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廣志繹》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5237
颗粒名称: 風土
分类号: Z122.553
页数: 3
页码: 一五三-一五五
摘要: 南北寒暑,以大河爲界,不甚相遠。獨西南隅異。
关键词: 地方丛书 台州 清代

内容

南北寒暑,以大河爲界,不甚相遠。獨西南隅異。
  如黔中則多陰多雨,滇中則乍雨乍日; 粵中則乍暖乍寒,滇中則不寒不暖。
  黔中之陰雨,以地在萬山之中,山川出雲,故晴霽時少。
  語云「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也。
  粵中之乍暖乍寒,以土薄水淺,陽氣盡洩,故頃時晴雨疊更,裘葛兩用。
  兼之林木薈蔚,虺虵嘘吸,烟霧縱横,中之者謂之瘴瘧宜也。
  獨滇中風氣,思之不得其故。
  夏不甚熱,冬不甚寒,日則單夾,夜則枲絮,四時一也。
  夏日不甚長,冬日亦不甚短,余以刻漏按之,與曆書與中州各差刻餘。
  又鎮日咸西南風,風别不起東北,冬春風刮地揚塵,與江北同。
  即二三百里内,地之寒熱,與穀種之先後懸絕星淵。
  地多海子,似天造地設,以潤極高之地,亘古不潰不堙,猶人之首上脈絡也。李月山謂其地去崑崙伊邇,勢極高而寒; 以近南,故寒燠半之。
  以極高,故日出没常受光先,而入夜遲也。
  未知然否。
  河、 汝在江北,而暑月之熱反過吳、 越,蓋夏至日行天頂嵩高之上,正對河、 汝,而吳、越稍偏也。
  長沙乃衡岳之麓,洞庭、鄂渚上流,而古稱卑濕,蓋其地咸黄土,黏膩不漏,故濕氣凝聚。
  謂卑而濕者,臆解耳。
  附龍江客問客有問余廣右俗,冷熟不以寒暑,而以晴雨。
  即土人亦不得其說,但知此中陽氣大洩,故多熱而已,而不知其所以然,請以土薄水淺之云而申繹之。
  余曰 :「此無他,特以地氣有厚薄疏密之故也。
  廣右地脈疏理,疏則陽氣易於透露發洩,故自昔稱炎方。
  一至天晴日出,則地氣上蒸,如坐甑中,故雖隆冬亦無異於春夏之日。
  然其地居萬山中,山皆拔起,純是岩石,無寸土之附。
  石氣本寒,今走廣右諸洞,深入里餘,雖六月披裘,亦戰慄不自持,氣寒故也。
  一至天欲雨,則石山輸雲,嵐烟岫霧,踵趾相失。
  咸挾石氣而升,幽寒逼人,故雖盛暑,亦無異於隆冬之時。
  及夫雲收雨止,日出氣蒸,乍熱乍寒,無冬無暑,皆以是故。
  或謂南中同此土也。
  廣右居交、 廣之内,暖氣反發洩過於彼土者何 蓋他處山少,而廣右純山。
  山少者地土相兼,脈理本密,兼以地皆種植,尺寸不遺,地氣上升,多宣洩於五穀。
  又糞壅澆溉,地面肥饒,故密而地氣不甚洩。
  廣右地氣盡拔爲石山,則餘土皆虚,業已無石而疏理,又滿眼荒蕪,百里無人烟,十里無稼穡,土面不肥二〇 ,穀氣不分,地氣無所發洩,安得不隨日上升而散,中於人之肌膚也。
  以是知寒暑之故,半出於天,半出於地。
  風光日色之寒暑,出於天者也; 氣候之寒暑,出於地者也。
  地薄而理疏,則氣升而多暑; 地厚而理密,則氣斂而多寒。
  非專爲方隅南北之故也。
  向讀《異域志》,見陰山沙漠之北萬餘里有其地四時皆春、 草木不凋者,嘗疑其無有。
  極北愈寒,安得爲是說也 乃今意誠有之,正爲地各有厚薄疏密,其果不全繫於天,與南北方隅之故與 若謂寒暑盡出於天,則今高山峻嶺之上,漸近於天,漸遠於地,宜其多暑而無寒矣,何故山愈高而愈寒二一 ,豈非土石厚而地氣隔,故寒多。
  亦其一驗。

知识出处

廣志繹

《廣志繹》

余已遍海內五岳與其所轄之名山大川而游,得文與詩若干篇記之矣。 所不盡於記者,則爲《 廣游志》 二卷,以附於說家者流。 玆病而倦游,追憶行蹤,復有不盡於《志》者,則又爲《廣志》 而繹之,前後共六卷。 書成,自爲叙曰 :夫六合無涯,萬期何息,作者以澤,量非一家。 然而言人人殊,故談玄虛者 ,以三車九轉,而六藝之用衰; 綜名實者,尚衡石鑄刑書,而結繩之則遠; 攬風雅者,多花間草堂,而道德之旨溺; 傳幽怪者,喜蛇神牛鬼,而布菽之軌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