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司马承祯与唐睿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5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司马承祯与唐睿宗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6
页码: 79-84
摘要: 睿宗与他的姐妹一样,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已把道教置于佛教之上,并且不断深受道士的影响。他下令调查佛教寺院拥有的土地和水磨,并命令凡是非法取得的土地一律由国家没收①。唐睿宗李旦继续推进道教国教化的进程,“睿宗立,或言(叶法善)阴有助力”②,他称“元元皇帝朕之始祖”③,在短暂的统治时期,就修建了很多道观。司马承祎是司马承祯的兄长还是弟弟,史料有不同说法。唐无名氏撰的《唐故襄州长史司马府君墓志铭并序》称“司马承祐,司马仁最嗣子,潭州参军”④。是年10月,唐睿宗连给司马承祯三道敕命。闻始丰县人,毁坏坛场,砍伐松行,耕种及作坟墓,于此触犯,家口死亡,不敢居住,于是出卖。
关键词: 道士 人物研究 中国 唐代

内容

睿宗与他的姐妹一样,是虔诚的道教信徒,已把道教置于佛教之上,并且不断深受道士的影响。他下令调查佛教寺院拥有的土地和水磨,并命令凡是非法取得的土地一律由国家没收①。
  唐睿宗李旦继续推进道教国教化的进程,“睿宗立,或言(叶法善)阴有助力”②,他称“元元皇帝朕之始祖”③,在短暂的统治时期,就修建了很多道观。
  景云二年(711),即李旦再次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二年,三月动工兴建金仙观、 玉真观。四月兴建玄元皇帝庙,用于稳定李氏祖统观念。也就在这个时候,“夏景渐热”时,唐睿宗亲书《赐司马天师白云先生书》,令司马承祯的兄长司马承祎带着李旦敕书,前来天台山诏请司马承祯进京。唐睿宗修建玄元皇帝庙,与命司马承祎奉书召请司马承祯几乎同步。唐睿宗的《赐司马天师白云先生书》云:敬问天台山司马炼师:惟彼天台,凌于地轴,与四明而蔽曰,均入洞而藏云。珠阙玲珑,琪树璀璨,九芝含秀,八桂舒芳。赤城之域斯存,青溪之人攵处。司马炼师德超河上,道迈浮丘。高游碧落之廷,独步青元之境。朕初临宝位,久藉徽猷。虽尧帝披图,翘心啮缺;轩辕御历,缔想崆峒。缅惟彼怀,宁方此固。夏景渐热,妙履清和。思听真言,用祛蒙蔽。 朝饮夕伫,迹滞心飞。欲遣使者专迎,或遇炼师惊惧,故令兄往,愿与同来。披叙不遥,先此。无恙。故敕。二日。④依此书信,司马承祎来天台山当在“夏景渐热”初夏时节。书信先叙天台山的神奇,“珠阙玲珑,琪树璀璨,九芝含秀,八桂舒芳”;再述司马承祯德超河上公,道逾浮丘公,碧落高游,青元独步;次表心志,“思听真言,用祛蒙蔽”,心已飞到天台山;末尾介绍派司马承祎来请的原因“欲遣使者专迎,或遇炼师惊惧”,希望司马承祯与兄一起进京。
  司马承祎是司马承祯的兄长还是弟弟,史料有不同说法。《旧唐书》载“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承祎就天台山追之至京,引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之事”①, 知承祎为承祯兄长,清董诰所载《全唐文》之唐睿宗《赐司马天师白云先生书》 称承祎为“故令兄往,愿与同来元赵道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亦云“睿宗复命其兄承祎就之”。睿宗的《赐司马天师白云先生书》称承祎乃承祯“令兄”,应不会错。今人所见的《赐司马天师白云先生书》经董诰搜集载于《全唐文》,未知是否有错。《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说承祎乃承祯“其兄”,可能源于《赐司马天师白云先生书》。
  而宋陈田夫的《南岳总胜集》则称“明皇令弟承祎诏之,较正《道德经》, 深加礼待,呼为道兄”②。清李元度《南岳志》引《一统志》亦言“明皇遣其弟承祎招之”③。
  按,陈田夫,字耕叟,号苍野子,又称阆中道人,西川阆中(今四川阖中市) 人。生卒不详。高宗赵构绍兴年间(1131-1162)到南岳,居南岳衡山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来南岳达30余年,对南岳史事极为熟悉。他综合《南岳寻胜录》《南岳证胜录》《南岳胜概集》《南岳衡山记》四书,取长纠偏补缺,以半生心血纂成《南岳总胜集》三卷。上卷记五峰灵迹和洞天福地等,中卷叙寺观名胜和南岳珍奇,下卷述唐宋历代高僧和名人雅士以及佳作。后人评价该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居宋代以前南岳方志之首,也是我国古代方志的上乘之作。
  照理,陈田夫在编撰《南岳总胜集》时,不可能不看《旧唐书》,他怎么会把 “令兄”写作“令弟”,当另有所据。但是,笔者不知道他的所据是什么。
  唐无名氏撰的《唐故襄州长史司马府君墓志铭并序》称“司马承祐,司马仁最嗣子,潭州参军”④。按:嗣子,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一般为嫡长子;旧时称嫡长子为嗣子。据此,司马承祐乃司马仁最的嫡长子。
  又唐代林宝编的《元和姓纂》称“元祚再从子承祯……元祚四从子仁节,大理评事,生皓、曜。曜,曹州刺史综合这两条史料,司马承祎只能排行第三, 故为司马承祯“令弟唐林宝,济南人。官朝议郎,太常博士。《元和姓纂》成书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远早于《旧唐书》。今本《元和姓纂》十八卷乃永乐大典本。
  当然,陈田夫在编《南岳总胜集》时不可能见到那时尚埋在地下的《唐故襄州长史司马府君墓志铭并序》。本书姑从《旧唐书》称司马承祎为司马承祯“令兄”。
  《旧唐书》记载:引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须对曰:“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知见者,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 而增其智虑哉!”帝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睿宗叹息曰:“广成之言,即斯是也!”承祯固辞还山, 仍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帔而遣之,朝中词人赠诗者百余人。①司马承祯入宫,唐睿宗向司马承祯请教阴阳术数。司马承祯回答说: “道的主旨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唐睿宗又问:“如果是个人修行,无为是最高境界,那么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司马承祯答道:“治理国家与个人修行是一个道理,只要顺应世间万物的自然发展, 屏除私心杂念,国家便可趋于大治。”司马承祯回答的“无为之旨,理国之道”,非常符合李旦的想法。故唐睿宗大为赞赏,把司马承祯比喻为教育黄帝的广成子。
