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王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見聞隨筆》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5278
颗粒名称: 永明王始末
分类号: Z122.553
页数: 19
页码: 七一-八九
摘要: 故永明王由榔一 ,明神宗皇帝之孫,桂恭王常瀛次子也。神宗子五長光宗,次福王常洵,次瑞王常浩,次惠王常潤,而桂王常瀛最幼,與惠王同李貴妃出。萬曆二十九年冬十月己卯俱受封二 ,至四十二年福王先就國洛陽。熹宗天啟七年瑞、惠、桂三王始各就國, 賜予祿入不能比福藩十一,而瑞國漢中,惠國荆,桂國衡,地皆荒瘠。衡在江湖之表,尤爲僻遠焉。崇禎十四年,李自成陷洛陽,福王常洵見殺。
关键词: 地方丛书 台州 清代

内容

故永明王由榔一 ,明神宗皇帝之孫,桂恭王常瀛次子也。神宗子五長光宗,次福王常洵,次瑞王常浩,次惠王常潤,而桂王常瀛最幼,與惠王同李貴妃出。萬曆二十九年冬十月己卯俱受封二 ,至四十二年福王先就國洛陽。熹宗天啟七年瑞、惠、桂三王始各就國, 賜予祿入不能比福藩十一,而瑞國漢中,惠國荆,桂國衡,地皆荒瘠。衡在江湖之表,尤爲僻遠焉。崇禎十四年,李自成陷洛陽,福王常洵見殺。是時秦楚交訌,惠王常潤走湘潭,瑞王常浩走重慶。十六年,張獻忠陷衡州,桂王常瀛由永州入粵西,獻忠毀桂邸木石,至長沙造僞殿,王遂寄食蒼梧。
  十七年甲申,是爲大清順治元年,大兵敗逆賊李自成於山海關,中原底定,福王子德昌王由崧立於江南。
  二年乙酉江南稱弘光元年四月三 ,大兵下江南,廣東在籍尚書陳子壯以桂王常瀛神宗子, 宜立。會唐王聿鍵立於福建,議遂寢。是年桂王常瀛薨於蒼梧,遂葬焉,墓曰興陵。子二 :長安仁王由■,永明其次也。
  三年丙戌福建稱隆武元年秋七月,大兵至延平,執唐王。粵中總督丁魁楚、巡撫瞿式耜、巡按王化澄與故臣呂大器、李永茂、晏日曙、湯來賀、童天閱、朱容藩、林佳鼎、方以智、程源等議所立, 時安仁王已病卒, 乃共推永明王。
  桂太后王氏曰 :「諸君子何患於無君 ?吾兒仁柔,非撥亂才也。
  願更擇可者。
  」魁楚等請之堅,因以十月十四日稱監國於肇慶,加魁楚、大器爲大學士, 并典樞務, 晉式耜爲侍郎, 署吏部事, 永茂請終制, 化澄以下皆晉爵, 諡唐藩曰思文。
  唐藩故相蘇觀生, 粵人也, 以擁護入閩功授大學士, 回粵督師援贛, 駐南安不敢進。
  是月四日, 大兵破贛州, 督師閣部楊廷麟、 萬元吉、 監軍御史姚奇允、 主事龔棻、 黎遂球等俱死之。
  觀生撤兵度嶺,丁魁楚故與觀生不和,兼聞贛州敗信,倉卒奉永明王走梧州。
  已而觀生使陳邦彥勸進,因復回肇慶。
  十一月,唐王弟聿■浮海至廣州,蘇觀生雖勸進,終忌魁楚,不肯過肇慶,自南韶徑回廣州。會聿■至, 遂與布政使顧元鏡、 總兵林察等謀立之,曰 :「吾君之弟也。」即稱帝廣州, 改元紹武,召海上鄭、石、馬、徐四姓盜,授總兵,以與肇慶相拒。
  肇慶亦自立,改元永曆,使給事彭耀赴廣州諭觀生,觀生殺之。
  隣封一水間,二王並立,遂成蠻觸之爭。
  肇慶以林佳鼎爲兵侍郎四 ,督總兵李明忠、龍倫、蘇聘等赴三水。
  佳鼎故粵中監司,與林察同姓相善,察使四姓盜詐降迎佳鼎,佳鼎信之,舟至三山口,亂作,全軍俱沒,佳鼎赴水死。
  肇慶大震,復以王化澄爲兵侍郎代佳鼎督師, 呂大器、 朱容藩俱辭入蜀, 化澄遂晉尚書, 起復李永茂爲大學士, 未己亦罷去。
  十二月,大清巡撫佟養甲、總兵李成棟由福建趨潮、惠,俱下之,潛師襲廣州。
