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祠禄官缘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541
颗粒名称: 一、祠禄官缘起
分类号: D691.42
页数: 4
页码: 3-6
摘要: 两宋时期,朝廷曾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祠禄之官为宋朝特有的职官。制度,历代皇帝崇尚道教,于京城内外建立了许多道教宫观。开始,外戚、宗室和宰执罢官留京师,多任宫观官;此后,疲老。不任事而又未致仕的官员也多任此职。于是此法形成制度,凡大臣罢现任,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以食其禄”,称为“祠禄”。
关键词: 官制 研究 台州 宋代

内容

两宋时期,朝廷曾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祠禄之官为宋朝特有的职官
  制度,历代皇帝崇尚道教,于京城内外建立了许多道教宫观。在京者为京祠,
  在外者为外祠。开始,外戚、宗室和宰执罢官留京师,多任宫观官;此后,疲老
  不任事而又未致仕的官员也多任此职。于是此法形成制度,凡大臣罢现任,令
  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以食其禄”,称为“祠禄”。因祠禄官
  主管祭祀,故充任祠禄官称奉祠。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以处闲散之地称请
  祠,或称乞祠、丐祠。据史载,宋代的祠禄之官始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
  984),太宗皇帝建凤翔上清太平宫成,“命常参官一人主宫事”,又云:“太平兴
  国中,驾部员外郎李铸尝知凤翔府……俄复奉诏监上清太平宫,凡十余年。”①
  《宋会要辑稿补编·太一宫》谓,太平兴国八年(983)京师建成太一宫,“命廷臣
  及内侍各一人专监,掌其宫,三岁一代”。又《职官分纪》卷四十三《五岳四渎》
  载:“兴国中,以令录州官老不给治者为庙令,判司簿尉为主簿,由是不置丞,亦
  有专置者。”随后,大中祥符七年(1014),朝廷“置景灵宫使,以向敏中为之”②。
  学者们认为这也是宫观使较早的记载。同年十一月八日,“以修玉清宫昭应宫,
  参知政事丁谓进工部尚书,充玉清昭应宫副使。二十七日,以右正言直集贤院夏
  竦为玉清昭应宫判官,赐金紫入内内侍省押班周怀政为玉清昭应宫都监”③。同
  年,首相王旦充玉清昭应宫使,为宰相兼宫观使的开始。南宋江东安抚制置大
  使、石林居士叶梦得谓:“玉清昭应宫成,王魏公为首相,始命充使,宫观置使自
  此始,然每为现任宰相兼职。”①清赵翼在《廿二史劄记·宋祠禄之制》中指出:
  “自真宗置玉清昭应宫使,以王旦为之,后旦以病致仕,乃命以太尉领玉清昭应
  宫使,给宰相半俸,祠禄自此始也。”“初设时员数甚少,后以优礼大臣之老而罢
  职者,日渐增多。”天圣七年(1029),玉清昭应宫因大雷雨而灾。遂“罢诸宫观
  使并辅臣所领诸宫观使名,从吕夷简、张旻、夏竦之请也”②。此次罢宫观使,时
  间达二十年之久。在整个宋代,这只是例外而已。皇祐元年(1049),重设宫观
  使,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祥源观使贾昌朝为观文殿大学士、判都
  省”。③ 从此,宋代的祠禄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
  一般来说,祠禄之官是为安置老病无能的大臣及高级冗官闲员而设,坐食
  俸禄而不管事。但事实上可能有少数人担任提举、提点或管勾宫观及监庙者
  是实职的。首先,北宋熙宁三年(1070)以前任此官者大多可能都是实理其事
  的,因为当时有一人兼管几处宫观的,而基本上没有一处宫观同时设多名提
  举、提点或管勾的。熙宁四年“诏应提举、管勾内外宫观及岳庙常留一员在彼,
  余听如分司致仕例,任便居止。”④从以上记载来说,此被“留”者显然是要实理
  其事的,但史书中却未见载有实例。
  关于祠禄之官,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二十三是这样记载的:
  先时员数绝少,熙宁以后乃增置焉。在京宫观,旧制以宰相、执政充
  使,或丞、郎、学士以上充副使,两省或五品以上为判官,内侍官或诸司使、
  副政和改武臣官制,以使为大夫,以副使为郎为都监,又有提举、提点、主
  管。其戚里、近属及前宰执留京师者,多除宫观,以示优礼。时朝廷方经
  理时政,患疲老不任事者废职,欲悉罢之。乃使任宫观,以食其禄。王安
  石亦欲以此处异议者,遂诏:“宫观毋限员。并差知州资序人。以三十月
  为任。”又诏:“杭州洞霄宫、亳州明道宫、华州云台观、建州武夷观、台州崇
  道观、成都玉局观、建昌军仙都观、江州太平观、洪州玉隆观、五岳庙自今
  并依嵩山崇福宫、舒州灵仙观置管干或提举、提点官。”“奉给,大两省、卿、
  监及职司资序人视小郡知州,知州资序人视小郡通判,武臣仿此。”四年,
  诏:“宫观、岳庙留官一员,馀听如分司、致仕例,人便居住。”六年,诏:“卿、
  监、职司以上提举,馀官管干。”又有以京官为干当者。又诏:“年六十以上
  者乃听差,毋过两任。”又诏:“兼用执政恩例者,通不得过三任。”
  元丰中,王安石以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为集禧观使,吕公著、韩维以
  资政殿学士兼侍读、仍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元祐间,冯京以观文
  殿学士、梁焘以资政殿学士为中太一宫、醴泉观使。范镇落致仕,以端明
  殿学士提举中太一宫兼集禧观公事。三年,诏:“横行使、副无兼领者,许
