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气冲凝“的哲学本体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5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道气冲凝“的哲学本体论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4
页码: 121-124
摘要: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
关键词: 道士 人物研究 中国 唐代

内容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三章)。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字之曰“道司马承祯继承发扬《老子》之说,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其《茅山贞白先生碑阴记》云“大哉道元,万灵资孕”②。万物孕育于道中,道孕育万物。“道”为万物之母,万物之先,宇宙的本源。他说:夫气者,道之几微也。几而动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夫一者,道之冲凝也。冲而化之,凝而造之,乃生二焉。故天地分乎太极,是以形体立焉;万物与之同禀,精神着焉;万象与之齐受。在物之形,唯人为贞;在象之精,唯人为灵。并乾坤,居三才之位,合阴阳,当五行之秀。故能通玄降圣,炼质登仙。③司马承祯把道与气联结一起,称“气”为“道之几微”,道产生“一”是由于“气”的“几”而动生,“微”而顺化,二者交融的结果,二者结合,“一”就产生了。他认为天地万物同出一源,包括人体生命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按照同一法则由“道”化生而来的。“道”是一种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原始物质,混混沌沌,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而“气”则是道生万物这一化生过程的具体承担者和体现者,所谓“道之几微也“冲”表示分化,“凝“表示构造,混元之气“冲而化之,凝而造之,乃生二焉”,天、地就产生了。在运化中,一元之气作为阴阳冲和之气,从而化生万物,生二生三,生生不息。“司马承祯以气释道,用道的几、微、冲、凝来解释老子的宇宙生成论,确实是对老子之说的一个发展”①。
  因为“道”与“气”紧密相连,故把“气”称为“道气”或者“元气在人体生命系统中,气对精、神来说,犹如水对鱼一样重要。司马承祯提出:夫气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胎既诞矣而元精已散,形既动矣而本质渐弊。是故须纳气以凝精,保气以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实,可以固存耳。观夫万物未有有气而无形者,未有有形而无气者。摄生之子可不专气而致柔乎?②司马承祯认为“气”是“胎之元,形之本”,即安身养生的根本,所以要特别重视服气炼气,纳气凝精,保气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还说世界万物“未有有气而无形者,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夫生之为命也,资于形神;气之所和也,本乎脏腑。形神贞固,则生全而享寿;脏腑清休,则气泰而无病”③。意思是人的生命,“乃气之所和”,本之五脏六腑,“资于形神”的产物。
  在司马承祯的思想中,道与气是同义的,都是万物生生之本,养气即是修道。他说:“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是故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矣。”④养气近于神仙之道,乃是“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则养气几近于神仙之道了,因为气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气又是沟通天人联系的中介。气在则形体在,万物皆然,人类也一样,天台有句俗语“人活一口气,口气脱了,人即完蛋”,指人还有一口气,就还活着。他从道气本原论出发,提出“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志,养志则合真,然后能久登生气之域”。
  司马承祯还说:“夫人之为性也,与天地合体,阴阳混气,皮肤骨体,脏腑荣卫,呼吸进退,寒暑变异,莫不均乎二仪,应乎五行也。”①这里司马承祯把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健康养生结合起来。人是宇宙中的一员,人体机能的运行规律当“与天地合体”,“皮肤骨体,脏腑荣卫,呼吸进退,寒暑变异”均遵循天地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来运行。“夫形之所全者,本于脏腑也;神之所安者,质于精气也”②。
  “道”是什么?司马承祯解释说:夫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元皇先乎,象帝独化,卓然真宰,湛尔冥寂,感而通焉。故得琼简紫文,方传代学;琅函丹诀,下济浮生。诚志攸勤,则神仙应而可接;修炼克著,则龙鹤升而有期。③他认为“道”是虚无缥缈的,“恍惚而有物”,但又看不见摸不着,当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万物产生,“精象玄著”。这种见解源于《老子》二十一章的“空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其精其真,其中有信司马承祯希望修道者诚心专注且勤奋炼养,则“神仙应而可接修炼出色,则“鹤升而有期”。
  司马承祯又进一步从体、用两方面来解说什么是“道”。他说: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无匮,谓之道。至圣得之于古,妙法传之于今。循名究理,全然有实。④从体的角度来看,“道”乃虚无;从用的角度看,则“通生无匮”,所谓“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如果要“循名究理”,那么却“全然有实所以“道”乃“不知所以然而然”的神异之物。“‘道'虽然是灵而有性、虚而无形的,但得道者的标志却是形与神的统一,从而修成长生不老的'真身,”色司马承祯的哲学本体论,即以“气”为万物本原,“气”是生理的人与物质世界的共同本原,养气存形即固本,道教传统的形神合一观点成为司马承祯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司马承祯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他所谓的得道神仙,就是形神合一、遂其自然本性的人,生活在洞天福地的名山中健康长寿的人。

附注

②(唐)司马承祯《陶弘景碑阴记》,《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第4271页。 ③(唐)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序》,《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第4271页。 ①孔令宏等著《浙江道教史》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65页。 ②(唐)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服气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69页。 ③《服气精义论·病候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69页。 ④《天隐子·序》,《司马承祯集·外编》卷十二,第329页。 ①《服气精义论·慎忌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99页。 ②《服气精义论·五牙论》,《司马承祯集》卷六,第66页。 ③(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序》,《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第4271页。 ④《坐忘论·得道》,《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第4270页。 ①李刚《道教生命哲学的超越性》,连晓鸣主编《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15页。

知识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他人尚未涉足或者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研究,解读司马承祯“薄于为吏”的原因,试图破解他对天台山情有独钟的密码,剖析司马承祯与唐王朝三代帝王的关系,探究司马承祯的道家哲学理论和养生学说的奥秘,重点考察以司马承祯为始祖的道教上清天台派(南岳天台派)的传承发展(学说延伸)以及“仙踪十友”在司马承祯的影响下与天台山的关系等等,并探索司马承祯对其他诗人的影响,探讨司马承祯在唐诗天台之路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