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遯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滇考》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5190
颗粒名称: 建文遯跡
分类号: Z122.553
页数: 3
页码: 一三五-一三七
摘要: 按《明紀》: 靖難兵破南京, 建文帝以被火聞, 實得太祖遺命, 薙髪從水關出, 自蜀入滇, 常往來廣西、貴州諸寺中。 正統庚申出思恩,語寺僧道實,當事不敢隱,以聞於朝,迎入大内,以壽終。 常賦詩云: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髪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宫中雲氣散,朝元閣下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緑,野老吞聲哭未休。 」天下傳誦之。
关键词: 地方丛书 台州 清代

内容

按《明紀》: 靖難兵破南京, 建文帝以被火聞, 實得太祖遺命, 薙髪從水關出, 自蜀入滇, 常往來廣西、貴州諸寺中。 正統庚申出思恩,語寺僧道實,當事不敢隱,以聞於朝,迎入大内,以壽終。 常賦詩云: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髪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宫中雲氣散,朝元閣下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緑,野老吞聲哭未休。 」天下傳誦之。 予至滇求其遺跡,則今武定府獅子山龍隱庵中,其像與詩俱存云。 父老又言: 初至滇,游城中五華寺,坐磐石上良久。 寺僧馳報沐晟,晟密使人覘知之,延至家,居數日,送赴武定山中。 語雖無徵,王弇州作《昭靖傳》,亦言成祖嘗疑建文帝匿晟所, 使人詗之, 則此固非滇人之私言也。 萬曆末年,《致身録》與《從亡日記》出, 所紀帝至滇年月,歷歷可考,以爲帝初出即欲至滇,依西平侯,史彬止之曰: 「大家勢盛,耳目衆多。 况新主意尚未釋,能無見告 」帝遂往來吳楚間。 永樂元年春正月十三日,至雲南永嘉寺,道人程濟、僧應能、應賢從。 應賢,松陽御史葉希賢。 應能,杞縣王府教授楊應能也。 皆以名與太祖所遺度牒合而薙髪相從者。 程濟精於術數,嘗預報靖難兵必起,下獄, 後以編修監盛庸軍,夜祭紀功碑,得硾去姓名,免於株及者也。 二年正月,帝離雲南,由重慶、襄陽入吳,游天台、雁蕩,比冬而返。 四年夏,至沐晟家,留旬日,遂結茆白龍山。 六年夏, 白龍庵災, 程濟出募。 七年春, 復東行。 八年, 回庵, 遇工部尚書嚴震於雲南道中, 震自縊驛亭。 未幾,史彬、程亨、郭節至庵訪帝,進方物,已而棄庵他出。 九年春,有司毁庵。 夏至浪穹, 别建庵, 名大喜。 十年春, 應能卒。 是夏, 應賢卒。 另納弟子曰應慧。 十三年秋, 游衡山, 冬還庵。 十五年冬, 復至衡。 十六年,還。 十八年, 入蜀。 十九年, 還自粤東。 二十年,避囂於庵東四十里,名淥泉。 二十一年,入楚,遂東遊吳越,由寧波泛海。 洪熙元年夏,從閩粤還山。 宣德二年春,移居鶴慶,是秋滇亂,因入蜀。 三年,至漢中。 四年夏, 還。 六年, 赴陝西, 至延安, 還蜀。 七年, 入楚, 至杭州吳山, 復游天台。 八年秋, 還滇。 十年,至粤西。 正統元年,還居浪穹。 二年,游峨眉,冬還滇。 三年,復至粤西,程濟屢勸還滇,不聽。 濟筮之,復不吉。 三年,有同寓僧楊應祥者,詣思恩土知州岑瑛所,自稱是帝, 因被執, 同解北者十二人, 而帝亦與焉。 訊非是, 應祥伏誅, 戍其黨。 帝老矣, 不欲遠行, 因自白其實, 使内監吳亮驗之, 果是。 亮自縊, 帝入宫。 程濟聞之曰: 「臣事畢矣。 」回滇焚庵,散其徒。帝在宫,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右《致身録》與《日記》所載至詳,述其略如此。近年錢謙益據史彬行狀力辯其僞,予在滇,求帝踪跡於浪穹、鶴慶,無知之者,即所謂白龍庵, 亦未詳其處。 豈即今龍隱庵乎 而《録》 與《日記》 又不載帝常至武定獅子山, 何也 要之建文帝不死於火,出亡在外,諸書言之甚明。 當永樂時,禁令苛切,而不聞有告之以取寵者,謂非有賢者相從以擁■之,不能然矣。 至欲確指其姓名,則當時已自没其跡,今世遠人亡, 復何由徵信哉 友人顧輿山岱守武定, 併爲程濟等置主, 配帝於龍隱庵, 亦善善從長之意云。

知识出处

滇考

《滇考》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滇考》 上下二卷, 先君子於二十年前得刻本於洪筠軒别駕頤煊宅, 手自抄録, 内闕十餘頁,頗以爲憾。 宰扶風時校刻《叢書》,以是編未獲全璧,姑遲剞劂。 本年槐夏解組歸田, 適郭石齋茂才協寅持所得善本至, 先君一見驚喜, 即命付梓。 未開雕, 倉卒棄養。 畇等謹遵先志,黽勉觀成。 奈末學謏聞,又在苫■中,神思瞀亂,雖屢經勘對,而落葉未能盡掃,惟大方家垂諒焉。 道光辛巳嘉平朢日,棘人宋經畬、曾畇、倫疇仝誌。 甲午五月,廖翼卿雲汀、宋衛木門、宋珣秋子、宋瑱聽石重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