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图书馆
台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台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广载籍以永教化之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谢铎及茶陵诗派》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621
颗粒名称:
四、广载籍以永教化之基
分类号:
K09
页数:
4
页码:
156-159
摘要:
本文介绍了谢铎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时期的教育思想;广载籍以永教化之基;的概括。
关键词:
谢铎
广载籍
内容
天下之道非托之书不能以自传,天下之书非藏之官不能以不散。虽教化所在,有不依文字以立,而诵习之功未有不假书籍以传者也。本监所有历代书板,虽旧多藏贮,而散在天下者未免有遗,虽旋加修补,而切于日用者犹或未备。臣愚,乞敕各布政司,将所有紧要等板如程朱大全集与《宋史》等书,尽行起送到监,一以备国学蓄积之富,而士习有所资,一以免有司馈赠之劳,而民力有所省,一举两得而有益无损矣。又本监所有东西书库屋既隘陋,地亦卑湿,以致各样书板朽坏日甚,所损非细。臣愚,乞敕改为东西书楼,上以为庋置之所,下以为印造之局,不惟书籍之奉安极其高洁,抑且工匠之出入有所拘检。其工价料物,如不欲动费在官钱粮,臣当别行节缩措置。如此则历代紧要书板不致污坏散漫,而教化之助,亦庶几其永有赖矣。
这段首句表明了谢铎对书籍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强调了国子监作为国家高级教育机关在聚书、刻书方面义不容辞的责任。官方加强对图书典籍的管理,从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就开始了。为巩固思想话语的霸权地位,以文字和书籍为焦点的规范和审察制度,历朝历代从来都没有被忽视过。早期的图书是与王室档案合二为一的,由于孔子等人删定六经,后学利用档案记录编纂加工《国语》《左传》等史书,促使学术下移,也最终使档案与图书分离①。秦代毁禁私学,形成“书同文,车同轨”的专制局面,而中央的律法、户籍、舆图、诏令、奏疏等建档与保管措施却非常得力,同时各种书籍统一由太学博士掌控,民间则“以吏为师”,不得私藏典籍,这样就赋予了太学汇藏天下图书的一大职能,如明堂、金匮、石室是为官藏图书的专门之所。汉代官藏体制更加完善,图书有“外府”与“内禁”不同类型。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敕校书,后者编定《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这是我国最早的国图目录分类著作,由之亦可略见当时藏书之盛。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班固由校书郎升任兰台令史,即专职图书管理;汉桓帝时设立秘书监,是为主管图书的专职部门;曹魏黄初年间由陈群、杨俊等人编纂成我国第一部大型类书《皇览》,这些均为图书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魏晋南北朝官府藏书频遭兵燹之灾,因而聚散无常,亡佚甚多。隋朝东都洛阳有观文殿,西京长安有嘉则殿专门藏书,后者藏书达三十万卷,历代罕有其匹。唐代设有秘书省、弘文馆、集贤院、史馆、崇文馆,均厚藏典籍,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藏系统。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兴起,官府刻书的职能也不断增强。后唐长兴三年(932),刊印《九经》,为我国监刻之始。北宋建有崇文院三馆,又增修秘阁,专司藏书;太清楼、龙图阁专供宫廷阅书而建,前面的馆阁藏书则对外开放;同时大规模的编刻活动也得以展开,如开宝年间佛藏及道藏《万寿大藏》的刻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四大类书的刻印。元代虽尽得宋、金烬余之书,但并未进行较彻底的编目整理工作, 管理举措亦乏善可陈。明代初年罢除存在千余年的秘书监,由翰林院接手藏书之事,另外南京文渊阁、南北两监均有藏书之责,这样就造成缺乏专人统一管理,图书流失严重的积弊。明成祖时编修《永乐大典》共22877卷,是举世公认的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这固然值得称道,而我们上述提及的体制性的匮缺并不利于官藏事业的长期发展①。
