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台州崇道观的创建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542
颗粒名称: 二、台州崇道观的创建与发展
分类号: D691.42
页数: 10
页码: 7-16
摘要: 香琳、莲花、玉霄九峰回环中,道家称“金庭洞天”。中有三桥,一见二隐,“木则。苏玡琳碧,泉则石髓金浆,人得食之,后天不老”。后郑隐来山,从居观道士葛玄受《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太清金液经》《洞玄五符》等。复有葛玄之侄孙葛洪居之修道、炼丹,所著《抱。台山、盖竹山、括苍山,并在会稽。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永康元年(300)从葛玄的弟子郑隐学,悉得其法。夫生灵为贵,有识斯同;道夭云及,终天莫反。芝盖三重,驾螭龙之蜿蜒;且禁誓严重,志业艰劬,自非天禀上才,未易可拟。日在上,日鉴非远。日为车马,芝成宫观。拂月,龙辀渐汉。司马承祯的仰慕思念之忱。
关键词: 官制 研究 台州 宋代

内容

台州崇道观初名桐柏①,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所创,内有朝斗坛②,在始
  丰县(今浙江天台)西北二十五里,坐落在卧龙、玉女、紫霄、翠微、玉泉、华琳、
  香琳、莲花、玉霄九峰回环中,道家称“金庭洞天”。中有三桥,一见二隐,“木则
  苏玡琳碧,泉则石髓金浆,人得食之,后天不老”。③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云:
  “吴有勾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三灾不至,洪波不登,实不死之福乡,养真
  之灵境。”后郑隐来山,从居观道士葛玄受《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
  《太清金液经》《洞玄五符》等。复有葛玄之侄孙葛洪居之修道、炼丹,所著《抱
  朴子·内篇》云:“……今中国名山不可得至,江东名山之可得住者,有……天
  台山、盖竹山、括苍山,并在会稽。”葛洪(283—363),东晋道教学者。字稚川,
  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少好学,晋
  永康元年(300)从葛玄的弟子郑隐(即郑思远)学,悉得其法。此后,观屡废屡
  兴。南朝齐永泰元年(498),沈约兴废观为“金庭馆”并作《桐柏山金庭馆碑》:
  夫生灵为贵,有识斯同;道夭云及,终天莫反。故仙学之秘,上圣攸
  尊。启玉笈之幽文,贻金坛之妙诀。驻景濛谷,还光上枝。吐吸烟霞,变
  炼丹液。出没无方,升降自己。下栖洞室,上宾群帝。睹灵岳之骤启,见
  苍波之屡竭。望玄洲而骏驱,指蓬山而永骛。芝盖三重,驾螭龙之蜿蜒;
  云车万乘,载旗旆之逶迤。此盖栖灵五岳,未暨夫三清者也。
  若夫上玄奥远,言象斯绝,金简玉字之书,玄霜绛雪之宝,俗士所不能
  窥,学徒不敢轻慕。且禁誓严重,志业艰劬,自非天禀上才,未易可拟。自
  惟凡劣,识鉴鲜方,徒抱出俗之愿,而无致远之力。卑尚幽栖,屏弃情累。
  留爱岩壑,托分鱼鸟。涂愈远而靡倦,年既老而不衰。高宗明皇帝以上圣
  之德,结宗玄之念,忘其菲薄,曲赐提引。末自夏汭,固乞还山。权憩汝南
  县境,固非息心之地。圣主缵历,复蒙絷维。永泰元年,方遂初愿。遂远
  出天台,定居兹岭。所憩之山,实惟桐柏。实灵圣之下都,五县之馀地。
  仰出星河,上参倒景,高崖万沓,邃涧千回。因高建坛,凭岩考室,饰降神
  之字,置朝礼之地,桐柏所在,厥号金庭。事炳灵图,因以名馆。
  圣上曲降幽情,留信弥密,置道士十人,用祈嘉祉。约以不才,首膺斯
