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作为两晋时期皇族司马氏家族的后裔,何以会“薄于为吏”?值得思考。《旧唐书》仅言司马承祯乃“周晋州刺史、琅邪公裔玄孙”,而唐崔尚的《桐柏观碑》说司马承祯是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祖父名晟,父亲名仁最。为了探究司马承祯为何“薄于为吏''这个问题,笔者依据《晋书》《南史》《北史》《魏书》《周书》《隋书》等史籍所载的司马氏家族资料,及出土的司马氏家族的墓碑、墓志铭等,以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为一世祖,对司马承祯家世进行梳理,分辨亲疏,排出其世系如后,以供研究者参考。
第一世司马馗,字季达①,生卒年不详。司马防的第四子,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仕曹魏官至太常,爵封东武城侯。薨,谥号戴王。子三:司马权、司马泰、司马绥。
第二世司马权(220—275),字子舆,东武城侯司马馗长子。河内温人。权在曹魏时袭父爵,为东武城侯,拜冗从仆射。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被封为彭城王,食邑二千九百户,出任北中郎将、都督邺城守诸军事。泰始年间(265一274)入朝,赐衮冕之服。薨,谥穆王。子一:司马植②。
司马泰,字子舒,司马馗次子,河内温人。晋高密文献王、尚书令、魏阳亭侯、扶风太守,尚书令。薨,赠太傅。子四:司马越、司马腾、司马略、司马模③。
司马绥(?-279),字子都,司马馗三子,河内温人。泰始元年受封范阳王,在位十五年。薨,谥号康。子一:司马虓。
第三世司马植,司马权子。河内温人。司马权死后嗣爵,历任后将军、国子祭酒、太仆卿、侍中、尚书,出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代淮南王允镇寿春,未发。或云植助允攻赵王伦,遂以忧薨。赠车骑将军,增封万五千户。谥号为元。子二:司马释、司马融①。
司马越(?-311),字元超,司马泰长子,河内温人。八王之乱的八王之一。讨杨骏有功,封五千户侯。迁散骑常侍、辅国将军、尚书右仆射,领游击将军。别封东海王,食六县。永康初,为中书令,徙侍中,迁司空,领中书监等。后司马越在项城忧惧而死,晋元帝以第三子司马冲奉司马越后,并追谥司马越为东海孝献王。司马冲死后无子,晋成帝以少子司马奕继嗣。晋哀帝徙司马奕为琅邪王,而东海无嗣。隆安初年,晋安帝改以会稽忠王司马元显次子司马彦璋为东海王,入继司马冲。后司马彦璋被桓玄杀害,东海国除②。
司马腾,字元迈,司马泰次子,河内温人。初封东瀛公,历南阳、魏郡太守、太常,转持节、宁北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安北将军,封新蔡武哀王。子四:虞、矫、绍、确。司马腾及虞、矫、绍遇害,尸骨不获。子司马确立③。
司马略(?—309),一作司马简,字元简,司马泰三子。河内温人。历任散骑常侍、安南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等。卒,谥孝王,追赠侍中、太尉。子一:司马据④。
司马模(?—311)字元表,司马泰四子,河内温人。初封平昌公。迁镇东大将军,进爵南阳王、太尉、大都督,后被刘粲所杀。子一:保。
司马虓(270—306),字武会,河内温人。初拜散骑长侍,累迁尚书,出为安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持节,进征南将军。无子,养司马模子司马黎为嗣,黎随模就国,于长安遇害⑤。
第四世司马释,司马植子。河内温人。植死后继嗣,官至南中郎将、持节、平南将军。分鲁国蕃、薛二县以益其国,邑二万三千户。卒,谥康王。子三:司马雄、司马纮、司马钦。
司马融,司马植之子。306年河间王司马颙与子被杀无嗣,晋怀帝以司马融为嗣,改封乐成县王,司马融无子。