明初以来,从朱元璋开始就非常重视充实秘府藏书。《太祖实录》卷二十载:“(丙午五月庚寅)上尝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②到朱棣时仍多次垂问。《太宗实录》卷五十三载:“(永乐四年四月)乙卯,命礼部遣使购求遗书。上视朝之暇,辄御便殿阅书史,或召翰林儒臣讲论。尝问:‘文渊阁经、史、子、集皆备否?’学士解缙对曰:‘经、史粗备,子、集尚多缺。’上曰:‘士人家稍有余资,皆欲积书,况于朝廷可阙乎!’遂诏礼部尚书郑赐,令择通知典籍者,四出购求遗书。”③到永乐五年十一月,《永乐大典》修成,明朝一代的文治武功达到高峰。但进入明中叶,由于内忧外患,以及君主怠政、疏于文教等因素,国子监的书籍征集、储藏、维护,书楼的保修等一系列问题都暴露出来。成化、弘治以来的监藏及监刻现状已不容乐观。正如谢氏在奏疏中提到的“本监所有历代书板,虽旧多藏贮,而散在天下者未免有遗,虽旋加修补,而切于日用者犹或未备”,又“本监所有东西书库屋既隘陋,地亦卑湿,以致各样书板朽坏日甚,所损非细”,监内藏刻的基础设施均年久失修,处于瘫痪状态。在这种情形之下,谢铎建议改建原有的东西书楼,楼上藏书,楼下印书,从而加强对图书的保管、刻印工作的力度;程朱大全集、《宋史》等书板最须补齐,至于刻书经费,谢氏提出财政补贴与开源节流并行的主张。谢铎所有建议归并到一点就是通过藏书、刻书(书是“历代紧要”之书)的措施对入监读书的士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翩彼飞鸱,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诗·鲁颂·泮水》)的教化目的。这又与他“复会馔以严教化之地”的思想主旨一脉相承。此后不久,即弘治五年五月,大学士丘浚借上《大学衍义补》的机会重新强调了内阁藏书的严峻状况,他称:“前代藏书之多,有至三十七万卷者,今内阁所藏不能十一。数十年来,在内者未闻有考校,在外者未闻有所购求,臣恐数十年之后,日渐损耗散失,今不为整治,将有后时无及之悔。”为扭转这种局面, 他提出应重视两京国子监的藏书功能,他称:“凡国家所有古今经籍图书之在文渊阁者,永乐中遣翰林院修撰陈循往南京起取,本阁所贮古今一切书籍,自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部北上,余悉收贮封识如故,则是两京皆有储书也。今天下书籍尽归内府,两京国子监虽设典籍之官,然所收掌止是累朝颁降之书及原贮书板,别无其他书籍,其官几于虚设,请于内阁见存书籍内查有副余之本,各分一本,送两京国子监典籍厅收掌。仍敕南京内外守备大臣会同南京礼监、礼部、翰林院官,查盘永乐中原留南京内府书籍,有无多寡全欠,具疏奏知, 量为起取存留,分派辏补……如此,则一书而有数本,满贮而有异所,永无疏失之虞矣。……藏书之所分为三处,二在京师,一在南京,则是一书而有三本,不幸一处有失,尚赖有二处之存。”接着,他又强调了国子监藏书的操作规程,其称:“其在国子监者,如内阁例,盛以厨匮,置于典簿厅载道所中,责付典簿掌管,祭酒、监丞等官时常提调监护,然惟掌其外门之钥……南监钥则付南京翰林院掌印官收掌,其曝书给酒食亦如北监之例,皆不许监官擅自开匮取书观阅,并转借于人。内外大小衙门因事欲有稽考者,必须请旨,违者治以违制之罪。”①丘濬的建言,比谢铎更加具有统观性,同时也印证了谢铎上疏中所提到的种种弊端。
知识出处
《谢铎及茶陵诗派》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重点考察谢铎的诗文主张及创作特色,并将谢铎和其他茶陵诗派成员结合起来一同考察,以概括“茶陵诗派”的全貌,评价“茶陵诗派”和谢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