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代台州崇道观的历史进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543
颗粒名称: 三、宋代台州崇道观的历史进程
分类号: D691.42
页数: 9
页码: 17-25
摘要: 奉敕编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时有道士稽常一、孟玄岳等居桐柏宫修炼。稽常一, 生卒年及里籍不详。雍熙二年(985),应孟玄岳的请求,《桐柏宫道藏》作为朝廷重修《道藏》的重要底本,运往余杭传抄,事毕并得以完璧归赵②。淳化三年得中进士,累官陈州通判、右司谏、两浙转运使、判太常礼院,以知制诰卒。庆历三年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五年以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为镇安军节度使,七年进封郇国公。八年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卒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工诗文,著有《国朝会要》一百五十卷。③并撰《重修桐柏道藏记》,以纪道士孟玄岳等重修《桐柏道藏》和崇道观藏殿之功。
关键词: 官制 研究 台州 宋代

内容

北宋初年,李昉曾游桐柏宫。有《桐柏宫》诗传世:“子晋栖霞境,高高出世埃。直疑天上去,归认下云来。银汉星辰近,金庭洞府开。迟明欲回首,更上降真台。”①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后汉乾祐得中进士,初仕后周为翰林学士。入宋后加中书舍人,建隆三年(962)罢为给事中, 四年知衡州。开宝二年(969),复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三年知贡举;四年拜翰林学士。累官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兼承旨、文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仆射,淳化五年(994)以特进司空致仕。奉敕编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时有道士稽常一、孟玄岳等居桐柏宫修炼。稽常一, 生卒年及里籍不详。曾为桐柏宫山门都监,号冲一大师。孟玄岳,里籍无考, 号灵静大师。太平兴国七年(982),受稽常一之托,出掌桐柏宫经藏。雍熙二年(985),应孟玄岳的请求,《桐柏宫道藏》作为朝廷重修《道藏》的重要底本,运往余杭(今浙江余杭)传抄,事毕并得以完璧归赵②。至道元年(995),桐柏宫藏室毁于风雨,孟玄岳募款重建。二年,朝廷于桐柏宫设醮建金箓斋、灵宝斋和投龙,台州知州曾会撰《桐柏金箓斋记》,同时作《设醮铭》《灵宝斋》《投龙记》等③。咸平中(998—1003),两浙转运使孙何游桐柏宫,有《桐柏宫》诗:“玉坛三级接秋空,此是仙家第几重。羽客有时来驾鹤,王人无岁不投龙。微吟海月生岩桂,长啸天风起润松。司马先生何处去,篆碑犹有白云封。”④孙何(961— 1004),字汉公,汝州(今河南汝县)人。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淳化三年得中进士,累官陈州通判、右司谏、两浙转运使、判太常礼院,以知制诰卒。著有《孙何文集》。大中祥符元年(1008),桐柏宫改桐柏崇道观名①。同年,台州知州章得象游崇道观,有《桐柏崇道观》诗:“万仞攀萝上翠岑,豁然平地九峰心。参差珠树和云出,咫尺丹霄有路寻。洞口碧畦长种玉,坛边古篆欲生金。桑田未变桃先熟,唯见蓬莱水浅深。”②章得象(978— 1048),字希言,浦城县(今福建浦城)人。