正支自博南南行,起爲賓臺山。
  寶臺山在保山縣東北百八十里,今屬順寧府。山勢高峻,雄峙萬峯中。僧祖復建寺其上、爲西南名區。今爲寧臺廠,滇中銅廠之冠。左右鑪塘等山皆出銅礦。 折西行又折而北,夾沙木和水,溯瀾滄江北行過江頂坡,又北至沙木河入瀾滄處而盡。 又自大羅山分一支東南行,爲白石山,又南爲飛鳳山。
  白石山在漾瀑江西,距永平縣二百餘里。山圍蒼翠,中有白石高懸,下有白石寺,巖上有棋牀仙迹。
  飛鳳山一名鷲嶺山,在漾,雲龍橋西,距永平二百里。特出眾山之表,兩翅飛舞如鳳,故名。山麓有武侯祠。
  又南爲繡嶺峰。編嶺峰在永平縣東一百七十里。繡嶺西脊崇峰。
  分一支東度脈,又分一支東北,下者爲橫嶺,東至白水鋪抵漾»江而止。 橫嶺在永平縣東一百七十里,卽繡嶺。其東麓爲白木鋪。
  又自度脈處分一支南下,走漾濞江以西、勝備江以東,至勝備江會碧雞江江處而止。 其正支自繡嶺峰又南爲打牛坪,又南至九渡河入勝備江處而止。 打牛坪在永平縣東北百里。相傳諸葛武侯南征,立春日打牛於此。 其正支自大羅山西南行,爲羅武山。
  羅武山在永平縣東北百里,高五百餘丈。勝備江出其下,下流入碧雞江即漾濞江。 又循勝備江西南行,起爲萬松山。天馬山在其西。其直支南下至錫廠河入銀龍江處而止。
  萬松山[三]在永平縣東五十五里。萬松林立,有萬松仙景寺在其迤東山半,天頂鋪在其巔,俗呼爲天井鋪。
  天馬山在永平縣東五十五里,以形似得名。
  其正支自萬松山東度脈過峽,起爲寶藏山。
  寶藏山在永平縣東七十里,一名觀音山。相傳武侯南征至此迷道,一老嫗呼犬從絕徑出始得路,因建廟於上,俗名娘娘叫狗山。
  分一支沿瀾滄江東南行,走䥈寨東南,至三台山南三台警入瀾滄江處而止。 其正支東行又分一支南轉,爲三台山。抵東西兩溪會處而止。 三台山在順寧縣北一百里。東西兩溪夾山,南臨瀾滄江,上有三台相井。 其正支又自茶庵北東行,分支南北走,其北走者爲阿魯司泥山,北至新牛街阿魯溪水入黑惠江處而止。
  阿,司泥山在順寧縣東北一百八十里阿魯司地。上有白靈洞,石葢如樓,有泉流並諸水入黑惠江。中有磴道平直如砥,俗呼觀音接路。
  其南行者爲泮山,抵黑惠江會瀾滄江處而止。
  泮山在順寧縣東北百二十里。其下爲瀾滄、黑惠兩江合流處黑惠江卽碧雞江,亦卽漾濞江。 南龍大榦又自天乙[四]果鋪諸山東南行,爲漢藪山。
  漢藪山在麗江縣西北五百里舊巨津州西北,高可萬仞。上有三湖各寬五畝,深不可測。老君山實從此發脈,爲南龍初祖[五]。
  分一支折北行走魯甸,爲栗地坪。
  栗地坪在維西通判東四十里。爲麗江適維西孔道,高三十里,峻嶺重複,緑溪爲徑, 險仄逼人。喬木壅蔽,雲霧往復,雖盛夏天晴必衣裘。冬春之際積雪一二丈,至秋暮,路旁每一丈立一高竿,每三尺繫一欄橫路。或二三旬不通,視天稍霽乃督兵卒、夷人二百,循竿扶欄往來踐之。雪中成溪,人由溪內行,新雪復積仍前踐之。至二三月,晴霽日久,雪半融而柔脆,人猶可行,馬至則陷。立夏之後,雪融路出,而深巖之雪有嵌自太古者。近年雪微減,兵卒於雪中亦能識路,踐雪成路如故,不復立竿欄也。
  又北爲巨甸河源山。又東北走巨甸河北,東抵金沙江而盡。
  巨甸河源山在維西通判東北五十里。巨甸河出其下,東流至巨甸汛,入金沙江。 又自漢藪山分一支東行,走巨甸河南、橋頭河北,過舊巨津州東行,爲花馬山,抵金沙江而止。
