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谢铎诗歌的艺术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谢铎及茶陵诗派》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63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谢铎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类号: K825.6
页数: 12
页码: 226-23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谢铎的文学成就;谢铎诗歌的艺术特色的概括。
关键词: 谢铎 诗歌

内容

通过前面我们对谢铎诗歌的分类讨论,现在可以简单地总结一下谢铎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处以己心、出以己情”的总体创作风格谢铎在诗歌创作上的总体风格,可以概括为“处以己心、出以己情”这八个字,即通过自己对生活中的物事以及生活本身之内在省察与感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真挚的情感。换言之,就是文学作品要抒情,要真实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所谓“情之所感,不能自已,而是诗作焉”(《感情诗序》)。具体则体现在多个方面,有利也有弊: “处以己心、出以己情”反映出谢铎创作思维的特点。谢铎经术湛深,尤其是深受理学思辨之影响,所以日常勤于内省而敏于由此及彼的逻辑感受,因而在创作时能利用思致上的亮点而写出自己的情绪。如《传舍》: 莫问前程有滞留,一程过是一程休。
  极知传舍皆如寄,可笑吾生若是浮。
  歧路向人终不极,功名随世亦堪羞。
  劳劳到底成何事,看尽风光白尽头。
  “传舍”是古时驿站供过往行人止宿的地方。《汉书·郦食其传》:“沛公至高阳传舍。”注云:“传舍者,人所止息。前人已去,后人复来,转相传也。”是时谢铎离家赴京上任,而怀揣着牢骚与无奈。谢铎倦意于仕途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他三仕三隐的过程说明他致仕的决心并不是一开始就坚决的,于是期间他对人生、前途、功名、价值之类重大问题的思考总流露出惆怅与徘徊的情绪。
  此次他在奔役的途中写了一路的诗歌,这首诗则明显地展示出谢铎敏感、多思的特点。他将心中的感慨巧妙地寄托在“传舍”上,心中的感触都藉对“传舍” 的思辨而抒发。“一程过是一程休”是“传舍”的特点,也是人生在时空中的自然走向,于是诗人由物理的层面而推及价值的层面,人生同此寄浮,而生也有涯,追逐奔役无涯。“歧路向人终不极,功名随世亦堪羞”,则首句“莫问”中正有着对“前程滞留”的追问。遗憾的是此时的谢铎对此还没有找到能让自己坚信的答案,故而诗末未能有所振奋,“劳劳到底成何事,看尽风光白尽头”,也正是他在《春光》中“宦途误作半生梦,在处都无一事成”的感慨,而全诗情绪上则较之多出些无奈。
  “处以己心、出以己情”同时也造成了谢铎诗歌创作中的一些弊端。谢铎的诗歌创作总体来说情绪往往比较外露,追求明朗而不刻意含蓄,在意的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否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一旦诗人的情感世界并不丰富,则他的诗歌不免一望见底而了无意趣,而这也是由他“处以己心、出以己情”这种唯我的创作态度决定的。如: 一年两度此驱驰,春雨秋风几路歧。
  岁月悠悠浑自笑,往来屑屑果堪疑。
  遭逢敢望明时幸,浅薄深惭圣主知。
  病骨未瘳头白尽,不才何以答恩私。
  (《再过天姥岭有感》) 上紧亲烦诏旨催,路歧那敢更迟回。
  不辞曳病扶衰苦,犹自冲寒冒雨来。
  清世有恩真海岳,白头无地答涓埃。
  极知柱石诸公在,榱桷何须念不才。