北宋咸平五年(1002)得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大中祥符元年为台州知州,累官南雄州(治今广东南雄)知州、洪州(治今江西南昌)知州等。天圣四年(1026)迁翰林学士承旨,景祐三年(1036) 升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宝元元年(1038)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三年(1043)以工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五年以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为镇安军节度使,七年进封郇国公。八年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卒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工诗文,著有《国朝会要》一百五十卷。大中祥符三年,台州通判夏竦游崇道观,作《桐柏观》诗:“鸟道寒藤结,洞门苍藓深。楼台在山畔,松桧出云心。土暖春长在,峰高月易沉。羽衣祠太乙,香冷石坛阴。”③并撰《重修桐柏道藏记》,以纪道士孟玄岳等重修《桐柏道藏》和崇道观藏殿之功。真宗中(998—1022),宋真宗召崇道观道士张无梦讲《还元篇》。张无梦辞还天台山之时,宋真宗作《送天台道士张无梦还天台》诗以赠:“混元为教含醇精,视之无迹听无声。唯有达人臻此理,逍遥物外事沉冥。浮云舒卷绝常势,流水方圆靡定形。乘兴偶然辞涧户,谈真俄尔谒王庭。顺风已得闻宗旨,枕石还期适性情。
  玉帛簪缨非所重,长歌聊复宠归程。”并令台州给著作郎俸以养其老。张无梦, 字灵隐,号鸿蒙子,生卒年不详,凤翔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少出身于儒生家庭,幼好清虚。及长,出家为道士。初入华山,师事陈抟,与种放、刘海蟾等结为方外友。后至天台山,居崇道观和琼台修炼数十年。有《桐柏观》诗:“桐柏观周匝,千峰累翠螺。地高阴气少,天近日光多。三井云雷起,一坛鸾鹤过。
  谁言紫微后,无客继仙科。”宋真宗曾召其讲《还元篇》,有黄白术秘而不言。后转隐于终南山鹤池,复游嵩山,泛湘汉。抵金陵保宁寿宁佛舍后,杜门不出。
  以年九十九高龄终于金陵(今江苏南京)。著有《还元篇》《学仙辨真诀》,以及诗集《琼台集》等行世①。庆历时(1043—1048),陈景元入崇道观从张无梦学。
  陈景元(1025—1094),字太虚,号“真靖”,自称“碧虚子”,建昌南城县(今江西南城)人。自幼即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从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
  次年试经为道士,后入天台山崇道观藏殿阅三洞道经。及遇张无梦,遂得其《老子》《庄子》等微旨②。居崇道观修道十余年,以老、庄哲理为本,糅合宋代流行的炼丹思想和实践,修道论主于清静说。主要思想体现于所著《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和《南华真经句音义》二书中,时人对其评价甚高。称其兼有司马承祯之坐忘、吴筠之文章和杜光庭之扶教。治平元年(1064),成都道士姚若谷等人颁《道藏》于崇道观。姚若谷,生卒年不详,成都(今四川成都)道士。与梓州道士朱知善欲尽读道书,乃与其徒锐意搜求道教文献,遍访诸州。又至京师请赐官本道书,先后获得六千余卷。治平元年并复制数套,分藏于崇道观等各大道观。治平三年,台州知州葛闳游崇道观,遇居观李道士。作《招桐柏李道士》诗以赠:“海岭重重接紫虚,高人还肯敞仙裾。玉蟾点滴有清露,少费研朱写道书。”③又作《桐柏崇道观》:“昔贤书洞石,台有伯阳经。碧海船多却,金霞夜不扃。炉成九转药,阶布六符星。捷径非君意,深游浅死庭。”④《桐柏观》:“桃花烂熳春溪暖,紫玉箫沉月树昏。未觉台中光景晚,人间归去见来孙。”