  花馬山在麗江縣西北三百五十里舊巨津州東南。崖有石如馬,其色斑爛,昔麼些詔自名其國爲花馬國本此。元太弟南滅段氏時,三賧土酋麥良內附,並破鐵橋之花馬,因以功授職,亦卽此。
  其正支自漢藪山南行,爲橋頭河源山。
  橋頭河源山在麗江縣西北四百八十里舊巨津州西南。橋頭河出其下,東流至橋頭汛,入金沙江。
  分一支西行,走工江河北,西南抵漾工江而止。
  其正支南行,起爲拉巴山。
  拉田山在麗江縣西北四百里,亦曰分水嶺。石鼓河出其東麓,東流至石鼓汛入金沙江。拉巴水出其西麓,麥雞河亦岀其西麓,並西南流入漾工江。
  分一支東行,走石鼓河以北、橋頭河以南,爲紅石巖,抵金沙江而止。
  紅石巖在麗江縣西北一百里。紅崖峭壁,逼臨金江,綿亙三十餘里,儼如赤壁。直接石門,爲滇西險隘。
  大榦自拉巴山度脈,南行四十餘里,又折而東行三十餘里,起爲老君山。
  老君山一名羅均山,在麗江縣西南二百五十里。高入雲霄,爲滇省眾山之望,實南龍之太祖[六]。上有靈泉流至東麓,折南流爲老君河,一名石萊江,爲劍湖源。老君潭岀其南麓,南流入劍湖。
  分一支南下,走老君河以西、漾工江以東,爲崖場山。
  崖場山在劍川州西北十里。崖場河自老君山發源,從此破峽東出,入劍湖。
  又南爲金華山,松岡山在其左,其西爲莽歇嶺。
  金華山在劍川州西一里,脈由羅均山來。山北有桃花塢、萬松菴,山頂有五頂峰。
  《州志》「上常有紫氣,爲州鎮山」。
  松岡山在劍川州西南一里,卽金華山。左支林木森蔭,形勢盤旋,爲州城來脈。 莽歇嶺在劍川州西四里金華山西,與金華山分支夾塢並馳。
  金華山北嶺東下,爲中科山,又北爲上科山。中科山在劍川州西北五里,爲闔州牛眠吉地。
  上科山在中科山北。
  其正支自金華山南行,爲鍾賢嶺,又南爲下科山。
  鍾賢嶺在劍川州南六里,與金華山相接。
  下科山在鍾賢嶺南。
  又南爲石寶山。分一支自駝强邨折北行,至駝強江入沙溪處而止。 石寶山在劍川州西南五十里。層巌峭壁,靈窟天開,其石自然具佛座、獅象之形。頂有石坪,方數十畝。
  其正支自石寶山南行,爲鍾山。又南行至彌沙井,抵漾工江會劍川處而止。
  鍾山在石寶山南一里。巖石壁立,䥴梵像數百。山南二里有巖名金栖雞,中有巨人掌迹大如箕。
  大榦自老君山東行四十里,至石鼓爲望江山。
  望江山在麗江縣西八十里石鼓街。自老君迤而而來,雄峰高聳,狀如巨人壁立俯瞰金沙江[七]。郡內諸山,由此分脈。
  分一支東行,爲珊碧外籠山。
  珊碧外籠山在麗江縣西十五里,一名烏龍峰,亦曰文筆山。孤峰聳翠,多產箭竹。明時木氏建靈壽寺,故又名靈壽山。
  折北行爲十和山。
  十和山在麗江縣西北二十里,下有十和邨。
  分一支西北行,爲蒙喜山。
  蒙喜山在麗江縣西北五十里。其下爲阿喜汛、金沙江渡口。層巒疊嶂,氣象豐隆, 綿延數十里,爲府屏蔽。
  其正支自十和山折東北行,起爲芝山,又東北爲雪山。
  芝山在麗江縣西北二十里雪山西南,爲明木氏解脫禪林。上有紫葢峰、獅子巌、天柱、瀑布、帝釋臺、朝陽岡諸勝。福國寺居其中,左則白鹿泉、涵月湖、北斗崖、丹鳳巒;右則丹霞塢、拱壽臺、玉印峰、老潭寺。之前曰翠柏山,宛如屏列。鶴慶府知府張懋學有記。 雪山在麗江縣西北三十里,一名玉龍山,又謂之雪嶺。東臨金沙江,羣峰插天,經年積雪,數百里外望之儼如削玉。山半有池,融雪飛流,盛夏伏暑寒冽不可逼視。蒙氏僭封爲北嶽。貞元中,韋皋約南詔共襲吐蕃,驅之雪嶺外。元至順初,雲南諸王秃堅等,至雪山撃敗羅羅斯軍,卽此。