  (《丹阳舟中遇雨有感》) 两诗是谢铎在同一次旅程中先后“有感”而作,遗憾的是,虽然两次“有感” 的触媒不同,一是“再过”,一是“遇雨”,但由于诗人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他所要表达的“感”上,而所感对象和具体所感的内容却无有差别,读者于前一首感觉不到“天姥岭”,于后一首感觉不到“丹阳舟中”(诗人以为“一年两度”和“冲寒冒雨”可以分别接应题中的“再过”和“遇雨”,故不再于地域景致中留心而放心地抒怀),以致两诗可以互相置换而看不出差别(前一首“春雨秋风几路歧”正可破后题中“遇雨”,后一首“清世有恩真海岳”亦差可接前题中“天姥岭”),因此若两诗并观,则不免同为败作。原因就在于诗人当时“心”同、“情”同,而又不注意用其他的表达方式来补救这种凭心直出己情而有时几于白口直道的惯常作风。
  “处以己心、出以己情”之更为积极可取的一面,则是在与其积极创新思想相结合之时。谢铎主张写诗作文要有创新,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亦步亦趋,他在《应黟县以诗来论文次韵复之》诗中明确表述了这一思想:“入道从来各有门,几何能解绝尘奔。文章亦是天机杼,笑杀随人脚后跟。”对前人优秀的创作成果和经验,当然要模仿和学习,但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决不能抹杀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相反,要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带动创作,这样才能不蹈窠臼而别为可观。
  谢铎诗才不大,因而也很难有自己高妙的诗歌语言,其诗歌之可贵,正在于他的真心实露,言辞恳切,想见其人。读他的诸种交游诗,尤须从此中看,而难以他求。如他的《送林蒙庵致仕得闲字》:“不是明时苦爱闲,独于中道念惟艰。百年士论瞻依地,此日先生进退间。忧国每怜心事赤,还家尤喜鬓毛斑。
  交游一代今前辈,把酒临风只厚颜。”此诗可与《送林蒙庵先生序》同看,文中“是以君子宁不避干名之嫌,而不敢一置其身于罔利之迹,惟夫诚不以名而止于不可不止,诚不以利而进于不可不进,斯则用舍行藏之义,庶几乎圣人之教, 而于道无负矣”云云,正可视为君子自道,非仅“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而是我本有心,以斯心观物,则物无非中我情怀,这是谢铎诗歌创作上的一个主要特点。
  二、广泛学习前人艺术经验,化用优秀诗句从谢铎现有的诗歌来看,他对于前人的学习和模仿是明显而广泛的,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化用前人的优秀诗句、诗意乃至诗境。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谢铎对杜甫的学习。从现有资料来看,谢氏家族对杜甫有一种特殊的钟爱。《朝阳阁书目序》:“成化戊子冬,我先人既作贞则堂,以祗奉先大母之训则,特于其东辟藏书之阁,曰‘朝阳阁’。……遗书独《尚书》《西汉书》、韩、柳、李、杜集各一册,皆残缺不完。忆为儿时尚及见,先曾祖德一府君在卢州,效杜子美《七歌诗》,皆墨稿,而今不可得矣。”族叔父谢省更是有杜诗癖,不仅自著有《杜诗注解》,而且还在乡村教杜学(《贞肃先生墓志铭》)。
  谢铎自小即受叔父之熏陶,其对杜诗之接触与喜爱亦可想而知。他即便在闲居之时仍亲自“集杜诗一册”作为给朋友的赠礼(《与章德懋》),更可见杜诗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谢铎更有《次韵老杜雨不绝》《执热追次老杜韵》《追和杜子美暮春韵》等直接追仿杜诗的作品。而《枯木双鹰图》更是明显地模仿杜甫的《画鹰》之作。另如“故园松菊应无恙,樽酒独堪对夕阳”(《浪迹》),则杜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为其所本。杜诗“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秋雨叹三首》其二)正是谢诗“野岸禾生耳,山城水及扉”所本。谢诗“村北村南皆旱尘,出门几望西郊云”正是杜诗“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夏日叹》)“安得万里风,飘摇吹我裳”(《夏夜叹》)之意。而谢铎作为一个诗人,于风雨之中抒发其社稷情怀的创作意趣, 更是直接继承与追仿杜甫而来。至于谢诗中提及杜甫者如“不寐空怀杜老忧” (《不寐》)“白头休笑杜陵杯”(《重阳后见菊》)等等,则更是多见,此不赘举;而字词句的借用与模仿更是层见叠出而无暇计矣。
