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所共契:隐逸读书清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429
颗粒名称: 三、心所共契:隐逸读书清洁
分类号: G129
页数: 11
页码: 252-262
摘要: 台州古有“小邹鲁”的美誉。南宋时,台州作为辅郡,文风丕盛。自朱熹台州讲学后,开始形成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台州心学、台州永嘉学派等,这一时期,台州文化五彩纷呈,著述之风盛行,出现了众多的中国第一或世界第一的开创性著作。如北宋台州张伯端的中国道教南宗第一部内丹修炼专著《悟真篇》;南宋天台贾似道的世界第一部有关蟋蟀研究的昆虫学专著《促织经》;临海陈骙的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文则》;仙居陈仁玉的中国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黄岩(今温岭)陈景沂的中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徐似道的中国第一部验尸专著《检验尸格》。元明时期,台州文化在曲折艰难中发展。
关键词: 台州 读书 文化

内容

台州古有“小邹鲁”的美誉。南宋时,台州作为辅郡,文风丕盛。自朱熹台州讲学后,开始形成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台州心学、台州永嘉学派等,这一时期,台州文化五彩纷呈,著述之风盛行,出现了众多的中国第一或世界第一的开创性著作。如北宋台州张伯端的中国道教南宗第一部内丹修炼专著《悟真篇》;南宋天台贾似道的世界第一部有关蟋蟀研究的昆虫学专著《促织经》;临海陈骙的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文则》;仙居陈仁玉的中国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黄岩(今温岭)陈景沂的中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徐似道的中国第一部验尸专著《检验尸格》。元明时期,台州文化在曲折艰难中发展。
  清代,表面上看,台州的科举事业趋于低潮,但文化学术上却迎来了一个高潮。
  清代由于文字狱盛行,当时士子的学术志趣转向考据学,民间藏书、著述之风更为盛行,也使台州的文化得以勃然兴起,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学术著作。如冯甦《台考》、何柏章《台续考》、吴观周《续台学源流》、戚学标《台州外书》、黄河清《台古随笔》、洪颐煊《台州札记》、宋世荦《台郡识小录》《台典》、郭协寅《台州述闻》、管世骏《台州外书订》、王棻《台学统》等,其中尤以戚学标《台州外书》、洪颐煊《台州札记》、王棻《台学统》最为著名。而《台学统》长达百卷,是仿黄宗羲《明儒学案》“学案体”的台州儒学史巨著。
  这些文化学术成就的取得,与台州士林中绵长而深厚的隐逸读书的传统有重要关系。南朝时的顾欢,从家乡海宁盐官隐居到天台山,边读书著述,边开馆授徒,天台山的“欢岙”、“欢山”、“欢溪”、“顾儒岭”等地名,都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他是天台乃至整个台州最早的文教启蒙者。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子,长年隐居天台山寒岩,也多读书之乐,其诗歌“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
