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草丛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497
颗粒名称: 三、仙草丛生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4
页码: 46-49
摘要: 灵仙居住的窟宅必有仙药,一是仙人炼出的所谓仙丹妙药,二是天然生长的仙草。先秦古籍都有关于“不死之药”、“不老”的记载。诸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②《战国策·楚策》:“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③古代帝王总希望自己能够江山永固,富贵恒享,长生不死。因此,古代帝王梦寐以求都想获得仙山上的仙草仙药。一代枭雄秦始皇,亦对海外仙山心驰神往,派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且同情百姓,故在沿海一带颇有名望。相传秦始皇东巡成山头时,病很重,御医无法医治,张榜求医。徐福揭下皇榜为秦始皇诊治。秦始皇吃了徐福的药恢复健康,于是派遣徐福出海采仙药。
关键词: 道士 人物研究 中国 唐代

内容

灵仙居住的窟宅必有仙药,一是仙人炼出的所谓仙丹妙药,二是天然生长的仙草。先秦古籍都有关于“不死之药”、“不老”的记载。诸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②《战国策·楚策》:“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③古代帝王总希望自己能够江山永固,富贵恒享,长生不死。因此,古代帝王梦寐以求都想获得仙山上的仙草仙药。一代枭雄秦始皇,亦对海外仙山心驰神往,派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是鬼谷子关门弟子。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且同情百姓,故在沿海一带颇有名望。相传秦始皇东巡成山头时,病很重,御医无法医治,张榜求医。徐福揭下皇榜为秦始皇诊治。秦始皇吃了徐福的药恢复健康,于是派遣徐福出海采仙药。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①数年无果。后再派徐福率童男女3000人,装载五谷种子、技艺百工下海,寻找不老药。
  据说,徐福后来找到天台山,因为天台山有不死之乡,是海外仙山,王乔就凭天台山浮丘公赐给的灵药飞升的,所以徐福入天台山寻找“长生不老''药。最终,徐福找到了天台乌药,率三千童男女东渡日本。徐福把天台乌药作为“长生不老药”带到了日本。据史料记载,秦代乌药已移植日本纪伊半岛,并在熊野徐福墓旁栽种。日本新宫市等地仍保留着徐福公园和徐福墓。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天台乌药产于中国,高大茂盛,是徐福带到日本的。日本把乌药当成“长生不老药”,这可能是徐福东渡到日本之后,把天台山的乌药叫作“长生不老药”而产生的。
  今日本和歌县新宫市徐福公园徐福塑像旁有座不老之池,池边种有七株天台乌药。壹岐一郎《徐福集团东渡与古代日本》、郑一民《东瀛圣迹考——徐福千童百工在日本》等均认为是徐福把天台乌药带到日本的。天台乌药在日本被誉为“长生不老药天台山到处有仙药,据《嘉定赤城志》记载,进贡朝廷的药就有黄精、白术、乌药等。就乌药而言,全国各地出产的乌药,《本草纲目》认为药效不如天台山出产的“台乌”,还有琪树(乌饭)、石斛、天台云雾茶等。
  除了徐福带乌药到日本的天台山仙药故事,东汉时期,天台山又有采药遇仙的神奇故事发生。
  汉永平五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却遇到二位仙女,演绎了一场人神和合的恋爱故事。后经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进一步描绘,形象更臻完美。陶渊明《搜神后记》、吴均《续齐谐记》所载内容与刘义庆《幽明录》大同小异。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所谓“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情景的典型概括。
  此故事《太平广记》《大唐新语》中亦有记载。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一444)的《幽明录》亦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
  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
  其家筒瓦屋,南壁及东壁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姐,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
  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
  既出,亲日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①刘阮遇仙的地方就是浙江天台城西北二十余里的上宝相村西北桃源坑。桃源坑,文人又称之为惆怅溪,在白鹤镇山头严汇入三茅溪前一段,也叫桐溪。仙人洞就在桃源坑上游阳坑西边,有一高一矮两个石洞。两洞非常隐蔽,洞上草木茂盛,洞口藤蔓倒挂,杂树生花,人不到跟前发现不了。两洞一东一南,大小相类,均似一张大床,能躺二三人。据称大洞为刘阮与仙女共居处,小洞是众多侍女居住的地方。
  刘阮入桃源遇仙故事,描绘的是人仙恋爱,家庭和合。二位仙女主动追求男子,实现灵与肉的结合,表现的是现实里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幸福愿望的达成。刘阮入桃源遇仙故事,充分展示出天台山的美妙神奇,它向世人证实了天台山上果然有仙草仙药、仙女仙人。这对后世来山寻仙问道者颇具吸引力,也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等影响深远。

知识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他人尚未涉足或者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研究,解读司马承祯“薄于为吏”的原因,试图破解他对天台山情有独钟的密码,剖析司马承祯与唐王朝三代帝王的关系,探究司马承祯的道家哲学理论和养生学说的奥秘,重点考察以司马承祯为始祖的道教上清天台派(南岳天台派)的传承发展(学说延伸)以及“仙踪十友”在司马承祯的影响下与天台山的关系等等,并探索司马承祯对其他诗人的影响,探讨司马承祯在唐诗天台之路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