  望日,唐王方視學, 警報至, 觀生叱曰 :「潮州公文昨夕到, 兵何自來耶 ?」已而騎抵東郭門, 守門者猶以爲招來海上盜也,呼問之,比覺則城不及閉,先鋒入,返據城以引外騎。
  觀生急調兵,兵舉西出, 猝難集。
  頃之, 僅得數百人。
  大兵下城擊之, 皆散走。
  因入執唐王, 觀生自縊, 祭酒梁朝鍾、太僕卿霍子衡等死之。
  唐王與周益遼等二十四王俱見殺。
  報至肇慶,瞿式耜請守峽口,司禮監王坤難之, 乃以朱治憪爲兩廣總督守肇慶, 永明王走梧州。
  四年丁亥廣西稱永曆元年春正月,李成棟分兵徇南韶,自率兵向肇慶,朱治憪走。
  永明王由梧州北走平樂,丁魁楚辭入岑溪縣守險,王化澄走潯州。李成棟至肇慶,别遣副將楊大福、張月等徇高、雷、廉三府,自以二十九日入梧州,廣西巡撫曹燁降。
  二月,永明王至桂林,遣使湖南慰勞督師定興侯何騰蛟等,并趣其兵入衛。
  徵四川文安之、雲南王錫袞入閣,以周堪賡、郭都賢、劉遠生等爲六卿,丁時魁、金堡等爲給事。
  是時大兵進取湖南,何騰蛟方保境,不遑內顧,張獻忠遺黨孫可望等由川、貴陷滇,王錫袞、文安之俱道阻不至。
  丁魁楚在岑溪爲李成棟所誘,見殺於藤江,平樂亦不守。
  桂林聞報大恐,會武岡鎮劉承允以兵至全州,即赴之。
  瞿式耜自請保桂林,乃以式耜兼吏、兵二部尚書,督師留守,以焦璉爲總兵隸麾下。
  封舊鎮陳邦傅爲思恩侯守昭平,封劉承允爲安國公,馬吉翔、 郭承昊、嚴雲從等皆爲伯。
  御史毛壽登言其太濫,吉翔怒,激承允脅王杖壽登,併及劉湘客、 吳德藻、萬六吉等,從官論救,不允。
  吉翔舊廣東都司,以解靖江王至閩授錦衣指揮,至是因內閣乏員, 夤緣掌絲綸房事司票擬焉。
  劉承允遣三千人援桂, 自奉永明王歸武岡, 以巡道嚴起恆爲大學士。
  李成棟由平樂進攻桂林,瞿式耜與焦璉悉力守禦,武岡援兵以乏餉潰歸, 桂林垂破。
  會廣東陳邦彥以甘竹灘余龍兵犯廣州, 李成棟留兵屯陽朔, 自率大部東回。
  未幾, 張家玉、 陳子壯等兵俱起, 陷東莞、 高明等縣, 成棟往來追擊, 不能復西, 桂林稍定。
  是時,噶喇昂邦焦柰、藍拜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三王統滿漢大兵南下,何騰蛟與郝永忠等退保衡州,張先璧走寶慶,湖北巡撫堵允錫走永定衛,忠貞營李赤心等攻荆州,不克, 潰入歸、 巫兩江間, 馬進忠、 王有才等遁五溪山中。
  武岡遠在寶慶之西, 倚承允以爲重。
  承允遂專恣,以長沙不守爲何騰蛟罪,請解其兵柄,召之入輔。
  五月,張先璧至寶慶抗疏,聲承允罪。
  何騰蛟慰解之,先璧走沅州,乃復命騰蛟督諸鎮兵守衡, 未至, 衡州已破。
  郝永忠等復南走, 總兵張學禮等被執, 騰蛟退保永州。
  湖南巡撫章曠卒于永安縣。
  八月,大兵破寶慶,劉承允拒戰敗績,遂降。報至武岡,馬吉翔等以永明王夜走靖州。
  危急之中, 頗藉吉翔之力。
  或謂承允雖敗, 猶不忘舊主, 先馳密報, 而後解甲, 故得免於難焉。後以事露,承允被戮於武昌。永明王由通道縣入蠻境,出古泥以達柳州。土司覃鳴珂與守道龍文明相攻, 遂陷柳州。
  先是, 鳴珂之父副将覃遇春從騰蛟於楚, 潰歸入桂林陳兵索餉,騰蛟、式耜俱惡之。
  比至柳,龍文明承督府檄,佯與遇春飲,解散其部曲,執送桂林誅之。
  永明王至古泥, 子鳴珂訴冤, 從行者倉皇未詳其始末, 惟以不知對。
  鳴珂因率諸苗攻文明,文明走,遂入柳州府城,大掠,矢及永明王舟中。
  王南走象州。
  時大兵已定湖南,西入黎平, 永州亦破。
  郝永忠、 盧鼎等俱入桂林, 何騰蛟與嚴起恆、 劉湘客隨至, 與留守瞿式耜議分地給諸鎮,俾自爲守。初,李成棟回廣東,式耜遣焦璉兵復陽朔及平樂府,陳邦傅亦由賓州復潯州,合兵復梧州, 粵西俱定。
  屢請永明王回桂林。