  任。永弃人群,窜景穷麓。结恳志于玄都,望霜容于云路。仰宣国灵,介
  兹景福。延吉祥于清庙,纳万寿于神躬。又愿道无不怀,泽无不至。幽荒
  屈膝,戎貊稽颡。息鼓辍烽,守在海外。因此自勉,兼遂微诚。日久勤劬,
  自强不已。翘心属念,晚卧晨兴。食正阳于停午,念孔神于中夜。采三芝
  而延伫,飞九丹而宴息。乘凫轻举,留舄忘归。以兹丹款,表之玄极。无
  日在上,日鉴非远。铭石灵馆,以旌厥心。其辞曰:
  道无不在,若存若亡。于惟上学,理妙群方。用之日损,言则非常。
  倏焉灵化,羽衣霓裳。九重峣屼,三山璀璨。日为车马,芝成宫观。虹旌
  拂月,龙辀渐汉。万春方华,千龄始旦。伊余菲薄,窃慕隐沦。寻师讲道,
  结友问津。东采震泽,西游汉滨。依稀灵眷,仿佛幽人。帝明绍历,惟皇
  纂位。属心鼎湖,脱屣神器。降命凡底,仰祈灵秘。瞻彼高山,兴言覆篑。
  启基桐柏,厥号金庭。乔峰迥峭,擘汉分星。临云置墠,驾岳开棂。涧涂
  蹇产,林祈葱青。谁谓应远,神道微密。庆集宫闱,祥流罕毕。其久如地,
  其恒如日。寿同南山,与天无卒。栾生变炼,外示无功。少君飞转,密与
  神通。因资假力,轻举腾空。庶凭嘉诱,永济微躬。①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县(今属浙江德清)人。少孤贫好学,
  南朝宋时历官记室参军、法曹参军、尚书度支郎。齐时曾侍奉文惠太子,校四
  部图书,撰定明帝遗诏,历官尚书左丞、御史中丞、东阳太守、国子祭酒、司徒右
  长史、南清河太守等职。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参与萧衍嬗代机密,与高云同被
  视为最有功劳之臣。入梁后,任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丹阳尹、光禄大夫、尚
  书令,封建昌侯。天监中(508—512),弃官乞为道士居观修炼①。撰有《四声
  谱》,创四声八病之说。与南齐代表作家、尚书吏部郎谢脁等开创永明体,推动
  了诗歌向格律化的发展。所著《宋书》《晋书》《齐纪》《梁武纪》《迩言》《谥例》
  《宋文章志》等。除《宋书》外,余皆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有鼓吹曲《桐
  柏山》行世:“桐柏山,淮之首。肇基帝迹,遂光区有。大震边关,殪獯丑。农既
  劝,民惟阜。穗充庭,稼盈亩。迨嘉辰,荐芳糗。纳寒场,为春酒。昭景福,介
  眉寿。天斯长,地斯久。化无极,功无朽。”隋唐以降,又有名道王远知、王轨、
  叶法善等居观修道。王远知(530—635),一作远智,字广德,扬州(今江苏扬
  州)人,本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县西)。十五岁时入茅山从陶弘景受三洞正一
  法,后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并于茅山立靖室清修。太建中(569—582),“靖室
  中忽有一神人,醉卧呕吐。先生然香礼候。神人曰:‘卿是得道之人,张法本亦
  甚有心。吾欲并将游天台山,石桥广阔可过得。彼多散仙人,又常降甘露,以
  器盛之,服一升可寿得五百岁。卿能去否?’先生便随出,上东岭,就法本。至
  山半,忽思未别二三弟子付嘱经书。背行三十步,回望神人,化为鹤飞去”②。
  因至天台山,居桐柏多年,故后人曰为天台道士③。王轨(580—667),字洪范,
  一字道模,号桐柏先生,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自幼从道,二十岁时始事
  王远知。隋大业十一年(615),奉诏于河南二十四郡遍访有道术异能、杂技德
  行、讲说灼照、堪供养者及精通道法之士。不久因天下大乱,遂避居天台桐柏
