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崇道观《道藏》的重要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549
颗粒名称: 二、崇道观《道藏》的重要地位
分类号: D691.42
页数: 4
页码: 255-259
摘要: 两宋时期的崇道观《道藏》,由于其内容完备,又经多次整理,因而为中国道教历史上继《开元道藏》之后的修藏,提供了重要资料。关于此道藏,北宋台州通判夏竦有《重建道藏经记》为之记。国家有成命之二十载,削平天下,列为郡县,舳舻千里,东暨于海。又十三载,会国家获瑞命于承天门,建封禅之议,有诏改赐观额为崇道。钱氏之建也,信重矣,金篆银隶以取其贵。孟师之守也,不懈矣,二十八载于兹而栋宇更丽,编简不脱。若夫观于斯,悟于斯,出处语默而不失其中,不亦达者乎。后之嗣孟师守者,为我爱之,而观者择其正焉。① 详细阐述了桐柏宫道士孟玄岳及与桐柏宫《道藏》的前后因缘。
关键词: 管制 台州 宋代

内容

两宋时期的崇道观《道藏》,由于其内容完备,又经多次整理,因而为中国道教历史上继《开元道藏》之后的修藏,提供了重要资料。宋代的崇道观《道藏》,即是在五代时桐柏宫道士朱霄外所修旧道藏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而成的《桐柏道藏》。关于此道藏,北宋台州通判夏竦有《重建道藏经记》为之记。记云: 唐景云中,天子为司马承祯置观桐柏,界琼台三井之下。五代相竞, 中原多事,吴越忠懿王得为道士朱霄朱(后一“朱”字为衍字)外新之,遂筑室于上清阁西北,藏金录(“金录”当作“金银”)字经二百函,勤(劝)其事也。国家有成命之二十载,削平天下,列为郡县,舳舻千里,东暨于海。有灵静大师孟玄岳者,始越会稽,济沃洲、赤城,访桐柏,为山门都监。冲一大师稽常一等请掌斯藏。至雍熙二年,有诏悉索是经付余杭,传本既毕, 运使谏议大夫雷公德祥(骧)命舟载以还,从师请也。又十载,藏室几坏, 虞于风雨,师募台越右族并率己钱共二十万,召工治材,更腐替朽,丹漆黝垩,皆逾旧制。又十三载,会国家获瑞命于承天门,建封禅之议,有诏改赐观额为崇道。越明年,天子感三篇之事,筑玉清昭应宫于京师,制诏天下, 访道士之有名行及仙经之有尤异者,郡籍师等名驰驿上之。师治装俟命, 且有请于我,愿纪藏室之实以勒于石。我以为太虚无著,况之曰道,生二仪而不有,长万物而不知,惟圣与神,其殆庶几乎!故老氏五千言清净简易而不泥,后世其教神而明之,于是灵编秘牒、金简玉册,有太上正一品练形飞步之术,熊鸟赤白丹石图之法,总而谓之曰经,聚之于室曰藏。钱氏之建也,信重矣,金篆银隶以取其贵。孟师之守也,不懈矣,二十八载于兹而栋宇更丽,编简不脱。若夫观于斯,悟于斯,出处语默而不失其中,不亦达者乎。于戏!后之嗣孟师守者,为我爱之,而观者择其正焉。① 详细阐述了桐柏宫道士孟玄岳及与桐柏宫《道藏》的前后因缘。
  从夏竦的《重建道藏经记》可知,桐柏宫《道藏》维护以及桐柏宫藏经殿的重建,都与道士孟玄岳有关。主要体现在二大方面:一是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应孟玄岳的请求,桐柏宫《道藏》作为朝廷重修《道藏》的重要底本,运往余杭(今浙江余杭)传抄,事毕后得以完璧归赵。二是至道元年(995),桐柏宫“藏室几坏,虞于风雨”,孟玄岳为此“募台越右族并率己钱共二十万,召工治材,更腐替朽,丹漆黝垩,皆逾旧制”。孟玄岳虽然生平不详,但仅守护桐柏宫《道藏》、重建藏经殿一事即功莫大焉。诚如夏竦所说:“孟师之守也,不懈矣, 二十八载于兹而栋宇更丽,编简不脱。若夫观于斯,悟于斯,出处语默而不失其中,不亦达者乎。” 夏竦以文学起家,为北宋宫廷中的“桂冠词人”。据《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夏竦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二和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五十四等记载: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县(今江西德安)人。北宋景德元年(1004)以父荫为润州丹阳县主簿,二年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大中祥符三年(1010)迁台州通判。召直集贤院,为国史编修官。判三司都磨勘司,累官右正言。天圣中(1023—1032)封庆国公,教书资善堂。寻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升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1033)罢知襄州,历知黄、邓、寿、安,洪、颖、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1047)任宰相,旋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1051)卒。工诗文,著有《文庄集》一百卷,已佚。
  夏竦通判台州的时间并不长,为大中祥符三年。记述台州的,除了《重建道藏经记》这篇文章外,尚有诗《登台州城楼》:“楼压荒城见远村,倚阑衣袂拂苔纹。猿啼晓树枝雨,僧下秋山级级云。招客酒旗临岸挂,灌田溪水凿渠分。
  洞中应有神仙窟,缭乱红霞出紫氛。”②《天台道中》:“驱马天台路,悠悠渐向晨。
  云开忽见寺,山尽偶逢人。细雨疏篁长,微烟古木春。行行遥驿道,落吹起轻尘”①等。