  十一月至桂林,式耜與嚴起恆、王化澄並相,騰蛟督師出全州,王坤、龐天壽掌司禮監事,馬吉翔內交諸閹,外與陳邦傅等相結,專司票擬,式耜等不能與比也。
  五年戊子廣西稱永曆二年春二月,大兵由湖南入粵西境地,郝永忠之兵潰於興安,至桂林, 大掠,永明王夜半走南寧。
  何騰蛟在永寧,聞儆馳回,與瞿式耜同調諸鎮兵入城守禦。
  滇將胡一清、趙應選與焦璉等各率所部至。
  三月二十二日,大兵至桂北門,騰蛟等拒戰,遂由甘棠坡還師,盖聞金聲桓江西反信, 回楚以顧根本也。
  聲桓使人間道齎佛經,置密疏其中,赴南寧輸欵。
  四月朔,王長子生,妃王氏出也。
  五月,何騰蛟復全州。
  六月,廣東李成棟使亦至。
  成棟自廣西回擊,殺陳子壯、張家玉等,擢授提督,巡撫佟養甲爲總督。
  成棟自負功高,不欲受節制,又得金聲桓密書,遂反。
  使至,永明王大喜,封成棟惠國公, 金聲桓豫國公, 及王德仁、 佟養甲、 杜永和等皆爲侯伯, 示招徠也。
  陳邦傅不悅, 因併加邦傅慶國公,及其中軍胡執恭爲武康伯以慰之。
  李成棟請移駐廣東,瞿式耜請回桂林, 衆議肇慶監國之地, 居兩省中, 遂移居焉。
  八月, 至肇慶, 拜成棟爲翊明大將軍, 以其子李元允爲錦衣指揮使, 掌絲綸房事。
  袁彭年爲左都御史。彭年,以廣東布政與成棟密謀者也。
  是冬,何騰蛟由全州攻永州、衡州,克之,與堵允錫等會於湘潭。
  李成棟亦出兵犯贛州。
  先是,江西、廣東俱反,惟贛爲高進庫所守, 金聲桓使王德仁攻之, 不能克, 求助於成棟。
  比成棟至而固山額真譚太率大兵已抵南昌。
  聲桓召德仁還救,成棟戰亦不利,退屯南康縣。
  十一月,殺佟養甲。
  養甲爲成棟所脅反,非其本意,嘗密使人北上被獲,使赴梧州祭陵, 殺之於楊沙舟中。
  召舊輔臣何吾騶、 黃士俊入閣。
  六年己丑, 肇慶稱永曆三年。
  大兵圍南昌久, 金聲桓告急, 使李成棟、 何騰蛟、 堵允錫等分道援之,未至,南昌已破。烏金王大兵南下湘潭,馬進忠等敗走,何騰蛟被執,不屈死之。
  二月, 李成棟兵亦敗于信豐, 渡河, 墜水死。
  事聞, 贈何騰蛟與成棟、 聲桓皆王爵, 設壇祭之。以杜永和代成棟爲兩廣總督駐廣州,羅成耀守南雄。忠貞營李赤心等兵潰於茶陵, 由道州入粵西, 堵允錫以胡一清、 趙應選兵守衡州。
  三月,大兵至,擊敗之。
  允錫走道州,衡、永二府復不守。
  四月, 雲南監軍楊畏知等以僞平東將軍孫可望疏至肇慶, 且爲請王封。
  兵科金堡持不可。
  孫可望自丁亥春入滇,據有全省,稱國主,以干支紀年,其黨多不服,故楊畏知誘之來歸請封, 久不決。
  武康伯胡執恭駐思恩, 密探知可望意欲得秦王, 遽鑄印矯册入滇封可望爲秦王,而肇慶不知也。
  六月, 堵允錫至肇慶, 使招李赤心等出楚, 允錫復爲畏知請。
  七月,封孫可望爲平遼王,賜名朝宗。
  劉文秀、李定國、艾奇能等皆爲公。
  可望卻不受。
  是冬封黔鎮皮熊爲匡國公,播鎮王祥爲忠國公,防滇寇也。
  十一月,堵允錫卒於潯州。
  忠貞營之初入粵也,李元允恐爲亂,請移楊大福駐封川以防之。
  赤心等既西,大福邀其守後兵五千人而東,焚掠懷集四會間,遠近震駭。
  元允請召大福入肇慶,縊殺之,亂始定。
  陳邦傅鎮粵西,橫州徐彪、鬱林梁士奕各聚兵據境,邦傅不能制,聞赤心等至,思借之以自强,乃與盟於平南縣,以討徐彪等。
  忠貞營遂散處賓橫境上,居民苦之。
  邦傅不能堪,幸允錫之來調出之也。
  然赤心等殘敗之餘,甫得安土,不欲復出楚。
  允錫屢檄之,不應,竟以憂死。
  十二月,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仲明子耿繼茂率兵下廣東,羅成耀自南雄遁回。
  七年庚寅, 肇慶稱永曆四年。