  山修道多年。唐太宗闻其高名,常咨访道要。高宗乾封二年(667),将逝之际
  谓门人曰:“吾昨夜梦三人羽衣执简前曰:华阳天官用师为神仙主者兼知校领
  省官。吾昔在桐柏山已感斯梦,辞不获,今乃复然,殆将去矣。”④及就榇,但空
  衣结带而已。叶法善(616—720),字道元,一字道素,松阳(今浙江松阳)人。
  其家四代修道,皆以阴功密行和劾召之术,救物济人。生即灵异,好古学文。
  “七岁溺于江中,三年不还。父母问其故,曰:‘青童引我饮以云桨,朝于太上,
  太上领而留之。’”①十二岁学礼乐,研究《周易》,耽味老庄,河洛图纬,悉皆详
  览。“年十五时中毒死,见青童曰:‘天台苗君飞印相授,于是获苏。’”②后志愿
  修道,栖迟林泉。曾隐遁于桐柏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因身负役使鬼神
  之术,为唐高宗所宠,应诏内庭,问以道法。尝于“显庆(656—661)中,奉命修
  黄箓斋于天台山桐柏观”③。
  唐调露二年(680),道士司马承祯入天台山居观修道。作《洗心》诗:“不践
  名利道,始觉尘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觉精神清。罗浮奔走外,日月无短明。
  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逍遥此中客,翠发皆长生。草木多古色,鸡犬无新
  声。君有出俗志,不贪英雄名。傲然脱冠带,改换人间情。去矣丹霄路,向晓
  云冥冥。”④以示激动之心情。景云二年(711),睿宗皇帝为司马承祯重建观
  堂⑤,复号“桐柏”⑥。道观建筑规模宏大,环境幽清,“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
  枝郁郁,四时并清”,其中“天尊之堂”,“有云五色,浮霭其上”(崔尚《天台山新
  桐柏观碑》)。“而良吏书之,以记祥也”⑦。同年,睿宗又陆续颁下二敕,表达对
  司马承祯的仰慕思念之忱⑧。开元九年(721),唐玄宗遣使迎请司马承祯自桐
  柏观入京留于内殿,问以延年度世之事及亲受法箓。十年,司马承祯请桐柏
  观,唐玄宗颁下《赐司马承祯敕》①。十五年,唐玄宗再次召请司马承祯至京,以
  天台山桐柏观幽远,迎请不便等。令司马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设居所,并
  为之题额“阳台观”。开元十八年,著名诗人孟浩然入天台山寻仙访道。曾宿于
  桐柏观,作有《宿天台桐柏观》:“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缅寻沧洲趣,近爱赤
  城好。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鹤唳清露垂,鸡鸣
  信潮早。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高步陵四壁,玄踪得三老。纷吾远游意,学
  此长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②开元中(713—741),又有道士王旻居桐
  柏观修道。王旻,生卒年及籍贯不详,号“太和先生”。唐开元中居始丰县(今
  浙江天台)桐柏观修道,貌如三十余岁人,所在俱有异迹。天宝时(742—756)
  唐玄宗诏征至内道场安置,访以道术。天宝时居桐柏观的道士又有范惠趋。
  范惠趋,生卒年不详,毗陵(今江苏武进)人。天宝元年,临海郡太守贾长源与
  桐柏观道士玄静先生李含光、道士范惠趋等同立《天台山新桐柏观碑》。碑云:
  天台也,桐柏也,代谓之天台,真谓之桐柏,此两者同体而异名。同契
  乎元,道无不在。夫如是,亦奚必是桐柏耶?非桐柏耶?因斯而谈,则无
  是是、无非非矣。而稽古者言之:桐柏山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
