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谢铎及茶陵诗派》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641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19
页码:
499-516
内容
谢铎,字鸣治,浙江太平人。天顺末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英宗实录》。性介特,力学慕古,讲求经世务。成化九年校勘《通鉴纲目》,上言: “《纲目》一书,帝王龟鉴。陛下命重加考定,必将进讲经筵,为致治资也。今天下有太平之形,无太平之实,因仍积习,废实徇名。曰振纲纪,而小人无畏忌; 曰励风俗,而缙绅弃廉耻。饬官司,而污暴益甚;恤军民,而罢敝益极。减省有制,而兴作每疲于奔命;蠲免有诏,而征敛每困于追呼。考察非不举,而幸门日开;简练非不行,而私挠日众。赏竭府库之财,而有功者不劝;罚穷谳覆之案, 而有罪者不惩。以致修省祈祷之命屡颁,水旱灾伤之来不绝。禁垣被震,城门示灾,不思疏动旋转,以大答天人之望,是则诚可忧也。愿陛下以古证今,兢兢业业,然后可长治久安,而载籍不为无用矣。”帝不能从。时塞上有警,条上备边事宜,请养兵积粟,收复东胜、河套故疆。又言:“今之边将,无异晚唐债帅。
败则士卒受其殃,捷则权豪蒙其赏。且克侵军饷,办纳月钱,三军方怨愤填膺, 孰肯为国效命者?”语皆切时弊。秩满,进侍讲,直经筵。遭两丧,服除,以亲不逮养,遂不起。弘治初,言者交荐,以原官召修《宪宗实录》。三年,擢南京国子祭酒。上言六事,曰择师儒,慎科贡,正祀典,广载籍,复会馔,均拨历。其正祀典,请进宋儒杨时而罢吴澄。礼部尚书傅瀚持之,乃进时而澄祀如故。明年谢病去。家居将十年,荐者益众。会国子缺祭酒,部议起之。帝素重铎,擢礼部右侍郎,管祭酒事。屡辞,不许。时章懋为南祭酒,两人皆人师,诸生交相庆。居五年,引疾归。铎经术湛深,为文章有体要。两为国子师,严课程,杜请谒,增号舍,修堂室,扩庙门,置公廨三十余居其属。诸生贫者周恤之,死者请官定制为之殓。家居好周恤族党,自奉则布衣蔬食。正德五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
a..0-.·$%F① 谢铎字鸣治,初号方山,后更号方石。天顺己卯中乡试第二,甲申第进士出身,入翰林为庶吉士。乙酉授编修,奉旨校勘《通鉴纲目》。上疏言“神宗喜《通鉴》,理宗好《纲目》,而不能推之政治”。因劝“求贤讲学,稽之经传,质以史书,直以今日之事,验之既往之迹,内省思齐,长虑却顾,则大本立而万目随之矣。”成化丁亥,预修《英庙实录》成,会秩满,迁侍讲。在经筵撰讲章,必尽所欲言,少忌讳。戊戌,以家艰去。既免丧,谢病不起且数年。弘治初,台谏部属言事者交荐之,会以修《宪庙实录》征,乃起供职。庚戌,擢南京国子祭酒,以身为教。先是,诸生有六堂班见礼,公尽革去之,捐皂役钱沛诸僚属,籍膳夫钱于官,购东西二书楼用庋镂板。上疏请增杨龟山从祀而黜草庐吴氏,其余若择师儒、慎科贡、广载籍诸论列尤多。辛亥,复恳乞致仕归。荐者以十数,特擢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祭酒事,命吏部遣使即其家起之。公再辞不得,道得疾,径归。
复请,而敦迫日益急,乃行至京,辞所加职,以本官治事,亦不许,乃就职。请增号舍、修学宫。又谓庙门衢面多狭斜,买其地而廓之。又买官廨三十余区居学官,用省僦直,皆出夫皂顾役钱。余钱悉籍为公用,诸生有贫困者、死而无以归其丧者,咸有给。又请别祀叔梁纥,以曾皙、颜路、孔鲤配,用全伦义,然不果行。凡所建白皆师古义,持独见,未始有徇俗希人意。居二年,再疏乞归,不许。癸亥,修《历代通鉴纂要》,命为润色官。疏又五六上,又不许。后乞归养疾,乃许,命给驿以行,令有司候病愈闻。正德戊辰,吏部例上其名,不果用。