  从唐睿宗接下来的敕文来看,司马承祯大约在京住了几个月,也可能到过王屋山。后来,司马承祯坚持要返回天台山,唐睿宗赏赐丰厚。《大唐新语》云“工部侍郎李适之赋诗以赠焉。当时文士,无不属和。散骑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一首,为制序,名曰《白云记》,见传于代”①。
  对于司马承祯返回天台山前,京城官属赋诗人数,史料亦有不同说法。 《旧唐书》说“睿宗时,天台道士司马承祯被征至京师,及还,(李)适赠诗,序其高尚之致,其词甚美,当时朝廷之士,无不属和,凡三百余人,徐彦伯编而叙之, 谓之《白云记》,颇传于代”②。徐灵府说“中朝属词之士,赠诗百余人”③。
  《续仙传》则说“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二十余篇”④。《太平广记》称“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余篇”,《南部新书》说“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余篇”。
  上述史料,有两个信息,一指当时文士“无不属和”的人数,约在三百人左右,可见当时属和文士之多;次指编入《白云记》诗集的数量:有三十一首,三十余首,二十余首三种说法。此三种说法仅三十一首为确数,其余均为约数, 且三十一种亦可说成三十余种,故编入《白云记》诗集的数量当以三十一首确数为准。
  司马承祯返回天台山时,友人卢“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 何必在远?'承祯徐答曰:'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藏用有惭色”⑤。——此便是“终南捷径”成语的出处。
  卢藏用(664—713),字子潜,河北涿县人。出身北方士族,才华横溢,考中进士后,未得重用,写了一篇《芳草赋》,就跑到了终南山做了隐士。当皇帝去了洛阳,他又跑到嵩山隐居,人称“随驾隐士武则天授之左拾遗职务,后任吏部侍郎。
  是年10月,唐睿宗连给司马承祯三道敕命。其《复建桐柏观敕》:敕:台州始丰县界天台山,废桐柏宫观一所,自吴赤乌二年葛仙翁已来,至于国初,学道坛宇连接者十余所。闻始丰县人,毁坏坛场,砍伐松行,耕种及作坟墓,于此触犯,家口死亡,不敢居住,于是出卖。宜令州县准地数亩酬价,仍置一小观,还其旧额。更于当州取道土三五人,选择精进行业者,并听将侍者供养,仍令州县,与司马炼师相知于天台山中。辟封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长生之福庭,禁断采捕者。景云二年十月七日。①唐睿宗在敕中说,命令州县核准地亩数地价,建造一所桐柏宫“还其旧额”,招即名道士,要选择“精进行业者”,并命令当地官府以及司马承祯知晓, “辟封内四十里,为禽兽草木长生之幅庭,禁断采捕者这便是李旦兴建道观的一个事例。
  10月19日,在司马承祯将要返回天台山之前,唐睿宗降敕云:先生道风独峻,真气孤标。餐霞赤城之表,驭风紫霄之上。遁俗无闷,逢时有待。暂谒蓬莱之府,将还桐柏之岩。鸿宝少留,凤装难驻。闲居三月,方味广成之言;别途万里,空怀子陵之意。然行藏异迹,聚散恒理。今之别也,亦何恨哉。白云悠悠,杳若天际。去德方远,有劳夙心。 敬遣代怀,指不多及。故敕。十九日。②唐睿宗高度赞赏司马承祯的道风真气,“餐霞赤城,驭风紫霄”;“别途万里,空怀子陵之意”,略表不舍之意;又说自己闲居三个月,才体味到司马承祯的无为之治;感叹司马先生“白云悠悠,杳若天际”,千里迢迢,唯有“敬遣代怀司马承祯赠送精心制作的明镜给李旦。10月28日,李旦又敕云:炼师道实征明,德惟虚寂,凌姑射之遐轨,激具茨之绝风。自任炼药名山,祈真涧壑,攀地脯之红壁,坐天台之白云。广成以来,一人而已,足可发挥仙圃,黼藻玄关。海岳为之增辉,风霞由其动色。弟子缅怀河上, 侧伫岩幽。鹤驭方来,凤京爱降。对安期之舄,闻稷丘之琴。顺风访道, 谅在兹日。所进明镜,规制幽奇。隐至道之精,含太易之象。藏诸室匣, 铭佩良深。故敕。二十八日。③《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说“后复遣使迎至京师,亲授符箓,赏赐甚厚。每固辞请归”①。唐睿宗“复遣使迎至京师”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司马承祯返天台山时已是景云二年十月底。唐睿宗如果再次召请司马承祯,需在次年即先天元年八月之前,因为八月之后,睿宗只有颐养天年的份了,所有皇权均已归其子李隆基掌管,无法召请司马承祯进京。
  唐睿宗在敕中再次赞扬司马承祯“道实征明”,“炼药名山,祈真洞壑,攀地肺之红壁,坐天台之白云”,是教导黄帝的广成子之后“一人而已”,可以发挥仙圃,黼藻玄关,为海岳增辉,令风霞动色。弟子像缅怀河上公一样侧立在隐幽的岩壑中学道求真。并夸奖所进的明镜,“规制幽奇”,“隐至道之精, 含太易之象”。
  睿宗非常赏识司马承祯,《大唐新语》云“睿宗深加赏异。无何,苦辞归,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②。睿宗再三要留司马承祯,没有什么办法,司马承祯只得“苦辞归”,即苦苦要求返回天台山。睿宗见司马承祯执意要返回天台山,才赐予礼物,同意让司马承祯离开京城的。
  当年,李旦就听从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的建议,命李隆基监国,并将可能威胁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将政务全部交给李隆基处理, 自己仅掌握军务、死刑的处决权,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
  先天元年(712),唐睿宗下令拆毁那些未得官方认可的寺院。八月,李旦因彗星出现,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这些举动,不能不说是李旦真正体味了司马承祯的“无为之治”,深受其影响的结果。

