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李善注解《文选》与文选》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493
颗粒名称: 二、唐李善注解《文选》与文选》学”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2
页码: 37-38
摘要: “《文选》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人刘肃编撰的《大唐新语》一书。“江淮间为《文选》学者,其自江都曹宪。贞观初,扬州长史李袭誉荐之,征为弘文馆学士。宪以年老不起,遣使就拜朝散大夫,赐帛三百匹。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文选音义》十卷,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都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①。曹宪是隋唐之际重要的《文选》学家。大业年间,曾受炀帝令与诸学者编撰《桂苑珠丛》100卷,时人称其赅博。他和他的弟子李善等人共同把《文选》学推向了高峰。李善进献《文选注》时,司马承祯已经12岁。深受《游天台山赋》的影响,便是司马承祯天台山长期居住天台山,不愿意离开的首要原因。
关键词: 道士 人物研究 中国 唐代

内容

“《文选》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人刘肃编撰的《大唐新语》一书。“江淮间为《文选》学者,其自江都曹宪。贞观初,扬州长史李袭誉荐之,征为弘文馆学士。宪以年老不起,遣使就拜朝散大夫,赐帛三百匹。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文选音义》十卷,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都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①。
  曹宪是隋唐之际重要的《文选》学家。曹宪(约541—645),南朝及隋唐著名学者。江都人,隋朝时任秘书学士,每聚徒讲学,受业诸生数百人。大业年间,曾受炀帝令与诸学者编撰《桂苑珠丛》100卷,时人称其赅博。唐贞观初年,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因年老不赴,曹宪便在家乡扬州专心教书育人,教授弟子至数百之众。他开辟了文选研究的新途径,影响巨大。他和他的弟子李善等人共同把《文选》学推向了高峰。著有《文选音义》。
  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作用最大的就是李善。李善(630-689),鄂州江夏(今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人,《文选》学的奠基人。李善比司马承祯年长17岁,颇有雅行,学贯古今,人称“书麓”。起自秘书郎,曾任泾城县令,拜崇贤馆直学士,行潞王府参军,兼沛王侍读,教导皇子李贤。李善因与周国公贺兰敏之交好,被流放姚州(云南姚安县),后遇赦得还,寓居汴、郑之间,继续完善充实《文选注》,以讲《文选》为业,人称“《文选》学士”,诸生自远方来学。
  李善是“《文选》学”开山祖师曹宪的学生,在曹宪的指导下,为《文选》作详细注解。李善在注解过程中博采众长,其中包括听取他儿子李邕的意见。《新唐书·李邕传》载:“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了②他注释《文选》,旁征博引,引书凡经部215种,史部352种,子部217种,集部798种,四部合计1582种。他的注释偏重于语源和典故说明,体例谨严,力求先人引旧注入书,比较忽略文义疏通。李善的文选注解代表了当时“《文选》学''的研究水平,更难得的是李善注保存了大量已经亡佚古籍经典资料,成为后世学者考证、辑佚上古典籍的渊薮。
  李善萃其一生精力,数易其稿,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将完善后的六十卷《文选注》,进呈上表。高宗皇帝读后,大加赞赏,赐给李善绢绸一百二十匹,并下诏将李善的六十卷《文选注》藏于秘阁。
  比起其他诗文总集,《文选》的影响远为深广。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承继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
  李善进献《文选注》时,司马承祯已经12岁。少年好学,精通诗书,博学多才的司马承祯,可能也会与当时的士人一样,反复阅读李善注解的《文选》,诵读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从12岁到21岁出家从道这十年时间里,亦曾劳顿于仕途,理当数遍学习李善注《文选》。可以说,神奇的天台山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虽然,传记里没有提到司马承祯阅读《游天台山赋》的情景,可想而知,当他执意从道之时,天台山就成了他的首选目标。深受《游天台山赋》的影响,便是司马承祯天台山长期居住天台山,不愿意离开的首要原因。

知识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他人尚未涉足或者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研究,解读司马承祯“薄于为吏”的原因,试图破解他对天台山情有独钟的密码,剖析司马承祯与唐王朝三代帝王的关系,探究司马承祯的道家哲学理论和养生学说的奥秘,重点考察以司马承祯为始祖的道教上清天台派(南岳天台派)的传承发展(学说延伸)以及“仙踪十友”在司马承祯的影响下与天台山的关系等等,并探索司马承祯对其他诗人的影响,探讨司马承祯在唐诗天台之路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