庚午正月廿有四日终于正寝,寿七十六。朝命特赠为礼部尚书,谥文肃,谕祭治葬,咸如著令云。公孤介寡合,性气屹屹,然嗜义如渴,见不善若将浼焉。家居极孝友,自违养后,无意仕进,尝从其叔父贞肃先生学,师事终身。父世衍尝出祭田三十亩,公买田代之,而以其田分给诸弟。又置义田、书院田凡若干亩, 修宗谱,构墓庐为合族计,姻党、知识困乏者,咸有周恤。顾实无长物,惟节俸入为之,居常第蔬食醴饮而已。一日,欲买地治归来园,问其直须五十金,公倒① 见《嘉靖太平县志》卷七《人物·名臣》。
囊不足其数,乃还地券。会江心寺起文信公祠,永嘉令汪循奉二十金来请碑文,公笑曰:“园成矣!”其无厚蓄如此。乃至乡郡诸先正遗文善行,皆辑录以传。公为诗精练不苟,力追古作,文尚理致,谨体裁,考订、评骘多前人所未及。
所著有《桃溪集》《续真西山读书记》《伊洛渊源续录》《元史本末》《宰辅沿革》《国朝名臣事略》《尊乡录》《赤城新志》《赤城论谏录》《祭礼仪注》,凡若干卷。
长老为予言:公既归,会敬皇帝宾天,为之大恸。已而权奸用事,公闻刘、谢二阁老致仕去,辄又恸。已又闻刘华容谪戍,又恸。自后凡有北来人,辄颦蹙问邸报,又辄连恸。见素林公俊尝曰:“谢公,天下第一流人物也!”予问诸缙绅, 则咸曰:“谢公之高,在出处之际。其进也如不得已,其退也追不及距,故见素云尔。”今从祀乡贤祠。
.ˉ°/±v① 黄 绾先生姓谢氏,讳铎,字鸣治,别号方石。少颖敏,能为韵。自年十四,其叔父逸老先生授《四子》《毛诗》,辄悟大意。将冠,游邑校,与绾先大父少司空友。
大父树立坚特罕比,独与先生相与砥砺,慨然以古人自期。天顺己卯,发解第一人;甲申,登进士第,与今少师长沙李公、大司马华容刘公同选入翰林为庶吉士。益肆力学问,学士永新刘公、莆田柯公典教,皆深器之。成化乙酉授编修, 预修《英庙实录》,赐银币,升俸从六品。癸巳,被旨校《通鉴纲目》,先生因指历代得失,为疏数千言以进。曰:宋神宗好《通鉴》,理宗好《纲目》,徒知留意其书,不能推之政治。因论时政之失,宜求贤讲学,见诸行事,不为二君之徒好。
甲午被旨入读中秘书,条上西北备边事宜。略曰:河曲一方近失声援,夷狄伏为窟穴②。夫大河为关辅之限,而授降、东胜又大河之藩篱,失此则河不可守, 况又失河而退守,其何能及?况延绥③经榆林至宁夏二千余里,列堡二十有三, 马步军二万三千有奇,老羸半之,是以往岁寇掠如入无人之境。东自孤山、柏林诸堡,中自平夷、怀远诸堡,西自靖边、清平诸堡;又西则宁塞诸处直抵金汤川,安边诸处直抵环庆,花马池诸处直抵固原,以至土门、塞门、山城诸处,莫非入寇④之路。朝廷久为搜套之策,疑而未决,及此无事,正宜蓄兵养锐,于大同、宁夏以为东西之援,渐图收复汉唐故疆与国初东胜之地。据三受降城以极形势,守其不攻者,策之上也。又曰:今用将帅皆晚唐之债帅也,战没者士卒而名数不闻,克捷者士卒而赏归权势,克减之暴,办纳之艰,怨塞胸腹,得而使之乎?言甚剀切,皆凿凿可用。乙未秩满,升侍讲,入预经筵,反覆推说,皆人所难言。庚子,丁外艰,再罹内艰,守礼如古。壬寅终制,谓人曰:“初心冀禄为亲,今无及矣,苟仕,非义也。”遂以疾闻。明年癸卯,吏部趣起复,坚以疾谢,楗①②③④ 黄绾《方石先生行状》,黄宗羲所编《明文海》卷四百五十题作《谢文肃公行状》。
夷狄伏为窟穴,《明文海》作“诸国倚伏窥视”。
延绥,《明文海》作“绥延”。
入寇,《明文海》作“敌入”。
门读书,暇则侍逸老登眺方岩①、雁荡之上,仕进之念,泊如也。孝皇初亲庶政, 于是廷臣交章论荐,会修《宪庙实录》,诏起之。先生未决,大父与长沙公贻书来劝,遂行入朝,供事兵馆,书汪直、王越开边事最直。庚戌升南京国子祭酒, 以廉节为教,士皆刮涤,有以请托自愧者。又疏上国学事宜,曰:择师儒、慎科贡、正祀典、广载籍、复会馔、均拨历。其论祀典略曰:孔庙从祀之贤,万代瞻仰,教化之原。龟山杨时,程门高第,实衍延平之派,新经之辟,足卫吾道,而不预从祀;临川郡公吴澄,生长于宋而显于元,夫出处圣贤大节,夷夏②古今大防, 身事三姓③,迹其所为,不及洛邑顽民,顾在从祀之列,臣固不能无感。况二人皆太学之师,其于庙祀黜陟不可不正。先生以师道难尽,疏请致仕,不许。明年辛亥,仲子死,先祀无托,遂致仕。诸生以状历部台,请留④于朝。先生尝抑诸生之纳粟马者,至是举则多所抑者。一时荐绅荣其归,皆祖于郊外。家居几十载,惟读书求志,日不少懈,势利一毫不婴于怀。天下之思其人、想其风者, 皆谓可望而不可即,而荐者益力,孝庙于是深知先生,欲大用之。戊午,会国子缺祭酒,吏部以先生名进,上特命升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遣使就其家起之。
