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著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412
颗粒名称: 藏书著述
分类号: K249
页数: 6
页码: 231-236
摘要: 明清之际,台州一度成为浙东抗清势力的政治中心,抗清活动此起彼伏。抗清将领郑成功、张煌言所率领的队伍占领台州天台、仙居、宁海等县后,联军北伐,台州是主战场和他们的驻军地之一。因是清初反清活动重地,台州士子受到了统治者的疑忌台州又被停止乡试和会试。因此,在长达266年的清朝统治中,台州各县中进士的只有38人,不到明代的七分之一。从当时的全国大环境看,清政府建立以后,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等,对百姓进行思想控制。为避祸上身,士子们只得不问世事, 埋首书斋,钻研考据之学。
关键词: 藏书 著述 台州

内容

明清之际,台州一度成为浙东抗清势力的政治中心,抗清活动此起彼伏。
  抗清将领郑成功、张煌言所率领的队伍占领台州天台、仙居、宁海等县后,联军北伐,台州是主战场和他们的驻军地之一。因是清初反清活动重地,台州士子受到了统治者的疑忌,终于在顺治十八年(1661),台州发生了两庠退学案。雍正四到十四年(1726—1732),台州又被停止乡试和会试。因此,在长达266年的清朝统治中,台州各县中进士的只有38人,不到明代的七分之一。从当时的全国大环境看,清政府建立以后,为加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等,对百姓进行思想控制。为避祸上身,士子们只得不问世事, 埋首书斋,钻研考据之学。到了乾嘉时期,考据学达到鼎盛,无论是经学、史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还是金石考古、天文历算、舆地、诗文等,无不笼罩在朴实考据的风气之中。这一学术群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乾嘉学派”。
  清代台州许多知识分子受这一学风的影响,也沉湎于训诂考证。
  要从事学术研究,就需要大量而广泛地拥有文献典籍,因而,学术研究也促进了藏书事业的发展。同时,藏书事业也促进了士子们的著述。
  在清代早期、中期藏书著述之风的影响下,晚清时期,台州涌现了不少藏书著述之士,而且大多与蒲华有较深的交集,如临海黄瑞、许宏通、葛咏裳,黄岩王彦威、王咏霓、王舟瑶,太平陈瑞图之孙陈庆澜等。蒲华虽是浪迹之身,难以真正参与藏书著述之务,但他以自己的书画歌诗特长,积极推动台州晚清的文化学术事业。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晚清与蒲华有交集的台州士子们的藏书著述情况, 然后穿插介绍蒲华在他们藏书著述活动中的具体活动情况。
  黄瑞无疑是晚清台州最杰出的藏书家和学问家。他的主要藏书渠道是靠抄书,这要耗费很大的心力。从上述引文可见,他的藏书来源有三种途径:一是得与台州的好学之士如黄岩王棻、王维翰、姜恭甫,天台张廷琛,临海叶书、周少谦等人的交谊之便,借抄他们家的藏书。二是应台州清代中期大藏书家洪颐煊之孙洪凤銮之聘,赴其家任教,空余时间得抄小停云山馆中的许多珍藏之书。三是同治十年,利用纂修县志之便,抄录志局内所藏台州历代乡贤精椠旧本。可以想见,黄瑞的藏书大多为抄本。由于黄瑞的勤勉,日积月累之下,秋籁阁的藏书日益丰富,终于名冠三台。晚清台州籍著名学者王棻在《三台名媛诗辑》序言中说:“忆少时则留意乡邦之文献而恨同志者无其人,既而数子者出,吾邑有王子裳(咏霓)、杨定夫(晨)诸君,临海则子珍为最。”黄瑞的秋籁阁不但是他自己的藏书著述之所,还是他“专为治印及与其弟子渔、子炜读书作画之所”。
