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令司马承祯独钟天台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4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令司马承祯独钟天台山
分类号: B959.92
页数: 7
页码: 32-38
摘要: 东晋孙绰字兴公,中都人。领著作郎,袭爵长乐侯。少以文才称,尤工书法。曾任章安令,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楔的诗人和书法家。《游天台山赋并序》当作于章安令任上。此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游天台山赋并序》撩开了天台山神秘面纱,使天台山名扬天下。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疑。
关键词: 道士 人物研究 中国 唐代

内容

东晋孙绰(314-371)字兴公,中都(今山西平遥)人。领著作郎,袭爵长乐侯。少以文才称,尤工书法。曾任章安令,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楔的诗人和书法家。《游天台山赋并序》当作于章安令任上。此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游天台山赋并序》撩开了天台山神秘面纱,使天台山名扬天下。赋云: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
  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疑。应配天以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翩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棒之蒙茏,陟峭崂之峥崂。济糟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羌,搏壁立之翠屏。揽楼木之长萝,援葛葛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
  既克济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睹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噌噌。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廖以翼快,嗷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漱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①。
  孙绰在《游天台山赋》里将四明、天台比作海上仙山蓬莱、方丈。描写景色淋漓轩畅,抒发感情炽烈奔放,两者浑然一体。词句真妙,胜景迭出。令人读后仿佛置身于声色俱佳的神话世界,心旷神怡。
  孙绰这篇掷地金声的《游天台山赋》得以流传后世,为世人瞩目,得益于梁昭明太子把《游天台山赋》编入《文选》,和唐李善为《文选》作注。
  一、萧统选《游天台山赋》编入《文选》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祖籍江苏武进)人,出生于湖北襄阳。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为丁贵嫔(丁令光)。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萧统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去世,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天正元年(551),侯景立豫章王萧栋即位,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大定元年(555),其子萧警建立西梁,又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笃好玄学,亦信道教、术数、佛教。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南史》本传称他“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宋徐钧有《昭明太子》赞道:“有德无年亦可矜,腊鹅兴谤竟难明。当时虽不为天子,《文选》犹传万世名。''这部诗文总集仅用30卷篇幅,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
  全书收录作品514题。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等38小类。诗与赋所占分量最多。按内容把诗分为23门;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
  15门赋共收赋54首。其中游览门的赋仅选了3首,即王仲宣(王粲)《登楼赋》、孙兴公(孙绰)《游天台山赋》、鲍明远(鲍照)《芜城赋》。《登楼赋》乃王粲登当阳城楼所见所闻所感而作,《芜城赋》为鲍照登广陵故城而作,唯有《游天台山赋》为东南形胜天台山而作。
  举国那么多名山大川,那么多骚人墨客游历赋颂,在全部54首赋中,昭明太子仅选了《游天台山赋》为游览山川的赋体代表性作品。他曾说“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文选·序》)。昭明太子为什么单单看上了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为游览类代表作?除了《游天台山赋》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华,才情并茂,胜景迭出外,相传昭明太子曾在将军曹璟宗护卫下隐居天台山平桥开岩,情钟天台有关。
  史籍中关于昭明太子与开岩的记载不多,但在昭明太子庙边的天台平桥镇上曹村曹氏裔孙世代传颂。
  曹璟宗晚年携家来此居住,并建庙祭祀太子,守庙至终。唐僖宗时,曹氏后裔曹经科取进士,于唐僖宗四年对太子庙进行重修。后因避难迁居于此守庙,发族繁衍。今台州、金华曹氏多出其后,每年清明,曹氏许多后人来此,沿袭着先谒拜昭明太子庙,再祭祖的风俗,缅怀昭明太子、共仰先祖遗德。
  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天台人齐召南曾居此读书作文,其《昭明太子庙》诗云:一间茅屋傍僧寮,谁道维摩到石桥?为爱天台曾选赋,尚留宝塔自名萧。野人岩下呼万岁,啼鸟声中忆六朝。惆怅夜来明月上,好骖鹤驾并王乔①。
  齐召南此诗紧扣昭明太子隐居开岩选编《文选》之事,先说昭明太子没有到石桥,而住在开岩的一间茅屋里,紧靠着边上的僧寮开岩寺。次则点明太子“为爱天台''而选录了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还有赤城山上的梁妃塔。昭明太子居住的岩,俗呼为“野人岩'',人们来岩下呼唤缅怀昭明太子,回忆叙说着六朝旧事。每当惆怅之时,乘着朗朗明月,与王乔一起驾鹤遨游。
