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修真炼药的灵仙窟宅使司马承祯留恋不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4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修真炼药的灵仙窟宅使司马承祯留恋不返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16
页码: 38-53
摘要: 孙绰云“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天台山是一座仙山,灵山、神奇的山,首先因山水神秀而著称。山清水秀,群峰积翠,重峦叠嶂,悬梁飞瀑,喷珠溅玉,美不胜收。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天台山是仙山,因有黄帝、右弼真人王子晋、九天仆射伯夷叔齐、茅盈学道等在天台山的传说。天台山是灵山,因有五百罗汉曾在石桥方广显应,西域高僧昙猷赤城山修炼,智者大师与定光法师灵鹫山法席同听佛祖说法的传闻。被誉为中兴台宗的明释传灯在《天台山方外志冲数列了天台山的十大胜概,写出天台山之高、之峻、之幽、之美、之富。“桐柏有二十五人弟子,八人学佛”②。
关键词: 道士 人物研究 中国 唐代

内容

孙绰云“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天台山是一座仙山,灵山、神奇的山,首先因山水神秀而著称。山清水秀,群峰积翠,重峦叠嶂,悬梁飞瀑,喷珠溅玉,美不胜收。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天台山是仙山,因有黄帝、右弼真人王子晋、九天仆射伯夷叔齐、茅盈学道等在天台山的传说。
  天台山是灵山,因有五百罗汉曾在石桥方广显应,西域高僧昙猷赤城山修炼,智者大师与定光法师灵鹫山法席同听佛祖说法的传闻。
  一、灵仙窟宅天台山乃神仙窟宅,窟宅周边必有仙草仙人,灵山上定有菩萨弥陀。晋葛洪(284-364)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凡诸小山不堪作神丹金液,皆有木石之精,千岁老魅能坏人药。唯嵩镇、少室、缙云、罗浮、大小台,此诸山正神居处,助人为福,可以修真炼药者矣。''①正神居住可以修真炼药的大小台,就是浙江天台山。徐灵府引栖山陶弘景《登真隐诀》云:大小台处五县中央(原注:即余姚、临海、唐兴、句章、剡县也)。大小台乃桐柏山,六里乃至二石桥,先得小者。复行百余里,更得大者,在最高处采药人,仿佛见之,石屏虹梁,与画相似。又见玉堂金阚,望桥边有莲花状,大如车轮,其花恍惚不可熟见。大小台者,以石桥之大小为名。②又唐崔尚云:天台也,桐柏也,代谓之天台,真谓之桐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契乎玄道无不在。夫如是,亦奚必是桐柏耶,非桐柏耶?因斯而谈,则无是是,无非非矣。而稽古者言之,桐柏山高万人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号曰金庭宫,即中右弼王乔子晋之所处也。是之谓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故立观,有初强名桐柏焉耳。③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云:天台山,在县北三里。自神迹石起。按陶宏景《真诰》:“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十道志》谓之“顶对三辰,或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一曰大小台,以石桥大小得名。亦号桐柏栖山。”《登真隐诀》云:“大小台处五县中央。''五县谓余姚、句章、临海、天台、剡县。顾野王《舆地志》云:“天台山,一名桐柏。众岳之最秀者也。”徐灵府记云:“天台山,与桐柏接而少异。”神邕《山图》又采浮屠氏说以为“阎浮震旦国极东处,或又号灵越”。孙绰赋所谓“托灵越以正基”是也。……《魏夫人传》云:“天台山,下有祠堂,方三里,乃司命君府。其东南二门,有日月三辰之精,光烛洞天。”《抱朴子·内篇》云:“诸山不可炼金丹,以其皆有木石之精,惟太华、少室、缙云、罗浮、大小台正神主之,可以修炼。”①天台山或称台越、或称灵越,或称大小台,与罗浮等名山一样乃助人为福,修真炼药的真神所居的地方。孙绰把四明、天台与方丈、蓬莱并称,认为都是“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②。
  被誉为中兴台宗的明释传灯在《天台山方外志冲数列了天台山的十大胜概,写出天台山之高、之峻、之幽、之美、之富。