司马据,河内温人。薨,无子,以彭城康王司马纮为嗣。其后司马纮归本宗,立司马纮子司马俊以奉其祀。
司马确,字嗣安,河内温人。历东中郎将、都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庄王。永嘉末,为石勒所害。无子,初以章武王子司马滔为嗣,其后复以汝南威王司马祐子弼为确后。
司马保,字景度。河内温人。其父模遇害,保全有秦州之地,自号大司马。愍帝即位封右丞相加侍中、都督陕西诸军事,寻进相位。薨,谥号元。无子,司马瞻奉保后,被刘曜所杀①。
第五世司马雄,司马释长子。河内温人。父死后继嗣,后因苏峻之乱而被诛杀②。
司马纮(?—342),字伟德,彭城康王司马释次子,河内温人。建兴末(317),元帝承制,以纮继高密王据为后嗣。及帝即位,拜散骑侍郎,迁翊军校尉、前将军。司马纮的兄弟彭城王司马雄因投奔苏峻被杀,纮回继本宗,为彭城王。拜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寻迁大宗正、秘书监。有风疾,性理不恒。或欲上疏陈事,历示公卿。又杜门让还章印貂蝉,著《杜门赋》以显其志。由是更拜光禄大夫,领大宗师,常侍如故。后疾甚,成帝令解常侍、光禄、宗师,咸康八年(342)薨,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司马纮与西晋末皇族司马氏四位王爷(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南渡长江,于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事,又称“五马浮江”、“五马渡江”、“五马南浮”等。子二:司马玄、司马俊③。
司马钦,司马释三子,入继为河间王。河内温人。建兴中,晋元帝又以司马钦为司马融嗣。晋河间王、右卫将军,迁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卒,谥曰武王。子二:司马昙之、司马范之①。
司马弼,河内温人,司马确嗣子。太兴元年(431)薨,无子,又以弼弟司马邈嗣确,位至侍中。子一:晃。
第六世司马玄,司马纮长子,河内温人。官至中书侍郎。子一:司马弘之。
司马俊(一作司马浚),字道度,司马纮次子,过继给高密孝王司马略为嗣子,官至散骑常侍。封恭王。子一:司马纯之。
司马昙之,字德宗,司马钦长子。晋哀帝时河间王,侍中左卫将军,赠使持节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卒,谥曰景王。子三:司马国璠、司马叔璠、司马国镇。
司马范之,司马钦次子。章武王。子一:司马秀。
司马晃,司马邈子,官散骑常侍,后免为庶人。孝武帝立司马晃弟崇继邈后,为奴所害。子一:惠。宋受禅,国除②。
第七世司马弘之,司马玄之子。河内温人。嗣彭城王。位至散骑常侍。子一:司马邵之。
司马纯之,司马俊之子。嗣高密敬王。历临川内史、司农少府卿、太宰右长史。子一:司马恢之。
司马国璠,司马昙之长子。桓玄、刘裕之际,国璠与弟叔璠北奔慕容超。后西投姚兴。刘裕灭姚泓,北奔屈丐。拓跋鲜卑平统万,兄弟俱入北魏。国璠赐爵淮南公。卒,无子,爵除。
司马叔璠,司马昙之次子。晋淮南王,秘书监,迁使持节镇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晋亡后投奔后秦,授冠军将军殿中尚书,入北魏授安远将军、丹阳侯,赠平西将军、雍州刺史。卒,谥简公。子二:司马灵寿、司马道寿③。
司马国镇,司马昙之三子,东晋末代河间王。子一:司马道赐。
司马秀,司马范之之子。司马秀妻为桓振之妹,后参与桓振谋反,事败被杀。子一:司马叔道。
第八世司马邵之,司马弘之之子。司马弘之薨,司马邵之立。子一:司马崇之。
司马恢之,司马纯之之子。义熙末,以给事中兼太尉,修谒洛阳园陵。宋受禅,国除。子二:司马荣期、司马宣期①。