  自雪山分一支南行,爲翠微山,又南爲象眠山,抵玉河而盡。
  翠微山在象眠山北。象眠山在麗江縣北三里,形如伏象。府治建其麓,山下有泉流爲玉河,卽鶴慶漾工江源。
  又自象眠山北象鼻度脈,西南起爲黃山,抵白沙河而盡。
  黃山在麗江縣西一里,一名黃峰。內平地突起,峰巒秀美,綴如聯珠,爲郡右翼。明土府木氏舊署在其麓,今改爲土通判。民居市肆環繞其下,中通一衢出中甸雞西要路。 又自雪山分一支東北行,爲珊蘭閣山。
  珊蘭閣山在麗江縣東北八十里,高出東北諸山。
  又北爲阿那山北,抵金沙江而盡。
  阿那山在麗江縣北二百七十里舊寶山州。上有阿那和舊寨。
  其正支自雪山東南行爲吳烈山,爲東山。
  吳烈山在麗江縣東十五里。
  東山在麗江縣枣一十里。二山相聯,環拱郡治,山之東濱金沙江西岸。清溪出其麓, 東南流至東圓里,合雪山源暨玉河下流,爲漾工江。
  又南行爲大五老山,爲小五老山。
  大五老山小五老山二山在鶴慶州東北二十餘里,直接麗江境。又南行爲三台山。
  三台山在鶴慶州東北十二里。三峰並出,一名筆架山。《舊志》「筆架、三台並收」 恐係複出。
  又南爲文筆峰。
  文筆峰在鶴慶州東十里。羣峰秀異,形無破碎。
  又南爲峰頂山。
  峰頂山一名石寶山,在鶴慶州東十里。高三十餘里,峰巒舉嵂,遠瞰洱水。每逢二八月、微雨新霽,山時有光,光暈大圓,外暈數重,每重五色。環中虛明如鏡,視者各見自身於鏡中,若旁人雖至近不能見。若中秋無雲有光,自月中流下大如彈丸,漸下漸散成小白圓光。須臾又有小如螢者、大如盤盂者,纍纍從月中墜下,同懸一處。從石瑤高處視之、如數百枚玉環,移時散作銀絲,首尾交合成一太極圈。照見自身如鏡中影,有一人見眾人不見, 或眾人見一人不見,謂之佛光。上有石寶寺,有階陀石洞,爲階陀嘱哆尊者栖隱處。郡人於三月望日,登此投弓矢祈嗣。
  又南爲月山,又南爲龍華山,南抵漾工江而止。
  月山在鶴慶州東南十五里。自峰頂山南下,積石圍繞,形如半月。
  龍華山[八]在鶴慶州東南二十五里。林壑深秀,石泉迸洌。上有龍華寺,每夕陽返照,具泉石花鳥之奇。
  龍華之東有小成坡,有大成坡。
  小成坡在鶴慶州東南五十里大成坡之西。
  大成坡在鶴慶州東南六十五里,爲大理永北孔道。坡頂有泉,廣僅盈尺,不溢不涸, 行人資焉,謂之一盥水。
  自龍華山西折爲龍珠山,西南爲落水洞而盡。
  龍珠山一名象眠山,在鶴慶州東南二十五里。下有石洞一百零八。漾工江從此南出, 東入金沙江。相傳嘱哆尊者以念珠撒水,隨珠所止,用錫戳之,應手而通,適得一百零八。 從前鶴川水匯成海,自此無患。其山與西山相連。
  大榦自望江山折南行走九和,分一支東指爲東員岡,東抵漾工江而止。
  東員岡在麗江縣南十里。平岡橫亙麗江府之南,扼清溪、玉河諸水,東走南下爲漾工江。
  大榦又南東指爲三台山。
  三台山在麗江縣南十五里。三峯並峙,爲麗江府城案山。
  大榦又南東指爲邱塘關山,東抵漾工江而止。
  邱塘M山在麗江縣南二十里,邱塘關在其上。大榦又南爲馬左墅山。
