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谢铎创办经营会缌庵和方岩书院时期的敎育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谢铎及茶陵诗派》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62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谢铎创办经营会缌庵和方岩书院时期的敎育思想
分类号: K09
页数: 5
页码: 172-1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谢铎创办经营会缌庵和方岩书院时期的敎育思想的概括。
关键词: 谢铎 会缌庵 方岩书院

内容

书院是我国私学发展的高级模式,不但有授业育人之责,还有学术研究的要求。许多著名学者或亲自创办书院,或到著名书院讲学,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交流和传播;此外,学者自身著作的修撰、刊刻、印行、收藏均可依托书院来实现,书院又成为新思想的策源地和荟萃地。书院的设置一般包括照壁、泮池、讲堂、斋舍、祠堂、藏书楼、启圣殿、明伦堂等,都非常符合礼制规格,从而营造出庄严肃穆、不逾规范的氛围。书院选址一般依山傍水,气清景幽,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武夷精舍,单就名称即可想见书院钟灵毓秀的环境和学达性天的气度。谢铎创建的方山书院亦基本符合上述情况。方山书院的前身是会缌庵。谢铎天顺八年(1464)中式之前,除游学之外均在家乡的会缌庵读书。成化二十三年(1487)谢铎《缌山杂咏序》讲述了会缌亭、缌山的来历:山(杜山)去予家不二里,是为吾始迁祖孝子府君之墓,先公与叔父太守先生作亭以祭,因更堂为亭,曰“会缌亭”。盖取四世而缌之义。今年春,予读书其上,且将从先生日增辟之,以为吾谢氏孙子百世讲学之地,遂复因亭之名更其山曰“缌山”。① 又《缌山集后序》曰: 《缌山集》,集凡所以纪述咏歌于兹山者皆在焉。首会缌庵,见山之所以名;次孝子府君墓,见庵之所以名;次方岩书院,见于此而藏修焉。② 可知,会缌庵得名亦源于会缌亭。谢铎叔父谢省于成化九年(1473)主动致仕,乡居期间与铎父谢宗胤兴办家学,谢家子弟及邻家少年均从中受益。据《嘉靖太平县志·人物志·节义》载:“(谢省)公既归,囊橐萧然,田园邸舍一无所问,而顾孜孜祠墓间,倡议族人及封君世衍作会缌亭。每旦必深衣幅巾以谒祖考,又率同宗人祭始祖之墓,作敦彝十二会。暇则与弟子讲学方岩书院,议行乡约。”③又谢铎《贞肃先生墓志铭》曰:“(致仕后)既割田为祠堂创,又岁率宗人追祭始祖之墓。既又与先编修府君筑会缌亭于孝子府君墓侧。时复逍遥杖履,与一二布衣于望海、仰高、采藻三亭酌酒赋诗,然有出尘之态。此则学士李公宾之所谓徜徉容与山林之下,则修宗谱、筑祠亭、开义学、议乡约、作敦彝会, 往往皆古君子之心,而非徒见诸诗歌文章者也。”①均可见谢省在开创方岩书院方面的功绩。方岩书院的前身会缌庵原本是一所佛院,谢铎接手改造时仍由一名叫陈觉显的僧人主持。据《奉道三府君祧主入会缌庵祝文》称:“今墓既有祭,祭必以庵,则庵以藏祧,义视夹室于礼为近。於乎!心虽无穷,分则有限, 扩有限之制以为无穷之思,此我先公编修府君与叔父太守先生所以创立是庵之深意也。”②又《墓祭学田记》称:“成化丁酉,先公与叔父太守先生作庵曾祖孝子府君墓侧,以时祭扫,曰‘会缌庵’。”③则知会缌庵建成于成化十三年(1467), 主要用于奉祀谢氏先祖。正如《奉贞肃公入祀方岩书院祝文》称:“惟兹院,实因墓庵而立,则岁祀当从墓祭,以行奉祠之初礼。”④方岩书院继会缌庵之后提上议事日程。《墓祭学田记》交代了书院建立的详细经过: 既十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铎谢病,读书其中。间有从之者,而其地不能容。先生谓盍面方岩之胜为书院以广之,且以为吾子孙百世讲学之地。未几,铎以史事赴召,先生从弟怡云翁实领兹役。又三年,铎蒙恩东归,而书院成矣。先生又谓庵与院虽成,非田不可久。乃倡为祭田五亩,俾铎如其数。又倡为学田以十亩,铎惧其不足,乃倍之。凡为田四十, 以四之三属书院,而以其一属庵。⑤ 由上可知,因为会缌庵内形制局促,而追随谢铎求学的人渐多难以容纳, 谢氏方决定成立书院。从成化二十三年动工至谢铎弘治四年(1491)辞病还家,历时四五年。谢省于弘治六年(1493)去世后,谢铎作《缌山伤感十咏》纪念,其一《会缌庵》云: 服缌强登山,泪湿缌如雨。庵空瓦砾初,谁辟兹山土。
