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台桐柏派与《桐柏道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548
颗粒名称: 一、天台桐柏派与《桐柏道藏》
分类号: D691.42
页数: 7
页码: 249-255
摘要: 唐五代时期的桐柏观,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是道士司马承祯及弟子等所创立的道教上清派支派—天台桐柏派,二是《桐柏道藏》。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又号赤城居士,河内温人。祖晟,仕隋为亲侍大都督,父仁最,唐襄、滑二州长史。年少好学,但薄于仕途,致志道学,二十一岁时至嵩山为道士,从潘师正学符箓、辟谷、导引及服食之术。得道后遍游名山, 旋隐居天台山玉霄峰凡三十余年。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结为“仙宗十友”。在京都期间,与当时朝中的达官和著名诗人多有交往,及至成为朋友。长大后,无心于权欲和名利,而笃信道教。
关键词: 管制 台州 宋代

内容

唐五代时期的桐柏观,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是道士司马承祯及弟子等所创立的道教上清派支派—天台桐柏派,二是《桐柏道藏》。
  司马承祯(646—735),字子微,法号道隐,又号赤城居士,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出身门第很高,系周晋州刺史、琅琊公裔玄孙。祖晟,仕隋为亲侍大都督,父仁最,唐襄、滑二州长史。年少好学,但薄于仕途,致志道学,二十一岁时至嵩山为道士,从潘师正学符箓、辟谷、导引及服食之术。得道后遍游名山, 旋隐居天台山玉霄峰凡三十余年。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结为“仙宗十友”。自号“天台白云子”或“白云道士”。圣历二年(699),武则天闻其道高,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赞美之,还山时遣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桥之东。在京都期间,与当时朝中的达官和著名诗人多有交往,及至成为朋友。如考功员外郎宋之问,有《寄天台司马道士》诗:“卧来生白发,览镜忽成丝。远愧餐霞子,童颜且自持。旧游惜疏旷,微尚日磷缁。
  不寄西山药,何由东海期?”①特进同中书门下二品李峤有《送司马先生》诗:“蓬阁桃源两处分,人间海上不相闻。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燕国公张说有《寄天台司马先生》诗:“世上求真客,天台去不还。传闻有仙要,梦寐在兹山。朱阙青霞断,瑶堂紫月闲。何时枉飞鹤,笙吹接人间。”③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湜有《寄天台司马先生》诗:“闻有三元客,祈仙九转成。人间白云返,天上赤龙迎。尚惜金芝晚,仍攀琪树荣。
  何年缑岭上,一谢洛阳城”①,等等。景云二年(711),唐睿宗令其兄司马承祎持其亲笔信函征请:“皇帝敬问天台山司马炼师:惟彼天台,凌于地轴,与四明而蔽日,均八洞而藏云,珠阙玲珑,琪树璀璨,九芝含秀、八桂舒茅,赤城之域斯存,清溪之人攸处。司马炼师德超河上,道迈浮丘,高游碧落之庭,独步青云之境。朕初临宝位,久借徵猷,虽尧帝披图,翘心啮缺;轩皇御历,缔想崆峒。缅惟彼怀,宁妨此顾。夏景渐热,妙履和和,思听真言,用祛蒙蔽,朝饮夕伫,迹滞心飞。欲遣使者专迎,或虑炼师惊惧,故令兄往,愿与同来,披叙不遥,先此无恙。故敕。”②问以阴阳术数和治道之术。归山之时,睿宗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帐等物,朝中公卿百余人多赋诗以送。是年十月七日,睿宗颁下《复建桐柏观敕》,在天台桐柏山重建桐柏观,以便所居。开元九年(721),唐玄宗又遣使迎请入京留于内殿,问以延年度世之事及亲受法箓。十年,玄宗赋诗《王屋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送之:“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
