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服气炼形的医学养生理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5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服气炼形的医学养生理论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6
页码: 124-129
摘要: 司马承祯是道教天台仙派,或称南岳天台派的开山始祖,被尊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上清派素有重视医学养生的传统,能够自觉将医理、医术与道教修炼服气养生结合起来,如司马承祯的师祖陶弘景对道教医学和养生学贡献很大。在此基础上,司马承祯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上清派前辈借医弘道的传统。是知吸引晨霞,餐漱风露,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既祛疾以安形,复延和而享寿。
关键词: 道士 人物研究 中国 唐代

内容

司马承祯是道教天台仙派,或称南岳天台派的开山始祖,被尊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上清派素有重视医学养生的传统,能够自觉将医理、医术与道教修炼服气养生结合起来,如司马承祯的师祖陶弘景对道教医学和养生学贡献很大。在此基础上,司马承祯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上清派前辈借医弘道的传统。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天隐子》等著作,以阐述坐忘静心、养气炼形、长生久视等服气修炼方法,涉及中医学的许多方面,比如养气对于炼形的作用,养气方法,炼形步骤,形神关系等,但其健康养生理论主要体现在《服气精义论》一书。
  “司马承祯作为陶弘景的第四代弟子,秉承了陶弘景‘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的思想。在《服气精义论》开篇就明确阐明了‘可久于其道者养生也'的服气养生观”②。道与气、修道与养生合一,“气”在修道养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气”乃生命之本,故“服气”就特别重要,实乃安身养生的要道。
  司马承祯说:夫可久于其道者,养生也;常可与久游者,纳气也。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志,养志则合真,然后能久登生气之域,可不勤之哉!是知吸引晨霞,餐漱风露,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既祛疾以安形,复延和而享寿。闭视听以胎息,返衰朽以童颜。远取于天,近取于己,心闲自适,体逸无为,欣邈矣于百年,全浩然于一室,就轻举之诸术,置清虚之雅致欤!①通过纳气,达到养生的功效,生命的久视,方可久久与大道合一,即“久于其道者”,“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志,养志则合真”。他认为要实现“祛疾以安形,复延和而享寿”,“返衰朽以童颜”,主要取决于自己,“吸引晨霞,餐漱风露,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更应该“心闲自适,体逸无为”,才会“欣邈矣于百年”。
  《服气精义论》全书分为九篇,依次为《五牙论》《服气论》《导引论》《符水论》《服药论》《慎忌论》《五脏论》《服气疗病论》《病候论》。每篇分总论和服法两部分。
  1.五牙论。五牙即五方灵气。司马承祯说:“夫形之所全者,本于脏腑也;神之所安者,质于精气也。虽禀形于五神,已具其象,而体衰气耗,乃致凋败。故须纳云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灵,荣卫保其纯和,容貌驻其朽谢。”②他认为形全,在于脏腑运行正常,人之神安,“质于精气”,为了不使“体衰气耗,乃致凋败”,故扣齿念咒,让口生津液,咽之,分别补五脏,“吸霞景以孕灵“服五牙之气者,皆宜思入其脏,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体,亦可以攻疗疾病”③。食五牙之气即《黄庭经》咽液回津之术,服的时候,需要“静虑澄心,注想而为之”④。
  2.服气论。司马承祯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夫气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⑤。他认为形体产生,元精已散,因此“须纳气以凝精,保气以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实,可以固存耳”⑥。他提醒服气按一定方法去做之外,还需要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效果最佳。
  服气有服内气与服外气之分,内气就是丹田之气,外气就是大自然之气。
  服内气也称“胎息”,是一种细长、若有似无的停顿呼吸法。通过长期循序渐进的行气锻炼,使呼吸变得深、细、匀、长,鼻息微微,若有似无,而和气氤氤,遍布全身,通体舒畅,犹如胎儿在母腹中,没有外呼吸,只有内气潜行一般。服外气是指吸纳日月、天地、山林、云雾等自然之气。“吸引晨霞,餐漱风露,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既祛疾以安形,复延和而享寿。闭视听以胎息,返衰朽以童颜”①。
  道家的服外气非常讲究科学,认为自然之气对人体也有健康和危害之分,利于健康之气称为“生气”,有害之气称为“死气”,“生气”可以服食,“死气”不可服。故服气对周围环境、适宜的时辰、场合很有讲究。
  3.导引论。司马承祯说,人的肢体关节需要活动,如果闲居,缺少活动,气血就不合畅,这个道理如同户枢不蠹。“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其性命也”②。脉经适气血运行的通道,所以导引要按照经脉的序次进行。
  4.符水论。司马承祯说:“夫水者,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③。司马承祯认为水为气之津,气之母,“水洁则气清”,“气和则形泰”,那样身体就健康。
  5.服药论,阐述六腑水谷之味不足,需要以性味于脏腑所宜的草木之药补之,使脏腑气味兼全,“和气以通之,味以实之,通之则不惫,实之则不羸矣”④。
  6.慎忌论。司马承祯说:“人之为性也,与天地合体。”⑤人体脏腑的运行也要符合天地运行、气候节令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养生者要根据节候气象等环境变化而调养,即“因天时而调血气反之,“若此时犯冒虚邪,则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起至骨,入则伤五脏,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⑥。
  他强调“天人合一”,人需与天地合体,突出气候节令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他说:《素问》曰: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和则经水安静,寒得招失也。故主明则下安和,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主暗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殆也”①。
  8.服气疗病论,以元气本原论为理论基础。司马承祯说:“夫气之为功也,广矣,妙矣。故天气下降,则寒暑有四时之变;地气上腾,则风云有八方之异。兼二仪而为一体者,总形气于其人。是能存之为家,则神灵俨然;用之于禁,则功效著矣。况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习服闲居,则易为存,使诸有疾痛,皆可按而疗之。”②司马承祯认为,气既然可以化生万物,成为包括人体在内的生命系统的主要物质基础,那么人们也就可以通过导引存思、以意领气来攻治疾病:“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病,何往而不愈焉。习服闲居,则易为存使,诸有疾痛皆可按而疗之”③。方法是平坐、瞑目、握固、扣齿、咽津。如果是脏腑之疾,则分别面向五方行五牙之法,如肢体筋骨等非脏腑之疾,宜存气入所主之脏;四肢之疾,可以用导引方法。
  9.病候论。司马承祯指出:“夫生之为命也,资乎形神;气之所和也,本乎脏腑。形神贞颐,则生全而享寿;脏腑清休,则气泰而无病。”④他认为生命的机制在于形神,“气之所和也,本乎脏腑人除了先天所受到元气外,人致病还有内外两方面原因:一是人自身的情绪因素,“喜怒忧伤,自内而作疾二是平时的饮食因素,“寒暑饮食,自外而成病再介绍五脏与一年四季节令气候的适应程度,阴阳寒湿之气的侵入等导致得病,以及各脏腑的病症等。由于人出生时有四季差异,五行禀赋各有不同,所以需要自我调养,否则心病旧症容易并发。调养的关键在于阴阳和合,使五脏六腑协调运行。
  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认为服气法的关键是安神静虑,这是对前人服气养生方法的总结,吸取《黄庭经》服气炼气为精为神的养生宗旨,以天人合一论和元气本原论为理论依据,结合自身与人体生理结构知识熟知,以及阴阳协调和合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而提出富有创见到道教医学养生理论,文中对人体器官的运行原理,脏腑的互相牵制,各器官的互为表里等中医学理论,是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尽管文章中有一些那个时代产物神秘玄乎宗教唯心主义的东西,但是瑕不掩瑜。“司马承祯作为一名道教学者,其道教思想极为丰富。但纵观学界对司马承祯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坐忘论》和《天隐子》这两部著作上,对司马承祯在道教思想发展史上地位的评价也往往是从这两部道书说开去。而对司马承祯其他方面的著作则着墨较少,尤其是对《服气精义论》中所蕴含的丰富道教医学养生思想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挖掘。由此之故,也影响到对天台山道教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现实意义的全面客观评估与合理开发”①。