  如此风雅之地,引得当时不少台州士人纷来游访,并留下他们的翰墨丹青,以助其雅兴。如黄岩周省三、安洲(仙居)汪民沾等士人为之作图。秋籁阁的右边有“爱日草堂”,聚书数千卷,亦称“溪南书藏”,临海士子江培为之作记。孙权伯、王咏霓为之书额。堂西边为“述思斋”,专聚乡邦掌故诸书,黄瑞曾自署楹帖云:“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隐居放言,穷愁著书。”王咏霓为之作记。蒲华在黄瑞的居所,盘桓日久,对黄瑞的藏书著述事业甚为感佩,所留下的丹青诗联也最多。他不但为秋籁阁作《秋籁阁图》,还为“述思斋”题楹联:“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时丙寅五月。”不但作草书《秋睡》绝句,还为《秋籁阁印谱》题诗:“千秋文字勘金石,一片仙心自古今。久历冰霜成铁骨,他山攻玉更情深。” 蒲华的好友许宏通也是晚清台州的知名藏书家。许宏通(1858—?)字达旉,号兼善,邑庠生。从学于临海大藏书家、著名学者叶书。受叶氏影响,性好藏书。其藏书处名“小石室”。“小石室”所藏,大多从叶书的“荫玉阁”藏书迻录。光绪三十年左右,许宏通因讼出亡,藏书尽散。许氏也工诗,著有《荫松草堂吟稿》。许氏抄录自“荫玉阁”的多为乡贤遗著,如清临海郭协寅的《石斋遗诗》、陈俊的《化雨山房诗草》、沈云华《双松楼吟草》,清天台王应兆、王应奎兄弟的《霞城遗诗》《卧云遗诗》等。许氏藏书的重要来源是抄书,他曾自谓:“生平颇嗜抄书,每一卷成,随时点勘,三间老屋,荫以长松,日坐其中,咿唔不辍。”许氏的抄书生涯,难免是辛劳的,其成绩也是不容小觑,他的藏书编有《临海许氏小石室藏书目录》,其中有不少罕见的藏本,如所藏清天台齐周华之书有三种:《名山藏副本》初集二卷、二集二卷,《需郊录》一卷,《诸公赠言集》一卷(齐周华编)。许氏的老师叶书荫玉阁所藏书目中有《名山藏副本》,此书可能从叶书处所得,而《需郊录》《诸公赠言集》二本为荫玉阁书目所不见,当是许氏从别处搜集而来。从许氏自谓的“三间老屋,荫以长松,日坐其中,咿唔不辍”抄书情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乡居生活颇多情调和风致,这一点很为性情爽朗和清逸的蒲华所喜。蒲华与许氏在临海认识后,结下深厚的情谊。光绪辛卯(1891),蒲华客居临海大石许家,他对许氏志在藏书著述的情怀十分理解和敬仰,曾为之作《松阴勘书图》。许氏赋诗以谢,诗中有“羡君落落笔尖意, 写我棱棱松下风”之句。临别,蒲华赋诗《赠许达旉》:“大石山翠扑书几,修竹座中兀佳士。琳琅万轴真可喜,试作百城南面视。有福读书期卓尔,千秋高志空山里。况复搜罗周远迩,抱残守缺良有以。元亭问字许停履,他时放棹中渡水。”诗中对许氏藏书楼清嘉的环境作了形象的描摹,对他“搜罗周远”而“琳琅万轴”的藏书盛况也无比艳羡,期待着再次客居大石,清流放棹。果然,第二年,蒲华又来大石许氏的藏书楼客居,与他一起观摩藏书,读书修竹丛中,也闲坐把盏, 共醉阆苑花前。达旉集联语:“修竹座中兀佳士,阆苑花前是醉乡。”请蒲华书写, 蒲华写毕,又加跋语:“达旉仁兄吟长以联语嘱书,上联乃集予赠诗中句也。下联所属自是名隽,他时阆苑春风,当于得意中领略之,良复可喜。壬辰小春,蒲华。” 蒲华在临海士子的藏书楼留下印迹的还有马葵臣的台书楼。马氏的藏书情况,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不得而知,但蒲华似乎对主人的风致和台书楼的环境特别有兴致,同治五年竹醉日(农历五月十三日),他夜宿台书楼上,赋诗高歌,发抒人生感慨,令马氏十分感动,也和诗一首相酬。诗歌具体内容,上文已引,此不赘述。
  与蒲华交好的临海士人葛咏裳的藏书也颇足可观。葛咏裳的父亲葛凤喈,字师竹,临海人。增广生。性孝友,居里教授,学者甚众。他精于易学,大江以南,闻有究于易者,则裹食粮访之,必穷其底蕴而后返。晚年以卖卜自给, 下帘之余,仍著述不休。有所收获,著成《易学辨说》。凤喈喜藏书,建有藏书楼名“绿阴室”,地址在今临海城龙须巷。绿阴室既是藏书之所,也是读书会友佳处,凤喈与同好经常三五成群,诗酒唱酬,乐乎其中。其子葛咏裳(1843— 1905),名寿同,字叔霓,号逸仙。咸丰十年廪膳生。次年,太平军入台,离城避居海乡溪口,与同乡王藻友善,掌教竹溪书院。光绪六年进士,授中宪大夫,官至兵部车驾武选司主事,加四级敕授大夫。工于诗文,兼善史学。葛咏裳出身于书香门庭,宽裕的家境为他的藏书提供了较为优裕的物质条件。太平天国运动时,他父亲的绿阴室被毁,“缥缃万轴”,“悉成焦土”①葛咏裳移居新开巷, 非常怀念其父绿阴室当年藏书的盛况,因而重建藏书楼,取名“忆绿阴室”。忆绿阴室藏书丰富,葛咏裳在京为官十年,购书万卷,其中多珍善之本。他返里时,仅携回古籍数十箱,别无他物。这些古籍皆贮于临海巾子山北麓的忆绿阴室内。葛咏裳也勤于著述,所著有《辄囊丛稿》,内有骈文四卷、古文四卷、今古体赋四卷、诗十八卷、词二卷、日记二十余卷。其于《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均有批注。另有《辄囊琐记》三十册、《史蠡》三卷、《葛叔霓校抱朴子内外篇》七十卷以及光绪十六年纂修《临海山后葛氏宗谱》五卷。