  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③ 司马承祯回到天台山后,对桐柏观大加整扩,“为虚室以凿户,起层台而垒土,经之、殖之、成之、翼之。纵日月以为光,笼云霞以为色。花散金地,香通元极”④。十五年,玄宗再次召请,以天台山幽远,年事已高,迎请不便等。令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居之,并为之题额“阳台观”。同时命玉真公主及光禄卿至所居,修金箓斋。又从所请,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司马承祯工诗善篆隶,然诗仅存《答宋之问》一首:“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登奇峰兮望白云,怅缅邈兮象欲纷。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⑤而法书则自成一体,美名“金剪刀书”。玄宗曾请以三体写《老子经》,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二十三年卒,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玄宗皇帝亲撰碑文,制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贞一先生”。
  司马承祯一生致志于道教六十八年,传弟子李含光、薛季昌等七十余人, 著有著作《修真秘旨》十二篇,《修真秘旨事目历》《坐忘论》《修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采服松叶等法》《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太上升玄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上清含象剑鉴图》《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素琴传》《道体论》各一卷,《上清天地宫府图经》二卷,《天隐子》八篇等十余种。还注解《黄庚经》一书,号“梁丘子注”。综其六十八年的道士生涯,其中约四十年的光阴是在台州的天台山度过的。其吸取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天台宗的止观、禅定等学说,用以阐发道教上清派的修炼术,即为“守静去欲,物我皆亡。” 主要著作《坐忘论》一共七篇,分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又有《枢》一篇总其要。《坐忘论》把修仙过程分为五道“渐门”、七条“阶次”,使修道成仙的理论更加完备。为以后中国道教,特别是台州道教的兴盛与发展奠下了基石。而且对后世道教的修炼和北宋理学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响。
  李含光(682—769),本姓弘,因避孝敬皇帝李弘庙讳而改姓李,号玄谷,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幼即好道,开元十七年(729)师从司马承祯于王屋山,并得授大法灵文金记。后遍游名山,居蒿阳及天台山多年。天宝元年(742),于天台山桐柏观会同临海郡太守贾长源立《新桐柏观碑》。七载,玄宗皇帝在大同殿受箓,遥礼其为度师,并尊为“玄静先生”,赐衣一袭以申师资之礼。著有《周易义略》三篇、《老庄学记》三篇、《本草育义》二卷、《三玄异同论》、《道学》二十卷,以及《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等。其中《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是融汇三洞而又汲取佛教思想的产物,主要思想是导人趋善去恶,拯救群生,反映了当时上清道派对各派宗教思想的汲取与贯通。颜真卿称李含光“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炼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玄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①从李含光一生的经历及行迹来看,他应该是天台山道教的主要代表人物。但遗憾的是,史料中有关其在桐柏观这段历史被忽略了。
  冯惟良,字云翼,生卒年不详,长乐县(今福建长乐)人,一云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少修道于衡岳中宫,与道士陈寡言、徐灵府等结为烟萝友。唐元和十年(815),和陈寡言、徐灵府等随师东入天台山弘宣大道。著名诗人、会稽廉访使元稹闻其道行高卓,曾屡出衙署,拜会山林幽舍,请教方外之事,多有裨益。因天台山中桐柏观年久失修,观朽湮废,遂与陈寡言协助徐灵府重建桐柏观。又以三洞之道,行于江表。一日,命汤沐浴而卒于天台山中,年九十岁。
  民国《台州府志》引《神仙通鉴》谓:“冠简降庭,若有所对召,须臾升阶,遂化。” 一生弟子无数,“皆法叶仙枝,辉映相继,盛于海内焉”,其中以应夷节,叶藏质最为著名。
  陈寡言,字大初,生卒年不详,越州暨阳(今浙江诸暨)人。少出家,受学于道士田虚应,传上清大洞法。唐元和十年始隐天台山玉霄峰,号曰“华林”。
  “天台科法有阙遣者,拾而补之。”①曾与冯惟良协助徐灵府重建桐柏观,享年六十四岁。善诗,有《山居》诗:“醉卧茅堂不闭关,觉来开眼见青山。松花落处宿猿在,麋鹿群群林际还。”②及《临化示弟子》诗:“我本无形暂有形,偶来人世逐营营。轮回债负今还毕,搔首翛然归上清。”③又有“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