  聞庾關失守,問備禦之策,無對者。
  七日登舟,十四日聞韶州破,十七日舟發自肇慶,留馬吉翔、李元允居守,二十六日至梧州,駐舟江干,內閣黃士俊以疾歸。二月,尚可喜等兵至廣州,圍之,調陳邦傅、高必正等東援。
  邦傅久與李成棟父子構隙, 幸其敗, 且怨金堡等之素善元允也, 奉調赴梧, 意在脩怨, 迎其意者, 遂以事論堡等, 因杖堡及侍郎劉湘客, 給事丁時魁、 蒙正發等遣戍之五 。
  五月, 高必正亦至, 時李赤心已死, 必正代掌軍政。
  其黨張良疇、 田虎等一時物故, 必正疑邦傅藥殺之。
  邦傅亦憾必正等久擾其境,陰使其將姚春登連結土司,以誅流賊爲名,會李來亨、馬騰雲等調兵, 土司遂相讐殺。
  必正怒, 歸罪邦傅, 率所部西回, 惟邦傅東出屯肇慶。
  馬寶等襲清遠敗歸, 李元允、 馬吉翔進駐三水, 觀望不敢進。
  而潮州郝尚久、 惠州黃應傑俱已降。
  廣州被圍日久無救, 惟進封杜永和等爲侯以慰之。
  八月,孫可望復遣使至梧,自稱秦王,且以不願改號爲請。
  付從官集議,王化澄、朱天麟等以爲許之便,嚴起恆、文安之、郭之奇以爲不當許。
  時兵侍郎萬翺掌樞事,徐極爲兵科,皆化澄同里,故力主化澄議,已允行矣; 七月颶風盪舟,求直言,郭之奇言風變由滇封也,議遂寢。
  已而籍川黔者又乞允可望請,以通道西南。
  嚴起恆難之。
  會內江楊鼎和至梧,力言王封之非。
  起恆悅, 授鼎和兵尚書, 又轉劉堯珍爲兵科給事, 而翺、 極之說遂不行。
  九月, 可望由雲南東襲貴州, 皮熊走清浪。
  可望使白文選追執之, 奪其兵, 又使賀九義將兵趨遵義。
  王祥師敗自刎死。於是張先璧、馬進忠等由湖南入黔皆歸於可望,勢益强,地與粵西相接矣。
  十一月二日,尚可喜等克廣州,范承恩迎降。
  杜永和率舟師下海奔瓊州。
  是月五日,定南王孔有德亦克桂林, 留守瞿式耜、 總督張同厰俱死之。初,衡、 永既破, 胡一清、 趙應選等南走粵,式耜分布一清、應選與焦璉、楊國棟等兵扼榕江,既而全州復破,榕江兵盡潰,一清、 應選走柳州, 璉走修仁, 國棟走慶遠, 報至梧州, 乘礮船夜發, 比曉, 從官踉蹌追走。
  陳邦傅在清遠聞廣州失,飛帆先歸,邀劫從官於藤江,殺部郎潘駿觀、童英、許玉鳳等。
  內閣王化澄、吏尚書晏清等俱走北流,不得達,馬吉翔、李元允追及於南寧,從官稍集,飢凍無人色,括行槖併吉翔所獻,得四千金散給之。
  胡一清、趙應選率滇兵駐賓州。
  八年辛卯南寧稱永曆五年三月,使編修劉■赴黔,封可望爲冀王,至平越不得入。
  可望以不遂允秦封,切齒已久。
  楊畏知請再至南寧議之,可望先使賀九義、張勝、張明志等將兵護衛,實令求阻秦封者而甘心焉。
  九義至,盜殺鼎和於崑崙關,與嚴起恆議不合,即舟中殺之, 投屍於水,流三十里,虎負之置岸上而去。
  劉堯珍、吳霖、張載述等俱被害。霖、載述本不阻秦封,以霖嘗劾陳邦傅,載述嘗劾朱天麟,二人皆主秦封者也,故并及焉。
  於是始真封可望爲秦王。
  楊畏知至南寧,留爲相,可望召回黔殺之。
  九月,陳邦傅叛降於定南王,南寧震恐,將奔廣南,自瀨灘發舟,距追兵止五十里。
  趙應選、胡一清以敗卒同馬吉翔抵駐灘,請棄舟從陸,由土司安平下雷、歸順,歸潮州。
  一路進發, 諸蠻各供糧餉, 并從官夫役。
  孫可望既得秦封, 乃遣其將狄三品、 陳國能、 高文貴等來迎并致書,從官曰 :「南寧不守,當走安隆。」從之。
  是時可望已由遵義北擊余大海、李占春於重慶, 敗之, 據有川東, 復遣王自奇、 劉文秀分道取黎州及嘉定, 走袁韜, 獲武大定以歸, 總督李乾德赴水死。
  留兵守川西。
  九年壬辰安隆稱永曆六年春二月,永明王至安隆,改名安龍府。
  可望歲以銀八千兩、米百石上供,從官取給焉。
