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隐子》的长生养气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510
颗粒名称: 二、《天隐子》的长生养气说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4
页码: 118-121
摘要: 在序文中,司马承祯说: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灵,谓之心主;昼夜寤寐,谓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矣。第二《易简》篇,申明“凡学神仙,先知易简”,“易简者,神仙之德也”③,提醒修道者,修道学仙是“易简”的事,为修道者坚定信念,增强学道的信心。④这五个步骤被称为“五渐门”。这五种境界圆满完成,就“神仙成矣”。对司马承祯的坐忘心性修炼学说,任继愈说: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其《坐忘论》所述坐忘之要,虽宗承庄子,而实际受天台宗止观学影响尤深。
关键词: 道士 人物研究 中国 唐代

内容

在序文中,司马承祯说: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夫气受之于天地,和之于阴阳。阴阳神灵,谓之心主;昼夜寤寐,谓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远乎神仙之道矣。②他一开始就理想的“神仙之道”,认为《天隐子》既以老子长生久视为归依,又不违庄子坐忘之精义,更能体现出道教修炼最终目的(长生久视),因此,其“欲传之同志,使简易而行第一《神仙》篇,总论“神仙首先解决修道人的疑问,提出“神仙亦人也”③的著名观点,让修道者踏实,神仙亦人,人亦神仙,换言之,人是可以修炼成为神仙的。为信众重新树立信仰根基,开启了修炼成仙的方便法门。在《神仙》篇中,著者宣称“神仙亦人也”,指出“神人”同体,为信众明确了长生之可能性,以此为立论之本,阐明自己的修炼法门。《天隐子》认为“神仙亦人”,只要能在思想上“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宅神于内,遗照于外”①,就是与俗人不一样的神仙了。因为“人生时禀得灵气”②,只要通过修炼,使出生时所带来的灵气越积越多,就越“仙道近矣”,并不一定是肉体不死。
  第二《易简》篇,申明“凡学神仙,先知易简”,“易简者,神仙之德也”③,提醒修道者,修道学仙是“易简”的事,为修道者坚定信念,增强学道的信心。
  第三《渐门》篇,说明虽然简单易行,但也要顺序渐进,“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其渐进顺序为:“一曰斋戒,二曰安处,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④这五个步骤被称为“五渐门”。这五种境界圆满完成,就“神仙成矣”。
  第四《斋戒》篇,主要是引导修炼者如何去除“饥、饱、劳、逸”之“邪”。所说的“斋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斋戒”,它指的是“节食调中,磨擦畅外”⑤,“有饥即食,食勿令饱,此所谓调中也”;“手常磨擦皮肤,温热熨去冷气,此所谓畅外也“调中”与“畅外”的目的是调理身体,从而达到“形坚则气全”,使人体内元气畅通无碍。
  第五《安处》篇,阐述如何去除外部环境的“明”、“暗”对修炼者的影响,并进而提出修炼者应力戒“风、寒、暑、湿”四“邪”及“情欲”对人之影响。所谓安处,并非指华堂玉宇,床宽褥厚的舒适之居,安处之要领在于“阴阳适中,明暗相半”⑥。
  第六《存想》篇,进一步说明如何保有自己“身”、“神”的安定。“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之渐也”⑦。做到这些,“此存想之渐,学道之功半矣”⑧。
  第七《坐忘》篇,强调心与形,应随顺大道之运行,与道偕行而无追逐,与道同行之心应对万物,而非单纯对外物做出反映。“彼我两忘,了无所照”⑨。
  第八《神解》篇,解释了“斋戒、安处、存想、坐忘”四门在整个修炼过程中的作用。“一'斋戒'谓之信解(言无信心即不能解);二‘安处'谓之闲解(言无闲心即不能解);三‘存想'谓之慧解(言无慧心即不能解);四'坐忘'谓之定解(言无定心即不能解);信、定、闲、慧四门通神,谓之神解”①,就是说“信、定、闲、慧”均修炼成功后,方可进入“神解”之境,修成正果,“在人谓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同归一门”②。
  《天隐子》后序中归结修炼的终极目标旨在“归根复命,成性众妙”,并介绍一套保健养生的具体方法,如平卧、静定,扣齿、搅池、咽津、鸣鼓等“休养之大纲”,使“人身荣卫血脉,寤即行于外,寐即行于内,寤寐内外,相养和平”③。如此,“久久习之,积累冥契,则神仙之道不难至矣”④。
  《天隐子》言简意赅,遵循“易简”之道,来阐述修炼之道,为信众重新树立信仰根基,开启了修炼成仙的方便法门,为修炼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养生之道,一个可行而又简易的修炼法门。
  《坐忘论》《天隐子》等著作,无论是倡导主静坐忘修炼,还是养气炼形得道,明面上看是在阐述坐忘修炼,养气炼形等修持实践的方法,实际上,司马承祯在论述这些方法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修炼者的心性问题。一个人想要获得修持真知乃至得道成仙,都得从心开始。因此,司马承祯的心性修炼学说,对后来宋代道教的内丹学及宋代理学家影响很大。
  当然,“这种明心性的真观,虽然注意到客观环境对人的主观认识有所影响,但在整个的认识过程中片面地夸大了心对境,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作用”⑤。
  对司马承祯的坐忘心性修炼学说,任继愈说: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其《坐忘论》所述坐忘之要,虽宗承庄子,而实际受天台宗止观学影响尤深。如'无所着'的收心之要,观析烦恼等,与天台止观颇相一致。司马承祯的得道成真说教虽属宗教唯心主义的信仰,但他对静坐中调心法则及深入进程阐述颇为详悉,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依据,作为古代气功学遗产,自有一定的价值。①

知识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他人尚未涉足或者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研究,解读司马承祯“薄于为吏”的原因,试图破解他对天台山情有独钟的密码,剖析司马承祯与唐王朝三代帝王的关系,探究司马承祯的道家哲学理论和养生学说的奥秘,重点考察以司马承祯为始祖的道教上清天台派(南岳天台派)的传承发展(学说延伸)以及“仙踪十友”在司马承祯的影响下与天台山的关系等等,并探索司马承祯对其他诗人的影响,探讨司马承祯在唐诗天台之路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