  何须问今古,便是上皇人”④等句。唐赵璘《因话录》卷四云其与徐灵府“品第比田蒋”。
  徐灵府,号默希子,生卒年不详,钱塘县(今属浙江杭州)人。自幼聪颖异常,儒学一门无不精通。长大后,无心于权欲和名利,而笃信道教。唐元和四年,慕名入南岳衡山中宫拜道士田虚应为师,学三洞秘旨。潜心修道,成为了“三洞四辅经”的传人。十年,与陈寡言、冯惟良等随田虚应东入天台山修道。
  十一年,完成了《通玄真经》十二卷的注释。书中先释全篇大旨,然后循文为解,自抒己见。书序中称:“默希子以元和四载,投迹衡峰之表,考室华盖之前, 追经八稔,夙敦朴素之风,窃味希微之旨。今未能拱默,强为注释,是量天汉之高邈,料沧溟之浅深者,亦以自为难矣。”长庆元年(821),始于天台山云盖峰虎头岩筑室,自造庐于石层之上,“属睇松竹,外环池岛,名以方瀛,修炼其间”⑤。
  日以修炼,自乐其间,吟咏之诗有“寂寂凝神太极初,无心应物自云舆,性修自性非求得,欲识真人只是渠”⑥。及“学道全真在此生,迷途待死更求生。今生不了无生理,纵得生知何处生”①等。宝历元年(825),唐敬宗仰其高道,赐所居号“方瀛山居”,比之以海上仙山方壶、瀛洲。太和三年(829),在冯惟良、陈寡言的协助下,主持修复了桐柏观上演阁、降真堂、白云亭、修闲院、众妙台,以及仓廪、厨房等建筑。会昌中(841—846),唐武宗李炎闻其道行高卓,谕浙江廉访使征召其入京备问。乃以方外之人喜野鹤闲云坚辞不赴,并献诗言志:“野性歌三乐,皇恩出九重。未颂紫宸命,遣下白云峰。多愧书传鹤,深惭纸画龙。
  将何佐明主,甘老在岩松。”②久之凝寂于天台山中,享年八十二岁。
  徐灵府居天台山修道五十余年,盛传上清大洞法。其主要思想继承了司马承祯吸收佛教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和禅宗见性成佛观点,强调修炼在于“修心”,“修心”在于主静的理论。在修道成仙的过程中多有裨益。一生著述众多,除《通玄真经》十二卷、《寒山子诗集序》外,尚有《玄鉴》五篇、《三洞要略》《天台山记》《天台山小录》等。在这些著述中,以《天台山记》影响最大,《天台山记》共一卷,徐灵府在“宝历初岁……修真之暇,聊采经诰以述斯记”。文中叙述了天台山的历史地理,特别是对于桐柏山、桐柏观的叙事,尤为详明。
  以上诸人,实是上清派所传衍的,以司马承祯为代表的一个支派,刘咸炘《道教征略》称之为“南岳天台派”。但事实上,称之为“南岳天台派”并不妥。
  因为这个支派中,司马承祯只是在衡山居住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而田虚应和冯惟良、陈寡言、徐灵府则是先居衡山,后止天台山。他们虽然曾在南岳衡山居住过,然仅只是初住或随师启蒙。而最后的传承和道教史上地位之创立,以及所造成的巨大影响,都是在天台山境内进行的。且在天台山修学的范围很小,仅限于桐柏一隅,故这个支派的名号当以“天台桐柏派”为宜。在这个支派的传承中,司马承祯以老庄思想为本,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论。对后世道教理论的发展和北宋理学“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响。
  《桐柏道藏》肇端于唐司马承祯。唐景云二年(711),睿宗皇帝为司马承祯在天台山建桐柏观,并置藏经殿。而作为藏经首批进入藏经殿的即是司马承祯整理的天台山历代道士遗留下来的道经,以及自己经数十年之力编纂而成的著作。主要内容有:《修真秘旨》《修真秘旨事目历》《天隐子》《坐忘论》《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将服松叶法》《洞玄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洞天福地天宫地府图并序》《上清含象剑鉴图》《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太上升玄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素琴传》《登真系》等,总数三百余卷。这就是天台道藏,即桐柏山道藏的雏形。
  开元中(713—741),唐玄宗发使搜访道经,由张仙庭主事纂修成藏。经过整理,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进行编纂,最后成就中国第一部“道藏”,目曰《三洞琼纲》,亦名《开元道藏》。总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曰五千七百卷,诏令传写,以广流布。这其中就有《桐柏道藏》三百余卷,约占12%左右。其后,天台山道士叶藏质对《桐柏道藏》继续进行整理和编目,并不断增加藏经数量。