  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携篮采山茹,挈笼摘果归。蔬斋敷茅坐,啜啄食紫芝。清沼濯瓢钵,杂和煮稠稀。当阳拥裘坐,闲读古人诗”,就描绘了他在幽静的寒岩下闲读古书的情景。宋末元初的诗人、教育家台州仙居翁森隐逸乡间,读书自娱,也“隐居教授,取朱文公白鹿洞学规以为训,从游者前后至八百余人”①,“建乡学以淑教子弟,乃构书舍三十楹,安教近远异邑诸生”②。翁森通晓经史,博学多闻,又擅于歌诗,虽隐逸乡间,却名闻台州,当时台州路治所临海也有许多士子学者慕名从学,如一代文化名流周润祖、杨同翁、项炯都曾师事于他。台州一带,像翁森这样的隐逸之士在乡间从事文教、传播儒学的例子很多。在元代,尽管读书不能显贵,但士子的藏书读书之风颇盛。从文献记载看,临海的陈贻范、陈贻序兄弟北宋时建有藏书楼“庆善楼”,历代相传,三百年不衰,至元朝陈孚时,其家族藏书楼为“万卷楼”。士子们不但积极藏书, 还乐于读书,宋末元初天台诗人黄庚有《书怀》诗云:“万卷诗书千古事,一窗灯火十年心。功名梦断身无用,闲补离骚学楚吟。”③因为元代初期长时不开科举,元人无功利之心,更能潜心读书,读书也更多乐趣。如上文提到的翁森写过《四时读书乐》,道尽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读书乐趣,且看第一首言春日读书之乐: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④ 元代,台州民间读书风气的浓郁,从一个叫明天东的士子写的一首绝句里,也可以感受到。此诗载在《(嘉靖)太平县志》:“五桥风月双溪水,两岸楼台十字街。最是夜深难及处,家家灯火在书斋。” 元末明初的台州黄岩籍学者陶宗仪避乱到松江城北,买地结庐,名曰“南村草堂”。据明正德《松江府志》的记载,此地“水深林茂,南浦环其前”,是一方清净之地。陶宗仪隐居于此,躬耕陇亩,同时教授学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陶宗仪的好友邵亨贞在《草堂记略》中对南村草堂和陶宗仪的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草堂“左右列琴瑟书册,前后多桑麻竹树”,“绕屋种菊数十百本”,“四顾皆平畴,远水出户则可览观江山之胜。四时有耕钓蚕收之营,晨夕有读书谈道之乐”。陶宗仪勤于读书,勤于写作,身上总是随身带着笔墨,就是下田劳作也不例外。辍耕时,在树下休息,就将收集到的各类文献资料,以及社会传闻、读书心得等记下来,将稿子贮存在瓮中。前后写了10年,积了10瓮稿子。后在学生的帮助下,抄录编纂,整理成书,共30卷,名《南村辍耕录》。明代台州民间的读书藏书之风也很盛行,藏书在万卷以上的有林处善、王逢圣、陈楧、林鹗、黄孔昭、王宗沐等人①。台州明代进士郑华未第时曾结庐临海巾子山藏书、读书。其读书处后人称为“郑行人别业”,曾绘图自随,名人多有题咏,金华王绅曾题《郑行人别业图卷》,其中有句:“若人结庐在山麓,炯炯虚明生夜屋。生来不喜弄绮纨,插架邺侯千万轴。”②明人陶谨《题郑行人南山读书处》:“象齿签悬插架书,帻峰深处是轩居。壁经字古存科斗,缃帙芸残落蠹鱼。万花昭融心境净,一尘不到竹窗虚。致身已在云霄上,应与鸿生论石渠。” 到了清代,台州民间读书之风更盛,这一方面,是由于清朝政府建立以后, 为加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对士子思想进行控制。士子们为了避祸,于是埋首故纸,转向考据之学;另一方面,是由于台州清初发生了“青衿之厄”和清中期的吕留良案件,导致许多士子不愿科考,隐逸林泉,读书自娱,或转向朴学。清顺治十八年,台州知府郭曰燧因税银事责打临海庠生赵齐芳致死,府、县两庠生员以为这是“凌辱斯文”,群情激愤,联名要求退学, 并署状申告郭曰燧,结果浙江总督赵国祚以“诸生近海,谋且叵测”罗织定罪, 周炽、水有澜2人处以绞刑,应鸿渐、赵鼎臣、李时璐、张人纲等65人充军东北上阳堡、开元堡、仁寿堡(在今辽宁、黑龙江境内),台州“倜傥通才,一网俱尽, 科目绝榜者二十五年”。