先生两具疏辞疾。长沙公在政府,贻书谕上意,乃行。次越,得疾径归,以状投绍兴府缴进,力求致仕,不许。又疏投台州府转奏,知府不敢上。给事中吴世忠、主事潘府言当速起,以尽正人之用。使者再至,有司劝驾益急,遂行至京。
以求退而得迁,非义所安,辞以旧官供职,不许,始受命。其为教如在南雍。时地震,诏诸司言事,因上章论维持风教四事,而论黜吴氏及纳粟马之害尤切。
连疏乞致仕,六馆师生上章乞留,廷臣吴世忠、张芝、吴蕣荐益力,被旨不允。
癸亥,上命会辑《通鉴纲目》,并续编为《纂要》,先生为润色官。论黜晋、隋、元⑤ 之统,说皆有据。任职三载,念祖母赵氏守节未白,俟满考,请以本身诰命易为赵氏旌表。例死者不旌,上特破格行之,仍给诰命。既而复疏,乞致仕,半岁之间疏凡五上,辞署印至再四上,皆以温旨勉留,又不能夺,方许养疾,命驿归,俟疾愈以闻。正德戊辰,吏部上其名,会权奸用事,遂令致仕。先生归六岁,终于·504· 谢铎及茶陵诗派①②③④⑤ 此句,《明文海》无“岩”字。
夷夏,《明文海》作“中外”。
身事三姓,据《明文海》改。
此句,《明文海》无“且疏留”。
此句,《明文海》无“胡”。
正寝,享年七十有六,正德庚午二月二日也。有司以闻,赠礼部尚书,谕祭赐, 谥文肃,命进士桂萼治其葬。葬其里旸岙大梦山之原。
先生性孤介,简朴无华,节操坚励,慎取予,有防畛,晚始宽疏有内,居常坦坦,虽庸人、孺子得亲之。及遇事则断断一定,不可夺志。耻温饱,布素蔬食, 将以终身,尝曰:“吾无他长,惟安分知止而已。”故其平生①不吝义退,不荣倖进。其进也,反覆辞免,至不已而后就;其退也,量任揆己,奋而决去。此其出处大节,本末甚明,夫岂偶中幸致者!前时学士大夫务希世进取,巧跻捷攫,扬扬得计,由二三君子,天下乃始贵名节、尚廉耻。呜呼!先生志不究,才不尽, 用泽不加于民,惟流风犹竦动后世。先生之功可少哉?国学自会膳不行,膳夫之输,常为祭酒故有,先生独不然,尽籍于公,不私铢两,乃措之废坠。如南雍搆二楼,庋故典、刻板;北雍增号房,置官廨,修文庙,开庙前衢。奏均属官与诸生之贫者。有余之,以需会膳之复行。诸生之馆用赂教官,谓之班钱,为禁止之。又捐己卑银以账教官之廉者。平生不喜与内侍往来,在纂局有内侍之执权者,每设食恭礼,丐一言不可得。见义必为,先公有遗田若干亩,斥供先世祠墓禄食。稍赢,辄买田代之,分给诸弟,置家塾,资宗族贫葬。又买田分诸侄, 而又创方岩书院,筑牛桥闸,与赒亲故婚丧患难之不赡者。乡郡先哲行义、著述,靡不搜辑表阐,或求其祠墓□之。老居田里,有以自乐。每闻朝政更革,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机,未尝不感慨深嗟而掩袂也。于书无不读,其所为文甚多,尤长于诗,盖其精识绝人,论议归于一是,所著有《桃溪集》《续真西山读书记》《伊洛遗音》《伊洛渊源续录》《四子择言》《元史本末》《宰辅沿革》《国朝名臣事略》《尊乡录》《赤城志》及《文集》《诗集》《论谏录》《缌山集》百余卷。
先生裔出晋康乐公,宋经略使鞅始迁黄岩县学西,元末孝子温良再迁桃溪,今隶太平。曾祖原睦。祖性端,赠礼部右侍郎;妣赵氏,赠淑人,即节妇。
考世衍,封编修,赠礼部右侍郎;妣高氏,赠淑人。从叔父省,宝庆太守,所谓逸老先生,及其弟王城山人绩,皆以学行重于时。先生娶陈氏,继孔氏,宣圣五十七代孙,皆赠淑人。子男三,兴仁、兴义皆夭,兴寅,侧室焦氏出。女二,长聘绾叔父侹,俱夭;次适金忻。孙男一,必祚,兴义遗腹子,以荫补国子生。曾孙男附录 ·505· ① 平生,《明文海》作“生平”。