  馬左墅山在麗江縣南三十里,土人牧馬其地。
  又南爲七和山。
  七和山在麗江縣南四十里。七和邨在其下,千木河出其西麓,西南流入劍湖。
  分一支東南行為三坌黃泥岡,東南抵漾工江而止。
  三坌黃泥岡在麗江縣南四十五里。橫障麗江之南,上有岡子哨。
  大榦又南爲泉山。
  泉山在鶴慶州北三十里。龍潭在其麓。
  又南爲堆穀峰,又南爲逢密山。
  堆穀峰在鶴慶州北二十七里,在逢密北。
  逢密山在鶴慶州西北二十五里。三峰峭拔,清元洞在其山半,洞門有石如柱者三。 頂有石孔,天光下照高七八丈許,深不可測。石壁皆古莓苔,彩錯如錦。上有乳石懸綴奇秀,鮮有其比。下爲香米龍潭,逢密村在其麓。爲鶴慶之西山,卽劍川之東山。
  又南爲石寨山。
  石寨山在鶴慶州西北十五里。下有龍泉,東流爲石洱河,由大板橋入漾工江。
  又南爲拱面山,又南爲仰止山。拱面山在鶴慶州西北五里。高數百丈,一峰聳秀,拱向州治,林巒環映。山有白石如積雪,可卜陰晴。
  仰止山在鶴慶州西五里覆釜山後,爲州鎮山,前抱覆釜。劍川路由此。
  由仰止山東度脈,起爲覆釜山,其下爲秀臺山。
  覆釜山在鶴慶州西五里,爲州鎮山。形如覆釜,山勢秀拔,南北諸山拱翼。下有龍泉曰西龍潭,明知府馬卿築堤以蓄。
  秀褰山在鶴慶州西,高數十丈,頂有三平臺,舊名金鎧山。明知府馬卿於山下開下潭,曰龍寶,龍潭立龍神祠於其上、改今名。
  大榦西南行爲金鳳山,左爲朝霞山。
  金鳳山在鶴慶州西二十五里。其形如鳳,爲劍川、石鼓分路。
  朝霞山在鶴慶州西南十里,原名鹿阜,常有彩霞籠其巔,改今名。山半有風洞,每夏至日,人就洞乘風,可愈目疾。下有吸龍潭,相傳鍾爲龍盜去,曾見於潭,故名。
  大榦又西南爲黑泥哨山。
  黑泥哨山在鶴慶州西南三十里。銀河北流經其下,東北入漾工江。
  自黑泥哨山分一支西南行,爲白山。
  白山在劍川州東南三十五里。上多雲氣、清水江出北麓、北流爲劍湖源。又自白山分一支折北行,爲青崖山。
  青崖山在劍川州東十五里。上產青石、狀若翠屏。
  又北爲石羅摩山,北抵清水江西折會橋頭大河處而止。其西有建和山。 石羅康山在劍川州東北五里。一名將軍山,峰高百丈,巨石屹立如人。 建和山在劍川州東北五里。平原突起,狀若伏龜。
  其正支自白山南行分支東西,出爲夜合山。
  夜合山一作印盒山,徐霞客又作印鶴山。在劍川州南二十里,爲劍湖南屏,湖尾自此西南出爲沙溪。
  其正支又南行爲南岡。
  南岡一名羊鼻山,在劍川州南二十五里。點蒼山發脈於此。
  又南爲羅木哨山。
  羅木哨山在劍川州南四十里、浪穹縣北四十里。其山自西大山分支東出,南廻西抱, 四面如城,南半潴爲海子,北半衍爲平疇。
  又南走三營西,又南走大屯西南,爲罷谷山。
  罷谷山在大理府浪穹縣北十五里。《水經》「罷谷之山,洱水出焉」卽此。南有洱源海子曰寧湖,一曰芘碧湖,南流爲寧河,合大營河、鳳羽河,南過蒲陀崆入洱海。山多古樹怪石,上有水神祠,祠東有樓曰澄碧,登樓瞰水,涵天浴日,心目湛然。
  分一支東南行抵大營河,爲出洞鼻山而盡。
  出洞鼻山在浪穹縣東北十五里,一名赤壁山。一支獨出,與東山一支相對如鍼,夾大營河爲出洞鼻。
  其正支自罷谷山西南行,爲標山。
  標山在浪穹縣北十五里。東連罷谷,南瞰茈湖,一山皆樹,多木蓮花,寺藏樹間,曰 「標楞」。左有一鑑亭,由亭而上則楚雲、護珠、苾香三菴,懸於木末。洞開樓閣,吞吐湖光。 又西南行爲凝雲山。