清雍正八年,主张严“华夷之别”的石门已故学者吕留良被剖棺戮尸,焚毁著作,天台士子齐周华向刑部上疏援辩,被投入监狱,备受酷刑。乾隆元年他得赦出狱,三十二年又旧案复发,被凌迟处死。官至礼部右侍郎的齐召南,是齐周华的堂弟,致仕在家,也难逃牵连的厄运,被逮解至京, 没收了大部分家产,落得凄惨的下场。这一场文字狱,对还笼罩在青衿之厄的阴影下的台州士人,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和震慑,他们更多的选择了林居藏书、读书的生涯,力为训诂考证之学。据张明君女士的《台州藏书史》,有清一代,台州的藏书事业,超越了宋、元、明,达到了鼎盛①。一些士子即使走了仕进之路,但遭逢丁忧,归家后便不复出,如临海洪若皋归里后,归隐“东壁园”, 积极藏书、读书。东壁园在“城西三十里,山环水抱,聚书数千卷,吟啸其中,迄今过其地者犹想见其风流”②。他在东壁园,读书著述,“林居三十年,手不停披”。一些士子致仕后,更有余暇,藏书、读书,如临海何纮度,清顺治五年举人,九年进士,授山西临晋知县,敢收巨盗,不结欢权贵,后罢归,邑中父老填道相送至境外,犹恋恋不忍别。抵家年未三十,不以功名为意。杜门静摄,读书自高,讲学授徒,遁迹林泉五十余年,学者尊为“心斋先生”。
  蒲华同治初年到台州,几乎与刘璈的任职台州同时。刘璈在台州知府的任上,大力推行文教,广创书院,对台州民间的读书之风影响更大,台州民间的藏书、读书之风到晚清更趋鼎盛,从而推动、形成了台州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
  蒲华寓居台州三十年,正好见证或者说间接参与了这一文化盛况的形成。
  蒲华在台州所交往的士子多是骚人墨客、学者名流,大多富有藏书,也雅好读书,他与这些饱学之士,交谊大多不浅,经常与他们在书斋里朝夕盘桓,啸咏酬唱,心所共契,把隐逸读书的人生乐趣推到极致。我们从蒲华留给台州的题联、赋诗、书画作品及题识,处处可以感受到他与台州士子们隐逸读书的无穷情趣和非凡抱负。
  同治五年五月,蒲华题临海学者、金石学家黄瑞秋籁阁楹联:“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时丙寅五月。”“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一联,出自杜甫的《夜宴左氏庄》,全诗是这样的:“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此诗描写的是杜甫夜宴于山林之间的左氏庄的情景,全诗取象自然而脱俗,林风、纤月、湛露、暗水、花径、春星、草堂等等意象,透露出春天山间的无限生机和野趣,张琴、检书、看剑、引杯、咏诗等等叙事,又写出了宾主不负风月的风雅情状,全诗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毕具。蒲华单单选出颈联,为秋籁阁题联,既是对秋籁阁主人黄瑞潜心为学、志向不凡的夸赞,也隐隐透露了他归隐山水、读书自乐的超脱情怀。
  黄瑞的秋籁阁确实堪比杜甫笔下的左氏庄,它地处临海城南黄溪之滨,山水幽胜,风光清绝,屋宇甚广,专为治印及与其弟子渔、子炜读书作画之所,当时蒲华、(黄岩)周省三、(仙居)汪民沾等人,都为之作图。阁的右边有爱日草堂,聚书数千卷,亦称“溪南书藏”,蒲华的好友江培、王咏霓等分别作记、书额。
  堂西为“述思斋”,专聚乡邦掌故诸书,黄瑞曾自署楹帖云:“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隐居放言,穷愁著书。”从秋籁阁的环境、功能以及主人的自署楹帖均可看出,秋籁阁确是一处可以隐逸读书而且能够传承文脉的佳处。蒲华以杜甫《夜宴左氏庄》的颈联书赠黄瑞,可谓深得秋籁阁主人的人生志趣和千秋抱负。