  蒲华与葛咏裳交好,他们的订交时间至迟当在同治九年,同治十四年至光绪六年间,有密切交往,上文已有述论,兹不赘述。葛咏裳多次赠诗给蒲华,如订交后赠诗有“萍逢偶合忘形迹,翰墨联交见性真”句。蒲华在1875年重客太平期间以及稍后这段时间,葛咏裳又赠诗给他:“一囊琴剑走风尘,管领天台两度春。落籍方知名下士,风流自是再来人。丹青写意闲中乐,歌舞销魂客里身。莫复抚膺悲失路,鸢肩火色岂长贫。”可见他们的交谊非同一般。临海是蒲华多次客居的地方,虽然现在还没有史料证实蒲华到过葛氏父子的藏书处, 但据理推测,蒲华应该是到过绿荫室的,在此逗留吟咏,泼墨挥毫也说不定。
  王咏霓也是蒲华平生最要好的挚友之一,他“为文鸿博雅赡,究心乡邦故实,所居称‘函雅堂’,藏书万余卷”①。王咏霓的藏书处函雅堂,似是他辛亥革命后归里时所营。因为他自光绪六年考取进士后,授刑部主事,十年,随许景澄出使法、德、意、荷、奥等国。后又在张之洞幕中任提调。光绪二十一年前后三任安徽凤阳知府,三十一年,转任池州知府。宣统二年,任太平知府。辛亥革命后,才以病归故里。在黄岩,他“与同邑之王舟瑶讲学黄岩九峰书院。平时葛巾道服,不问时事,每日只与夫人屈蕙% 以诗唱和。浙江当道聘修《通志》,不去,卒于家”②。
  王咏霓藏书中有《说郛》六十卷本,十分罕见。《说郛》诸家俱称百卷,亦有七十卷之说。是本仅六十卷,为汲古阁旧藏,同治年间为王氏购得,孙诒让阅后叹为秘本。邵氏《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称孙诒让谓:“黄岩王子裳孝廉咏霓购得汲古阁抄本《说郛》六十卷,有毛斧季语,余辛未(1871)春在京寓曾从借阅, 与俗本迥异,真秘笈也。”③ 王氏藏书丰富,著述也多,著有《函雅堂集》四十卷、《书序考异》一卷、《道西斋日记》二卷,纂修《黄岩县志》,所著《考订外国师船图表》,是研究中西交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
  蒲华的好友王彦威秋灯课诗书屋也富有藏书。王彦威(1842—1904),原名禹堂,字渠城,号弢甫(夫),祖籍临海,后迁黄岩西桥。同治九年举人,历任工部虞衡司主事、员外郎、军机章京、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卿等。王氏自幼天资颖悟,五岁时,即由他的母亲卢夫人授以《孝经》《论语》,卢夫人喜而赋诗, 其中“茅屋数椽灯一点,我家喜有读书郎”一句广为流传。卢夫人去世后,王氏请名家绘《秋灯课诗图》,遍征海内外名流题咏,积成四巨册,“数十年间,南北舟车,恒以自随”①。并把自己的藏书处命名为“秋灯课诗书屋”。及长,又读书杭城,师从俞樾、孙衣言学习经学及古文义法。后入京,与李慈铭等交往。
  王氏一生所著颇丰,有《枢垣笔记》《扈从笔记》《秋灯课诗书屋日记》《藜庵丛稿》《清朝掌故》《清朝大典》《史汉校勘记》等。
  蒲华对王氏的藏书、读书、著述事业非常敬仰和支持,王氏藏书处所收藏的《秋灯课诗图》,其中一幅,就是蒲华所创作的。
  蒲华寓居台州期间,可以说,以极大的热情融入到了士子们的藏书著述事业中。近年,我们从台州椒江、临海杜桥等地的收藏家手里,发现了两对书箱面板,上有蒲华的题签。如椒江某藏家的书箱题签,其一:“法海渊源。闻樨氏办。”(图5)其二:“三乘妙典。闻樨氏办,蒲华书。”(图6)

知识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游幕缘由、游幕之初:花前共举觞、长期寓居:台山游历路三千、蒲华艺术成长中的台州元素、风雅之盛: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的精神世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