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台访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403
颗粒名称: 八、天台访游
分类号: K825.72=52
页数: 5
页码: 159-163
摘要: 临海士人马葵臣曾有诗赠蒲华,其中有句“台山游历路三千”,题咏的是蒲华寓居台州期间游历的广泛,“台山”,即“天台山”,自古以来,堪作台州的代称。但诗句中的“台山”,当然也包括狭义的“天台县”。按理,作为闻名海内的名山之地,性喜山水游历、又长期寓居台州的蒲华应该会游览或寓居天台,但晚清以来的台州地方文献及蒲华的书画作品的题款上,很少见到其中的历史信息。陈甲林《天台山游览志》第四编有《天台山人物·蒲华》一文,里面记载: 蒲华,字作英,秀水人。山中诸刹,多有其墨迹。这一信息得益于蒋先生的执着的察访。解放后,泥塑木偶被扫地出门。
关键词: 天台 访游 蒲华

内容

临海士人马葵臣曾有诗赠蒲华,其中有句“台山游历路三千”,题咏的是蒲华寓居台州期间游历的广泛,“台山”,即“天台山”,自古以来,堪作台州的代称。但诗句中的“台山”,当然也包括狭义的“天台县”。按理,作为闻名海内的名山之地,性喜山水游历、又长期寓居台州的蒲华应该会游览或寓居天台,但晚清以来的台州地方文献及蒲华的书画作品的题款上,很少见到其中的历史信息。蒲华真的有否到过天台?答案是肯定的。
  陈甲林《天台山游览志》第四编有《天台山人物·蒲华》一文,里面记载: 蒲华,字作英,秀水人。善画竹,工草书。尝寓台山。山中诸刹,多有其墨迹。
  蒋文韵先生在《蒲华在台州(续篇)》中也明确写道: 蒲华在天台,城中大明宫、信行寺、城南聚龙庵,以及山中国清、高明诸刹,均曾寄寓。
  这一信息得益于蒋先生的执着的察访。一九九一年八月,他到天台实地进行了采访。他在札记《追踪随录》中,记录了采访的详细情况,兹录于下: 八月,因事去天台,顺便参观天台博物馆,得读馆藏蒲华书画四件。
  复走访文化馆陈曾豹同志、城关叶兆无老中医、水南许姓老人、东城陈彩君老先生,听讲蒲华在天台传闻,归纳成三点: 一、蒲华在天台,曾住东岳庙大明宫(今文化馆)、信行寺院(今四小)、水南聚龙庵(今水南小学)及山间诸寺院。
  二、大明宫住持僧国香,爱重文物书画,厚待蒲华,附近名医孙新初曾邀蒲华居其家。其后,当地画家陈芝耕歆慕蒲华书画,摹山水可乱真。
  三、陈芝耕画学朵云和尚、朱梦庐,兼营装裱,其子彩君继裱业,亦能画。传说蒲“讨饭到天台”,夜宿大明宫廊下,后为宫壁绘画。但据陈彩君记忆:大明宫壁画是走兽、人物(西游故事和吴刚伐桂等民间传说)。他明确地说:这些话是讨饭老金画的;蒲华并未画过壁画,也不轻易给人画。他说,过去寺门及故家每有蒲画,现在都没有了。
  1991.10.16 韵记蒲华所寓居的东岳庙大明宫,供奉着东岳大帝,天台一位网名叫“快乐老狼”的作者在《天台老城》一文中写道: 天台城中,大明宫是我最熟悉的庙宇,我的整个童年都寄住在大明宫阴暗潮湿的东偏殿里,与老鼠、田溜螺(蚰蜒)和驼背灶鸡等许多奇奇怪怪的小东西一起度过那些寂寞日子。
  听外婆说,大明宫就是东岳庙,供奉东岳大帝。民国时期,大明宫的巨大庭院南端有一座古戏台,外婆经常和闺中女友们坐在“高马”(高脚椅子)上,看台上或私定终身,或悲欢离合,或金榜题名,或封王拜相,最喜欢的自然还是才子佳人,奉旨成婚大团圆的结局了。
  解放后,泥塑木偶被扫地出门。大明宫先是改作县人民医院,后来是县文化馆、图书馆。
  据《天台岁时纪》记载,当时“城隍庙、东岳宫,以及大小杂祠,莫不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几乎不能容足。即城上之小庙,亦人满其中”。
  信行寺,在天台城内,属于规模不太大的天台城内一百多所寺观庙宇之一,除了正月的“走八寺”等民俗活动,七月半,还要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会”大多由县内的居民、商家出资。入夜,寺庙里灯烛辉煌,香烟缭绕,供品堆积如山,寺里和尚全部出动,高诵佛经,为亡魂超度。活动结束后,还要到寺院前的路口设路灯,放鬼食。这一天,也有请和尚到家里举行家祭,焚香诵经,超度亡魂,叫作“放焰口”,好不热闹。