  谢铎第二个重点学习的对象是陶渊明。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咏菊诗和退隐情怀上。在谈谢铎的咏菊诗时我们已经提到,谢铎咏菊诗语多涉陶,且多有重复, 如“三径归来草未锄。……风光不是义熙初”(《再题菊花》),“风光不似义熙春。
  寂寥三径归来后”(《次韵菊花》),“寂寞一枝老,蹉跎三径荒”(《菊径》),“悠然南山下,赖有此佳菊。自从三径荒,不一慰吾目”(《思菊次匏庵韵》)等,又如《奉次太守叔父种菊诗韵》其二(卷二二):“陶后寥寥复几年,晚香庭院草芊芊。极知世味看难似,莫怪风情好独坚。未老折腰羞得米,贫谁多事叹无钱。曾知袒跣枭庐地,不直羲皇一觉眠。”此诗则更是全拿陶渊明来做文章了。在退隐情怀上,谢铎最爱借用由陶渊明而来的三种形象和意境,一是“三径”,如“莫嫌病骨今逾甚,三径分明旧有缘”(《再次通伯东园韵》)“三径门前菊未荒,动人秋思已悠扬”(《次韵答陈牧村》二首其二)“倚栏敢作怀乡恨,三径吾今愧菊松”(《有怀两三楼》);二是“归鸟”,如“野心□逐浮云出,归思先惊倦鸟还”(《游梅山次韵一首》)“绕乌正合栖全树,倦鸟惟应恋旧窠”(《次韵答王存敬苏文简二太守》);三是“菊”,除专意咏菊而外,如“三径犹堪伴菊松”(《清尊》)“多情为报东篱菊,管待秋风取次开”(《过丹阳》)“亦有东篱花,嗟嗟晋征士”(《灵凤山》)。谢铎对陶渊明的学习主要还不是诗歌风格上的,除了字词的模仿之外(如《敬所以诗来寿兼致感慨之意次韵奉答》“竹边疑义共谁斟”之与“疑义相与析”),还是一种思想精神上的向往和寄托,以至“惟饱饭和陶,以徐俟既定之天明”(《与萧文明给事》)。
  另外,谢铎对宋代的苏轼、黄庭坚两大家也有意学习和追仿,《登孤山追次东坡韵》《谒岳王坟追次东坡韵》《六月二十九日喜雨追次黄山谷韵》等诗歌的创作便是明证。对唐代诗人的学习更是广泛。如最为人熟知的,谢铎泛用“路歧”“歧路”字眼,正是因为有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他垫底, 如“歧路风烟犹昨梦”(《奉慰十五叔父下第》)“歧路风烟别梦长”(《次韵答陈牧村》二首其二》)等句子便是对王勃诗歌的浓缩。谢铎的《题扇面寄郭筠心》: “建水南行旧路斜,石桥青竹野人家。相思不及双飞鸟,红鱼溪头又落花。”则完全是杜牧《山行》诗的翻版,《天台道中》“乱云深处是天台”犹是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来,谢铎另有《九日登楼旗峰追次杜牧之韵》,则从一个侧面可见他对杜牧诗歌之熟悉。此外,在谢铎的诗歌创作中,还有其他一大批前代诗人与诗歌都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影子。
  谢铎对于前人的学习和模仿之突出表现,就是化用前人的优秀诗句、诗意乃至诗境。谢铎《送戴廷珍提学》诗:“别意匆匆不可招,路歧如梦入纷殽。遗珠未尽收沧海,骢马仍烦出近郊。拔茹自须先去莠,救浑终亦念投胶。驱驰不待坚冰至,风色惊传十月交。”其中“遗珠”句便是化用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承前句“路歧”,盖“儿女共沾巾”之意,只是略嫌费事。《哭叔父王城先生》第六首末二句“桃花溪上泪,流水向时深”,则是巧妙地暗用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晚过静海宿流河驿》“落日风初静,交河水正流”,则是对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模拟。《东河驿夜酌有感》“不才明主非难弃”,则是对孟浩然“不才明主弃”的反用。而《次韵奉酬刘时雍大参》“一度相看一惘然”则几乎是对唐宣宗李忱“一度思卿一怅然”(《吊白居易》)的剽袭。《喜晴次旧韵一首》“莫问孤舟野水滨”则出自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芙蓉筋竹道中》“路转忽惊山势断,天开殊觉海波平”、《再用前韵柬同游黄赵二公》“溪流屈曲疑无路”则是对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意临”与搬用。《次西涯过旧居有感韵》“旧堂休叹燕泥空”以及《次李阁老重经西涯韵》“巢燕梁空落旧泥”则是对隋代诗人薛道衡名句“空梁落燕泥”的点化;而《雨中偶兴》“随意不妨庭草绿”则翻录自隋代诗人王胄的“庭草无人随意绿”。《月夜次太守叔父沉字韵》“星稀月朗夜沉沉,乌雀惊飞几绕林”则是对曹操“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拼合。