⑤葛闳(1003—1072),字子容,建德县(今浙江建德)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得中进士,授信州上饶县(今江西上饶)知县。迁蒙州(治今广西蒙山县东南古湄)知州,调监在京药蜜库。出为婺州兰溪县(今浙江兰溪)知县,移化州(今广东化州)知州。转殿中丞,转常州(今江苏常州)通判。升漳州(治今福建漳州)知州,调职方郎中。治平三年八月为台州知州,四年于州治建“集宝斋”,集葛玄、司马承祯、柳公权及近世名人翰墨刻于其中。迁光禄卿,熙宁四年(1071)致仕。五年卒,年七十岁。工诗,有诗十首行世。元祐年间(1086—1094),两浙提刑罗适游崇道观。有《桐柏观》:“欲访琳宫入翠微,满山烟雨正梅时。神仙事秘人难问,造化功深世莫知。海近应通三岛信,年多空见八分碑。身中龙虎吞天地,谁肯留心继炼师。”①罗适(1029—1101),字正之,号赤城,宁海县海游马家山(今属浙江三门)人。北宋治平二年得中进士,授舒州桐城县(今安徽桐城)尉。移泗水县(今山东泗水)知县,改著作佐郎、济阴县(治今山东定陶)知县。累官天平军节度推官、知济阴县、知陈留县(今属河南开封)、知江都县(今属江苏扬州)、知开封县(今河南开封)、开封府推官,除两浙路、京西北路提点刑狱等职。提刑两浙时曾巡行台州,以朝散大夫致仕,晚岁奉佛尤严。工诗文,著有《易解》和《赤城集》五十卷,被南宋思想家叶适称之为“浙学先河”。徽宗时,始于真宗的本命信仰达到了一个顶峰,为帝后设本命斋醮或建本命殿, 已有制度化的倾向②。特别是帝后本命星官的信仰蔚然大观,十分兴盛。崇道观也是帝王崇奉本命香火的重要地方,政和六年(1116)于观之后山建徽宗元命殿③。徽宗中(1101—1125),桐柏观道士王茂端奉诏医治皇太后疾得愈,乞伯夷、叔齐石像而归。王茂端,生卒年不详,天台县(今浙江天台)人。少出家, 居天台山桐柏崇道观修道,行上清大洞法,人呼为“灵宝”④。善医。著有《灵宝教法秘箓》十卷。时,又有道士王契真修上清大洞法于崇道观。王契真,生卒年不详,天台县人。王茂端弟,与兄同修上清大洞法于天台山,号“小灵宝”。
  是显扬灵宝斋法的著名道士,自称“灵宝领教嗣师”,推行“天台四十九品”灵宝法。所编《上清灵宝大法》六十六卷,题洞微高士开光救苦真人宁全真授,上清三洞弟子灵宝领教嗣师王契真纂。此书作为灵宝东华分派的一部道法总集, 所涉内容庞杂,大凡修炼、斋醮及诸多方术皆为收录。其中有许多内容乃摘录以往道书而成,但亦有其新的创造。对于研究道教的宗教仪式及修炼思想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
  南宋绍兴十年(1140),崇道观元应真人祠加封元应善利真人①。二十二年,和王杨存中重建三清殿②,开府仪同三司曹勋为建山门③。杨存中(1102— 1166),本名沂中,字正甫,代州崞县(今山西原平)人。北宋宣和中(1119— 1125)应募击贼,积功至忠翊郎。一生身经大小战事二百余次,足智多谋,作战勇猛,建功无数。与岳飞、韩世忠、吴阶、张俊、刘光世、王渊、王燮等齐名,为“南渡十将”之一。以太师致仕,卒年六十五岁。追封和王,谥武恭。时观文殿大学士周必大为其作传,并留赞一首:“威镇华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秋庙祀。有像斯存,凛然灵气。”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 祥符县(今属河南开封)人。北宋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出身。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南宋绍兴五年(1135)为江西兵马副都监。十一年授成州团练使、知合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迁忠州(治今重庆忠县)防御使,降容州(治今广西北流)观察使。充金国报谢副使,升保信军承宣使、提举万寿观。二十年八月许任便居住,迁枢密副都承旨。二十九年拜昭信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三十二年八月特授太尉,依前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奉朝请。绍兴中(1131— 1162)寓居临海县。乾道七年(1171)致仕,提举皇城司,特令趁赴六参起居。