  根据有关文献可知,当年黄瑞的秋籁阁,既是一处可以潜心读书的居所, 也是台州士子雅集的场所,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在此度过了无数放浪不羁而又风雅蕴藉的美好日子。黄瑞是一个醇厚聪慧、急公好义的人,他曾经捐出自己的山地一千余亩给临海正业书院,并在那里任主讲;又买下白云山麓的洪氏别墅,创设临海义城书院。平常与他交往的大多是台州名士,如黄岩王棻、王啸林、姜恭甫,天台张补瑕,临海叶书、周少谦等,黄瑞与他们诗词唱和, 多用他自制的专用信笺,上面都有“秋籁阁制笺”几个字。此外,浦江戴广文、宁波郭晚香、长沙陈赞府“常与往返倡和”,常与他有书信交往的名人则有德清俞樾、瑞安孙衣言、南皮张之洞、绍兴李慈铭、吴县潘祖荫等。
  台州当代藏家胡平法先生的“承先室”珍藏有晚清台州士大夫葛咏裳写赠黄瑞的两页诗稿,诗歌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秋籁阁里诸多士子在一起清雅而狂放的情景,请看第一页诗稿: 迎夏闲斋集众宾,笑谈随处见天真。一年心事归花事,满座诗人半酒人。文字订交能脱俗,江山风物又翻新。昨朝已把羊裘典,悔未相招一送春。
  寄我吟身屋数间,最宜狂啸复宜闲。花留孤萼延春色,酒挟微红上病颜。说剑豪情怀古侠,读书慧业本名山。与君同证三生事,可是兰台侍从班。
  葛咏裳赠给黄瑞的诗稿第二页的内容是: 展读黄童句,蔚然成大观。酒边无限思,闲里有余欢。恨落槐花市, 愁添苜蓿盘。与谁诉衷曲,一一付毫端。
  漏榜我犹是,醉乡君可寻。难凭名显晦,且学世浮沈。下酒书千帙, 磨人墨一林。不如沈家令,高卧自闲吟。
  这四首律诗,都写到了他们诗酒自放的一面,可是在清狂放浪的同时,他们不失风雅,他们以文字订交,自是脱于流俗。他们以书下酒,以墨磨人,把读书当作名山之慧业,如许风华,怎不使台山生色增光? 蒲华与葛咏裳、黄瑞都交好,我们可以推想,葛咏裳诗中所写的雅集,蒲华也很有可能就参与其中,一是因为从诸多史料看蒲华在秋籁阁逗留的时日并不短,二是因为这种诗酒放浪而又风雅无极的生活,蒲华也是乐于其中的。
  秋籁阁主人既是风雅倜傥的才人,也是台州历史上难得的读书种子,少时即有高志,据张明君女士《台州藏书史》记载,他少时跟随父亲读书,“闻乡先辈遗行,必以小簿条记之”。十五岁丧父,家贫,然不易其志,仍刻苦攻读。咸丰十年,丹徒张锡庚莅台出题,黄氏与黄岩王咏霓一同被选。次年,张锡庚以其兄之女配之,一时传为美谈。同治四年,被蔡子绶、蔡恭生以厚币聘入其家课读。同治六年,因篆刻过度得目疾,遂绝意进取,专志搜讨文献,一心读书著述。
  蒲华年长黄瑞四岁,年龄相近,对这样一位风雅狂放而又抱有隐逸读书著述之志的朋友,是青眼高歌的。黄瑞既有学人的儒雅,又有豪侠的洒脱,因此蒲华以杜甫《夜宴左氏庄》中的名联为秋籁阁题句,可谓十分精到,不是人生知音,焉能得此? 黄瑞的隐逸读书生涯中,于金石的搜求用力更勤,他在秋籁阁之西又构筑“述往思来”之室,即“述思斋”,有空就“嵁岩深谷,古刹荒祠,废塚、断碑残碣, 亦恒亲往,一一摹搨”①。
  黄瑞搜聚的乡邦文献、金石碑拓是非常丰富的,王棻在《三台名媛诗辑》序中说:“忆少时则留意乡邦之文献而恨同志者无其人,既而数子者出,吾邑有王子裳(咏霓)、杨定夫(晨)诸君,临海则子珍为最。”蒲华盘桓秋籁阁期间,也为黄瑞在文献尤其是金石碑拓上的巨大贡献而赞叹不已,他为《秋籁阁印谱》题诗:“千秋文字勘金石,一片仙心自古今。久历冰霜成铁骨,他山攻玉更情深。” 在蒲华眼里,黄瑞隐逸读书生涯中的勘校金石工作,是有功于汉文明传承发展的千秋伟业,印谱里所蕴含的卓越的文思才情,能够贯穿古今。