司马灵寿(?—485),司马叔璠长子。神麝中(428—431),与弟道寿俱归北魏。授冠军将军、温县侯。灵寿出除陈郡太守。宋刘义隆北代,诏灵寿招引义士,得二千余人,从西平公安颉破虎牢、滑台、洛阳三城,徙五百余家入河内。又从讨柔然,西征凉州,所在著功。出为辽西太守,治有清俭之称。太和九年卒。赠怀州刺史,谥曰靖。灵寿娶太宰、顿丘李峻女,与妇父雅不相善,每见抑退,故位不大至。子二:惠安、直安②。
司马道寿,司马叔璠次子。投北魏后授宁朔将军、宜阳子、骤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子二:司马元兴、司马仲明。
司马道赐,河间景王司马昙之之孙,河间王司马国镇之子,刘敬宣参军,东晋新蔡王。
司马叔道,司马秀之子。
第九世司马崇之,司马邵之之子,司马邵之薨,司马崇之立。子一:司马缉之。
司马荣期(?—403),河内温人。司马恢之长子。晋安帝以为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子二:司马贞之(字元显)、司马楚之。
司马宣期,司马恢之次子,司马荣期之弟。
司马惠安,司马灵寿长子。高祖时袭爵。历恒州别驾、桑干太守、太尉谄议参军事③。
司马直安(?—523),司马灵寿次子,历位尚书郎、济北济南二郡太守、员外散骑常侍。萧宝簧征钟离,引为长史。坐军退,免官加刑。以疾得免。寻除东平原太守。还京,为中散大夫,加征虏将军、太中大夫、迁左将军。卒,赠大将军、济州刺史。子一:司马龙泉④。
司马元兴(?—493),司马道寿长子。魏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宜阳子。子一:景和①。
司马仲明(?—524),司马道寿次子。侍御史、中书舍人。以谨敏著称。稍迁卫尉少卿,仍领舍人。出为征虏将军、凉州刺史。坐贪残,为御史所弹,遇赦免,积年不叙。后娶灵太后从姊为继室,除武卫将军、征虏将军。转光禄大夫,武卫如故。迁大司农卿,加安东将军、散骑常侍。出为安北将军、恒州刺史,常侍如故。子一:彦邕②。
第十世司马缉之,司马崇之之子。河内温人。司马崇之薨,司马缉之立。宋受禅,国除。
司马楚之(390-464),字德秀,司马荣期次子。河内温人。其父司马荣期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时。司马楚之年十七,送父丧还丹阳郡。正值刘裕诛杀宗室大臣,叔父宣期、兄贞之并遇害。司马楚之乃逃,匿诸沙门中,济江至汝、颍间。及宋受禅,司马楚之欲报仇,招收士卒常常达到上万人,占据长社。宋武帝惧怕,遣刺客沐谦图谋害楚之。楚之厚待沐谦。沐谦夜里装疾,知楚之必来看望,想趁机谋杀。楚之听说沐谦病了,果然自赍汤药去看望他。沐谦被他的诚意感动,把匕首藏在席下,以状告,遂委身以事奉楚之。太宗末,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请降,拜使持节、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大破宋军于长社,以散骑常侍征还,封琅琊王。从征凉州,平定仇池而还。寻拜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王如故。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著闻。和平五年薨,时年七十五,褒赠征南大将军、扬州刺史,谥号贞王,陪葬金陵。子三:司马宝胤、司马金龙、司马跃③。
司马祖珍,司马惠安长子。年十五,举司州秀才。解褐员外散骑侍郎。年十八,先父卒④。
司马宗庞(?—528),司马惠安次子。世宗时,父惠安以久病启以爵转授。
解褐安定王府骑兵参军、洛州龙骧府司马。善射,未曾自伐。性闲淡,少所交游。识者云其淳至。永安中(528-530)卒。子一:嵩亮①。
司马龙泉,司马直安子。官沧州开府长史②。
司马昞,字景和(?—520),以字行,司马元兴子。给事中,稍迁扬州骤骑府长史、清河内史。正光元年(520)卒。赠左将军、平州刺史③。