  二、仙人纷降既然天台山是神仙窟宅,必有仙人居住。道书有黄帝在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太清真人彭宗治赤城,桐柏真人王子晋司侍帝晨、领五岳,九天仆射伯夷叔齐治桐柏,控鹤仙人驾鹤游天台,茅盈学道天台山等说法,还有引领王子晋驾鹤飞升的浮丘公,向葛玄传授道经的徐来勒,被茅山宗尊为始祖的魏夫人曾在赤城山修炼等记载。
  在天台山道教诸神中,影响最广、名气最大的当属王子晋。他既是天台山道教的桐柏真人领五岳,又是佛教天台宗的护法伽蓝;天台宗传入日本之后,他又成为日本天台宗总本山——比睿山山神和日本“天台神道''的护法神。司马承祯对桐柏真人王乔信仰在承继师公陶弘景道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司马承祯在天台山隐居修道期间,曾撰有《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序》一卷。其序言云:其初率后仙,亦不足疑怪也。是以京陵之墓,经古启而剑飞,缑氏之祠,迄今立而神在。升化之事,事理昭然也。承祯,早处嵩岳,慕山林之抗迹。每谒庙堂,钦影响余灵,虚心以对风景,怀七日之如昨,瞻云天而悠思,仰三清之又玄。①序言介绍王乔在嵩山修道,后经天台浮丘公接引,于缑山驾鹤飞升。缑山有王乔庙。司马承祯学道嵩山,常常去缑山王乔庙拜谒,“影响余灵”,浮想起王乔驾鹤飞升的情景,“瞻云天而悠思,仰三清之又玄司马承祯详细描述:复以玉晨策命,当侍弼之荣秩。金庭宰职,赴桐柏之名山。五岳是司,群神所奉。八洞交会,诸仙游集。周紫阳受素奏之符,夏明晨禀黄水之法。密契者,传秘诀于同道。归诚者,告幽遁之殊庭。灵墟信奇,丹水济成神之域。福地旌异,黄云露不死之乡。林宇岩房,存诸柄憩。石梁峰阙,纪其登游。所以负岌幽寻,为室静处。希夷尚视听罕通。乃观仙传,追伊洛之发边。复披《真诰》,慕华阳之降形。轻运丹青,敬载图象。敢为赞述,庶表诚心。方以焚香启骯,窥天洞于素牒。听气内思,奉光仪于绛府。自以在世,迄于升真。凡有一十一图,纂成一卷。②飞升的王乔,被授予侍帝晨、领五岳司、右弼桐柏真人称号,赴桐柏山洞府金庭宫任职。因此,桐柏山成为仙人汇集,密传授道诀的圣地。司马承祯序言说得很明白,绘制这卷《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乃“复披《真诰》,慕华阳之降形。轻运丹青,敬载图象。敢为赞述,庶表诚心'',既叙述了绘制图赞的缘起,又表达对王乔的崇敬。
  对王乔的信仰,虽从古代典籍《逸周书》《文选》中有所了解,但司马承祯创作《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的冲动来源于陶弘景的《真诰》。《真诰》有关王乔的记载有十余处,细列如下:(1)“越桐柏之金庭,吴句曲之金陵,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也”①。
  (2)“桐柏山高万八千丈,周回八百余里,四面视之如一。在会稽东海际,一头亚在海中。金庭有不死之乡,在桐柏之中。方圆四十里,上有黄云覆之。树则苏呀琳碧,泉则石髓金精;其山尽五色金也。经丹水而南行,有洞交会,从中过,行三十余里则得''②。
  (3)“岳夫人与弟子言书识如左……桐柏真人右弼王领五岳司侍帝晨王子乔。……右二十三真人坐西起南向东行”③。
  (4)“又有一人年甚少,整顿非常,建芙蓉冠,著朱衣,以白珠缀衣缝,带剑,都未曾见。此人来,多论金庭山中事,与众真共言、又有不可得解者。揖敬紫薇、紫清、南真三女真、余人共言平耳。云是桐柏真人王子乔也。都不与某语”④。
  (5)“六月二十九日夜,桐柏真人同来降,复谕授,令某书曰:;‘八朗四级,灵峰辽遐。……如其心并愆浪,目击色袂,动与罔罟共启,静与争竞之分者,此乃适仙路邈,求生日阔也。子其填之。'某书毕,取视,乃以见与”⑤。
  (6)“王子晋文周灵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晋,太子也,是为王子乔。灵王第三女,名观香,字众爱,是宋姬子,与子乔为别生妹。受子乔飞解脱网之道,得去入缑氏山中。后具与子乔入陆浑。积三十九年,观香道成,受书为紫清宫内传妃、领东宫中侯真夫人(注:此即中侯王夫人也)。子乔弟兄七人得道(五男二女)。其眉寿是观香之同生兄、亦得道”⑥。
  (7)“写我金庭馆,解驾三秀畿。夜芝披华峰,咀嚼充长饥。高唱无逍遥,各兴有待歌。空同酬灵音,无待将如何。右桐柏山真人歌”⑦。
  (8)“有道者皆当深研灵奥,栖心事外。但思味勤笃,糟粕余物,亦足自了耳。右桐柏真人言”⑧。(9)“明晨侍郎夏馥,字子治,陈留人也。少好道,服术饵和云母。后入吴山,从赤须先生,受炼魂法。又遇桐柏真人、授之以黄水云浆法,得道。今在洞中”①。
  (10)“桐柏有二十五人弟子,八人学佛”②。