  蒲华虽然浪迹湖山,居无定所,但其隐逸读书的情怀,无时或缺。临海市博物馆藏有蒲华拟石田翁画设色山水扇面,题:“闲寻书册应多味,不负云山赖有诗。丙寅五月拟石田翁。蒲华。”扇面上所题的是一副集句联。上联语出黄庭坚的《和高仲本喜相见》:“雨氏南浦曾相对,雪满荆州喜再逢。有子才如不羁马,知君心是后凋松。闲寻书册应多味,老傍人门似更慵。何日晴轩观笔砚,一樽相属要从容。”下联“不负云山赖有诗”,语出范仲淹的《郡斋即事》:“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两首诗歌, 前者想象友人闲来搜寻书卷的诸多佳味,期待着晴好佳日与友人同观笔砚、诗酒相娱的清雅生活,后者写范仲淹郡斋生活中因病疏于歌酒,但不辜负白云青山,尚能登览俊游而赋诗的情怀。蒲华将两种情景结合起来,别有一种潇洒清幽的人生情趣,那就是:隐逸溪山之间,既有登赏云山的佳趣,也有搜寻书册、把卷闲读的深味! 临海市博物馆还藏有蒲华写于丙寅(1866)天贶节(农历六月初六)的行草屏二幅,其中一幅下半部分为:“柴门深掩雪洋洋,榾柮能消此夜长。最是诗人安稳处,一编文字一炉香。丙寅天贶节,录六如句。”六如,即唐寅,明代大书画家,蒲华所录的唐寅诗句,可见于王季迁旧藏唐寅《雪掩柴门图》轴,但与万历四十年(1612)沈思编辑、曹元亮校阅刊刻的《解元唐伯虎汇集》中所收有所不同,“榾柮炉头煮酒香”一句作“榾柮能消此夜长”。2016年冬,这幅图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展”上展出。此幅《柴门掩雪图》绘溪山积雪,溪上有磨坊,山下行人撑伞,路边有茅屋酒肆,又见孤舟泊于岸边,笔墨灵秀润密而有韵致。《柴门掩雪图》是一幅典型的文人山水画, 描绘了深雪里的重山复岭的雄伟峻秀,也描绘了溪山积雪中深掩柴门、手执一卷的读书逸趣。蒲华应该观赏过唐寅的这幅图轴,对唐寅笔下浑厚潇洒的山水气象和悠闲放逸的读书闲趣,十分敬仰和向往。因此,尽管丙寅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天气十分炎热,挥汗如雨(蒲华在六月六日写的另一幅草书落款中有“胥山野史华挥汗”句),蒲华想到的还是深雪柴门中的隐逸读书之乐趣,说不定,他的脑海里一出现冰雪洋洋、深掩柴门、坐对榾柮读书的景象,正如题诗中所说的,内心就无比安稳、清凉,眼前的炎热就不在话下。
  同治五年,蒲华在临海看到画家何春的《渔樵耕读图》,大为赞赏,认为他的山水,无匠师气,颇多佳致,于是题诗其上:“钓竿划破一溪云,隔岸归樵向夕曛。勒马劝耕人不到,四庭阒寂读奇文。”蒲华所题的,虽然是根据画境题写的诗意图,但从中也可以窥见蒲华对渔樵耕读那种幽逸、素雅生活的无比向往。
  从“四庭阒寂读奇文”这句诗句看,蒲华心目中的读书情趣,完全是超脱了世俗功名利禄追求的高远境界,读书的环境、氛围也有自己的讲究,那就是,溪山深处,万籁俱寂,四庭阒静,高声吟读千古奇文,让那琅琅之声,萦绕回荡在太古一般幽寂的深宵里。
  蒲华读书,确是深得清闲之趣,难怪他的临海好友陈桂,在《题秀水蒲作英小照》一诗中,写道:“一编在手清闲甚,雪月风花漫品评。” 蒲华这样的读书,自多乐趣,但与为考取功名的读书,毕竟不同。蒲华不耐萤窗雪案之苦读,难以考取举人乃至进士,因此当时的东湖书院山长蔡仲吹就劝他多读那种有利于仕途经济的科考之书。这从蒲华在《湖山寻梦图》的第四首题诗“劝我读书言在耳,中郎风度感人琴”可以感受得到。
  蒲华与“秋灯课诗书屋”之间的故事,也让人感受到他的读书情结。“秋灯课诗书屋”是晚清台州黄岩王彦威的藏书处。王氏的生平事迹,上文已有介绍,兹不赘述。王氏自幼天资颖悟,五岁时,即由其母卢德仪授以《孝经》《论语》等,卢氏曾有诗云:“矮屋数椽灯一点,我家喜有读书儿。”卢德仪,字俪兰, 号梅邻,室名焦尾阁,有《焦尾阁遗稿》。幼颖慧,通五经大义,旁及文史,是闻名两浙的一代名媛。卢氏去世后,王彦威感念其母的养育栽培之恩,请当时的书画名家、他的老师赵之谦制《秋灯课诗图》,后又请李慈铭为之作图。《李慈铭日记》光绪十六年十月初六日日记中写道:“夜为弢夫续《秋灯课诗图》,其母卢恭人尝有诗云‘矮屋数椽灯一点,吾家喜有读书儿’也。弢夫乞其师赵之谦为之图,所写荒凉,不合景状,故为图以正之。