附注

①[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28页。 ②《新唐书·叶法善传》,第4438页。 ③《全唐文·睿宗》第一十八卷,第89页。 ④唐睿宗《赐司马天师白云先生书》,《全唐文》第十九卷,第92页。 ①《旧唐书·司马承祯传》,第3487页。 ②(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道藏要籍选刊》第七册,第172页。 ③(清)李元度《南岳志》卷十四,岳麓书社,2013年,第462页。 ④周绍良、赵超编《唐代墓志汇编·唐故襄州长史司马府君墓志铭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53—754页。 ①《旧唐书·司马承祯传》,第3487页。 ①《大唐新语》卷十,第158页。 ②《旧唐书·李适传》,第3421页。 ③(唐)徐灵府《天台山记》,《全唐文♦唐文拾遗》卷五十,第254页。 ④李剑雄译注《列仙传全译续仙传全译》卷下,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1页。 ⑤同①。 ①《复建桐柏观敕》,《全唐文》卷十九,第93页。注;文后无“景云二年十月七日“字。 ②《唐睿宗敕三则》,《全唐文》第十九卷,第93页。 ③同②。 ①(元)赵道一《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五,《道藏要籍选刊》第六册,第150页。 ②《大唐新语》卷十,第158页。

知识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他人尚未涉足或者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研究,解读司马承祯“薄于为吏”的原因,试图破解他对天台山情有独钟的密码,剖析司马承祯与唐王朝三代帝王的关系,探究司马承祯的道家哲学理论和养生学说的奥秘,重点考察以司马承祯为始祖的道教上清天台派(南岳天台派)的传承发展(学说延伸)以及“仙踪十友”在司马承祯的影响下与天台山的关系等等,并探索司马承祯对其他诗人的影响,探讨司马承祯在唐诗天台之路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