  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号金庭宫,即中右弼王乔子晋之所处也,是之谓
  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故立观有初,强名桐柏焉耳。古观荒废,则已
  久矣。故老相传云:昔葛仙公始居此地,而后有道之士往往因之。坛址五
  六,厥迹犹在。洎乎我唐,有司马炼师居焉。景云中,天子布命于下,新作
  桐柏观。盖以光昭我元元之丕烈,保绥我国家之永祉者也。夫其高居八
  重之一,俯临千仞之余,背阴响阳,审曲面势,东西数百步,南北亦如之。
  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并青。大岩之前,横岭之上,双峰如
  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悬流。望之雪飞,听
  之风起。石梁翠屏可倚也,琪树珠条可攀也。仙花灵草,春秋互发;幽鸟
  清猿,晨暮合响。信足赏也。始丰南走,云嶂间起;剡川北通,烟岑相接。
  东则亚入沧海,不远蓬莱;西则浩然长山,无复人境。总揽奥秘,郁为秀
  绝。苞元气以混成,镇厚地而安静。非夫神与仙宅,仙得神营,其孰能致
  斯哉?故初构天尊之堂,昼日有云五色,浮霭其上。三井投龙之所,时有
  异气,入堂复出者三。书之者记祥也。然后为虚室以鉴户,起层台而垒
  土,经之殖殖,成之翼翼。缀日月以为光,笼云霞以为色。花散金地,香通
  元极。真侣好道,是游斯息。微我炼师,孰能兴之?
  炼师名承祯,一名子微,号曰天台白云。河内温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
  后。祖晟,仕隋为亲侍大都督。父仁最,唐兴为朝散大夫襄州长史。名贤之
  家,奕代清德;庆灵之地,生此仙才。以为服冕乘轩者,宠惠吾身也;击钟陈
  鼎者,味爽人口也。遂乃捐公侯之业,学神仙之事。科箓教戒,博综无所遗;
  窈冥夷希,微妙讵可识?无思无为,不饮不食。仰之弥峻,巍乎其若山;挹之
  弥深,湛乎其若海。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
  所能也。练师蕴广成之德,睿宗继黄轩之明,斋心虚求,将倚国政,侃侃然不
  可得而动也。我皇孝思维则,以道理国,协帝尧之用心,宠许由之高志。故
  得放旷而处,逍遥而游。闻炼师之名者,足以激厉风俗;睹炼师之容者,足
  以脱落氛埃。以慈为宝,以善救物,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允所谓名登仙
  格,迹在人寰,奥不可测矣!夫道生乎无名,行乎有精,分而作三才,播而
  作万物,故为天下母。修之者昌,背之者亡,故为天下贵。况绝学无忧,长
  生久视也哉?道之行也,必有阶也;行道之阶,非山莫可。故有为焉,有象
  焉,瞻于斯,仰于斯。若舍是居,教得奚依?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元门
  既崇,不名厥功。朝请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台州刺史上柱国贾公名
  长源,有道化人,有德养物,尝谓别驾蒋钦宗等曰:“且道以含德,德以致
  美,美而不颂,后代何观?”乃相与立石纪颂,以奋至道之光。其辞曰:
  邈彼天台,嵯峨崔嵬。下临沧海,遥望蓬莱。漫若天合,呀如地开。
  烟云路通,真仙时来。顾我炼师,于彼琼台。炼师炼师,道入玄微。噏日
  安坐,凌霄欲飞。兴废灵观,炼师攸赞。道无不为,美哉轮奂!窈窈茫茫,
  通天降祥。保我皇唐,如山是常。①
  此碑由尚书祠部郎中崔尚制文,翰林学士韩择木书,玄宗皇帝亲书碑额。