  凝雲山在浪穹縣西北八里。上有慶雲,可占科第。羅鳳溪出其下,下流入茈碧湖。 又南分一支東度脈,爲寧山,南抵鳳羽河而止。
  寧山在浪穹縣治西,一名縣後山,撫治之背、如鳳張翼,故又名鳳凰山。 其正支又西南,爲鐵甲場山。分一支東行至鐵甲場河會鳳羽河處而止。 鐵甲場山在浪穹縣西三十里。鐵甲場河出其下,東流入鳳羽河。 其正支又南當鐵甲場南,分一支東行,東至悶江哨抵鳳羽河而止。 其正支又南爲鳳羽山。
  鳳羽山一名鳥弔山,在浪穹縣西南三十里,舊名羅坪。蒙氏時,有鳳歿於此,每歲九月,百鳥咸集哀鳴。土人乘夜燃火羅之,多得異禽。岡條數十支,東下如鳳之羽,故名鳳羽。 舊爲鳳羽縣,今改爲鳳羽鄉,舊縣址曰舍上盤。其地四面皆山,绾谷成邨,約徑二十里,中皆良田,惟東北悶江哨爲出水之口。
  自鳳羽山西南東折,爲清源洞山。
  清源洞山在浪穹縣西南四十里。洞中有水,上承巖澑,清韶如琴。中有石田、石蓮、 石枕、石獸之類,石筍倒懸,五色畢具。其泉卽鳳羽河上源也。
  又折而南爲花甸山。
  花甸山[九]在太和縣西北七十里。四面皆山,中有平甸二十里。相傳古有四邨,曰黃熊窩,曰狼香,曰杉樹,曰乳牛墩,皆高蹈者居之。晉時爲吐蕃略地,遂無居人。今爲提標牧馬場山,有東西兩岡,西岡卽鳳羽南度之脈,東岡卽北轉之脈。西岡有分水嶺,相傳觀音大士輦巨石醵水,西注鳳羽鄉灌田百餘頃。又西岡有望海岡,有香柏嶺。東岡有羅漢堂, 有禮拜石,有石鼓寺,有醮斗巖熒有伏猿巖,有寶光石,有洞簫巌,有新年石。兩岡之北曰白鹿岡,又北曰銅屏山。
  分一支由花甸南嶺北折,爲沙坪山。
  沙坪山在太和縣西北七十里。沙坪村在其下,北有三家村,有奇樹。
  又北爲龍王廟山。龍王廟山在太和縣北七十二里。東臨洱海,其西卽花甸東岡。東麓有油魚洞,每年八月十五,有小魚出其中,大如指亨周身俱油,味甚美,過十月則無。
  又北爲雲龍山,一支東下爲臥牛山。
  雲龍山在鄧川州城西。崢嶸蒼翠,疊嶂雲橫,爲州之鎮山。
  臥牛山在鄧川州西門外。一大峰一小峰相屬而下,大者名臥牛,小者名象山。土人以象小牛大,今俱呼爲象山。
  又北過德源城,其東爲玉案山,爲鼎勝山。
  玉案山在鄧川州東北三里。山橫塢中不甚高,東西俱不屬大山,儼如橫琴待撫。西與臥牛相夾,羅蒔江出其中。東與西山灣山相夾,彌苴伝江、問地江出其中,並下流入洱海。 彌苴住江卽寧河,下流爲洱海上源。
  鼎勝山在鄧川州東北五里玉案山後。
  又北爲黃施山。
  黃筛山在鄧川州西北十里,形如張旆,草色多黃,故名。
  又北爲溪始山。
  溪始山在鄧川州西北十二里。山頂有水潴積,東南墜峽下爲眾流之祖,故名溪始山。 之西卽鳳羽舍上盤東山。
  又北爲覆鍾山。
  覆鍾山在鄧川州西北十二里。溪,始北溪始環而西,覆鍾突而東,以形名。昔鄧睒詔避兵於此。下有綠玉池,爲蘿蒔江源。
  又北曲而東,與東西山灣曲而西者,相夾成蒲陀崆。中有青牛石、龍馬洞。 蒲陀螳在浪穹縣南十五里。兩山夾立,三江會流其中,南北長六里,路通一綫,水石相激,甚爲險窄。崆中水南出,爲彌苴佉江。
  青牛石在鄧川州西北二十三里彌苴河中。相傳昔有龍馬破石飛昇,石上馬迹猶存。 龍馬洞在鄧川州西北二十五里、浪穹縣南十八里蒲陀崆中。