  又在所居之桐柏石门山居,专门建斋藏经。咸通十三年(872),叶藏质奏乞所居为玉霄宫,遂将原桐柏观藏经殿的道书七百余卷,移藏于此①。唐徐灵府《天台山小录》谓:“玉霄宫有经、钟二楼。经皆咸通十一年书。后题云: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妣刘氏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 按五代孙夷中《三洞修道仪》的说法:“五季之衰,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难解散。经籍亡逸,宫宇摧颓。巍然独存者,唯亳州太清宫矣。次则北邙、阳台、阳辅、庆唐数观,尚有典刑。天台、衡湘、豫章、潜岳,不甚凌毁,山东即邻于地矣。”《桐柏道藏》于唐末五代时,也已毁灭。事实恰如所说,唐大中十四年(860),裘甫起义军与唐军在桐柏观的决战,致使《桐柏道藏》惨遭毁灭。陈国符先生认为:“至五季重建《道藏》,其可考者,一在蜀中,杜光庭建。一在天台桐柏宫,吴越钱忠懿王建。”②其前,唐末五代天台山道士杜光庭为《桐柏道藏》的重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杜光庭初居天台山修道时,在山中勤于著述,有《道教灵验记》《录异记》《神仙感遇传》《历代崇道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墉城集仙录》《太上正一阅篆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等。其晚年随唐僖宗入蜀,临行前所撰的著作,均藏于天台玉霄宫。据记载,重建《桐柏道藏》的主事者为道士朱霄外。朱霄外于周广顺元年(951)受吴越王钱俶召见,赐以金、银字《道藏经》二百函。回天台山后,特在桐柏宫重建藏经殿,入藏御赐经书和新增道经。关于桐柏道藏的重建,宋夏疎《重建道经藏记》谓:“五代相竟,中原多事。吴越钱忠懿王,为道士朱霄外新之。遂筑室于上清阁西北, 藏金篆字经二百函,勤其事也。”宋金允中则称:“天台桐柏崇道观,乃五代之末,吴越王钱氏所建。藏中诸经,拘集道童及僧寺行者,众共抄录,以实其中。
  碧纸银书,悉成卷轴。”①同时,金允中也认为:“当时四方割据,钱氏处于偏方, 随其境内所有之书,一时欲应限数。故其间颠倒错谬,不可胜纪。有脱字漏句,全不可读。有言辞鄙俚,昭然伪撰者。于今几三百年,更数世之后,不知始末,谓是道典果有此等经文。高识之士,自能剖决是非。浅学之人,执为正典, 或者取而引用,可乎?允中所见诸方经教混淆,不失于天台。况允中足迹所不经行之地,耳目所未涉猎之书尤多。遐方僻郡,道馆琳宫,经籍失正者甚众。
  学者所当深加详酌,不宜一例轻用。”②尽管重建后的《桐柏道藏》,“甚多颠倒错谬”,但是作为当时全国两大“道藏”之一,《桐柏道藏》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却不是能一笔抹杀的。

附注

①②③ 《全唐诗》卷五二。 《全唐诗》卷六一。 《全唐诗》卷八七。 ①②③④⑤ 《全唐诗》卷五四。 《全唐文》卷一九。 彭定求《全唐诗》卷三。 唐·崔尚《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 《全唐诗》卷八五二。 ① 唐·颜真卿《颜鲁公集·茅山玄静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中华书局,1982年。 ①②③④⑤⑥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〇,广陵书社,1997年。 《全唐诗》卷八五二。 《全唐诗》卷八五二。 《全唐诗》卷八五二。 民国《台州府志》卷一三八。 《全唐诗》卷八五二。 ①② 《全唐诗》卷八五二。 《全唐诗》卷八五二。 ①② 元·佚名《天台山志》“洞天宫”条:“宫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重崖叠嶂,松竹忽情,地产香茅,直南巽隅有两石峙,状如门扉,人呼为小桐柏。唐咸通间,道士叶藏质尝于玉霄峰创道斋,号为石门山居。 后奏乞为玉霄宫,懿宗许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2012年。 ①② 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四。 《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四。

知识出处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两宋时期祠禄官,为我国宋代因职官过多,朝廷为安置降级、年老、暂转等官员而设置的祠禄供使职位,是一种宋代特有的职官制度。北宋初设时员额较少,此后渐多,至南宋时更多。 台州崇道观以其在道教天台桐柏派和南宗中的重要地位,故成为两宋时最重要祠禄官使所之一。其所安置者大都为名公士大夫,政绩、学问可观者,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一书,是对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自缘起至结束的综合研究,于崇道观的历史和道藏均作了极深的研究,搜辑了历史文献中能见到的崇道观祠禄官员,具有极高内涵和史料价值,大大的提高了两宋台州历史的文化等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