  “尚留宝塔自名萧”,指的是天台赤城山巅之塔——梁妃塔。《天台山方外志》记载:“赤城塔,在赤城山巅,七级,高二十丈。梁岳阳王妃建。旧有三所。今唯余一。中藏佛舍利子四十九颗。五代韶国师重修,存二十八颗。''①又《宋天台般若新寺砖塔记》云:“按《越都图经》并古碑记云,梁朝岳阳王者是昭明太子第三子即梁萧警,是第二生梁王是也。于赤城山顶造砖塔三所。”②梁妃塔,是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岳阳王萧警为其王妃所建,塔高27.5米,矩方七层,初建时原有三塔。与国清寺隋塔遥遥相对。唐会昌五年(845)被废,咸通(860-847)中由僧宗丘募捐重修了其中一座,五代周显德七年(960)僧德韶又重建,重建时获得舍利49颗。并放置在各个寺院中。梁妃塔是赤城山的标志,是天台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萧察,即梁宣帝萧答(519562),一作萧察,字理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南北朝时期西梁(后梁)皇帝,西梁政权建立者,555年562年在位。
  萧警初封曲江县公,中大通三年(531)封岳阳王,历官宣惠将军,知石头戍事,琅邪、彭城二郡太守,东扬州刺史。中大同元年(546)为雍州刺史。太清三年(549),其兄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为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所攻,萧警于是率众伐江陵(今属湖北),兵败逃归,称藩西魏。承圣三年(554),西魏攻打并平定江陵,次年,被立为梁主,年号大定。是为西梁。大定八年(562),萧詧去世,谥号宣皇帝,庙号中宗。
  萧詧何以要为其王妃在天台赤城山顶建塔呢?从历史沿革看,台州很长历史时期属东扬州管辖,而萧詧曾任东扬州刺史,换言之,天台乃萧詧管属地.选择管属地为其王妃建塔,亦在情理之中。此其一。选址赤城山顶建塔,因赤城山乃天台山南门,孙绰云“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标者,标志也。在天台山南门标志性的赤城山顶建塔,可见萧警选址深受《文选·游天台山赋》的影响。此其二。
  由上可知,昭明太子选《游天台山赋》入《文选》自有钟情天台山的基因在,否则难以解释,他为什么把《游天台山赋》当作游览名山赋唯一的典型看待。
  二、唐李善注解《文选》与文选》学”“《文选》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人刘肃编撰的《大唐新语》一书。“江淮间为《文选》学者,其自江都曹宪。贞观初,扬州长史李袭誉荐之,征为弘文馆学士。宪以年老不起,遣使就拜朝散大夫,赐帛三百匹。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文选音义》十卷,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都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①。
  曹宪是隋唐之际重要的《文选》学家。曹宪(约541—645),南朝及隋唐著名学者。江都人,隋朝时任秘书学士,每聚徒讲学,受业诸生数百人。大业年间,曾受炀帝令与诸学者编撰《桂苑珠丛》100卷,时人称其赅博。唐贞观初年,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因年老不赴,曹宪便在家乡扬州专心教书育人,教授弟子至数百之众。他开辟了文选研究的新途径,影响巨大。他和他的弟子李善等人共同把《文选》学推向了高峰。著有《文选音义》。
  使“《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作用最大的就是李善。李善(630-689),鄂州江夏(今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人,《文选》学的奠基人。李善比司马承祯年长17岁,颇有雅行,学贯古今,人称“书麓”。起自秘书郎,曾任泾城县令,拜崇贤馆直学士,行潞王府参军,兼沛王侍读,教导皇子李贤。李善因与周国公贺兰敏之交好,被流放姚州(云南姚安县),后遇赦得还,寓居汴、郑之间,继续完善充实《文选注》,以讲《文选》为业,人称“《文选》学士”,诸生自远方来学。
  李善是“《文选》学”开山祖师曹宪的学生,在曹宪的指导下,为《文选》作详细注解。李善在注解过程中博采众长,其中包括听取他儿子李邕的意见。《新唐书·李邕传》载:“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了②他注释《文选》,旁征博引,引书凡经部215种,史部352种,子部217种,集部798种,四部合计1582种。他的注释偏重于语源和典故说明,体例谨严,力求先人引旧注入书,比较忽略文义疏通。李善的文选注解代表了当时“《文选》学''的研究水平,更难得的是李善注保存了大量已经亡佚古籍经典资料,成为后世学者考证、辑佚上古典籍的渊薮。
  李善萃其一生精力,数易其稿,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将完善后的六十卷《文选注》,进呈上表。高宗皇帝读后,大加赞赏,赐给李善绢绸一百二十匹,并下诏将李善的六十卷《文选注》藏于秘阁。
  比起其他诗文总集,《文选》的影响远为深广。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承继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
  李善进献《文选注》时,司马承祯已经12岁。少年好学,精通诗书,博学多才的司马承祯,可能也会与当时的士人一样,反复阅读李善注解的《文选》,诵读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从12岁到21岁出家从道这十年时间里,亦曾劳顿于仕途,理当数遍学习李善注《文选》。可以说,神奇的天台山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虽然,传记里没有提到司马承祯阅读《游天台山赋》的情景,可想而知,当他执意从道之时,天台山就成了他的首选目标。深受《游天台山赋》的影响,便是司马承祯天台山长期居住天台山,不愿意离开的首要原因。

附注

①(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梁萧统《文选》卷十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163—166页。 ①许尚枢选注《天台山诗词曲赋选注附楹联》,团结出版,1994年6月,第306-307页。 ①(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塔庙考》卷十三,百通香港出版社据光绪甲午年真觉寺原刻本影印本,第1页。 ②同①。 ①(唐)刘肃编《大唐新语》卷之九,中华书局,1984年,第133-134页。 ②(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李邕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4405页。

知识出处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他人尚未涉足或者极少涉及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研究,解读司马承祯“薄于为吏”的原因,试图破解他对天台山情有独钟的密码,剖析司马承祯与唐王朝三代帝王的关系,探究司马承祯的道家哲学理论和养生学说的奥秘,重点考察以司马承祯为始祖的道教上清天台派(南岳天台派)的传承发展(学说延伸)以及“仙踪十友”在司马承祯的影响下与天台山的关系等等,并探索司马承祯对其他诗人的影响,探讨司马承祯在唐诗天台之路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