  工诗文,有《戏成》:“春光晓看如残梦,院静宜兼竹影疎,新处触时佳意在,夜寒犹怯枕衾孤。”所著《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隆兴时(1163—1164),道士皇甫坦始住崇道观十数年。皇甫坦,字履道,生卒年不详,夹江县(今四川夹江)人。少出家为道士,遇妙通真人朱桃椎得法。善医,尤精眼科。南宋绍兴十九年为显仁太后治目疾立愈。隆兴时始住崇道观,凡四赴召命,灵迹甚著④。
  时有道士谢守灏从皇甫坦学,后赐号“观复先生”。谢守灏(1134—1212),字怀英,瑞安县(今浙江瑞安)人。少为举子业,博览群书。上庠后,馆于临海县太尉曹勋府。时遇台州崇道观清虚真人皇甫坦,因仰慕其道德。遂脱儒冠参礼真人,为入室弟子。及游历江海、名山,初遇道士沈若水得许真君石函秘文。
  后入崇道观,师从皇甫坦十余年。精于道学,尤擅金丹理论,有大名声。数随师入见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领西山玉龙万寿宫。绍熙元年(1190)任寿宁观管辖高士,四年再任玉隆万寿宫住持。嘉泰元年(1201)复任焚修,管辖宫事。及光宗即位,赐号“观复先生”。著有《老子注》及《混元实录》等行世。乾道二年(1166),居观道士蒋允崇赐紫并启建徽宗皇帝本命宝殿①。蒋允崇,生卒年及里籍不详。乾道三年,崇道观“其殿宇则三清宝殿,殿前经钟二楼,后有上清阁、御书阁、众妙台。政和六年,又建徽宗元命殿于其后,前建山门,外临女梭溪,上有会仙亭,直南岭表见洞门一座。内则方丈齐堂、云堂、土地堂、三真殿、水确、水磨等坊。有六院,一曰经藏院,二曰三元院,三曰延宾院,四曰清虚院,五曰白云院,六曰浴院。屡朝宣赐,则有太宗真宗御制及御书,共五十三卷轴。高宗所临汉晋帖,《史汉事实》《翰墨志》,用高丽僧统所舍织成经帘二帐盛曩。又有真宗祥符,中设罗天大醮,所赐御衣四事奉安御书阁,上吴越国王所舍铜像天尊一十身,连火焰台座(用金铜钢三实铸成),檀香三清像一龛,计二百六十身。玉花八珠,在上清阁供养铜铸三清圣像,正殿供养睦亲宅昭成太子宫舍到圣积四十轴。藏清虚院至其穹楼杰阁之雄丽,云窗雾阁之高下,皆隐约于乔林翠霭之中,祟饰像丽,无以加矣”②。四年,崇道观道士唐知章重建藏经殿。唐知章,生卒年及里籍不详。寓居临海县的太尉、提举皇城司、开府仪同三司、提举万寿观使曹勋为撰《重修桐柏记》,有“道士唐知章以钱氏手写金银字道经,出私钱建藏并殿,由是内外堂宇皆备”③的记载。六年,崇道观道副正石葆璋充天台山都道正,提点白云昌寿观香火。石葆璋,生卒年及里籍不详。是时,居崇道观修道的著名士尚有石庆端、厉永年等。石庆瑞,生卒年及里籍不详。乾道中(1165—1173)任台州崇道观观门都监④。厉永年,生卒年及里籍不详。乾道中(1165—1173)在任台州崇道观道副正。淳熙四年(1177), 道士张道清从天台国清寺僧祖超之请,遂往居崇道观修道。张道清(1136— 1207),字得一,号三峰,郢州(今湖北京山)人。自幻为道,给人治病甚验,道术之名远播。后云游访道,先后入巴蜀、下江东。在庐山遇台州崇道观道士皇甫坦,因机缘而结为忘年交。淳熙元年(1174)朝礼龙虎山天师府,受以正一法箓。四年从天台山国清寺僧祖超之请,遂往居崇道观修道。十年受道士皇甫坦之荐,出天台山为齐安郡主治病立愈,道术声名更显。十四年辞归于九宫山兴坛设教,建三宫十二院。曾受封“太平护国真牧真人”号。淳熙年间(1174— 1189),道士许明道于崇道观遇彭梦蘧,受金液还丹之道。许明道,字子微(知微),生卒年不详,山西人。少出家,师从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师萧应叟得法。