  又北西曲北行,爲天馬山。北抵鳳羽河北流東曲處而止。
  天馬山在浪穹縣西南八里。爲樵青神分水處,上有鎮蝗塔,今圮。
  其正支自花甸南嶺東出南行,爲點蒼山,南抵天生橋而止。
  點蒼山在太和縣西三里。蒙氏僭封爲中嶽。自北而南綿亙百餘里,高六十餘里,橫列如屏,內抱如弛弓。《續漢書》謂「邪龍,雲南(山似扶風太乙之狀)」是也。層青接漢,疊翠排空,谷奧崖懸,獸蟲鮮託。龍雲臥頂,隨諸峰起伏,以爲高低;朝瞰映之,五色爛然,陰崖積雪,盛夏不消。山腰抹雲,橫如玉帶,人稱爲玉帶雲。其峰十九,下爲溪十八。首曰龍首,亦曰上關,厥峰曰雲弄,下爲霞移溪;次南曰蒼琅,下爲萬花溪;又次南曰五臺,下爲陽溪;又次南曰蓮花,下爲芒湧溪;又次南曰白雲,下爲錦溪;又次南曰雪鶴;下爲靈泉溪;又次南曰三陽,下爲白石溪;又次南曰蘭峰,下爲雙鴛溪;又次南曰雪人,下爲隱仙溪;又次南曰應樂,下爲梅溪;又次南曰觀音,下爲桃溪;又次南曰中峰;下爲中溪,中峰其最尊者;又次南曰龍泉,下爲綠玉溪;又次南曰玉局,下爲龍溪;又次南曰龍馬,下爲青碧溪;又次南曰聖應,下爲莫殘溪;又次南曰佛頂,下爲葶寞溪;又次南曰馬耳,下爲陽南溪;又次南曰斜陽峰。諸峰劍簇,人無有躡其巔者。其南曰龍尾,亦曰下關,有天生橋。
  點蒼山之中曰洪圭山,其陰曰石門山。
  洪圭山在點蒼之半,分點蒼爲兩截。自龍首至此再起分支聳脈至龍尾。其東支下垂獨長,直抵海中,亦分海爲兩半,曰鵝鼻嘴,亦爲分水涯。南爲湖,北爲海,海鹹湖淡,各不相混。其山有路可通花甸,達鳳羽。
  石門山在太和縣西五十五里,當蒼山之背金牛屯北。山自點蒼兩頭囘峯西抱作兩重,至清碧溪後,兩崖相湊不合咫尺,水從中出爲石門,上有石洞,有玉皇閣等處。 大榦自鶴慶黑泥哨又南,爲山神哨山。
  山神哨山在鶴慶州西南五十里。銀河出其東麓,東北流折東入漾工江。觀音山河一名梅茨河,出其西麓,西南流入茈碧湖,出蒲陀崆爲洱源山。爲大榦正脊分水處,亦爲由鶴慶西南走觀音山大道。
  分一支東行爲宣化山。又東南爲天馬山,又東南爲豸角山,東抵漾工江而止。
  宣化山在鶴慶州西南二十里。山勢險峻,舊設關於此,今裁。下有黑龍潭。
  天馬山在鶴慶州南二十里。首昂中下尾略高,其形如馬。桃樹江出其下,東北流入漾工江。
  豸角山在鶴慶州南二十五里,爲學宮寶山前。鶴慶守周寶建塔於上,爲文筆峰。金斗坡在其西。
  大榦又南分一支西南行,爲觀音山,西抵梅茨河而止。
  觀音山一名方丈山,在鶴慶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山南有洞,洞有泉,怪石嵚〓,一泓澄碧。唐閣羅鳳琢觀音像於壁間。洞内土石分半,宛若陰陽,明郡守何璋名其洞曰太極。 《一統志》謂南詔名山凡十七,此其一也。
  分支東行爲垂珠洞,又東爲波羅莊坡,又東爲松檜山,又東抵金沙江而止。 垂珠洞在鶴慶州西南三十里。深廣二十餘丈,中有石乳垂結如珠。三莊河出其下, 東北流合腰江入金沙江腰江卽漾工江下流。
  波羅莊坡在鶴慶州東南三十里,與象眠山隔水相望。三莊邨在其北麓。三莊河合腰江經其下,嶺以南水南入北衙河。松檜山在鶴慶州東南三十里,自波羅莊東度。
  大榦又南行爲七坪峰。
  七坪峰在鶴慶州南七十里。
  分一支東度脈起爲西邑山。
  西邑山在鶴慶州南七十里西邑。夷寨在其下,因以名山。