司马彦邕(?一537),司马仲明子。相州刺史、骤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天平四年卒。赠散骑常侍,都督怀洛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怀州刺史。
第十一世司马宝胤,司马楚之长子,乃楚之在北奔入魏之前与妻子所生,后一同入魏,拜中书博士、雁门太守。子一:昇④。
司马金龙(?—484),字荣则,琅琊贞王司马楚之次子。河内温人。入为中散大夫。显祖献文帝(拓跋弘)在东宫,擢为太子侍讲。袭爵琅呀王,官至使持节、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征拜为吏部尚书、侍中。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卒,赠大将军、羽真、司空公、冀州刺史、谥曰康王,赠绢一千匹。⑤妻源氏,钦文姬辰,太尉陇西王源贺之女。子四:司马延宗、司马纂、司马悦。女一:司马显姿。妻沮渠氏,河西王沮渠牧犍女,生子司马徽亮,有宠于文明太后,袭爵⑥。
司马跃(?一495),字宝龙,司马楚之三子,与司马金龙不同母。豫州刺史,渔阳县子,赠金紫光禄大夫。司马跃娶赵郡公主,拜驸马都尉。继父兄为云中镇将、朔州刺史,封爵河内公。后入朝为祠部尚书、大鸿胪卿、颍川王师⑦。
第十二世司马昇,字进宗,司马宝胤子。卒,赠使持节冠军将军都督南秦州诸军事、南秦州刺史⑧。
司马延宗,司马金龙长子,河内温人。史书未记载其官职。父亡后数年卒。子一:裔①。
司马纂,字茂宗,司马金龙次子。官至中书博士,历司州治中、别驾,河内邑中正。永平元年(508)卒。赠镇远将军、南青州刺史,谥曰肃。子二:澄、仲粲②。
司马悦(462—508),字庆宗,司马金龙三子,源贺之女所生,司马纂之弟。自司空司马出为立节将军、建兴太守转宁朔将军、司州别驾。迁太子左卫率,河北太守。卒,镇南将军、豫州刺史、渔阳庄侯。谥曰庄。子二:司马朏、司马裔;女二:司马显明、司马显姿③。
司马徽亮,司马金龙四子。其母河西王沮渠牧犍女,因有宠于冯太后,故袭司马金龙爵位,孝文帝时因坐联穆泰谋反而失爵。④第十三世司马裔,司马延宗之子,字承业。袭祖爵。位至后军将军。卒,赠征虏将军、洛州刺史。子一:藏⑤。
司马月出(?—524),司马悦长子,生卒年月不详。河内温人。司马胞尚北魏宣武帝之妹华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员外散骑常侍,卒赠沧州刺史。子一:鸿⑥。
司马裔(507—571),字遵胤,司马悦次子。河内温人。司马裔最初入仕为北魏司徒府参军。北魏末年,司马裔回温县,发展势力。公元534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温属东魏。西魏大统三年(537),西魏军队进入弘农,司马裔乘势在温城起事,投奔西魏,自此频与东魏交战,每有克获,战功卓著。授帅都督。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后,司马裔继续受到重视,孝闵帝授司马裔巴州刺史,进使持节、骡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琅邪县伯,邑五百户。保定二年(562),入为御伯中大夫,增邑通前1500户。四年,转御正中大夫,进爵为琅邪公,授怀州刺史、东道慰劳大使。571年,征拜大将军,除西宁州刺史。572年卒于京师,享年65岁。赠大将军,加怀、邵、汾、晋四州刺史。葬于今陕西省武功县,谥号定王。司马裔之妻为北魏宗室之女,在西魏因司马裔功勋卓著,朝廷拜其妻为襄城郡公主。子二:侃、雄①。
司马显明,司马悦长女②。
司马显姿(?520),司马悦次女。
司马澄,字元镜,司马纂长子,司州秀才、司空功曹参军、给事中,卒,赠龙骤将军,夏州刺史③。
司马仲粲,司马纂次子,官尚书左丞④。
第十四世司马鸿序庆云,司马月出之子,袭爵,位至都水使者。娶博陵长公主元仲。元仲的祖父是北魏孝文帝,父亲是宣武帝的弟弟清河王元烽,她是东魏孝静帝姑母,封号博陵长公主。博陵长公主是华阳公主的侄女。坐与子一:孝政⑤。