二,某某①。绾窃惟早岁受业受知先生特深,世契尤笃,非绾无以摭其详,故必祚以遗行见属,义有不得辞者,谨为状,以告立言君子,庶先生大节,百世之后有考。谨状。
嘉靖九年冬十月望日通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门人黄岩黄绾谨状·506· 谢铎及茶陵诗派① 某某,据《明文海》补。
b(23′μ.....·k{|}~1 .1o.......$..àá① 李东阳吾友方石先生谢公卒,且葬既阅岁,予始得铭神道之石,非忍为慢,重之也。公讳铎,字鸣治,别号方石,台之太平人。少为县学生,天顺己卯,举乡荐第二,甲申,登进士第,入翰林,为庶吉士。乙酉授编修。成化丁亥,预修《英庙实录》成,升从六品俸。乙未秩满,迁侍讲,仍加从五品俸。戊戌,以家艰去,既免丧,谢病居数年。弘治初,台谏部属言事者交荐之,会以修《宪庙实录》征,乃起供职。庚戌,擢南京国子监祭酒。辛亥,致仕归。荐者以十数,特擢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祭酒事,命吏部遣使即其家起之。公再辞不得,道得疾,径归。复请,而敦迫日益急,乃行至京师,辞所加职,以本官治事,亦不许。居二年,辞至再。癸亥,修《历代通鉴纂要》,命为润色官。疏又五六上,后乞归养疾,乃许, 命给驿以行,令有司俟病愈闻奏。正德戊辰,吏部例上其名,会权奸用事,恐其复起,遂仍致仕。[庚午正月二十一日终于正寝。]盖公出处履历之概如此,可谓得其正矣! 公为编修时,尝奉旨校勘《通鉴纲目》,上疏言:神宗喜《通鉴》,理宗好《纲目》,而不能推之政治。因劝求贤讲学,以史册质经传,穷理义,则大本立而万末自随矣。为侍讲,撰经筵讲章,必尽所欲言者。在南监时,动以身教,每严约束,禁诸生班见礼,捐皂役钱以沛僚属,籍膳夫余钱于官,购东西二书楼以庋镂板;上疏请增杨龟山从祀,而黜草庐吴氏,余若择师儒、慎科贡、广载籍、复会馔、均差遣,论列尤多。在北监,请增号舍,修堂室,又谓庙门衢面多狭斜,以为亵慢,买其地而廓之。又买官廨三十余区居学官,以省僦直,皆出夫皂顾役,余悉为公用。诸生贫困者亦有给,死者请京府致赙,给驿归其丧。又别祀叔梁纥,曾皙、颜路、孔鲤配之,以全伦义,而议黜吴氏者尤切,皆不果行。凡所建① 李东阳《明故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祭酒致仕赠礼部尚书谥文肃谢公神道碑》,清嘉庆八年陇上学易堂刻本《怀麓堂全集·文后稿》卷一作“《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掌国子监祭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谢公神道碑》”。
白,皆师古义,持独见,未始有徇俗希人之意。虽尊官要地,忌者不能无,而舆论所归若出一口。其辞,则相率请留;其去,则争为论荐,如轮粟纳马诸途素为所抑者,亦连名荐之。前后所上辞疏,朝廷每优诏慰答,至停禄以俟命,仅予告归。既其没也,特赠为礼部尚书,谥文肃,遣官论祭,令有司治葬事终始极备, 皆平生意望之所不及,信公道之在天下固亦不可泯者。
公孤介寡合,性气屹屹,嗜义如渴,见不善若将浼然。家居孝友,自违养后,辄无意仕进。少从从父宝庆知府世修学,师事终身。及王城山人世懋早卒,并集其诗刻之。其父赠礼部侍郎世衍尝出祭田三十亩,公买田代之,而以其田分诸弟及供家塾,间以葬族之贫者。又买田以益弟侄,数亦如之。又修宗谱,构墓庐,为合族计。其高祖孝子温良遗行久弗白,至公始表著之。祖母赵氏以节死,后公以侍郎考绩,请辍所得封诰移旌典,诏特表为贞节之门,仍予诰命。以至乡郡诸先正遣文善行,皆辑录以传。与南京工部侍郎黄公世显为知己,始终不负,姻党知识困乏者,皆有周恤,然实无长物,惟节俸入为之,其居常第疏食醴饮而已。为诗精不苟,力追古作,当所得意,殆忘寝食,文尚理致,谨体裁,考订、评多前人所未及。所著有《桃溪集》《续真西山读书记》《伊洛渊源续录》《伊洛遗音》,并《四子择言》《元史本末》《宰辅沿革》《国朝名臣事略》《尊乡略》《赤城新志》及《诗集》《论谏录》《蚁忱稿》《汲绠余诚》《归夷杂录》《缌山集》《祭礼仪注》若干卷。