  又分一支自西邑南行,走枯木河以西、北衙廠河以東,曲折兩河間至中所屯,北衙廠河東折,合清水河爲枯木河處而止。
  其分支正支又東行南折,爲大孟山,東南至枯木河入金沙江處而止。 大孟山在鶴慶州東南一百三十里。石壁橫亙三十餘里,形如城郭,上多古木幽禽。 又自七坪峰分一支西行,爲乾山,又西爲馬耳山。
  乾山在鶴慶州南八十里。《志》載「七坪在乾山東」,馬耳山在鶴慶州西南九十里。四望環峙,蒼翠可人。 又西走觀音山,西南爲蓮花山,爲蒙次和山,西抵大營河而止。 蓮花山在浪穹縣東北四十里,狀若蓮花。一徑可通,四壁如削,三營在其下。唐開元末,爲南詔所并,設三營以守之。元世祖自石門關入取大理,見蒙茨和爲吐蕃咽喉之地, 畱三百戶以鎮之,故名。蒙次和山在浪穹縣東北四十里。三面絕險,一面臨河,昔施浪詔居此,與蓮花實一山也。
  大榦自七坪南行爲魯擺山。
  魯擺山在鶴慶州南九十里。下有魯擺夷寨,故名。
  分一支西行走三營南,爲佛光寨山,西抵大營河而止。
  佛光寨山在浪穹縣東二十里。巌峻路削,山半有洞可容萬人。山陰尤險,有一女關, 武侯擒孟獲,傅友德破普顏篤皆於此。從一女關卽通後山,北出七坪,南下北牙,九龍泉出其下,西入大營河。
  大榦又南爲半子山。
  半子山在鶴慶州南百二十里。南北衙、兩廠俱在其麓。北衙河岀其東北麓,南流至中所屯,折東流合清水河北流爲枯木河,入金沙江。
  分一支西行,走佛光寨南,爲靈應山。
  靈應山在浪穹縣東二十里。高可千仞,石室有像,禱雨立應。
  自靈應山西出爲紅山,西南爲蒲陀崆。
  紅山一名蓮花山,在浪穹縣東五里。自靈應西南抽一支西下,與出洞鼻東下一支相對如鍼夾。大營河爲紅山口。蒲陀崆在浪穹縣東南十五里。靈應山西南支直抵寧河口,與天馬山東南支兩崖相湊夾成。蒲陀崆扼河水出其中,下流洱海。崆中長六里,怪石嶙峋與水相阻,浪穹水口也。 大榦自半子山南北衙南,南行爲西山灣山。
  西山灣山在鄧川州東北五十里。山之陰東北當南衙,東南其北卽中所屯其陽,西南當蒲陀雌東南,西南與鄧川州對。靈應山西南支自蒲陀崆南,南盡東遜,折東南卽此山。正西隔山與鳳羽對,山北有腰龍洞。
  折東行走洱海北,又折南行走洱海東,爲青山。其分支異名曰羅筌山,曰玉案山,曰雞青山一名青巔山,在洱海東北。舊有青巔寺,有巨人迹。
  羅筌山在洱海東、青巔山南。相傳洱河多有龍覆舟,有神僧就東崖創羅筌寺厭之,夜見童子百餘人語師曰「師在此吾屬不安,請師别遷」。僧厲聲曰「是法住法位,有何不可!」 明日寺下漂死蟒百餘,自是安流以濟。
  玉案山在洱河東岸。與羅筌連大理,府治對之,故稱玉案。崖上有刻云「此水可當兵十萬,昔人空有客三千」。
  雞額山在洱河東。西臨海中,面對點蒼,十九峰盡在几席間。明楊慎、李元陽欲結社於此而不果。洱海中有三島,曰金梭島,曰赤文島,曰玉几島。
  金梭島赤文島玉几島並在洱海東岸水中。
  又有四洲;曰青莎鼻洲,曰大淜溯洲,曰鴛,洲,曰馬簾洲,內大鹳淜最勝。
  大鶴遡洲在洱海中,隨水浮沈,石上波痕冬夏不改,如世稱鸚鵡洲云。
  又有九曲:曰蓮花,曰大貫,曰蟠磯,曰鳳翼,曰蘿時,曰牛角,曰坡〓,曰高嵒,曰大場。
  自大榦青山分一支東度,脈起爲香木坪山。
  香木坪山在鄧川州東、雞足山西南,爲雞足來龍。