又为之说。”实际上,早在同治十一年,王彦威也曾请蒲华为他创作《秋灯课诗图》,时蒲华客居甬上。今台州某藏家珍藏有蒲华题《秋灯课诗图》诗的墨宝,其诗及题识云:“荒鸡啼破敢云疲, 画荻精神有孰知。舞象年华如昨日,登龙才调正当时。名成端仗提携力,孺慕还吟圣善诗。料得秋宵鸣万籁,机声书味尽余悲。 吐属珠玑费沐薰,木樨香处始逢君(庚午秋君以优贡登贤书,晤于紫阳书院)。英姿踔厉干云上,慈训森严诵夜分。桮棬并贻诗本泽,衣裳空认线头纷。会须得意春风路,斗室篝灯悟轶群。蕖城仁兄大人既嘱制图,复缀二律,以博两正。壬申七月,秀水弟蒲华稿于甬江客次。”诗歌对卢德仪在万籁俱寂的秋夜里,一边织布,一边课子读书的情景,作了形象地描绘,同时对斗室篝灯中走出的一代才士王彦威超拔俊逸、英姿踔厉的才情也深为赞叹。虽然诗歌难免有应酬的气味,但对沉潜读书情怀的向往和赞佩,还是真切可感的。
  蒲华的艺术生涯中,有许多山水画作,都是以隐逸青山、闲中读书、著书、欢谈为重要主题的。比较明确的有《深柳书屋图》《深柳读书堂》等,其它如《松岩》《溪堂烟壑》《山居乐志》《人在千岩万壑中》《人在莲花峰下住》《溪山雨过白云开》《日向湖楼坐翠微》《溪山真意》《碧梧清暑图》《山与青松分秀色》《松韵泉音团扇》《飞泉漱石扇面》《大雪满峰峦》《碧山青松图》等等山水画作中,除了山色溪光、飞泉烟壑、深柳高松的景象外,都有山阁、茅屋,之中有人物一二清晰可见,他们在干什么?则隐隐绰绰,似难辨别,但不容置疑,在这样的太古一般宁静的山色中,能够静坐者,当是有着闲云野鹤一般的高雅清逸之士,可以想见,他们坐对青山,手执一卷,忘却凡尘的俗虑,沉浸在诗书中,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其中《深柳读书屋》作于光绪七年夏日,此时他客居甬上(今浙江宁波),受一位叫小池的仁兄之嘱而作,他在这一横幅上自题诗二首,第一首云: “东西海国历何如,倦游归来且隐居。江上数峰青不了,洗眸云水读奇书。”诗歌透露了蒲华对小池归隐青峰、坐对云水静读奇书情景的无限向往。《碧山青松图》,于光绪十九年上巳日作于沪上,上有自题诗:“种松已作龙鳞老,胸有千秋且著书。未必山中忘岁月,春华秋实意何如?”则隐隐透露了蒲华虽然隐逸山中,但并未完全忘却世间岁月,而尚思读书、著书为世所用的情怀。从他在本幅山水图的题识“砥行碧山石,结交青松枝”看,他一面有隐逸碧山之逸趣, 一面也有于隐逸中砥砺操行、学问的志向,结合他的自题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蒲华的隐逸读书、著书情结中,也不坠青云之志。
  蒲华作于台州、明确为隐逸读书主题的则有《椒江读书图》《松阴勘书图》《九峰读书图》《松窗读易图》等。
  《椒江读书图》,作于光绪元年秋间,此时他寓居临海葭沚(今属椒江)举人黄煦东家,图上有蒲华的自题诗:“十年不到椒江上,年少场中问酒豪。若个藏书过十万,黄郎意气比云高。”诗歌先是描写了蒲华与黄煦东的交往历程和蒲华的生活情状,蒲华已经十年没到椒江了,十年间,蒲华说自己在年少场中,与人斗酒争豪,言语之间透露了自己虽然过着意气纵横、诗酒轻狂的日子,但也不无浪掷光阴的懊悔之意。而今,看到黄煦东家里的藏书那么丰富,就感到主人的隐逸读书之意气,是何等高远,蒲华的艳羡、敬慕之心油然而生。该图远山苍茫,近麓翠碧,一江横带,轻舟荡漾;南岸,一屋高筑,林木围绕,环境清幽, 屋中一士子临窗而坐,执卷静读,形象地描摹了黄煦东隐逸读书的情景,也透露了蒲华对这一闲逸清雅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松阴勘书图》,是光绪辛卯年(1891)蒲华客居临海大石藏书家许达旉家为主人而作的。达旉谢诗有“羡君落落笔尖意,写我棱棱松下风”之句。临别, 蒲华赋诗《赠许达旉》:“大石山翠扑书几,修竹座中兀佳士。琳琅万轴真可喜, 试作百城南面视。有福读书期卓尔,千秋高志空山里。况复搜罗周远迩,抱残守缺良有以。