  平西王吳三桂由漢中從定西將軍墨勒根蝦統兵入四川,可望守將白文選走回雲南。
  定南王孔有德自廣西以七百騎出河池州向黔, 大軍駐柳州接應。
  可望乃議內犯,使李定國與馮雙禮由黎平出靖州,馬進忠由鎮遠出沅州,會於武岡以圖桂林,步騎八萬人。
  劉文秀與張先璧由永寧取敘州,白文選由遵義取重慶,會於嘉定以圖成都,步騎五萬人。
  疏聞, 安隆封定國西寧王, 文秀南康王, 餘各加公侯, 從可望請也。
  五月, 定國等進攻靖、沅、 武岡, 皆下之。
  孔有德守桂林, 定國由西延大埠疾趨廣西, 我師遇於全州,不利,復敗於巖關,七月四日遂陷桂林。定南王孔有德死之。獲陳邦傅并其子曾禹, 送貴州殺之。
  劉文秀陷敘州, 白文選陷重慶, 吳三桂等回兵保寧。
  文秀由嘉定、 成都追至保寧,大兵出擊,大破之,文秀等奔還,全軍俱沒。可望請削其王爵,俾回守雲南。
  九月, 李定國北取衡州, 自南寧既敗, 胡一清、 趙應選、 馬寶、 曹志建等尚留粵西, 屯聚山谷,聞定國至,皆相率來歸,民間亦多嘯聚以應者,聲勢大振。
  孫可望亦自至沅州,使白文選、 張虎攻辰州府, 陷之, 殺鎮守總兵徐勇。
  湖南猝不意賊至,長、 岳一帶俱奔潰。
  大清敬謹親王率大兵南下。
  十一月三日遇定國於衡州城下,大戰竟日,定國不能支,遂敗走。
  親王率精騎追之, 去其大軍數十里, 過險遇伏, 爲交鎗所中, 定國得收兵退屯武岡。
  十年癸巳安隆稱永曆七年春,李定國復回廣西。
  定國自桂林勝後,不復稟可望約束。
  馮雙禮與爭鹵獲益相搆,可望惡之。
  其在武岡也, 使人召赴沅議事, 將因其敗以爲罪而殺之。
  定國覺其意,辭不行。
  遽率殘兵五萬人走東安、全州入粵,可望自率兵追之。
  大清兵雖失主帥,固山、佟圖賴等仍進兵寶慶,與可望遇於花街子。
  可望將中軍,馮雙禮軍左,白文選軍右,楊武、馮萬寶在可望後。
  大兵望見可望龍旗,儘力攻之,殺傷相當。
  可望忽自走入楊武軍,諸營見龍旗走,遂俱潰,惟馮雙禮一軍不動。
  大兵鑒衡州之事,亦不追,各引還,以武、寶之間爲界,而定國得據有廣西。
  三月,與馬寶等由懷集東攻肇慶,圍之。
  廣東尚可喜率師來援,城守益堅。
  逾月不能克,徹圍回廣西。
  潮州郝尚久遙應定國,亦被誅。
  時永明王在安隆日益窮促,聞定國據有廣西,且與可望有隙,謂內監張福祿、全爲國曰 :「秦王見待無人臣禮,安危不可知。
  得西府以兵迎,庻脫於險。
  」西府謂定國也。
  時內外多爲可望耳目者,惟吳貞毓由吏侍郎入內閣,夙懷義憤,福祿等告以意,因約內翰蔣乾昌、李元開,給事張鐫,御史李頎、胡士瑞,部郎徐極、楊鍾、趙賡禹、蔡紬、鄭允元、周允吉、朱議■、朱東且、任斗墟、易士佳等與謀,以馬吉翔與內監龐天壽素附可望, 恐洩其謀, 乃議先移天壽於外, 又使馬吉翔赴南寧省墓。
  至十一月, 密使林青陽赴廣西召定國入衛,許封晉王,復使周官申諭焉,情詞哀切,定國受讀感激,泣數行下, 軍中皆流涕。
  顧念兄事可望, 久未敢輕舉發。
  有劉議新者自行營回, 過南寧, 爲吉翔言其狀。
  吉翔雖赴南寧, 留其弟雄飛在安隆覘動靜, 乍聞議新言, 大驚曰 :「不蚤自爲地, 事發,禍且及我軰矣 」陰使提塘王愛秀報可望,又諷議新具疏安隆,爲他日左騐。
  可望聞之大怒,使人邀林青陽、周官執之,併執馬吉翔赴黔,以待對理,實厚待吉翔云。
  十一年甲午安隆稱永曆八年春, 可望使鄭國、 王愛秀至安隆, 言定國私通姦臣, 要脅封爵, 今使者已被執詞服,乞收付同謀以報國主。
  國主謂可望也。
  永明王謝曰 :「事非內人所敢爲,假敕假寶,外間多矣。
  」國等怒而出,執吳貞毓於廷,械繫之,復率兵入內,縛張福祿、全爲國而出。