  《六艺之一录》谓碑上“刻睿宗与子微书及送还天台诗一首。传但云睿宗尝召
  子微问其术,赐宝琴霞帔还之。不云有书与诗,此则传之疏脱也”①。大历年间
  (766—779),翰林学士钱起游桐柏观,作《过桐柏山》诗:“秋风过楚山,山静秋
  声晚。赏心无定极,仙步亦清远。返照云窦空,寒流石苔浅。羽人昔已去,灵
  迹欣方践。投策谢归途,世缘从此遣。”②建中四年(783),诗僧皎然游天台山宿
  于桐柏观,作《宿桐柏观》诗:“古观秋木秀,冷然属鲜飙。琼葩被修蔓,柏实满
  寒条。影殿山寂寂,寥天月昭昭。幽期寄仙侣,习定至中宵。清佩闻虚步,真
  官方宿朝。”③元和中(806—820),道士冯惟良为观建降真堂、白云亭、悠闲亭、
  上清室。时,女道士赵景玄与母柳凝然同修上清大洞法于桐柏观。赵景玄,柳
  凝然次女,生卒年不详,河东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唐元和、大和间(806—
  835)与母同修上清大洞法于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天台山桐柏观。徐元游,生
  平不详。柳凝然(772—840),一作默然,字希音,河东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初居家奉佛,夫亡后出家修道。先于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天台山桐柏观受正
  一明威箓灵宝法,又于衡山受上清大洞三景毕箓。复归桐柏观修上清大洞法。
  唐长庆元年(821)遇道士徐元游,得授司马承祯《坐忘论》。大和三年(829)择
  王屋山司马承祯旧居以居,并将《坐忘论》予以刊石。自谓“唐长庆元年遇真士
  徐君元游于桐柏山,见传此文,以今太和三年己酉建申月纪于贞石”。太和三
  年,道士徐灵府在冯惟良、陈寡言的协助下,主持修复了桐柏观上演阁、降真
  堂、白云亭、修闲院、众妙台,以及仓廪、厨房等建筑。唐著名诗人、文学家、浙
  东观察使元稹应请为之作《重修桐柏观记》④。会昌时(841—846),诗人任翻游
  临海县巾子山、访天台山,夜宿桐柏观聚仙堂。有《桐柏观》诗:“飘飘云外客,
  暂宿聚仙堂。半夜人无语,中宵月送凉。鹤归高树静,萤过小池光。不得多时住,门开是事忙。”①任翻,又作藩,生卒年不详,江东(今江苏南浙江北一带)人。
  唐会昌间(841—846)举进士不第,遂放浪江湖,以吟诗弹琴自娱。《全唐诗》录
  存其诗十八首。会昌六年(846),台州刺史郑熏游览天台山夜宿桐柏观。有
  《桐柏观诗》:“深山桐柏观,残雪路犹分。数里踏红叶,全家穿白云。月寒岩障
  晓,风远蕙兰芬。明日出云去,吹笙不可闻。”②大中中(847—859),道士夏侯隐
  因寻仙而止桐柏观。夏侯隐,生卒年及里籍无考。“常携布囊竹杖而已。饮食
  同常人,而独居一室,不杂于众,或露宿坛中,草间树下。人窥觇之,但见云彩
  气蓊郁,不见其身。每游三十五十里,登山渡水,而闭目善睡,同行者闻鼻鼾
  声,而步不差跌,足无蹶碍,至所止即觉,时号睡仙,后不知所终。”③大中十三年
  (859),裘甫发动起义。翌年与唐军决战于桐柏观,唐军讨击副将范居植战
  死④,桐柏观建筑被毁。大中、咸通中(847—874),桐柏观重修上清阁,学士郑
  仁规为撰《桐柏上清阁记》⑤。时诗人周朴居桐柏观为道士⑥。有《桐柏观》诗
  传世:“东南一境清心目,有此千峰插翠微。人在下方冲月上,鹤从高处破烟
  飞。岩深水落寒侵骨,门静花开色照衣。欲识蓬莱今便是,更于何处学忘
  机。⑦”周朴(?—878),字见素,一作太朴,长乐(今福建长乐)人。曾为道士,隐
  居天台山桐柏观和嵩山。后避地福州,寄食乌石山僧寺。黄巢陷闽,因不为所
  用,遂为所杀。工于诗,有诗百余篇编为二卷。时居桐柏观的还有梁道士。梁
  道士生平不详,周朴有《送梁道士》诗:“旧居桐柏观,归去爱安闲。倒树造新