谢氏出晋康乐公后经略使鞅,至今若干世。公配陈氏,继孔氏,宣圣五十七代孙,皆赠淑人。公三子,[长兴仁、次兴义皆县学生,早卒。]次兴寅,[出侧室焦氏。女二,长适黄侍郎子侹,次适金忻。]孙一,必阼。[兴义遗腹子也。]公生[宣德乙卯年二月某日],卒[以正德庚午正月二十一日],寿七十六。必阼以书告哀曰:非先生文,吾祖弗瞑。[后军黄都事绾实侍郎之孙,受学于公,公行甚悉。]呜呼!公天下士也。予故先序其出处之大者,后及其详,而系以铭,铭曰:台文献地,山水盘结。钟灵聚英,代产人杰。谢出申封,从晋东辙。峨峨东山,支遍诸越。巉巉方岩,逮宋乃发。石生其间,百碎无屈。维文肃公,矫矫风节。言论铿耸,行操孤洁。文必己任,教必身率。群疑众咻,莫我能訹。事有难继,弗我遑恤。力有余步,宁我无蹶。其所未竟,付诸造物。好德考终,生也无缺。乡贤有录,公自编帙。信史有笔,公所删述。公名孔彰,允继前哲。
·508· 谢铎及茶陵诗派.ˉ°/... 王廷相正德五年二月二日,方石先生卒于家,年七十有六。有司以闻,乃赠礼部尚书,谕祭赐,谥文肃。命官治葬事于其里旸岙大梦山之原窆,已二纪矣。门人南京礼部右侍郎黄君宗贤具状示廷相曰:先师托体九原,岁云邈矣,嗣孙弱,不克事,犹未勒有圹中之石,绾实悲之。君游先生门下,应切义念,兹文非君而何?嗟呼!先生尚未有铭耶,奚以掩幽示后?乃泫然挥涕铭之。按状,先生姓谢氏,讳铎,字鸣治,别号方石。生而姿性澄朗,机神警悟,童时即能为韵语。年十四,叔父逸老先生授以《四子书》《毛诗》,辄通大义。将冠,游邑校,与同邑黄文毅公孔昭友契,服膺儒素,日相砥砺,以古人自期,乃并有时名。天顺三年,浙江发解第二人;八年,登进士第,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预修《英庙实录》,赐银币,升俸。成化九年,被旨校《通鉴纲目》。先生乃具疏,论宋神宗好《通鉴》,理宗好《纲目》,徒知留意其书,不能推之于治。因劝上亲贤讲学, 见诸行事,不可为二君之徒好。帝嘉纳之。见北虏人潜伏为窟穴,夫大河为关陕之限隔,受降东胜乃大河之藩篱,失此,则河不可守,况又失河而退守,其何能及。黄甫川西至榆林,抵宁夏二千余里,中间列置城堡二十有三,步军二万三千有奇,卒分力弱,势难捍御,是以往岁寇掠如入无人之境,朝廷久为搜套之策,迟疑未决,及今无事,正宜蓄兵养锐,渐图收复汉唐故疆与国初东胜之地, 据其形势,守其不攻,此计之上也。又言:今之选将皆晚唐债帅,士卒战殁而名数不闻,士卒克捷而赏归权势。克减之私,办纳之苦,怨气塞腹,志义且乖离矣,尚安能驱而使之乎?言甚剀切,皆凿凿可行。升侍讲,入预经筵。反覆推说,皆人所难言者。接丁内外艰,饮水、蔬食、倚庐、祥禫,一如古礼终制。亲友劝起复,先生曰:初心糜禄为亲尔,今复何为?乃楗门读书,以养道求志;时侍逸老登眺方岩、雁荡之上,怡神自足,弹冠之念泊如也。孝皇初新庶政,征贤铨德。廷臣交章论荐,会修《宪庙实录》,遂诏起之。长沙李文正公贻书劝驾,极言君子道隆乘运拯世之义。先生乃勉力入朝,供事兵馆,于汪直、王越开边事书之最直。升南京国子监祭酒,以道义廉节为教,士皆刮涤旧习。又疏国学事宜六,上之曰:择师儒、慎科贡、正祀典、广载籍、复会馔、均拨历。其正祀典略曰:孔庙从祀之贤,万代仰止,龟山杨时,程门高弟,实衍延平之脉,新经之辟, 足以卫道,乃今不预从祀;临川郡公吴澄,为宋举子而显仕于元,夫出处圣贤大节,忘君事仇,迹其所行,不及洛邑顽民,顾在从祀之列,臣实惑之。风教所关, 不可不正。先生以师道难尽,状请致仕,不许。适丧仲子,先祀罔托,遂力求解任归。家居将十年,士望日重,荐者益力,铨部仍拟国子监祭酒,上特命升礼部右侍郎,掌祭酒事,遣使就其家起之。先生再疏辞疾,李文正公时在政府,复贻书谕上意,乃行。又以求退得迁,非义所安,恳辞以旧官供职,不许,乃始受命。