  (11)“王子乔墓在京陵。战国时,复有发其墓者、唯见一剑在室。人适欲取视、忽飞入天中也''③。
  陶弘景的《真诰》称王乔为“桐柏真人右弼王,领五岳司,侍帝晨”,首次确立了王乔在道教中的地位和职权以及与天台桐柏山的关系。
  司马承祯的《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以陶弘景的《真诰》为基础,整理了王子晋的十一件事,共十一幅图,有图有赞,图文并茂,把王子晋与桐柏山具体形象化地紧紧相连。所载桐柏真人王乔行道分十一个场景,每个场景之事各有所本。前六幅乃借鉴古代典籍而绘制,第一幅,王子晋谏周灵王典故出自《国语·周语下》。第二幅,王子晋、师旷问答典故出自《逸周书》。第三、四、五、六幅均出自《列仙传》中王子乔传。第七到第十一幅,司马承祯则以王子晋为桐柏真人身份绘制的画像,以王乔治桐柏山,司五岳侍帝晨时,众仙会聚时的场景,突出天台桐柏山灵仙之福庭。
  如果说,陶弘景在《真诰》中确立了王乔在道教中的地位、职权以及与天台桐柏山的关系。那么,司马承祯绘制《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凭借擅长的书画艺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变平板的文字为生动逼真的视觉艺术形象,给后世修道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序》云:桐柏真人王君,即周灵王之太子,子晋也。……缑氏之祠,迄今立而神在。化升之致,事理昭然。
  承祯早处嵩岳,慕山林之抗迹。每谒堂庙,钦影响之余灵。对风景而虚心,怀七日之如昨,瞻云天而悠思,仰三清之又玄。
  复以玉晨策命,当侍弼之荣秩。金庭宰职,赴桐柏之名山。五岳是司,群神所奉。八洞交会,诸仙游集。周紫阳受素奏之符,夏明晨禀黄水之法。密契者,传秘诀于同道。归诚者,告幽遁之殊庭。灵墟信奇,丹水济成神之域。福地旌异,黄云霭不死之乡。林宇岩房,存诸柄憩。羌梁峰阙,纪其登游。所以负岌幽寻,为室静处。希夷尚阕,视听罕通。乃观仙传,追伊洛之发边。复披《真诰》,慕华阳之降形。轻运丹青,敬载图象。敢为赞述,庶表诚心。方以焚香启甑,窥天洞于素牒。听气内思,奉光仪于绛府。自以在世,迄于升真。凡有一十一图,纂成一卷①。
  司马承祯赞中提到桐柏名山,金庭洞天,石梁峰阙,灵墟福地黄云霭不死之乡,表明纂写图赞的缘由,“轻运丹青,敬载图象。敢为赞述,庶表诚心”,“庶表诚心”四字足以表达司马承祯对桐柏真人王子晋敬仰尊崇。
  其记述第八事云:王君于金阙拜受策命。号曰侍帝晨,领五岳,司右弼王。桐柏真人既承圣旨,将赴洞宫。羽节导前,霓旌从后。龙舆降翥,鹤辔回翔。神仙侍卫,笙墩奏乐。下太清而乘云,指洞霄而稳驾。谅道气之灵景,真仪之盛观也。②画的是王君乘云车羽盖,仙灵侍从,旌节导引。龙鹤飞翔,从天而降,欲赴桐柏山洞宫事。赞曰:“班锡所禀,羽仪咸备。云景浮轩,龙鹤骋辔。节导从,云仙会萃。自天乘阶,瞻山赴位。”第九事云:天台山,一名桐柏栖山。山有洞府,号曰金庭官。精晖伏晨,光照洞域。琼台玉室,莹朗轩庭。泉则石髓金精,树则苏牙琳碧。信谓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也。王君处焉,以理幽显,侍弼帝晨。有时朝奉,领司诸岳。群神于兹受事矣。
  图画桐柏山,作金庭洞官。王君坐在官中,众仙侍卫。并五岳君各领佐命,等百神来拜谒。赞曰:山有玉洞,官曰金庭。九天通象,三晨伏精。
  侍帝斯任,弼王所贞。领司五岳,统御百灵。①其第九事叙述的是王子晋从天宫受命返回天台桐柏山洞,端庄凝坐,等候众仙拜谒。画的是桐柏山金庭洞宫图,王子晋坐在宫中,众仙侍卫,并五岳君各领佐命,等百神来拜谒,“领司五岳,统御百灵”。
  第十事介绍的是紫阳真人周季山,昔年进入桐柏山见真人王君,王子晋授周季山《素奏丹符》,以及明晨侍郎夏馥来到桐柏山,遇见桐柏真人王子晋。王子晋授夏馥“黄水云浆''之法的情景。
  画的是“真人周季山作道士服于桐柏山,见真人王君。王君以左手执《素奏丹符》,欲付周君,周君长跪而受之。作夏馥着古人衣,遇见王君。王君把一卷书欲付馥,馥长跪,举两手受之。其周、夏二人,皆作山人装束。各作一笈,解在其人边石上,著跪于王君。王君作真人衣服,并有三五个仙人侍在左右”。赞曰:“周君访道,丹符见授。夏氏求仙,黄水之究。炼形奇术,非师不就。幽感爰通,冥期可候。”②司马承祯首次以图说形式,把太子王乔司管辖桐柏金庭洞天之事形象化、具体化。司马承祯之后,天台桐柏山名闻遐迩。
  五代天台山道士王松年的《仙苑编珠》引“《仙经》云:仙位为侍帝晨,领五岳,司桐柏真人,治天台金庭洞”③。徐灵府的《天台山记》亦有相类似的记载。