  兵侍冷孟銋等請曰 :「事急矣, 諸臣不足惜, 恐併及於難, 奈何 ?」永明王曰 :「我實不知何所言。
  」鄭國等拷訊貞毓備苦毒。
  貞毓曰 :「我備員爲相, 凡事自主之, 上下無與者」。然天壽、雄飛已密探同事者姓名,先報可望,竟依數執之,煅鍊成獄。福祿、爲國與張鐫俱極刑, 蔣乾昌等十四人棄市, 貞毓以大臣賜自盡, 皆慷慨賦詩, 安慰永明王而死。時三月朔六日也。安隆人哀之,後爲祠以祀之,稱十八先生焉。可望憾定國益甚,顧以方將兵在外, 不敢輕樹敵, 仍厚養其妻子於雲南。
  定國亦防可望襲之, 由賓州南掠廉、 雷。
  夏五月, 攻陷高州府及陽春、陽江、恩平諸邑,進圍新會。
  十二月,將軍朱馬喇率大兵至,與尚、耿兩王合擊定國, 敗之。
  十二年乙未, 安隆稱永曆九年。
  孫可望遣兵犯常德,亦敗歸。
  永明王在安隆塗葦薄以處, 日食脫粟, 守將承可望意, 更相淩逼, 挾彈射鳥, 直入其門, 文吏乘輿呵殿, 過之不復下。
  改稱安龍府爲安籠。
  守臣歲造開銷銀米册報可望,稱皇帝一員,月支若干,皇后一口,月支若干,莫敢致詰, 隱忍延喘息而已。
  李定國既解新會之圍, 由高州走興業, 復敗於橫州, 由賓州趨南寧,與朱養恩并力自守。
  十三年丙申安隆稱永曆十年春,李定國在南寧久,勢不復振,將殘卒由安隆入滇,可望偵知之,使白文選赴安隆促永明王移黔。
  永明王母子聞之哭,從官亦哭。
  白文選雖爲可望用,然心不直其所爲,對此心動,因以情告曰 :「姑遲行,俟西府至,可無虞矣。
  」遂以輿徒不集報可望,陰以留俟定國。
  數日,定國至,遂奉之由安南衛西往雲南。
  文選東回黔,可望復使率兵邀之,定國已抵曲靖。
  時守滇者爲劉文秀、王尚禮、王自奇等,文秀亦素怨可望,聞定國至, 佯與王尚禮等勒兵守,私以數騎馳迓定國曰 :「我軰以秦王爲董卓,尤恐卓後復有曹瞞。
  」 定國爲指天誓,文秀遂與定國、文選同奉永明王入雲南,居可望府中,賜李定國晉王册寶, 封劉文秀爲蜀王,白文選鞏國公,王尚禮保國公,王自奇夔國公,餘俱爲侯伯。
  又以定國記室金維新爲吏部侍郎兼都御史,龔銘爲兵部侍郎,馬吉翔工彌縫,仍以文安侯入閣辦事。
  遣文選還黔慰諭可望,可望奪白文選所部兵并其鞏國公印,置營中,然自以妻子在滇,未敢公爲逆也。
  十四年丁酉雲南稱永曆十一年春,使張虎送可望妻子赴黔,以慰安之。
  可望既無內顧,乃舉兵反。
  時可望所部至衆, 諸鎮自楚粵至者皆聚於黔, 從定國歸滇不過敗卒數千人, 文秀所將留滇兵亦少。
  忽有此變, 上下皆震恐, 然人心多不直可望。
  馬進忠、 馬惟興、 馬寶以同姓相密,又與白文選交密,謀助定國,從容爲可望言文選心膂舊人,諸將才望無出其右者, 前特爲定國所脅使,其心果外向,必不敢復來。
  人來而奪其兵,失歸向心,試重用之,必能爲國盡力。
  可望信之, 乃以文選爲征逆招討大將軍, 總統諸將前行, 自率大軍隨其後, 留馮雙禮守貴州,馬進忠以病留安順。
  定國、文秀聞之,亦自將至三岔相拒。
  秋九月十四日,文選抵交水,距三岔二十里,輕騎奔定國軍,具言人心內向,可一戰走也。
  定國悅,請封文選爲鞏昌王。
  可望聞變欲回, 馬寶佯爲切齒曰 :「吾乃爲跛賊所欺, 要當手縛之, 生食其肉。
  且一人去, 何足重輕, 而以廢大事耶 ?」文選前爲賊時, 嘗戰傷其足, 醫者截他人足以接之, 雖愈而跛,故寶呼跛賊云。可望乃止,曰 :「兩酋齊出,會城必虛」。因使寶與張勝、武大定間道襲雲南, 而身與定國等戰。
  兵既交, 馬惟興軍先走, 遂大敗。
  十九日, 可望奔回貴州, 張勝至省,王尚禮謀翻城應之,黔國公沐天波覺,挾與入朝,以兵守之。王安等拒戰於城外,張勝知有備, 亦馳回。
  可望既敗, 定國慮會城有失, 使文秀、 文選東追, 自引兵還救根本, 遇張勝於渾水塘,大戰竟日,擒之。