  屋,化人修古坛。晚花霜后落,山雨夜深寒。应有同溪客,相寻学炼丹。”⑧咸通
  年间(860—874),道士叶藏质重修桐柏观⑨,道士刘处静为之作记。咸通十三
  年(872),台州刺史姚鹄游桐柏观,作《桐柏观》诗一首:“际海礼冰碧,穿云来玉
  清。千山盘鸟道,十里入猿声。草木飘香异,云霞引步轻。谁言鳌顶上,此处是蓬瀛。”①
  五代梁开平时(907—910),桐柏观改桐柏宫额,时居修炼的著名道士为厉
  归真。厉归真(?—950),号迂疏子,唐兴县(今浙江天台)人。既是一名道士,
  又是一位著名的画家②。平常惟着一布裘,入酒肆如家。每有人问其所以,辄
  大张口茹其拳而不言。画工八分,善山水、林木禽兽。山水多作寒林,气韵萧
  爽;尤工鸷鸟,善画牛虎。其画曾得到后梁太祖朱温的赏识。“召问:‘君有何
  道理’。对曰:‘衣单爱酒,以酒御寒,用画偿酒,此外无能”③。后“以天祐三年
  十一月于河中府中条山白日冲天,告时人曰:吾本台州唐兴县人也,有弟在彼。
  乃脱下破布衫服、星簪羽袂而轻举云中,寥寥有箫管之声也。”④今有《渡水》《牧
  牛》《牛》《虎》《鹞子》《柘竹》《野禽》等画传于世。周广顺二年(952),吴越王钱
  俶赐金银字经二百函及铜三清像于桐柏宫⑤,居宫道士朱霄外建藏殿以藏⑥。
  朱霄外,名还,又名环,号逸民,生卒年不详,临海县(今浙江临海)大石人。自
  幼入道,师事道士王乾符。洞晓天文,精究医药,善河图毖纬。初居临海县城
  内白云庵练气养神,“能参性命宗旨,三业俱空”。⑦ 因持法严谨,道行高洁,为
  吴越钱王所重。后封为“吴越两街道统天台道门威仪”,命主桐柏宫,赐“栖真
  明德大师通玄正一天师”号。其所建桐柏藏殿题梁云:“吴越两街道统天台道
  门威仪,栖真明德大师通玄正一天师,特进检校太傅守太保上柱国、吴郡开国
  公食邑一千五百户朱霄外建。”广顺三年退居临海县,葺白云庵为观,号“栖霞
  宫”。羽化时见彩云覆室。“寂灭火日,薪坐化。立像别峰庵右。”⑧五代时居桐
  柏宫的著名道士还有王松年和张契真。王松年,生卒年及籍贯不详。长居桐
  柏宫修道,自号“天台山道士”。修行炼道之暇,博览群书,尤重历代“修真学
  道,证果成仙者”事迹。著有《仙苑编珠》三卷,书中采用《列仙传》《神仙传》《登真隐诀》《真诰》《元始上真记》等道书,以及梁唐以来“接于闻见者”一百三十二
  人等资料,仿效《蒙求》体裁,四字比韵,“撮其枢要,笺注于下”。全书共记神仙
  在三百人以上,记事始于“大道自然,混沌之先”,接演述盘古真人化生,继以东
  王父、西王母、伏羲氏、轩辕氏、颛顼高阳氏、虞舜、夏禹等,一直迄于唐末五代。
  突出帝王圣迹在神仙故事中的地位。对于启迪未闻和研究道教神仙系统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张契真(?—1006),字齐一,钱塘县(今属浙江杭州)人。自
  幼失怙,依上清宫胡法师为道士。五代天福、乾祐(947—953)时随师游历天台
  山桐柏宫,遂留之从道士朱霄外修炼多年①。后还钱塘县,居吴山真圣宫。五
  代周显德五年(958)又受正一盟威灵宝法箓于大元樊先生,由是名震江湖。吴
  越时,吴越王钱弘俶曾命其总三箓斋事。入宋后,太宗皇帝闻其道高命主醮,
  又命刊正道书。事毕,赐号“元静大师”。性沉默,声利不容于心。北宋景德三
  年(1006)卒。嗜文擅草隶,尤善弈。

附注