  元道士赵道一编写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载:王君名晋,字子乔,亦名乔,字子晋。周灵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晋太子也。生而神异,幼而好道,虽燕居宫掖,往往不食,端默之际,累有神仙降之,虽左右之人弗知也。常好吹笙作鸾凤之音,声贯行云,响满宫掖,白鹭朱凤延颈鼓翼,集而听之,奇禽异鸟率舞庭砌,以为常也。
  一日,天台山浮丘公降道要,使修石精金光燕景录神之法。是时,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太子晋累谏不听,以其忤旨,遂退其别宫戒斋思道。浮丘公密降其室,赐以灵药,接以登高山。
  后数年,友人林良遇子晋于缑山之上,谓良曰:“七月七曰,我当升天,可与故人会别也。''至是,良与故人群官登山,见子晋弃所乘马于涧下饮龊如初。子晋乘白鹤挥手谢时人,升天而去。远近观之,咸曰:“王子登仙。”遂言曰:“王即吾姓也。”因以为王氏。是时,群官拜别,回拜,所乘马焉,亦飞空而去,今有拜马涧在焉。
  子晋升天为右弼,主领五岳,司侍帝晨,号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①该文是王子晋故事的集大成者,将历史与传说有机结合,将传统与地望自然融合,且明确说明浮丘公是天台山神仙。史籍关于浮丘公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是黄帝时的炼丹师。
  天台山不单有浮丘公引王子晋驾鹤飞升,相传葛玄在天台山学道的第二年,即光和二年(179),太上老君敕侍经仙郎徐来勒等三真人下降,授葛仙公《正一劝戒法轮妙经》《灵宝经》等36卷仙经。
  可以说,桐柏真人王乔主桐柏、司五岳、侍帝晨是吸引司马承祯来天台久住天台的重要原因。
  三、仙草丛生灵仙居住的窟宅必有仙药,一是仙人炼出的所谓仙丹妙药,二是天然生长的仙草。先秦古籍都有关于“不死之药”、“不老”的记载。诸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②《战国策·楚策》:“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③古代帝王总希望自己能够江山永固,富贵恒享,长生不死。因此,古代帝王梦寐以求都想获得仙山上的仙草仙药。一代枭雄秦始皇,亦对海外仙山心驰神往,派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是鬼谷子关门弟子。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且同情百姓,故在沿海一带颇有名望。相传秦始皇东巡成山头时,病很重,御医无法医治,张榜求医。徐福揭下皇榜为秦始皇诊治。秦始皇吃了徐福的药恢复健康,于是派遣徐福出海采仙药。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①数年无果。后再派徐福率童男女3000人,装载五谷种子、技艺百工下海,寻找不老药。
  据说,徐福后来找到天台山,因为天台山有不死之乡,是海外仙山,王乔就凭天台山浮丘公赐给的灵药飞升的,所以徐福入天台山寻找“长生不老''药。最终,徐福找到了天台乌药,率三千童男女东渡日本。徐福把天台乌药作为“长生不老药”带到了日本。据史料记载,秦代乌药已移植日本纪伊半岛,并在熊野徐福墓旁栽种。日本新宫市等地仍保留着徐福公园和徐福墓。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天台乌药产于中国,高大茂盛,是徐福带到日本的。日本把乌药当成“长生不老药”,这可能是徐福东渡到日本之后,把天台山的乌药叫作“长生不老药”而产生的。
  今日本和歌县新宫市徐福公园徐福塑像旁有座不老之池,池边种有七株天台乌药。壹岐一郎《徐福集团东渡与古代日本》、郑一民《东瀛圣迹考——徐福千童百工在日本》等均认为是徐福把天台乌药带到日本的。天台乌药在日本被誉为“长生不老药天台山到处有仙药,据《嘉定赤城志》记载,进贡朝廷的药就有黄精、白术、乌药等。就乌药而言,全国各地出产的乌药,《本草纲目》认为药效不如天台山出产的“台乌”,还有琪树(乌饭)、石斛、天台云雾茶等。
  除了徐福带乌药到日本的天台山仙药故事,东汉时期,天台山又有采药遇仙的神奇故事发生。
  汉永平五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却遇到二位仙女,演绎了一场人神和合的恋爱故事。后经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进一步描绘,形象更臻完美。陶渊明《搜神后记》、吴均《续齐谐记》所载内容与刘义庆《幽明录》大同小异。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所谓“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情景的典型概括。