附注

②盖建民《〈服气精义论〉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略析》,《道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①《服气精义论·序》,《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第4271页。 ②《服气精义论·五牙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66页。 ③④同②。 ⑤《服气精义论·服气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69页。 ⑥同⑤。 ①《服气精义论·序》,《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第4271页。 ②《服气精义论·导引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79页。 ③《服气精义论·符水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85页。 ④《服气精义论·服药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100页。 ⑤《服气精义论·慎忌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100页。 ⑥同⑤。 ①《服气精义论·慎忌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100页。 ②卢国龙《中国重玄学》,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③《服气精义论·五脏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103页。 ④同③。 ①《服气精义论·五脏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103页。 ②《服气精义论·疗病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106页。 ③同②。 ④《服气精义论·病候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108页。 ①盖建民《〈服气精义论〉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略析》,《道学研究》2003年第1期。

知识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他人尚未涉足或者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研究,解读司马承祯“薄于为吏”的原因,试图破解他对天台山情有独钟的密码,剖析司马承祯与唐王朝三代帝王的关系,探究司马承祯的道家哲学理论和养生学说的奥秘,重点考察以司马承祯为始祖的道教上清天台派(南岳天台派)的传承发展(学说延伸)以及“仙踪十友”在司马承祯的影响下与天台山的关系等等,并探索司马承祯对其他诗人的影响,探讨司马承祯在唐诗天台之路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