①②③ 唐·崔尚《天台山新桐柏观碑》:“故立观有初,强名桐柏焉耳。”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三〇四,中华书局,2013年。 《嘉定赤城志》卷三〇:“吴赤乌二年葛玄即此炼丹,今有朝斗坛。” 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①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①②③④ 《天台山方外志》卷一一:“永平中,弃官乞为道士,来憇桐柏。”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中华书局,2003年。 《天台山方外志》卷九:“天台道士也……远知善易,知人死生祸福,作《易总》十五卷。一日,雷雨云雾中,老人叱之曰:‘汝所著书何在?上帝命吾摄六丁雷电追取。’远知方惧,傍有青衣人已捧书立矣。老人责曰:‘何敢辄藏缃帙?’远知对曰:‘青丘之老传授。’老人曰:‘上帝敕下,汝仙品已及,受度期展四年之纪数也。’又以小时误伤一童子唇,不得白日升天,署少室仙伯。将行,沐浴焚香而化,年一百二十六岁。后于东海借迅风与人飞渡至登州。”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五,广陵书社,1997年。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天台山方外志》卷九。 民国·喻长霖《台州府志》卷一三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冯梦龙《太平广记钞》卷四引《集异记》,中州书画社,1982年。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三,中华书局,2007年。 清·董诰《全唐文》卷一九《复建桐柏观敕》:“台州始丰县界天台山废桐柏观一所,自吴赤乌二年葛仙翁已来,至于国初,学道坛宇,连接者十余所。闻始丰县人,毁坏坛场,砍伐松竹,耕种及作坟墓。 于此触犯,家口死亡。不敢居住,于是出卖。宜令州县准地数亩酬价,仍置一小观,还其旧额。更于当州取道士三五人,选择精进行业者,并听将侍者供养。仍令州县与司马炼师相知,于天台山中辟封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长生之福庭,禁断采捕者。” 《天台山方外志》卷四:“唐睿宗景云二年,敕为承祯置观,号‘桐柏’。” 唐·徐灵府《天台山记》,《全唐文》卷四三。 《全唐文》卷一九《赐天师司马承祯三勅》:“炼师道实征明,德惟虚寂,凌姑射之遐轨,激具茨之绝风。自任炼药名山,祈真洞壑,攀地肺之红壁,坐天台之白云,广成以来,一人而已。足可发挥仙圃, 黼藻元关,海岳为之增辉,风霞由其动色。弟子缅怀河上,侧伫岩幽,鹤驭方来,凤京爰降。对安期之舄,闻稷邱之琴,顺风访道,谅在兹日。所进明镜,规制幽奇。隐至道之精,含太易之象,藏诸宝匣,铭佩良深。故敕。”“先生道风独峻,真气孤标。餐霞赤城之表,驭风紫霄之上,遁俗无闷,逢时有待。暂谒蓬莱之府,将还桐柏之岩,鸿宝少留,凤装难驻。闲居三月,方味广成之言;别途万里,空怀子陵之意。然行藏异迹,聚散恒理,今之别也,亦何恨哉!白云悠悠,杳若天际,去德方远,有劳夙心。敬遣代怀,指不多及。故敕。”①② 《全唐文》卷一九《赐司马承祯敕》:“司马炼师以吐纳馀暇,琴书自娱,潇洒白云,超驰元圃。高德可重,暂违萝薜之情;雅志难留,敬顺松乔之意。音尘一间,俄归葛氏之天台;道术斯成,顷缩长房之地脉。善自珍爱,以保童颜,志之所之,略陈鄙什。既叙前离之意,仍怀别后之资。故遣此书,指不多及。” 唐·孟浩然《孟浩然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全唐文》卷三百四。 ①②③④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八〇,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唐·钱起《钱仲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八一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元稹《重修桐柏观记》:“岁太和已酉,修桐柏观讫事,道士徐灵府以其状乞文于余日;有葛氏子,昔仙于吴。