  此故事《太平广记》《大唐新语》中亦有记载。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一444)的《幽明录》亦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
  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
  其家筒瓦屋,南壁及东壁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姐,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
  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
  既出,亲日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①刘阮遇仙的地方就是浙江天台城西北二十余里的上宝相村西北桃源坑。桃源坑,文人又称之为惆怅溪,在白鹤镇山头严汇入三茅溪前一段,也叫桐溪。仙人洞就在桃源坑上游阳坑西边,有一高一矮两个石洞。两洞非常隐蔽,洞上草木茂盛,洞口藤蔓倒挂,杂树生花,人不到跟前发现不了。两洞一东一南,大小相类,均似一张大床,能躺二三人。据称大洞为刘阮与仙女共居处,小洞是众多侍女居住的地方。
  刘阮入桃源遇仙故事,描绘的是人仙恋爱,家庭和合。二位仙女主动追求男子,实现灵与肉的结合,表现的是现实里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幸福愿望的达成。刘阮入桃源遇仙故事,充分展示出天台山的美妙神奇,它向世人证实了天台山上果然有仙草仙药、仙女仙人。这对后世来山寻仙问道者颇具吸引力,也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等影响深远。
  四、风水宝地不说天台山名来及之神奇,就地理风水学来说,天台山的确是风水宝地。
  笔者所说的风水宝地并非风水学上的含义,因为我不懂堪舆风水知识。笔者指天台山具有强大的气场,道士选择在山洞里修炼,亦有能量集聚的意味,便于服气,用现代观念来说就是能量场。天台山乃灵仙之窟宅,上文已叙述,兹不重复。
  去年,笔者接触了一个来自国外来天台山旅游团队,为他们讲和合文化。他们畅谈游琼台仙谷爬岭的感受,异口同声地谈到天台山有巨大的能量。当然,这是今天而非唐代。说天台山是风水宝地,有如下理由。
  (一)天台山历来是皇家祭祀之地天台山为越国的祭天之台,即祭天坛。古时候天子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诸侯国亦模仿天子而祭祀境内之名山大川。《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乃行第一术,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祭陵山于会稽,祀水泽于江州。事鬼神一年,国不被灾。越王曰:'善哉!大夫之术①”所谓“第一术”,即大夫越国文种回答越王怎么样才能报仇成功时提出的“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天台山位于会稽东南,正是越国的天坛方位,天台山为越王勾践伐吴前的祭天之所。
  《天台山方外志》云:“咸通中,洞天宫有禹钟,高二尺,重百余斤,形如铎,上有三十六敌,有文隐起。相传夏禹所铸,或云越王乐器。''这么大这么重的禹钟,可能是越王当时祭天的乐器。
  徐灵府《天台山记》云:“赤城山,山高三百丈,周回七里,即天台南门也。古今即是于国家醮祭之所。”又曰:三井……邑中有水旱,令长每虔记情诚,祈于晴雨,无不响应,亦是国家投龙璧醮祭祈福之所。高宗永淳二年投龙于此。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诏令太常卿修礼仪使韦绪皆金龙白璧投于井。宝历元年,主上遣中使王士岌、道门威仪赵常盈、太清宫大德阮幽闲、翰林待诏禄通玄五月十三日到山,于天台观设醮,许往三井投龙璧也。①韦缗乃唐玄宗朝的礼仪大使,开元二十三年曾奉命与玉真公主一起赴王屋山司马承祯据说举行金箓斋。徐灵府言之凿凿,有时有人有地,唐高宗、玄宗断非为一邑之水旱而来天台山举行醮祭的,肯定是“国家醮祭可见,天台山自古就是“国家醮祭之所对此,齐召南的《天台山方外志要》亦有记载:井在山阿。唐时尝遣使投金龙白璧。……咸平中,醮祭投金龙。②刘禹锡有《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炼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毕却赴京》诗可以为证。诗云:银铛谒者引蜕旌,霞帔仙官到赤城。