  又自香木坪由桃花箸北度,脈起爲盒子孔山。
  盒子孔山在賓川州西北四十里雞足山西南。下有盒子孔,相傳通洱海,前有人遺盒子於洱海,隔日從孔中流出。其水自洱海貫入下流,合桃花警、下倉諸水,經煉洞爲豐樂溪。 又東北起爲雞足山。
  雞足山在賓川州西北四十里。一頂三支,宛如雞距。其中支曰獅子林,東支曰九重崖,西支曰羅漢壁。後有距直至大石頭。水從後出,入枯木河,爲高間河。《名山記》又名九曲巖[十],上有石門曰華首。相傳周孝王五年丙辰歲,迦葉波卽付法阿難,乃持僧伽梨衣入雞足山,以待慈氏下生。今禪栖梵刹不可勝紀。
  又東北爲雞坪山。
  雞坪山在賓川州西北四十里雞足東麓。《志》載「賓川西北有翠屏山」想卽此。 又東北爲摩尼山。東北抵枯木河入金沙江處而止。
  摩尼山[十一] 在賓川州東北界陶營南,雞足餘支也。
  大榦自海東青山南行,爲魯擺山。
  魯擺山在賓川州西百里,瀕海大脊。
  分一支東行又分一支東北,走煉洞溪之南、千果溪之北,至兩溪入納六河處而止。 其分支正支東行,走觀音管之南、石賓溪之北,爲崆峒山。東抵納六河而止。 崆峒山在賓川州西十里。削壁十尋,腰有銅屋,屋西有丈六佛身欹崖上,久而不墜。 上有曲尺雙履,皆數百年物。崖陡峭無級,相傳爲公輸子W遺云。山下溪中有大石,石腹有洞,中有石觀音像,自然天成,非由人力。
  大榦又南爲炎涼嶺。
  炎涼嶺在賓川州西百里。面臨洱水,東行則暖,西行則寒。
  分一支東行爲令字山,又東走賓居東爲筆架山,東抵六溪河而止。令字山在賓川州西五十里,形如「令」字。
  筆架山在賓川州西五里。三峰環翠、拱向學宮。
  大榦自炎涼嶺又南,起爲五福山。
  五福山一名烏龍山,亦曰烏龍壩,在賓川州西南三十里。峻聳盤疊,其麓爲奇石山, 多奇石,人恆取爲盆玩。迤東一峰,明巡撫鄒應龍建塔其上,又爲白塔山。爲大榦特起。分脊處轉東者爲南龍大榦。南走者爲元江以西、瀾滄江以東,東南走越南國。分榦上有烏龍池,水合梁王山泉,南出九鼎分流,一爲禮社江,東南至交趾入洮江。一爲一泡江,東北入金沙江。
  臨海陶祝華刊,黃巖楊晨、黃方慶、王舟瑤原校,寧海章梫、章孚覆校

附注

【校勘記】[一][二][四]南龍大榦:編目爲「南條大榦」。 [三]萬松山:《徐霞客游記》爲萬松嶺。 「五][六」南龍:應爲南條。 [七]原書爲「金江」,應爲「金沙江」。[八]原書爲「龍山H應爲「龍華山」。 [九」花甸山「四面皆由,中有平甸二十里」:《游記》爲甸頭山。 [十]九曲巌:《大明一統志》、正德《雲南通志》和萬歷《雲南通志》均名九曲山。 [十一]摩尼山:《雞足山志》爲牟尼山。

知识出处

萬山綱目

《萬山綱目》

出版者: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本书是《万山纲目》的点校本。《万山纲目》原有六十卷稿本,经清末台州学界名士校核后,名《万山纲目剩稿》共二十一卷。其中亦有部分残缺,并存二篇序文以及校核者三篇跋文。《万山纲目》是清末台州先贤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是继承台州先贤、传承台州地方文化的一项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