  由上可见谢铎对前人创作经验与成果的学习与借鉴是何其广泛,但也有弊端:一是诗歌中缺少了自己的新鲜语言,除了模仿与化用之外就只能说“歧路”“江湖”“乾坤”“廊庙”“一笑”“白发”等等字眼了,而后者更是充斥着谢铎的诗篇;二是点化得不好就让人费解,如上举“遗珠未尽收沧海”例便已有嫌费事。
  三、改变诗句结构,通过节奏的变化寻找新变谢铎在语言上不能有大的创新,则转而在诗句结构上寻找新变,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达到新人耳目的效果。
  我们知道,七言句式通常的结构是“二———二———三”。就以谢铎的诗歌为例: 《暮秋奉怀黄世显李宾之兼忆十五叔父》: 夕阳———门巷———雨初收,独客———无言———坐暮秋。
  咫尺———不来———黄吏部,寂寥———同病———李编修。
  床头———浊酒———难驱使,篱外———寒花———自涩羞。
  蓬海———风高———南雁远,有人———回首———竹边楼。
  这样一贯到底的结构,工整自不必说,就是有嫌单调刻板。于是谢铎就在这上面下功夫,方法是用散文句式入诗,如“不知尔亦能千里,却怪吾还爱一官”(《舟次镇江别宗勋表侄》)“公之去留谁则同”(《召公留》)“一程过是一程休”(《传舍》),使诗歌在节奏上有参差的形式效果和铿锵的音韵效果。此类诗作甚多,兹举二首以明之: 《次韵刘时雍席上联句四首》(其四): 落落高怀漫不收,是谁诗可着闲愁。
  花———应好事———催人老,春———似多情———念客留。
  (一———三———三) 将帅功———曾———收铁券,相君名———已———卜金瓯。
  (三———一———三) 尊前合放吾侪醉,不是相知尚黑头。
  《清明谒陵次杨学士维新韵》(六首其三) 好景分明画不成,品题今日仆须更。
  路———从险处———行来稳,山———到深时———望却平。
  (一———三———三) 花气暖———催———春日转,树声寒———带———朔风鸣。
  (三———一———三) 向来奔走偷闲地,始觉官曹分外清。
  这种“一———三———三”与“三———一———三”是谢铎最惯用的变格,如“庙廊忧已随天远,葵藿心谁向日倾。功到勇时千仞易,义当安处万金轻”(《次韵答戴允亨》),同上举二诗,皆是结合用之;也有单独运用的“三———一———三” 结构之安插于“二———二———三”结构者,如《高宏谧以诗相留次韵奉答》之“剥肤恨已空皮骨,蹀血功谁念髑髅”、《次韵留别敬所》之“重来兴与归舟尽,欲去心从闭阎休”、《次韵哭一中三首》其三之“百年业负初心约,一饭恩羞既饱餐” 等等;“一———三———三”结构之安插于“二———二———三”结构者,如《登白沙冈》之“路从行处知夷险,海到观时识浅深”、《喜雨追次韩魏公韵》之“旱应已分三秋剧,病忽惊传九死苏”、《北上奉别太守叔父筠心诸公》之“起逢盛世恩终忝,老向空山分所安”等等。
  五言句结构的转化则尤见出铿锵的效果,如《次韵郭筠石雨中有怀》: 夕阳流水远,暮雨落花深。地不妨真隐,天应着漫吟。
  且从人醉梦,休问日晴阴。见说争枝鸟,飞飞满上林。
  《始漏师寺人貂》: 军国阽危地,貂珰作俑初。剑谁思斩马,罪不到多鱼。
  《生隐宫赵高》: 世岂无尤物,天生此隐宫。马方尝阙下,鹿已失关东。
  诗歌节奏的变换与诗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并积极带动读者的情绪,无疑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从后二诗“一———四(二———二)”结构的朗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那股疾恶如仇的血性和“恶竹应须斩万竿”般的激愤。