  白鹤迎来天乐动,金龙掷下海神惊。
  元君伏奏归中禁,武帝亲斋礼上清。
  何事夷门请诗送,梁王文字上声名。③刘禹锡诗写的就是徐灵府所说的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天台投龙之事。
  (二)天台山为王羲之、智者大师提供能量王羲之在天台山学书成功,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成功创立佛教天台宗,均可证明,天台山具有巨大的能量,只有吸收到天台山巨大的能量,才能有所作为。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行书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书法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艺术境界,除了他自身因素外,与佛国仙山天台山这方沃土以及隐居天台山的白云先生教诲分不开。
  王羲之原先跟随卫夫人学书,后感觉长进不快,就想另找高明,便来天台山拜高道许元度学书。元度,字紫真、紫道,不知何许人,只知道他餐霞饮露,终日以白云为伍,号白云先生。王羲之师从许元度学书,在华顶黄经洞练书数年,终于得到真功,《兰亭序》使王羲之成为书圣,名扬天下。
  王羲之有一篇书法理论《记白云先生书诀》,文云: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①《晋书·王羲之传》曰:“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唐张怀璀《书断》引羊欣的《笔阵图》的说法,认为“天台丈人''就是白云先生。
  陈、隋之际,高僧智颜入天台山创立了法华宗,因宗《法华经》而名,因在天台山,故亦名天台宗。智者大使在天台建有12道场,使佛教大播,影响深远。
  智颜(538—597),颍川人,字德安,俗姓陈,号智者大师。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年七岁,喜往伽蓝。18岁依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陈太建七年(575),秋九月初,智者入天台,历游天台山水,居住天台山12年,建寺院12所,创立了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深得陈、隋二代帝王的尊崇。杨广尊智顗为“智者,,,智者尊杨广为教观“总持,,。
  智者在天台山创教成功之后,即返回湖北荆州,在当阳县玉泉山创建玉泉寺。在外传教、建寺12年后,智者大师重回天台山,修葺破损的寺庙。隋开皇十七年(597),杨广遣使请出山,行至石城入寂。终年60岁。有《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另《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观经疏》为“天台五小部”。这些都成为天台宗的主要典籍。
  智者圆寂后,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承智颜遗愿建立天台寺,隋大业元年(605)改名国清寺。国清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佛教天台宗的真正确立。
  那么,智颜为什么会选择天台山作为创宗立派的基地?何以能够在天台山成功创立佛教中国化第一个宗派?从宗教实践来看,天台山这块风水宝地为智者大师提供了创造的能量,使他从天台山三教共生的文化背景中,汲取精华,以南北融合、中外贯通、儒道释和合的兼容精神,成功创建了佛教天台宗“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完整的理论体系,创立了天台宗。
  (三)天台山让司马承祯感受能量和灵气天台山的能量,尤其是天台山的灵气,司马承祯有切身体验。司马承祯在《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序》第九图曾有精到的描述;天台山,一名桐柏栖山。山有洞府,号曰金庭官。精晖伏晨,光照洞域。琼台玉室,莹朗轩庭。泉则石髓金精,树则苏牙琳碧。信谓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也。①司马承祯描绘的桐柏仙山“泉则石髓金精”、“树则苏牙琳碧'',一派仙山风光,乃“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他在《素琴传》赞美素琴说“清素者,以山名桐柏,而桐树生焉;地号灵墟,而灵气出焉。故有将遽长佳树,则成雅器''。他制作素琴的桐树乃天台山灵气孕育而成,可以“相与为冥寂之友''②。