在国学教胄,务先养成器识、濯砺风节,一时士类翕然大变。会辑《通鉴纂要》, 要以先生为润色官,乃论黜晋、隋、胡元之统,识者韪之。先是,国学自会膳不行,膳夫输役遂为祭酒常费,先生乃尽籍贮于公,不私铢发。奏均给其属与诸生之贫者,余为修治圮废之用,至今犹行之。以疾乞致仕,疏凡五上,每优旨勉留,不能夺,乃许养疾,仍命驰驿归。时六馆诸生以状乞留先生者无虑千人。正德三年,吏部荐先生儒术宏深,当大用,会权阉用事,矫令致仕。在家数年卒。
先世遗有常稔田若干亩,先生议供祠墓。禄有稍赢,即别买田代之,分给弟侄。又置田储租供家塾,建方岩书院,赒宗戚婚丧患难之不赡者。其处宗党,仁义忠厚之行多可尚如此。所著有《桃溪集》《续真西山读书记》《伊洛遗音》《伊洛渊源续录》《四子择言》《元史本末》《宰辅沿革》《国朝名臣事略》《尊乡录》①《赤城志》《文集》《诗集》《论谏录》《缌山集》百余卷。
先生系出晋康乐公,宋经略使鞅始迁黄岩,元末高祖孝子温良再迁桃溪, 今隶太平。曾祖原睦。祖性端,赠礼部右侍郎;妣赵氏,赠淑人。考世衍,封编修,累赠礼部右侍郎;妣高氏,封孺人,累赠淑人。配陈氏,继配孔氏,宣圣五十七代孙,皆赠淑人。子男三,兴仁、兴义皆夭,兴寅,侧室焦氏出。女二,长聘黄侹,俱夭;次适金忻。孙男一,必阼,兴义遗腹子,以荫补国子生;曾孙男二,适然②。从叔父宝庆知府即逸老先生,及弟王城山人绩,皆以学行重于时云。
先生性孤介廉直,重气节,慎取予,有防畛,遇事侃侃能断,义不可夺。且安止知命,不竞不华,布素蔬食,终身弗厌。故平生不吝义退,不荣倖进。其进·510· 谢铎及茶陵诗派①② 此句,1998年重修本《桃溪谢氏宗谱》无“《四子择言》《元史本末》《宰辅沿革》《国朝名臣事略》《尊乡录》”。
此句,《桃溪谢氏宗谱》无“适然”。
也,反覆辞免,至不得已而后就;其退也,量任揆己奋迅而决之。虽退处岩野而其心未尝不在天下,每闻朝政更革,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会,亦未尝不拊膺太息而致虑于世道之升降也。嗟乎!粤自成化以来,内阁、司礼交相倚藉,暗泊朝政,士必夤缘托结,而后通显,不然①虽韫德怀义高迈清远之儒,不陆沉于下僚,则摈弃于草野。夫以三原王公,天下倚望,以不附顺,犹设谋害,使不得久于其位,他可以镇压而无恐者,不啻驱逐矣。朝寡廉节,习稔污风,②愧于具瞻者亦多矣!乃先生卓尔名辅,亦竟不能宏济大猷,以发舒其素志,则其时可知矣。然而羲易幽贞之吉,大雅进止之度,百世以下,闻其风者,亦足以激贪立懦而又何慊乎哉!铭曰: 穆穆文肃,炳灵自天。敬义直方,厥德永全。学邃坟籍,道探渊源。驳正图纬,维圣之尊。持正于家,伦义靡忒。持正于国,忠贞匪石。讲筵渠渠,启沃论思。史笔屹屹,直书不移。司成两都,棫朴协轨。育髦斯士,植国之纪。未济大川,聊尔小试。尼父天知,子舆不遇。时不苟合,道不虚行。用则凤骞,退则鸿冥。弗流弗执,中正是造。文武弛张,展也有道。匪公儒素,孰启其节。
匪公端诚,孰遗其哲。道敝风亏,邈哉黄虞。先生往矣,孰隆其污。天台之阳, 有邱崔嵬。哲人之藏,百世之怀。
嘉靖九年岁次庚寅冬十月望日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门人仪封王廷相子衡谨志。
附录 ·511· ①② 不然,《桃溪谢氏宗谱》作“苟不然此”。
此句,《桃溪谢氏宗谱》多出“三事九列有”。
? @ . . . 李东阳予与方石先生同试礼部时,已闻其有能诗名。及举进士,同为翰林庶吉士,又同舍。见所作《京都十景》律诗,精到有法,为保斋刘公、竹岩柯公所甄奖;又见其经史之隙,口未始绝吟,分体刻日,各得其肯綮乃已。予少且劣,心窃愧畏之。同官十有余年,先生学愈高,诗亦愈古,日追之而不可及。然先生爱我日至,每所规益,必尽肝肺;见所撰述,亦指摘瑕垢,不少匿。及先生以忧去,谢病几十年,每恨不及亟见。见其所寄古乐府诸篇,奇古深到,不能释手。