  著有《还丹秘诀养赤子神方》一卷,卷首自称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于天台桐柏山遇真师彭梦蘧,跪受金液还丹之道,记之成书,以示后学。后传其学于林元鼎。彭梦蘧,字伯玉,生平卒年不详,汉州(今四川广汉)人。传净明派。
  绍熙中(1190—1194),南宗五祖白玉蟾入崇道观修道①。作《题桐柏观》诗:“淡月笼苍松,清流蘸修竹。水深蟾不设,长伴道人宿。”嘉定十二年(1219),白玉蟾再次往居台州崇道观②。留下了《携友生诣桐柏》:“篮舆过尽几山丫,夜宿天台仙子家。我昔岩前种芝草,尔来云表饭胡麻。金前错落枫犹叶,玉靥飘零菊更花。霜露逼人心兴倦,无穷旧事散天涯。”《桐柏山书怀》:“桐柏山头避俗嚣, 篇诗斗酒自逍遥。九峰野草迷丹灶,三井飞泉喷石桥。万顷白云蒸绿野,一声黄鹤唳青霄。人言华顶高高处,东海蓬莱浸海潮。”《桐柏观留别》:“身落天台古洞天,蒲团未暖又飘然。如何菴不琼台地,想是吾非桐柏仙。无复得餐三井水,未曾深结九峰缘。杖头挑月下山去,空使寒猿啸晓烟”等诗作。白玉蟾(1134—1229),本名葛长庚,字如晦,闽县(今属福建闽清)人。后继为白氏子, 遂改名白玉蟾。自幼聪慧,熟谙九经,能诗赋,擅书画,曾举童子科。年十六岁时专思学仙,毅然就道。先后二十六年,足迹遍及兴化军(治今福建莆田)、罗源兴福寺、武夷山、龙虎山、淮西、江东、天台山和两浙、武林等地。南宋淳熙三年(1176)游历至东海滨时而得遇陈楠。陈楠喜其仙质贤才,乃携入广东罗浮山中学道。从此改装道士,号海琼子。复遵师命游历诸名山,于海南岛黎母山遇神人,授上清法箓和洞玄雷诀,并得传以度人经。七年后,归罗浮复命。此后九年之间,尽得师道。绍熙二年(1191)离开罗浮山,十余年间屡得陈楠秘传,深契金丹之道。嘉定五年陈楠自知化期不远,将金丹要籍、雷霆秘书等尽传白玉蟾。陈楠死后,其承其道统,开始传道授徒,并建立了以“靖”为名称的小规模的教团。又化名兰元白,居白鹤洞天,号养素真人。八年于武夷山传道予陈守默、詹继瑞等,九年于武夷山驻云堂为道众讲经宣道。十年得彭耜与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在庐山太平兴国宫为弟子们讲道,并传以丹经。十二年离开武夷山,到江州,行兴国军,如岳阳,回豫章,过抚州,谒华盖山,下临江军,取道饶、信而制东。以八月一日诣行在,复游绍兴,过庆元府,往天台山①,再归临安府。十三年为阁皂山崇真宫冲妙大师朱季湘所作《阁皂山崇真宫昊天殿记》,十四年又赴苏州参加纯阳会。十五年赴临安征诏,因有臣僚奏其左道惑众,遂逐出京师。绍定二年(1229)十月,水解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樟树)江月亭之江流中。一生博洽群书,工诗文善箓隶草书,工画梅竹。所著除诗文集《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等,以及徒众辑编的《静余玄间》《白真人文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传道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外,尚有许多雷法符箓方面的著述。最为重要者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玄珠歌注》《道法九要》《坐炼工夫》和所传《先天雷晶隐书》《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洞玄玉枢雷霆大法》《神霄十字天经》等。嘉定十五年时,崇道观拥有田1618亩、山1345亩②。宁宗年间(1195—1224),道士杨至质曾居崇道观修炼。