  可望至貴州,馮雙禮訹之,言追兵將及。
  可望知人心已散,遂挈妻子赴長沙經略洪承疇軍前降。
  雙禮斷後, 掩其妻子玉帛, 同文秀、 文選歸雲南, 論功封雙禮慶陽王,馬進忠漢陽王,馬惟興敘國公,馬寶淮國公,賀九義廣國公,其黨附可望者皆降級。
  冬十月, 遣使間道赴海, 封鄭成功爲延平王。
  十五年戊戌雲南稱永曆十二年春正月,孫可望入京,封義王。
  二月,遣楚、蜀、粵三路大兵入黔,李定國使其將劉正國、 楊武守三坡、 紅關諸要險防蜀, 使馬進忠等駐貴州。
  四月二十四日,劉文秀病卒。
  夔國公王自奇、永壽伯關有才反,殺總兵徐祐。
  定國自率兵討之。
  自奇爲亂兵所殺,執有才於永昌誅之。
  內亂平,而貴州已不守矣。
  是月,蜀兵至三坡,劉正國由水西奔回雲南。
  晦日克遵義。
  楚兵自鎮遠抵黔,馬進忠等亦走。
  五月,蜀兵擊敗楊武於開州之倒流水。
  七月,粵兵抵獨山州。
  十月,三路兵俱集,信郡王奉命自北至,會於楊老堡,戒期入滇。
  李定國受黃鉞,與馮雙禮等扼雞公背,圖復貴州。
  别遣白文選將四萬人守七星關, 抵生界次師,示犯遵義,以牽制蜀兵。
  十二月,蜀兵出遵義,由水西以列趨天生橋入烏撒,白文選懼,棄七星關走回霑益。
  泗城州土官岑繼祿導粵兵入安隆。
  定國使懷仁侯吳子聖禦之,敗績。
  定國由盤江回師拒戰,連敗於安隆之羅炎、凉水井、撒寨,遂遁回。
  十五日,報至, 永明王先走。
  十六年己亥永昌稱永曆十三年正月三日,大兵入雲南。
  四月,永明王至永昌,傳諭罪己。
  李定國還黃鉞,待罪,自請削秩。不許。
  二月,白文選敗於玉龍關。初,文選自霑益追及,定國留之斷後。
  大兵以二月二日出雲南, 十日追敗王國勛兵於普淜, 十五日至大理之玉龍關。
  文選與張光翠、陳勝等俱戰敗,由沙木和走鎮康,土司總兵呂三貴被殺。
  永昌聞之,使沐天波、 馬吉翔等隨行走騰越。
  李定國伏兵潞江之高黎貢山中。
  十八日, 大兵抵永昌。
  二十一日過潞江, 前驅遇伏, 不利, 適有降人以定國謀奔告, 吳三桂乃分精甲先蹂其伏處, 而大軍由正路上,殺傷相當。
  竇名望、王璽皆戰死,定國不能支,復遁。
  騰越聞報,乘夜走入南甸。
  僞平陽侯孫崇雅邀劫資裝於道中。
  二十六日抵曩本河,十里即爲緬境,沐天波入諭,始啟關, 猶勒從官盡棄所攜兵器, 而後放入。
  晦日至蠻漠, 土官思線迎入土司城, 蠻漠舊爲宣撫司,屬永昌府,自萬曆中始爲緬有。
  二月,緬酋以四客舟來迎,從官自覓舟江上,得從者六百四十六人,故岷王子及總兵潘世榮、內監江國泰等九百餘人,馬九百四十餘匹,俱由陸, 期會於緬甸。
  十八日至井亙。
  李定國既敗於潞江, 走孟定, 白文選走木邦。
  已而文選以兵入緬, 緬使人至井亙求檄止兵, 文選戰不勝, 走回孟艮。
  四月, 祁三昇兵至蠻漠, 復使丁調鼎、楊生芳往止之,因諭守關者已航海赴閩,兵弗復來。蓋緬人畏兵,故馬吉翔冀以此悅其心, 而不知爲其所愚也。
  沐天波、 蒲纓、 王起隆等謀走戶臘、 二撒, 亦不許。
  五月四日, 緬復以舟迎,五日發井亙,七日至阿瓦對江,阿瓦即緬酋所居城也。八日進赭硜,知前陸行者潘世榮等被緬分給土人爲奴, 多自殺, 惟岷王子八十人後流入暹羅云。
  緬人於赭硜置草屋十間,編竹爲城,每日兵百餘護之。從官各結茆散處,蠻男婦日來貿易。
  初至,饋獻頗豐,後漸薄。
  八月望日, 爲彼國朝會之期, 逼沐天波同往行禮, 天波不從, 强而行。
  馬吉翔、 李國泰等猶以令節飲王維恭家,維恭,妃弟也,有女妓黎維新已老矣,吉翔强之爲梨園舞,維新泣下曰 :「今何時 ?顧猶爲歌舞歡耶 ?」吉翔等怒而撻之。
  蒲纓家復縱博喧呼, 聲徹於內。