比以史事就召,尽见其《桃溪杂稿》若干卷,乃起而叹曰:“诗之妙,一至此哉!” 夫诗有二要,学与识而已矣。学而无识,譬之失道兼程,终老不能至。有识矣, 而学力弗继,虽复知道,其与不知者均也。汉唐以来,作者间出,必其识与学皆超乎一代,乃足以称名家,传后世。肩差而踵接者,代亦不过数人;其余冥行窘步,卒归于泯灭澌尽之地者,不知其几也。世岂患无诗哉,患不得其要耳!先生蚤负绝识,虽古人诗,鲜或意满,而自视亦严甚,命志帅气,顾劣者所不及。
则其屣脱尘靡,力起颓废以至于此也,岂非世之所必传哉! 或乃谓古今文章,扃时代,关气数,断不相及,遂不复致力其间,亦自弃之甚矣。然此犹以体格言之。又尝观《三百篇》之旨,根理道,本性情,非体与格之可尽。先生好古力践,深猷远计,发而为言者,固其所自立也,可又独归之时代也乎?然于此见今日之盛,有古之所谓献者,非徒文也,亦以见先生之贤,断有以立乎世者,而非徒言也。予无似,惧终不能自振,以名托交游为幸,因序论之。
先生姓谢氏,名铎,字鸣治,台之太平人,累官翰林侍讲,号方山,后更号方石。桃溪,其所居地也。弘治己酉夏四月八日翰林院侍讲学士奉直大夫、经筵官兼修国史长沙李东阳序。
按,此序作于弘治己酉即弘治二年(1489)。李东阳此序在顾璘刊出《桃溪净稿》时以《桃溪净稿序》之名被收入该书诗集前,并在后面加了一段话曰:“初名《杂稿》,后十三年,西涯先生再取而芟之,俾录为《净稿》云。”? @ . . . 陈 音道本于天,具于人,切于彝伦日用之实,随小大而用之,无所不宜。士于道必有见然后有守,必有守然后有为,而共发于辞者特以著其志,且古之大贤君子有学识,有志节,有事功,言行相符,人心敬信,至今仰之,巍然若山斗而不可及,皆主于道为之也。其或胸中无定见,与时上下,将淟涊苟容无所不至,则其事功必不能卓立于当时,况望其文辞足以取信于后世哉! 吾友谢先生鸣治,别号方石,世居黄岩之桃溪,自少逊志时敏,以希古求道为心。天顺甲申登进士第,入翰林为庶吉士。益大肆力于学,凡经传子史,无不精思力究,会诸博而归诸约,将以其所学措诸实用。既为编修、侍讲,恒有陈论,其操持刚介,棱棱不苟合,尝退居山阿几十年,欲自老而不悔。弘治初,修《英庙实录》,诏特起之,先生黾勉供事,于是非褒贬深为有裨。会拜南京国子祭酒,既至,夙夜殚心,询弊举宜,大要以明彝伦、正风俗、成人才为己任。虽士心信服,声教丕振,其心缺然,若犹愧于古之所以教者,而去志恒存。未期以子殇身病,遽恳疏力请以归。呜呼!以先生之学识、气节,其出处进退间必有道在,岂音之愚之所测哉?独念如先生者世不易得,乃不得尽展其蕴于事功,而独发其志于文辞,良可慨矣! 先生所著,有《桃溪杂稿》若干卷,虽皆因人应事而作,凿乎于道,有定见, 足以淑人心,扶世教,使后人之诵其辞,论其世,以之明诸心体诸身,则教泽所被,实大以远,岂徒无善天下而已哉!或徒以文章末技归其所长,殆未足以知先生也夫。弘治辛亥夏六月既望,南京太常寺少卿友人陈音序。
? @ . . . 顾 璘或问谢文肃公之文,璘曰:醇气之积也。夫文章盛衰,关诸气运,而发乎其人;非运弗聚,非人弗行,岂小物也哉! 昔周之盛也,文、武、成、康迭兴,谟、训、雅、颂之辞,尔雅深厚,意若有圣人之徒操觚其间,何其若是善也!幽、厉以降,辞命寑繁,《黍离》《板》《荡》之篇, 气索然矣,非行人、史官矫诬眩众,则羁臣、弃士哀鸣悲思,以抒其愤懑者也。
即国家何赖乎是?故观文体之险易,可以知气运之盛衰,而人材由之矣。
惟我皇明圣祖神宗,履道敦化,至宪、孝二朝盛矣。礼乐声教之泽醇庞湛, 盖天地一大运会也。时则有鸿儒宿学出乎其间,吐发正义,抒宣宏辞,以润色治理,培植道脉,何其符合与?如丘文庄公、程篁墩公、吴文定公、李文正公及谢文肃公,与今存者不述,皆台阁之望,儒林之宗也。考量德义,其浅深厚薄何如哉?盖不俟百世,乃可知也。
璘执此仰叹有年矣。比来守台州,文肃之孙必阼见其遗文若干卷,盖文正所选定者。其文明健闳博,根柢经传,以纲维人伦为宗,以剖白事实为用,以抑扬邪正为志,以遗远声利为情。诗与文同致,合发情止义之则,而锻炼驰骛,莫为有无,盖其所负者独远大矣。
