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二“科举开设”①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239页。
② 《南雍志·谟训考》上篇《学规本末》。
①高时良著《中国教育史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页。
②《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一”,第1678页。
③(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一《雍政》,《续修四库全书》第1173册,页53下。
④ 同上,页54上。
①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十集(1929—1930),第111—115页。
①《谢铎集》卷七十,第676—677页。
②《礼记正义》卷三十六“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十三经注疏本,页1521上。
③ 同上,页1524上。
①《谢铎集》卷七十,第676—677页。
②《礼记正义》卷三十六“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十三经注疏本,页1521上。
③ 同上,页1524上。
① 《礼记正义》卷三十六“学记”,中华书局1980年十三经注疏本,页1523下。
① 《谢铎集》卷三十四,第305页。
①② 《明实录类纂·文教科技卷》,第5页。
① 孙旭培主编《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1页。
①《华夏传播论》,第394—400页。
②《明实录类纂·文教科技卷》,第561页。
③ 同上,第576页。
① 《明实录类纂·文教科技卷》,第591—596页。
①《谢铎集》卷三十四,第305—306页。
② 《谢铎集》卷七十七,第759页。
①《谢铎集》卷七十七,第400—401页。
②《明史》卷一百六十三《陈敬宗传》,第4424页。
③ 《明会要》卷二十五“学校”上,第400页。
① 《谢铎集·附录》,第853页。
①《谢铎集》卷七十二,第695—696页。
②③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条,第626页。
④参见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230页。
⑤《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条,第620页。
⑥ 参见《谢铎集》卷三十八《邸报》其三首自注,第340页。
①《明实录·孝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三,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第3145—3146页。
② 《明会要》卷四十七,第872页。
①《明实录类纂·文教科技卷》,第112页。
② 《谢铎集》卷七十三,第711页。
①《谢铎集》卷七十二,第697—698页。
②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第237—238页。
③ 《明会要》卷四十一“职官”,第735页。
① 《明史》卷二百五十一《钱龙锡传》,第6485页。
① 《谢铎集》卷七十二,第698—699页。
① 《谢铎集》卷四十五,第404页。
①《谢铎集》卷四十九,第453页。
②《谢铎集》卷五十一,第474页。
③ 《嘉靖太平县志》卷七,《太平县古志三种》,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谢铎集》卷五十九,第561页。
②《谢铎集》卷六十五,第614页。
③《谢铎集》卷五十四,第502页。
④《谢铎集》卷六十五,第613页。
⑤ 《谢铎集》卷五十四,第503页。
①《谢铎集》卷三十六,第323、325、325页。
②《谢铎集》卷八十二,第821页。
③ 《谢铎集》卷五十四,第503页。
①可参看《谢铎的理学思想和浙东学派》一章。
② 《谢铎集·附录》,第8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