  兼宫观一处。”六年,诏:“横行狄谘、宋球既领皇城司,罢提点醴泉观。”元
  符元年,高遵固年八十一,乞再任宫观,高遵礼年七十六,乞再任亳州太清
  宫,又从其再任之请,以待遇宣仁亲属故也。大观元年,赵挺之以观文殿
  大学士为佑神观使。政和六年诏:“措置宫观,如万寿、醴泉近百员,更不
  立额。”靖康元年,诏内外官见带提举、主管神霄、玉清、万寿宫并罢。大抵
  祠馆之设,均为佚老优贤,而有内外之别。京祠以前宰相、见任使相充使,
  次充提举;馀则为提点,为主管,皆随官之高下,处以外祠。选人为监岳
  庙,非自陈而朝廷特差者,如黜降之例。
  绍兴以来,士大夫多流离,困厄之馀,未有阙以处之。于是许以承务
  郎以上权差宫观一次,续又有选人在部无阙可入与破格岳庙者,亦有以宰
  执恩例陈乞而与之者,月破供给,(非责降官并月破供给,依资序降二等
  支。)理为资任,意至厚也。然初将以抚安不调之人,末乃重侥求泛与之
  弊。于是臣僚交章,欲罢供给以绝干请,变理任以抑侥幸,严按格以去泛
  滥。上并从之。自是以后,稍复祖宗条法之旧。又有年及七十,耄昏不堪
  牧养而不肯自陈宫观者,复申明旧法,著为定令以律之。(旧制,六十以上
  知州资序人,本部长官体量精神不致昏昧堪厘务者,许差一任,兼用执政
  官陈乞者加一任。绍兴三十二年,臣僚言:“郡守之职,其任至重,昨朝廷
  以年及七十,令吏部与自陈宫观,乞将前项指挥永为著令”。从之。)盖不
  当请而请,则冗琐者流竞窃优闲廪稍;或当请而不请,则知进而不知退,识
  者羞焉。一祠馆之与夺,不可不谨如是。故重内祠,专使职,所以崇大臣
  之体貌,一次以定法,再任以示恩,(绍熙五年庆寿赦,应文武臣宫观、岳庙
  已满不应再陈者,该今来庆寿恩,年八十以上,特许更陈一次。)京官以上
  二年,选人三年,凡待庶僚者,皆于优厚之中寓闲制之意焉。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四》亦记:
  五月十四日,诏杭州洞霄宫、永康军丈人观、亳州明道宫、华州云台
  观、建州武夷观、台州崇道观、成都玉局观、建昌军仙都观、江州太平观、洪
  州玉隆观、五狱庙、太原府兴安王庙,今后并依嵩山崇福宫、舒州灵仙观,
  置管勾或提举官。先是,上以诸臣历监司、知州,有衰老不任职者,令处闲
  局,令增诸道员数,使便乡里,示优恩也。
  从以上记载可知,北宋熙宁以前,任宫观使者员额很少。熙宁时(1068—
  1077),王安石执政,为安排反对变法官吏,规定宫观官不限名额,知州资序以
  上官即可派遣,并规定了任宫观祠禄官按不同级别应得的俸给和任期。此制
  施行后,宫观官的员额不断扩大。统计数据表明,政和年间(1111—1118)全国
  有祠禄之官近百员。靖康元年(1126),宋钦宗曾下诏罢去一批宫观官。宋室
  南渡以后,宫观官仅保留醴泉观使、万寿宫使及佑神观使三职。绍兴中
  (1131—1162),士大夫流离失所,朝廷无多余官缺安置,于是许“承务郎以上权
  差宫观一次”①。又有选入众多,无官缺可补的,也破格给予岳庙祠禄。还有一
  种传统,即凡年六十岁以上(南宋为年及七十)不能理事的知州资序官员,应
  自己陈请罢现任为宫观。非自陈而朝廷特差宫观者,则属于黜降;但吏部仍
  可按“自陈宫观”处理,以示优礼。对于官僚士大夫的这些优待,北宋仁宗朝
  参知政事、平章军国事文彦博认为其实质就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
  姓治天下也。”②
  置有宫观官的台州崇道观,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记为“州祠禄官,无
  定员”③。

附注

①②③ 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七一《道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脱脱等《宋史》卷八,中华书局,1985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八,中华书局,2004年。 ①②③④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中华书局,1984年。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三七,岳麓书社,1992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六。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十四之六,中华书局,1957年。 ①②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 《宋史》卷一七〇。 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知识出处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两宋时期祠禄官,为我国宋代因职官过多,朝廷为安置降级、年老、暂转等官员而设置的祠禄供使职位,是一种宋代特有的职官制度。北宋初设时员额较少,此后渐多,至南宋时更多。 台州崇道观以其在道教天台桐柏派和南宗中的重要地位,故成为两宋时最重要祠禄官使所之一。其所安置者大都为名公士大夫,政绩、学问可观者,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宋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考释》一书,是对台州崇道观祠禄官自缘起至结束的综合研究,于崇道观的历史和道藏均作了极深的研究,搜辑了历史文献中能见到的崇道观祠禄官员,具有极高内涵和史料价值,大大的提高了两宋台州历史的文化等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