司马侃,字道迁,司马裔之子。河内温人。少果勇,未弱冠,便从戎旅。位乐安郡守,以军功,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迁兖州刺史,未之部,卒。赠本官,加豫州刺史,谥号惠王。子一:运⑥。
司马雄,司马裔次子,隋大都督,平原郡守。子一:司马晟⑦。
司马藏,司马延宗之孙,司马裔之子。袭祖爵,齐受禅,例降。
第十五世司马孝政,司马鸿子。袭父爵。齐受禅,爵例降⑧。
司马运,司马侃之子。隋国宾,龙泉郡丞,封琅琊公。子一:司马元祚。
司马晟,司马子。仕隋为亲侍大都督。皇朝征士。子一:司马①②。
第十六世司马元祚,司马运之子,隋国宾、琅琊公、皇朝膳部郎中、通直散骑常侍,官至中书舍人,襄州道大行台、礼部侍郎、琅琊县开国男。子二:司马希旎、司马希象。《子山集》一三《司马裔碑》云:曾祖楚之,祖金龙,父悦。天和七年卒,春秋六十五。世子侃。《司马铨志》:曾祖运,随国宾、龙泉郡丞,封琅琊公。祖玄祚,随国宾,琅琊公,皇朝膳部郎中、礼部侍郎、通直散骑常侍、琅琊县开国男。又《司马望志》:曾祖玄祚,唐膳部郎中、中书舍人、礼部侍郎''③。
司马仁最(612—687),名葛字仁最,司马晟之子,初授郴州司兵,转广州士曹、泸州录事、利州司马加朝散大夫,滑、襄二州长史。子四:司马承祐、司马承祯、司马承祎、司马仁(可能为“承”)节④。
第十七世司马邵,字希奭,司马元祚长子,梓州永泰县主簿,转芮城丞,擢雍州万年、明堂、长安县尉。神龙初,以长子中书侍郎锽追赠怀州长史。子三:司马锽、司马铨、司马铁。“曾祖侃,周使持节骤骑大将军……祖运,隋国宾,龙泉郡丞,琅琊公。……父玄祚,皇朝中书舍人……”⑤司马希象,司马元祚次子。
司马承祐,司马仁最“嗣子,潭州参军''⑥。按:嗣子,帝王或诸侯的承嗣子,一般为嫡长子;旧时称嫡长子为嗣子。据此可见,司马承祐乃司马仁最的嫡长子。
司马承祯,字子微,司马仁最次子,唐天台山桐柏宫著名道士。
司马承祎,司马仁最三子。《元和姓纂》言司马承祯为司马元祚的次从子,即第二个侄子,可知司马承祯为老二,而司马仁节乃“四从子”,则司马承祎,必定排行第三,乃司马承祯之弟①。
司马仁节,司马仁最四子,大理评事。子三:皓、曜②。
按:《元和姓纂》“元祚再从子承祯”,即承祯是元祚的第二个侄子;“四从子仁节”,即第四个侄子名仁节。但把“台”字写成“白”,把“子微”误成“子益可见司马承祯乃四兄弟。
司马逸客,“晋琅琊王司马馗十三代孙,景龙四年(710)五月,官赤水军大使、凉州都督,历吏部侍郎,卒赠鸿胪卿,谥烈。见《元和姓纂》卷二及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③。
第十八世司马悼(?一705),司马邵长子,吏部、黄门、中书三侍郎,京兆尹,证圣元年(695)为监察御史。长安四年(704),官徐州刺史,历凤阁舍人。赠卫尉卿,谥曰穆。子四:苍、锤、益、望。
司马镣(654—721),司马邵次子,初授湖州安吉县尉、转蒲州永乐丞,历任监察御史、侍中侍御史、尚书比部员外郎、库部郎中、仙州宋州刺史,授薛王傅。子四:司马绛、司马宽、司马繇、司马宁④。
司马铁,司马邵三子,怀州司马。
司马曜,司马仁节次子,曹州刺史。
第十九世司马苍,司马健长子,扶风郡司马。
司马垂(698—756),字工卿,司马锽次子,开元天宝年间阶至中大夫,任巨鹿郡太守,转常山郡太守,赐紫金袋。后迁官至魏郡太守,封爵可内县开国男。
司马益,司马锽三子,河南府(下),均先望云亡。
司马望(703-760),字□,司马锽四子,曾任殿中侍御史、丹阳郡句容县令、大理寺丞。卒于显圣元年(即上元二年)。子二:司马宜、司马审。
综上,司马承祯的世系线性图示如下:司马馗——司马权——司马植——司马释——(司马雄)司马纮——司马俊——司马纯之——司马恢之——司马荣期——司马楚之——司马金龙——司马悦——司马裔一司马侃一司马雄——司马晟——司马仁最——司马承祯如果从司马植为一世孙起算,司马承祯为司马馗十六世孙。
上述排列的司马承祯家世,隐约透露出司马承祯“薄于为吏”的某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