  時永明王方臥病, 不能禁, 歎息而已。
  九月, 緬進新稻, 命分給從官之窘者, 吉翔多私其親故, 鄧凱以爲言。
  吉翔擊凱傷足。
  十月,禮官請造庚子曆,從之。
  十七年庚子,永明王在赭硜,李定國、白文選會兵攻緬,索之不得,敗緬兵於瑞洋岳。
  十八年辛丑,李定國與緬戰於洞怕,白文選助之,復敗緬兵,緬終不肯出永明王。
  從官資用盡竭,有數日不舉火者,出金寶付馬吉翔碎之,分給,人各數銖。
  五月,緬酋以老避位, 其弟莽猛白代立,索賀禮。
  七月,復來言三載供給之勞,索報禮,俱無以應。
  是月十八日,請從官過河盟。
  既出, 以兵圍殺之。
  勳臣沐天波, 武臣馬吉翔、 王維恭、 魏豹、 馬雄飛、 王啟隆、 蒲纓、 王自京、 龔勳、 陳謙、 吳承爵、 安朝柱、 任子信、 張拱極、 劉相、 宋宗宰、 劉廣銀、 宋國柱、 丁調鼎, 文臣鄧士亷、 楊在、 鄢昌琦、 鄧居詔、 任國璽、 王祖望、 裴廷謨、 湯生芳、 潘璜、 齊應受、 郭璘、 張伯琦, 內監江國泰六 、李茂芳、 楊宗華、 楊强益、 李崇貴、 沈猶龍、 周某、 盧某、 曹某等凡四十有二人俱被害。
  其未亂而先病故者,己亥則潘琪、齊環、朱仲,庚子則王名偉,辛丑則瑞昌王徐鳳翥、劉盡忠與商、劉二監。
  其遇亂而自盡者,故吉王及朱議漆衛所官趙明鑑、王大雅、王國相、吳承允、朱文魁、鄭文遠、李暨白、淩雲、尹襄、吳某、嚴某,內官陳德遠等。
  婦女之前後自殺者,劉、楊二貴人,吉王松滋王妃,馬吉翔四女,姜承德妻王氏,王啟隆妻吳氏, 妾周氏,王國璽、吳承爵之妻,齊環之妾,俱失其姓。
  餘死者尚多,惟鄧凱以病足,內監蔣進朝、李猶龍、李國用以老病未行得免。
  後進朝三人亦病死,止凱生還,爲人述其狀如左。
  緬殺諸人後,有馳呼而來者云 :「勿害皇帝及黔國公。」蓋恐大清索之,思留以獻也。
  而天波已先死, 乃復治天波所居室, 移永明王眷屬二十五人入居之, 并進衣食。
  八月, 李定國以十六舟攻緬,復爲所敗,覆其五舟,乃與文選俱引還。
  十二月朔,大清兵至,白文選自木邦降,緬以永明王父子獻於軍。明年四月二十五日, 縊於雲南。
  六月二十七日, 李定國死猛臘, 其子李嗣興與劉文秀子劉震俱降。
  惟鄭成功子鄭經在海外, 猶以永曆紀年, 然非復故明子孫矣。

附注

【校勘記 】 一 由榔 :「榔」底本作「桹」,據《 明史》 卷一二〇《 諸王傳》改。 二 萬曆 :「曆」底本作「歷」,乃清人避乾隆帝弘曆諱而改, 今回改, 後同。 三 弘光 :「弘」底本作「宏」,乃清人爲避乾隆帝弘曆諱而改, 今回改, 後同。 四 林佳鼎 :「佳」底本作「隹」,前人雕板於「隹」「佳」二字每不甚分别, 今據《 明史》 卷一二〇改。 下文「詐降迎佳鼎「」、佳鼎信之」同改。 五遣戍之 :「戍」底本作「戌」,前人雕板「戌」「戍」兩者每不甚分别,今據文義改。 六江國泰 :「江」字底本闕,以前文有「內監江國泰」, 據補。

知识出处

見聞隨筆

《見聞隨筆》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見聞隨筆》二卷問世以後,以其所記史料珍貴,多爲此前野史筆記所未載,而爲此後正史所取材, 故流傳雖然不甚廣, 而學者評價較高, 見重士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稱是書「首載李自成、張獻忠傳,次敘永明王竊號始末,次載何騰蛟、堵允錫、瞿式耜、張同敞、陳子壯、 張家玉、 陳邦彦、 李元允、 李乾德、 楊展、 王祥、 皮熊、 楊畏知、 沐天波、 李定國十五人傳」云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