  其九《方岩书院门》云: 登登方岩山,入门此其始。往辙今杳茫,迷途竟谁指。
  其十《方岩书院》: 乡祠故有尊,吾院敢言尔。生作方岩师,死作方岩主。① 既有慎终追远之怀,又有乡党教化表率的责任感,尤其“生作方岩师,死作方岩主”一句表明谢铎感念父祖筚路蓝缕的甘苦,已将书院视作生命一样重要。在建设书院过程中,不仅谢氏一家倾箧经营,甚至还要面对意想不到的外界压力。谢铎有《与陈太守》一信称: 又闻武通判尝与阁下言仆占寺田,不肯纳米。彼虽暧昧以去,幸阁下尚在,烦即唤通里老一问,仆名下若有一毫寺田,则己所有田地皆当入官。② 谢铎在《墓祭学田记》中说得很清楚:“庵旧为佛氏宫,道人陈觉显,以私田五亩为香火,奉于吾祭,吾学无与也。”③寺田与学田划分得非常明确,只是好事者从中作梗使本来就艰辛的道路又横起波澜。
  从弘治四年(1491)谢铎辞病归家,有近十年时间主持书院的日常工作;弘治十二年(1499)起复入京至十八年(1505)致仕返乡期间,无时无刻不挂心于之,“别来最是尘埃苦,老去还于水石偏”(《送郑大尹还天台》)“我亦有园三亩在,未容东海独栖迟”(《饮韵答敬所先生》)“上国恩光终愧我,故乡风教独烦公”(《有怀陈敬所》),可略见其襟怀。谢铎主持书院事务期间,在整理乡邦文献、书院间游历、培养后进人材等方面,均有显著成绩。他与乡贤余秋崖、高南郭及好友黄孔昭等人一起接手《赤城新志》《赤城论谏录》《赤诚别录》《赤诚集》《尊乡录》《逊志先生文集》等乡邦文献的整理、删改事宜,他们办公的主要地点就是会缌庵及后起的方岩书院。谢铎晚年体弱多病,但还经常去浙东地区其他著名的书院游历,像金华的丽泽书院、温州的云津书院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于弘治十三年(1500)八月初起复返京途中,经过云津书院,题诗《云津书院次陈白沙韵》一首,对陈献章的哲学思想及特色有着精到的评价①。在对后进人材的培养方面,谢铎曾作过“浙中王门”中坚分子黄绾的老师,他告诉后者“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这对黄绾“艮止”说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意义。
  从武宗正德元年(1506)至五年(1510)正月二十一去世,谢铎执经讲诵,尽瘁乃已。黄绾《谢文肃公行状》写其暮年致仕后的情形:“乡郡先哲行义、著述, 靡不搜辑表阐,或求其祠墓□之。老居田里,有以自乐。每闻朝政更革,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机,未尝不感慨深嗟而掩袂也。”②又李东阳《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掌国子监祭酒事赠礼部尚书谥文肃谢公神道碑》铭曰:“维文肃公,矫矫风节。言论铿耸,行操孤洁。文必己任,教必身率。群疑众咻,莫我能# 。事有难继,弗我遑恤。力有余步,宁我无蹶。其所未竟,付诸造物。好德考终,生也无缺。乡贤有录,公自编帙。信史有笔,公所删述。公名孔彰,允继前哲。”知人论世,殆非虚誉。从正德以后,书院大兴,谢铎的方岩书院虽然影响有限,但从其兴建的整个过程来看却为书院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因此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知识出处

谢铎及茶陵诗派

《谢铎及茶陵诗派》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重点考察谢铎的诗文主张及创作特色,并将谢铎和其他茶陵诗派成员结合起来一同考察,以概括“茶陵诗派”的全貌,评价“茶陵诗派”和谢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