  杨至质,字休文,号勿斋,生卒年不详,丰城(今江西丰城县南)人。初习儒业, 后随父为閤皂山道士。历讲师、管辖,曾居崇道观多年,有“攀赤城而眺桐柏”③ 之句。淳祐中(1241—1252),敕赐右街鉴仪。善诗,尤工四六。著有《勿斋集》二卷传世。宝庆中(1225—1227),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州高似孙游崇道观,并于观阅藏经后赋诗《桐柏观阅藏经》:“天人皆奇人,一以文为主。至今昆仑山, 犹有群玉府。虚无天之根,清净道所祖。也知自羲翁,此妙泄盘古。老氏启藏室,八神负猛虡。玉垂太上篇,金写神仙语。舜璿奔一机,汉宫凿万户。璆谐玉女下,雷吼苍龙舞。侍晨校琅简,玉卿撰瑶谱。两垣协躔度,四溟节风雨。
  恭惟上帝骘,哀此下民苦。昭昭悬朗监,历历开蒙瞽。粤从擘混沌,孰不趋子午。六爻本乎健,五行依乎土。神机迭经纬,和应相律吕。子能发此钥,太微开帝宇。”高似孙(1158—1231),字续古,号疏寮,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淳熙十一年(1184)得中进士,官至知处州。晚家于越,著有《疏寮小集》《剡录》《子略》《蟹略》《骚略》《纬略》等。淳祐中(1241—1252),王中立入崇道观为道士。
  王中立,字汤臣,号拟栩(一说字定民,号足庵),生卒年不详。金岚州宜芳县(今山西岢岚)人。少时治《易》,有声场屋。博学强记,问无不知。谈吐高阔, 诗画超绝。好作擘窠大字,势若飞动。金大安元年(1210)赵秉文知平定,遂往谒之。其作《七绝·遗闲闲赵公》和《五绝·中秋》赠之,赵秉文大为惊奇。平生诗作甚多。元好问曾从其学诗,举秦少游《春雨》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破却工夫,何至学妇人?”淳祐中入台州崇道观为道士,淳祐十三年访道于黄岩县大有宫。因潜心教典,宋理宗、度宗宠锡优渥,升监义左右街道箓,主领西太乙宫。咸淳三年(1267)主领营建黄岩县委羽山大有宫,迁宗阳常净高士。七年再领西太乙宫。入元后,甚得元世祖勃儿只斤忽必烈帝宠,赠以金冠服、宝剑、上真寿星玉像等,被封为“仁靖纯素真人”。晚年易名王云鹤,自号拟栩道人。有《语录》行于世,史孝祥为之序。淳祐中(1241—1252),诗人林表民游崇道观,作《夜登桐柏上清阁》诗:“雨过中宵夜满空,一山松竹韵溪风。
  披衣独上上清阁,身在半天云气中。”林表民,字逢吉,号玉溪,生卒年不详,临海县东鲁人。自幼好学,爱古博雅。工诗词,名章隽句甚多。所著《玉溪吟草》,编有《赤城续志》《赤城三志》,另辑有《天台续集别编》《赤城集》等。

附注

①②③④ 民国·罗振玉《宸翰楼丛书·二李唱和集》,民国三年上虞罗氏重编本。 宋·夏竦《重建藏经记》:“运使谏议大夫雷公德祥(骧)命舟载以还,从师请也。” 《天台山方外志》卷一三:“《桐柏金箓斋记》,宋郡守曾会撰。又有《设醮铭》《灵宝斋》《投龙记》,皆会撰。碑文俱亡。”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五引《天台山志》,三联书店,2005年。 ①②③ 《天台山方外志》卷四:“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桐柏崇道观。” 傅璇琮《全宋诗》卷一四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全宋诗》卷七二。 ①②③④⑤ 《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张无梦,凤翔人,字灵隐,号鸿蒙子。幼入华山,与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师陈抟,得微旨,庐于琼台,行赤松导引法,间以修炼事形歌咏,题曰‘还元’,真宗召问长久之策,不对,令讲《易》,即说谦卦曰:‘方大有之时,宜守以谦。’上喜。除著作佐郎,不受。复召讲《还元篇》,答曰:‘国犹身也,心无为则气和,气和则万宝结,有为则气乱,气乱则英华散;此还元大旨也。’赐处士先生号,亦不受。上以长歌赠行,自丞相以下,咸赋诗,后终于金陵。” 《天台山方外志》:“游天台,遇张无梦授秘术。宋神宗诏开讲,赐左右街道录及师号。所居以道、儒、医书为斋馆而区别之,所役二奴曰‘黄精’‘枸杞’,驯而不狡。