  四、精心谋篇,对仗整饬,追求工稳谢铎自说“诗律经心晚益严”(《用前韵奉酬时雍》),上述通过句子节奏的变换来寻找艺术新变也正是他“诗律经心”的表现之一。另一个表现就是对仗整饬、追求工稳。像上文提到的“不知尔亦能千里,却怪吾还爱一官”(《舟次镇江别宗勋表侄》)“花应好事随人老,春似多情念客留。将帅功曾收铁券,相君名已卜金瓯”(《次韵刘时雍席上联句四首》其四)“路从险处行来稳,山到深时望却平。花气暖催春日转,树声寒带朔风鸣”(《清明谒陵次杨学士维新韵》六首其三)“地不防真隐,天应着漫吟。且从人醉梦,休问日晴阴”(《次韵郭筠石雨中有怀》)“马方尝阙下,鹿已失关东”(《生隐宫赵高》)等句,在对仗上都是很讲究的例子,不仅工稳,而且贴切,平仄之间绝无差错。不妨多摘几例: 不才岂无忧天覆,多恨空教望月圆。
  心到苦时先自觉,爱当深处也须偏。
  (《西涯先生以诗来慰次韵奉答》) 功名尽付三杯酒,身世长随万里船。
  我愧病怀犹兀尔,天教闲兴岂徒然。
  (《喜古直至次吴匏庵韵》) 红尘满地不能到,明月有时还自来。
  (《竹栏》) 已觉乾坤无隔碍,不妨飞跃自鸢鱼。
  穷年我笑为山力,漫兴人夸洗砚书。
  (《新池次黄定轩韵》) 雨穷晦朔苦愁地,晴是江山富贵春。
  剩有清尊能醉我,放教白发且欺人。
  (《喜晴次旧韵一首》) 老矣空山谁是伴,伤哉吾党又斯人。
  (《哭王存敬太守》) 半世虚名终累病,万般高计不如归。
  (《诸叔父盛筵以劝北上用韵奉谢》) 荒村无犬吠,古寺有钟声。潮落夜归海,江空秋满城。
  (《晓泊西郭》) 人谁是宾主,境已绝东南。旧雨山僧识,秋风海味甘。
  (《游江心寺再次前韵答进之》) 山高欲吞海,江阔半留云。绝境世间少,佳名天下闻。
  (《金山寺追次张处士韵》)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谢铎的苦心孤诣。李东阳说谢铎“口未始绝吟”,谢铎自己也说“前题再把不能改,旧稿有时聊自翻”(《读旧诗有感》),则谢铎苦吟推敲的工夫亦可想见。
  谢铎爱用“青白”对,而且是一用再用,反复不已: 青编泉石无年岁,白首红尘有路歧。
  (《寄赠卢舜用》) 青山有约聊随兴,白发相看各满颠。
  (《四叔父与儒珍约登方岩联句次韵奉柬》) 白发乾坤在,青山岁月长。
  (《醉倒》) 白发只应随病老,清时何敢入山深。
  (《六月二十八日晚得黄通政世显王主事存敬书感而有述》) 白发天谁管,青山路有媒。
  (《期筠心不至》) 病来酷爱青山好,老去难争白发催。
  (《除夕小尽立春有感》) 青云着步今全别,白发论交老更难。
  (《月夜有怀林一中病起喜而有作》) 坐来未觉青山老,梦里先惊白发秋。
  (《再次韵约郭筠心余秋崖诸公》) 青眼向人终慷慨,白发怜我未低垂。
  (《次韵答贾谦益夏德树》) 玩世不知青眼在,多情谁听《白头吟》。
  (《次韵余存敬春怀八首》其三) 白发忽看惊岁几,青山应不记吾谁。
  (《山陵陪祀次李西涯学士赠行韵》) …… 并由“青白”对而扩展至各种色彩对: 黑发交情今日在,红尘世路几人归。
  (《次儒珍韵》) 未老丹心终是铁,多愁青鬓欲成丝。
  (《送沈侍御源调卢氏尹》) 黑发英雄恨,青衫布褐悲。
  (《哭叔父王城先生》) 江湖黑发新愁长,岁月青山旧梦成。
  (《次韵林一中员外招饮之作》) 山深不放红尘入,天阔能容白发生。
  (《伤感四首》其二) 红尘不尽青山意,白发能容浊酒杯。
  (《三月十八日夜梦寐中得四韵……》) 江湖胜有丹心在,天地能容白发闲。
  (《雨晴赴逸老叔父登山之约》) …… 从中正可见谢铎对于诗歌对仗工稳整饬的苦心追求。
  对仗一味追求整饬工稳有时则不免流为呆板,如《倪青溪李西涯分限星坛有作病中有感次韵奉柬》:“坛拥星辰最上班,裸将真觉手堪攀。斗看元气酌斟地,声在尚书步履间。礼洽园丘成庆后,恩从宣室领春还。白头病废重来日, 扈从无能亦厚颜。”全诗结构板滞几无生气。因此前述谢铎改变诗句结构以求新变也正有着自我疗救的目的。
  谢铎的“诗律经心”还体现在诗歌创作时的精心布局谋篇。如《奉劝西涯先生病起再出》: 黾勉公须出,殷勤诏几临。虚怀明主意,忧国老臣心。
  九仞泉终及,三年艾自今。白头余病在,未敢入山深。
  此作字字郑重,句句顿挫,颇有杜诗的风格。起句即道明心意,无须绕弯; “殷勤诏几临”,则不容推脱。三句顶第二句,第四句主客双关,于是五六句分说主客,而末以自己收结,“未敢入山深”句将心比心,诚李东阳所谓“必尽肝腑”者也。

知识出处

谢铎及茶陵诗派

《谢铎及茶陵诗派》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重点考察谢铎的诗文主张及创作特色,并将谢铎和其他茶陵诗派成员结合起来一同考察,以概括“茶陵诗派”的全貌,评价“茶陵诗派”和谢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