乃观桐柏,以神其居。葛氏既去,复芜以墟。墟有犯者,神犹祸诸。实唐睿祖,悼民之愚。乃诏郡县,厉其封隅。环四十里,无得樵苏。复观桐柏,用承厥初。俾司马氏,宅时灵都。马亦勤止,率合其徒。兵执锯铝,独持斧铢。手缔上清,实劳我躯。棱棱巨幢,粲粲流珠。万五千言,体三其书。置之妙台,以永厥图。不及百年,忽焉而芜。芜久将坏,坏其反乎。神启密命,命友余徐,徐实何力,敢告俸余。侯用俞止,俾未不虚,曾未讫岁,奂乎于于,乃殿乃阁,以廪以厨,始自础栋,周于墁圬,事有终始,侯其识欤。余观旧志,极其邱区。我识全圯,孰烦锱铢。克合徐志,冯陈协夫。”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嘉定赤城志》卷三〇。 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卷七,中华书局,1982年。 《太平广记钞》卷三引《仙传拾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〇:“浙东军与裘甫战于桐柏观前,范居植死,刘仅以身免。”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 《天台山方外志》卷一三:“《桐柏上清阁记》,学士郑仁规撰。碑文俱亡。” 《嘉定赤城志》卷三二:“泉州人,张为《唐诗主客图》有‘清奇雅正,入室周朴’之语。为天台道士,后入仕。” 《全唐诗》卷六七三。 《全唐诗》卷六七三。 《嘉定赤城志》卷三〇:“大和、咸通中道士徐灵府、叶藏质新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卷七。 宋·陈纂《葆光录》卷一:“道士王松年说,厉归真在丹丘(古时台州别称),善画,常至人家。有好事者将绢素铺于案上,即自下笔,预知人之所欲禽兽松竹之类。如请之,却多不允。饮酒数斗不醉, 或人在州城竟日饮,其日有人于桐柏宫见之,或来国清寺游,又有见在开元宫。”杭州出版社,2004年。 民国《台州府志》卷一三九。 唐·王松年《仙苑编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嘉定赤城志》卷三〇:“梁开平中改观为宫,有钱忠懿王所赐金银字经二百函及铜三清像。忠懿自为记,夏英公竦亦有《经藏记》。”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〇:“周广顺二年,朱霄外建藏殿。” 民国·临海《大石朱氏宗谱》。 《大石朱氏宗谱》。 ①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八:“张契真字齐一,钱塘人也。幼孤,遂依上清官胡法师浮游江浙,上会稽,探禹穴,历缙云,游赤城,以访仙道,契真皆负筐从之。时朱天师居天台,目而器之,以其有清骨方瞳,因度为道士。”广陵书社,1997年。

知识出处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两宋时期祠禄官,为我国宋代因职官过多,朝廷为安置降级、年老、暂转等官员而设置的祠禄供使职位,是一种宋代特有的职官制度。北宋初设时员额较少,此后渐多,至南宋时更多。 台州崇道观以其在道教天台桐柏派和南宗中的重要地位,故成为两宋时最重要祠禄官使所之一。其所安置者大都为名公士大夫,政绩、学问可观者,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一书,是对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自缘起至结束的综合研究,于崇道观的历史和道藏均作了极深的研究,搜辑了历史文献中能见到的崇道观祠禄官员,具有极高内涵和史料价值,大大的提高了两宋台州历史的文化等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