  所以,司马承祯在天台山常有黄云覆之的不死之乡灵墟建立了思真堂,兼号黄云堂,并有玄神坛。司马承祯颂灵墟云:“堂号黄云,以聚真气。坛名玄神,仰窥清景。''①

附注

①《天台山记》,《全唐文·唐文拾遗》卷五十,第254页。 ②同①。 ③《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全唐文》卷三百四,第1365—1366页。 ①(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山水门》卷二十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315页。 ②《文选》卷十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163页。 ①(唐)司马承祯《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序》,清董诰编《全唐文》第九百二十四卷,第4271—4272页。 ②同①。 ①注,右弼王王真人㖟,令密示许侯,此即桐柏侍帝晨所说言吴越之境,唯此两金最为福地也,《真诰》卷十一,第194页。 ②《真诰》卷十四,第262页。 ③《真诰》卷一,第4页。 ④《真诰》卷一,第16—17页。 ⑤《真诰》卷二,第26页。按,卷二有同样记载,但文字略有差异,三女真紫薇、紫清、南真,成“紫微、上真、九华妃”三女真;“云是桐柏真人王子乔"成"意疑是桐柏真人王子乔⑥《真诰》卷三,第44—45页。 ⑦《真诰》卷三,第45页。 ⑧《真诰》卷七,第111页。 ①《真诰》卷十二,第219页。 ②《真诰》卷十四,第251页。 ③《真诰》卷十四,第261页。 ①《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序》,《全唐文》第九百二十四卷,第4271-4272页。 ②同①。 ①《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序》,《全唐文》第九百二十四卷,第4272页。 ②同①。 ③(五代)王松年《仙苑编珠》卷中,《道藏要籍选刊》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87页。 ①(元)赵道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道藏要籍选刊》第六册,第22页。 ②(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十一,中华书局,2014年,第291页。 ③缪文远等译注《战国策·楚策四》卷十一,中华书局,2015年,第468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华书局,2000年,第176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晓晴辑注《幽明录》卷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①张绝译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五,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240页。 ①《天台山记》,《全唐文·唐文拾遗》卷五十,第254页。 ②天台县档案局编校《重订天台山方外志要》卷二《水》,中国档案出版社,2011年。 ③《全唐诗·刘禹锡》卷三百六十,第4068页。 ①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3页。 ①《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序》,《全唐文》第九百二十四卷,第4272页。 ②同①。 ①《天台山记》,《全唐文·唐文拾遗》卷五十,第254页。

知识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他人尚未涉足或者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研究,解读司马承祯“薄于为吏”的原因,试图破解他对天台山情有独钟的密码,剖析司马承祯与唐王朝三代帝王的关系,探究司马承祯的道家哲学理论和养生学说的奥秘,重点考察以司马承祯为始祖的道教上清天台派(南岳天台派)的传承发展(学说延伸)以及“仙踪十友”在司马承祯的影响下与天台山的关系等等,并探索司马承祯对其他诗人的影响,探讨司马承祯在唐诗天台之路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