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祀典以端教化之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谢铎及茶陵诗派》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620
颗粒名称: 三、正祀典以端教化之本
分类号: K09
页数: 3
页码: 154-156
摘要: 本文介绍了谢铎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时期的教育思想;正祀典以端教化之本的概括。
关键词: 谢铎 正祀典

内容

孔庙从祀之贤,实万世瞻仰所系,一有不合于天理人心之公,何以为教化本源之地,是诚不可以不正也。且所谓十哲、七十二子以及左氏以下二十二人,其所当黜陟者先儒程子与熊去非已有定论,而近时大臣与礼官亦尝会议,取自上裁,不敢再赘。但此外犹有不能以无疑者。有若龟山先生杨时,程门高第,伊洛正传,息邪放淫,以承孟氏,不愧南轩所称,继往开来;吾道南矣,实演晦翁之派。虽其晚节一出,不克尽从其言,而新经之辟,诚足以卫吾道。论行检,汉儒如马融、戴圣之徒,固为不可几及;论著述,宋儒自周、程、张、朱之外,恐亦未免有疵。如是而不预从祀之列,臣窃惑焉。又若临川郡公吴澄,著述虽不为不多,行检则不无可议。生长于淳祐,贡举于咸淳,受宋之恩者已如此,其久为国子司业,为翰林学士,历元之官者,乃如彼其荣。出处圣贤之大节,夷夏古今之大防,处中国而居然夷狄,忘君亲而不耻仇虏。迹其所为,曾不及洛邑之顽民,何敢望首阳之高士。昔人谓其专务圣贤之学,卓然进退之际,不识圣贤之于进退,果如是否乎?如是而犹在从祀之列,臣固不能以无惑。况二人者皆太学之师, 其于庙祀黜陟之际,尤不可以不正也。臣愚,乞敕升时以上附宋诸贤之位,斥澄以下从莽大夫之列,如此不惟天下之公论允惬,而于世道教化亦不为无少补矣。
  《明史》谢铎本传特别提到其中的“正祀典”,曰:“其正祀典,请进宋儒杨时而罢吴澄。礼部尚书傅瀚持之,乃进时而澄祀如故。”杨时,字中立,北宋学者, 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生,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卒。熙宁进士,曾任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先后就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后东南学者奉为“郑氏正宗”。他提出“合内外之道”,即以主观(内)融合客观(外)的方法,认为“至道”“天理”只能从内心体验,“默而识之”。朱熹之学和他有间接师承关系。
  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集》。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生于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卒于元文宗至顺四年(1333)。因程钜夫题其所居草屋曰“草庐”,宋元之际学者称其草庐先生。入元,曾任国子司业、翰林仕郎、编修、集贤直学士等,为学主折衷朱(熹)陆(九渊),而终近于朱。他认为“理在气中,原不相离”,而“理”是“气”的主宰;提倡“存心”“明理”,重“尊德性”。著作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等。《书纂言》从吴棫与朱熹之说,疑《古文尚书》及《孔传》为伪书,《礼记纂言》则凭己意将《小戴记》四十九篇割裂。
  据《明实录·宗英实录》卷四载:“(宣德十年四月)壬戌,以元学士吴澄从祀孔子庙庭……吴澄自十岁得朱熹所注《大学》,读之即知为学之要,既而潜心《语》《孟》《中庸》,遂大肆力于诸经……上以崇儒重道正在旌异先贤,命礼部即行两京国子监,及天下府、州、县儒学,一体从祀,永为定制。”①上述即为吴澄从祀之始。而关于杨时入祀的建议,早在谢铎之前亦有人提出过。《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三载:“(正统十三年二月)甲戌,福建延平府将乐县儒学训导王昌顺言:本县有宋儒龟山杨田寺(应作时),师事二程,得理学之传,其注释五经四书,国朝颁降《大全》,多见采录。心术之正,理学之微,诚有益于治教,且出之大儒,若罗从彦,李侗、朱熹辈,道学渊源实自时始。乞准令从祀,庶以上昭国家崇祀之典,下彰先儒传道之功。”② 虽然当时诏令礼部定议,显然无果而终。继王昌顺之后,谢铎再次把它提上议事日程。在本条中,谢铎认为吴澄“著述虽不为不多,行检则不无可议”,“生长于淳祐,贡举于咸淳,受宋之恩者已如此”,而后仕于元。“为国子司业,为翰林学士,历元之官者,乃如彼其荣。
  出处圣贤之大节,夷夏古今之大防,处中国而居然夷狄,忘君亲而不耻仇虏”。
  从我们今天来看,蒙古族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民族,然在宋代、明代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谢铎从他的忠君爱国心态出发,认为吴澄不应受祀于太庙,提出罢祀吴澄,他忠贞不二的思想也是异常鲜明的了。

知识出处

谢铎及茶陵诗派

《谢铎及茶陵诗派》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重点考察谢铎的诗文主张及创作特色,并将谢铎和其他茶陵诗派成员结合起来一同考察,以概括“茶陵诗派”的全貌,评价“茶陵诗派”和谢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