  北宋大中祥符中(1008—1016),王钦若、徐铉、王禹等据圣命,依照传抄的各地旧目刊补,编成了全国性的《道藏》,计《洞真部》六百二十卷,《洞玄部》一千另一十三卷,《洞神部》一百七十二卷,《太玄部》一千四百另七卷,《太平部》一百九十二卷,《太清部》五百七十六卷,《正一部》三百七十卷,总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撰篇目上献,宋真宗赐名《宝文统录》。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皇帝以张君房为著作佐郎,对《宝文统录》进行补充和修改。君房“读取到苏州旧《道藏》经本千余卷,越州、台州旧《道藏》经本亦千余卷”②与道士依三洞纲条等,“品详科格,高较异同,以铨次之,始能成藏”③。数目增至四千五百六十五卷,题曰《大宋天宫宝藏》。天禧三年(1019),张君房写录成七藏进呈朝廷,后又撮其精要,编为《云笈七签》一百二十卷。政和五年(1115),《万寿道藏》著成。诏焚毁佛《大藏经》中的《辨正论》《佛道论衡》等书。废除台州天宁寺(今临海龙兴寺)藏的《三教图》。对于崇道观道藏在历次编纂《道藏》中的作用,当代学者黄海德先生在《天台〈道藏〉考记—有关夏竦〈重建藏经记〉的几个问题》(载《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4期)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录之如下: 在宋代编纂的数种《道藏》之中,与天台《桐柏道藏》直接有关的即有徐、王所编《道经》《宝文统录》与张君房领命编纂的《大宋天宫宝藏》与《云笈七签》。据夏竦《经记》记载,朝廷初次调天台《道藏》至余杭是在雍熙二年,雍熙年号仅有四年,后面即是端拱与淳化,而徐、王校正《道经》适为端拱、淳化之间,可见徐、王所收录的《道经》必然囊括了曾运至余杭传写的天台《道藏》,此其一。《宝文统录》编纂于大中祥符年间,据张君房《云笈七签序》记载,其编纂地点即在浙东余杭,如此则王钦若领衔的《宝文统录》也是参校了天台《道藏》,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其二。另外,《大宋天宫宝藏》与《云笈七签》均为张君房负责编纂,张君房亲自撰写的《云笈七签序》说:“明年冬,就除臣著作佐郎,俾专其事。臣于时尽得所降到道书,并续取到苏州旧《道藏》经本千余卷,越州、台州旧《道藏》经本亦各千余卷, 及朝廷续降到福建等州道书,《明使摩尼经》等,与诸道士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品详科格,商较异同,以铨次之,仅能成藏,都卢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其中所言“台州旧《道藏》经本千余卷”,无疑是指的天台《道藏》。由此以观,则天台藏经殿的《道藏》也是编纂《大宋天宫宝藏》和《云笈七签》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宋徽宗政和年间编撰《万寿道藏》之时,曾下诏访求天下道教经书,“周于海寓,无不毕集”,用朝廷之力广搜天下道经,则天台《道藏》应是在其征诏搜集之内,自无疑义。并且,该《道藏》的刊刻地点是在福州九仙山的天宁万寿观,闽越两地相邻,教化风俗多相类似,由此以观,天台《道藏》应对《万寿道藏》的编撰有着直接的影响。后来金章宗之时,委派冲和大师孙明道等人在《万寿道藏》的基础上广搜道教遗经,刻板刊为《大金玄都宝藏》,溯其渊源,与天台《道藏》皆有文献传承的历史关系。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宋代由帝王颁命、大臣领衔编纂的几部大型《道藏》,如太宗时徐、王编整的《道藏》,王钦若领衔的《宝文统录》,张君房主持编修的《大宋天宫宝藏》以及《云笈七签》,加上后来宋、金之时编撰而成的《万寿道藏》和《大金玄都宝藏》,都有天台《道藏》经本参与其中,并提供了为数不少的道教经书,为政府编纂大型《道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事实上,据统计,在四千五百六十五卷的《大宋天宫宝藏》中,录自崇道观《道藏》的著述,有一千三百余卷,占全藏的30%强;在一百二十卷的《云笈七签》中,录自崇道观《道藏》的著述,也有三十多卷,同样占30%左右。足见崇道观《道藏》在这两部巨著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附注

①② 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四。 《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四。 ①② 明《正统道藏》鞠字号第六卷洞玄部记传类《天台山志》。 宋·《夏竦诗选》卷二。 ①②③ 《夏竦诗选》卷三。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四引《宋三朝国史志》,中华书局,2011年。 《文献通考》卷二二四引《宋三朝国史志》。

知识出处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两宋时期祠禄官,为我国宋代因职官过多,朝廷为安置降级、年老、暂转等官员而设置的祠禄供使职位,是一种宋代特有的职官制度。北宋初设时员额较少,此后渐多,至南宋时更多。 台州崇道观以其在道教天台桐柏派和南宗中的重要地位,故成为两宋时最重要祠禄官使所之一。其所安置者大都为名公士大夫,政绩、学问可观者,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一书,是对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自缘起至结束的综合研究,于崇道观的历史和道藏均作了极深的研究,搜辑了历史文献中能见到的崇道观祠禄官员,具有极高内涵和史料价值,大大的提高了两宋台州历史的文化等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