王安石、王珪直与之游,善正书,祖述乐毅《论黄庭经》;下逮欧阳询《化度寺碑》。年七十沐浴,改衣作韵语云:‘昔之委和,今之蜕质。非化非生,复吾真宅’。长啸一声,正坐而逝。所著《道德经注》《老氏藏室纂微》《庄子注》《高士传》百卷,《大洞经集注》《度人经传》《文集》二十卷。” 《全宋诗》卷二六三。 《全宋诗》卷二六三。 《全宋诗》卷二六三。 ①②③④ 《嘉定赤城志》卷三二。 宋·傅洞真《太上北斗本命延生经注》:“凡人性命五体,悉属本命星官主掌。因而要人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清静身心,焚香诵经,叩拜本命所属星君。随力章蘸,广陈供养,陈念真君名号,自可消除罪业,福寿臻身,永离轮回。” 《天台山方外志》卷四:“政和六年又于后山建徽宗元命殿,一如宫制。瓦用青色琉璃,于梭门一座。内则方丈、斋堂、云堂、土地堂、三真殿,又有上清阁、御书阁、閟三朝宸翰及高宗所临晋唐帖。” 《天台山方外志》卷九:“通真达灵,事验甚着。养母至百岁,自年九十八,清健不衰,人呼为‘灵宝’。”①②③④ 《宋会要辑稿·礼二》:“天台县天台山桐柏观元应真人祠,高宗皇帝绍兴十年十一月,加封元应善利真人。” 《嘉定赤城志》卷三〇:“绍兴二十二年杨和王存中重建三清殿……” 《天台山方外志》卷四:“曹开府勋建三门。又于观北结庵,赐号冲啬。宫中为院六:一曰经藏、二曰三元、三曰延宝、四曰清虚、五曰白云六曰浴院。”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先生讳坦,字履道,皇甫其氏也,其世代地里莫详。……后先生游天台,康寿殿产灵芝,复遣两府传宣抚问,赐沉香二百两,并以画芝草扇亲书御笔于上赐之。”①②③④ 宋《崇道观尚书省帖》:“准都省批状,台州天台县桐柏观赐紫道士蒋允崇,状本观建造徽宗皇帝本命宝殿,应朝拜崇奉事件。并依天宁万寿寺观体例,改赐以报恩光孝寺为额,乞依宣政旧例蠲免科敷,送户部依条施行。” 清·张联元《天台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宋·曹勋《重修桐柏记》。 《重修桐柏记》:“时观门都监石庆端、道副正厉永年、石葆璋,皆捧手相勉,诚山门不世之幸,独葆璋愿竭力任土木之役,罔敢懈息。”①② 宋·林有声《海琼白真人全集》卷六:“始觉其方丈一点浩然,发为词翰,已无烟火气。一丈草书,龙蛇飞动,诗章立成,文不加点,与森酬唱,仅百余篇,已板行矣。其它处吟咏不可胜数。及在罗浮山、霍童山、武夷山、龙虎山、天台山多遇异人,颇著符瑞。每所到处,间有异应。人有愿学之者,不可得而与语。”宋·谢显道《海琼白真人语录》卷四:“欲往天台,临行呼潜庵授之,以此南望。”①②③ 清·张联元《天台山全志》:“得法于张伯端之再传,往来天台,遍游名山。博洽群书,文思汪洋,顷刻千言。又善书,封紫清明道真人。” 《嘉定赤城志》卷一四。 宋·杨至质《勿斋集》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知识出处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两宋时期祠禄官,为我国宋代因职官过多,朝廷为安置降级、年老、暂转等官员而设置的祠禄供使职位,是一种宋代特有的职官制度。北宋初设时员额较少,此后渐多,至南宋时更多。 台州崇道观以其在道教天台桐柏派和南宗中的重要地位,故成为两宋时最重要祠禄官使所之一。其所安置者大都为名公士大夫,政绩、学问可观者,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一书,是对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自缘起至结束的综合研究,于崇道观的历史和道藏均作了极深的研究,搜辑了历史文献中能见到的崇道观祠禄官员,具有极高内涵和史料价值,大大的提高了两宋台州历史的文化等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