呜乎!公居朝汲汲于为忠,而常恐愧乎其禄;居家汲汲于为义,而常恐愧乎其生。是以方进而辄退,既老而益勤,充其极,虽周、召由是也,岂不曰圣人之徒乎?璘故曰:醇气之积,合世与人言之也。僭逾之罪,无所于逃,所冀同好之知我尔。曰《桃溪净稿》,仍旧名也,刻在学宫。正德辛巳仲春既望,守台州姑苏后学顾璘谨序。
?@.... 罗 侨言而至于道,言之至也。次而极性情,该物理,关涉世教,言与意会,笔与心应,而亦自到至处。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积之光然,而业之沛然,养之温然, 而形之粹然。语在至近,而指极奥妙,斯亦善言者也。下此斯赘矣。予读谢文肃公之诗与文,皆极性情,该物理,关涉世教,非寻常拈弄笔墨,嘲吟风月,掇织巧艳丽以为技,务赘采崛硬以为奇,而其风韵神采自在,非众人之所能及。公盖一代人物也,而岂台郡之所能独当哉!侨每于诗文中窃见公于西涯李公极加推逊,而西涯于公亦甚敬服,盖二公可谓知己。而其文章德业、出处进退之际,必有能论之者,予并及之,作《桃溪净稿后序》。时嘉靖二年癸未二月己亥, 知台州府后学吉水罗侨谨序。
? @ è . . 黄 绾绾读吾师方石先生之文、之诗,慨然而叹曰:嗟乎,先生不可作矣!吾于是文是诗也,可以观世变矣。夫世以人成,人以志成,志异为变,变而皆同为俗,俗成而有风,风成而有升降,升则为治,降则为乱,而文与诗亦随之。何哉? 人必志动而后有言,言则心之气之声形焉。声与气形则嗜欲不可掩矣。故言可伪也,志不可伪也。声气远则志远,声气近则志近,声气清则志清,声气浊则志浊。是故鄙俗之人言虽文雅,其声其气则鄙俗也;富贵之辈言虽理义,其声其气则富贵也;功名之伦言虽道德,其声其气则功名也。是故读孔子之言则可知其有德,读孟子之言则可知其造道,读孔明之言则可知其忠剀,读渊明之言则可知其怡退。先生仕当英宪、孝庙之世,见士之好进,无为国之诚,方为侍讲,因丧二亲,服阕,辄乞休致,山居十年,用荐者出,修《宪朝实录》,升南京祭酒。不三年,因丧子,又乞休致,山居又十年。用荐者升礼部侍郎,掌国子监祭酒事。三年,又乞休致。孝庙眷留,累十疏,始得请。是故读先生之文与诗,而知先生之志、之声、之气。要非功名、富贵、鄙俗之所可污,以视孔明、渊明之言而上追孔孟之门墙,盖异世而同符者乎!由此而知先生非乐于仕义,合则仕, 非必不仕而无苟仕。其仕,其不仕,凡以为世道计也。后有当国者,每咎先生之不仕为非,痛抑恬退以奖仕进,今则奔趋巧躁澜倒而不可止,又谁咎哉?故先生尝语人曰:“吾无他长,惟安分知止可以言尔。”嗟乎!安分知止,可易知易能而易方邪!于此不知不能,则志斯异,人斯变,俗斯降,风斯下而不可救矣。
观世以沾治乱者,能弗忧乎?故曰:吾于此知世变矣。
弘治季年,绾省先君于选部,见先生于国子,先生则语绾曰:“子来,吾以斯文托子矣。吾之所著,初录之曰《杂稿》,再录之曰《净稿》,三录之曰《类稿》,皆西涯李公所点窜也,今以《类稿》为定本。吾身后,可以《类稿》刻之。后有续稿,但可择一二以附之。”其言在耳也。正德庚午,先生卒。绾时官后军;及归, 先生之墓宿草矣。后数年,东桥顾公守台,欲刻先生遗集,求于其家,向所谓《类稿》者皆不存,先生之孙必阼以《净稿》应之,遂刻郡斋。绾恒以为憾。今因山居之暇,始检《类稿》,又择续稿之一二附之,庶几以毕先生之志云。
嘉靖二十有五年冬十一月丙子,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前詹事兼侍讲学士同修国典经筵讲官门人黄岩黄绾百拜书。
曾孙延平府同知适然刻·
知识出处
《谢铎及茶陵诗派》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重点考察谢铎的诗文主张及创作特色,并将谢铎和其他茶陵诗派成员结合起来一同考察,以概括“茶陵诗派”的全貌,评价“茶陵诗派”和谢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