元亭问字许停履,他时放棹中渡水。”《松阴勘书图》而今已经不得而见,但从蒲华的赠诗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蒲华对主人的隐逸读书生活的无限惊羡和仰慕之情。你看,大石翠碧的山光烟色扑面而来,映照着洁净的书几,藏书楼四围,修竹苍苍,许达旉这位佳秀之士高坐于上,面对琳琅万轴的书卷,颇有“南面百城”之尊!“南面百城”,语出《魏书·逸士传·李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南面,古以坐北朝南为尊,指地位崇高;百城,上百座城市,指土地广大,用以形容统治者尊贵富有。主人许达旉不是为藏书而藏书,而是有着“千秋高志”的,他隐逸空山,搜罗文献,为坚守传统文化而“抱残守缺”,蒲华期待他取得卓尔不俗的成就,到那时,他再来许氏的藏书楼,与他一起读书,一起探讨学问,闲来也放舟渡水,纵览溪山。
  《九峰读书图》,是光绪二十年四月,为台州近代经史大家王舟瑶而作的, 前文已述。
  《松窗读易图》,是蒲华寓居临海葭沚(今属椒江)黄质诚家中时所作的绢本水墨横幅,上有题识:“松窗读易。甲午夏日,质诚世大兄大雅正之。蒲华。” 可见此图作于光绪二十年甲午夏天,也就是作于《九峰读书图》之后不久。该图层峦攒簇,云岫飘渺,溪涧曲折,峰前松林森茂,中有小屋数间,临溪而筑,窗前一士子静心坐读。整幅画面更是清幽静谧,士子隐逸溪山、忘情世务而静心读书的情景,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黄质诚对这幅作品,十分珍爱,曾制成帐栏,挂在床上不时欣赏。黄质诚与他的父亲黄寿征,都是一方雅士,闲来喜欢悠游林泉、临山而读,蒲华此作,正是他们风雅生活的写照,也是蒲华他自己精神世界的外化。
  蒲华喜欢盘桓诸多台州士子的读书处或藏书楼,或逗留,或小住,都曾留下他的艺术印迹。如在临海,他于丙寅(1866)暮春时节,访晤诗人陈吏香,为他的书斋取名“觅句斋”,并为之画《觅句斋图》。在太平,他拜访诗人陈春圃, 喜其读书处“借绿山房”,曾随手以糊墙纸绘《借绿山房草图》,此图以水墨白描,绘古木三五,书屋一楹,虽行笔草草,但主人读书处清幽绝尘的境界悠然可见,其闲来读书的逸趣也隐隐可感。在临海马葵臣的台书楼,蒲华曾经寓居过较长时日,与主人结下深厚的情谊。他们诗酒纵放,清谈夜话,心灵十分契合, 蒲华曾向他吐露心底的满腹牢愁。他曾在台书楼酒酣放歌:“江天雨过忽生凉,楼外群山暮霭苍。无限白云流几席,多情红友引壶觞。壁书腴味参文字, 匣剑寒辉照热肠。为问灯前双顾影,不堪搔首夜茫茫。”又据王及先生的《蒲华年谱长编》的,蒲华曾于癸未年(1883)春,为一个叫啸翁的士子书四言联:“外无长物,内有残书。”①可见蒲华对啸翁清贫乐道的隐逸读书生涯的无限仰慕之情。

附注

①《(光绪)仙居县志》,沈在秀标注,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55页。 ②《翁氏宗谱》卷之四《行第》,仙居县淡竹乡下郑村藏本。 ③(元)黄庚:《月屋漫稿》,清抄本。 ④ 张峋:《翁森集校注》,现代出版社,2016年,第9页。 ①《台州藏书史》,第73页。 ② 《巾子山志》,第135页。 ①《台州藏书史》,第95页。 ② 项士元:《台州经籍志》,上海文广书局,1969年。 ① 项士元:《临海黄子珍生平及其著作》,《浙江省通志馆馆刊》,1945年第1期。 ① 《蒲华年谱长编》,第70页。

知识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游幕缘由、游幕之初:花前共举觞、长期寓居:台山游历路三千、蒲华艺术成长中的台州元素、风雅之盛: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的精神世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