  水南村为台州第一大村,距天台县城二公里,许氏族人聚族而居,村内古迹众多,今尚存一口明代八角井、五座清代宗祠、十多处庙宇道观,聚龙庵也是其中的一处,供奉着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康茂才被朱元璋封为治水的河务同知,分管清匪、巡捕、农耕、水利、牧马等,在治水方面政绩尤为突出。而水南由于地理位置经常遭受水患,农田被淹,康茂才的治水大能与此地百姓祸福荣辱密切相关,倍受崇奉。但随着历史变迁,已逐渐衍为解厄赐福、驱邪魔、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故成为水南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俗神之一,至今兴盛不衰。据考:康元帅实际诞辰为六月初六,许氏族人考虑此时正是农忙,又是夏季大热天,举行迎神庙会不合时宜,经族长焚香占卜,故确定十月廿四日康元帅忌日为酬神庆典日期。玉龙庙庙会时间为六月六日与十月二十四日两次,六月六日是元帅老爷寿诞,每年此日开始,在前塘岸戏台演戏九日九夜庆贺,庙会期间的活动除了做戏,还有就是举行隆重的迎神、送神、求雨等活动,送神队伍中有奓旗竹、小彩旗、抬阁、舞马、莲子行等。
  我们可以想见,蒲华一人寓居在大明宫、信行寺、聚龙庵,想必也十分落寞,但天台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想必也给客居中的画家以温馨的慰藉。最关键的是,天台的僧人、士子都给他以真诚的礼遇,他们也是风雅之人, 歆慕蒲华的书画艺术,落寞中的他,心灵是颇感温暖的。
  至于天台博物馆所藏的四件蒲华作品,据《丹丘翰墨———台州国有馆藏书画精品集》,一是《行书七言联》:七重宝树围金界,一片冰心在玉壶。款题:素轩大和尚法鉴,作英弟蒲华。此件行书,各纵128厘米、横30厘米。钤印:(朱文)秀水蒲华,(白文)作英。从题款我们知道,这副楹联是蒲华写赠一个叫素轩的僧侣的,这个素轩,是否即是大明宫住持国香呢?由于史料匮乏,不得而知。但这件作品既然藏于天台博物馆,蒲华又曾寄居天台各寺观,那么它的创作之所为天台某一寺观,那是很有可能的。二是墨竹横幅,水墨纸本,纵81厘米、横150厘米,款题:携来米老一卷石,写得萧郎十五竿。乙未仲冬拟东坡居士法,作英蒲华试墨。钤印:(白文)作英,(朱文)蒲作英。三是《墨竹中堂》, 水墨纸本,纵146厘米、横59厘米,款题:长恐南园风雨夜,尽生鳞甲化为龙。
  若杵大法师清属,蒲华。钤印:(朱文)蒲作英。这幅墨竹中堂,也是赠给一个僧人的,估计也有可能是在寄宿天台大明宫、信行寺、聚龙庵期间所作。四是《竹石扇面》,水墨纸本,纵24.5厘米、横52厘米。款题:渭川千亩。甲辰首夏,仿仲圭,蒲华。钤印:(白文)作英。
  蒲华什么时候寓居天台?今天因为史料缺乏很难考证了。但根据王伯敏先生1956年3月14日的日记,同治十年辛未(1871)秋间,蒲华曾经作过工笔设色《一行和尚像》轴,款题:“一行到此水西流。辛未秋月坐雨细笔,作英。”我们似乎可以推测,这一年蒲华的秋间,他可能到过天台。一行为唐代高僧,著名天文学家。相传一行到台州天台国清寺前,溪水西流,故后人立“一行到此水西流”碑以纪念。画面中,一行坐于溪岸,面对溪流,旁有丛篠。此作旧藏温岭丁儒铨先生处。
  上述那幅墨竹横幅题款中有“乙未仲冬”四字,“乙未”,为清光绪二十一年。蒲华于上一年即1894夏后离开台州,寓居沪上,因此,这一幅作品当作于沪上。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天台的某一位僧人或文士,于1895年的仲冬到上海访晤蒲华,蒲华感念旧情,遂有赠作。上述《竹石扇面》,作于甲辰年,即光绪三十年,蒲华也不在台州,在沪上。如果这幅作品不是后人购进天台,而是当年即归藏于天台某位文士,那么也存在着天台某位文士到沪上拜访蒲华之后而受赠的可能。
  可以说,蒲华在天台寄寓的时间是不短的,可能一度时期寓居,一度时期又离开,然后又回来。种种信息表明,“过去天台故家和寺门,都富藏蒲华书画。现在见到的壬辰的《雪满山中高士卧》大幅山水,就是从天台流出的”①。
  壬辰,即光绪十八年,这一年的秋冬季节,蒲华都在台州,据王及先生《蒲华年谱长编》,这一年的“冬日,作《雪满山中高士卧》。题:雪满山中高士卧。壬辰冬日,作英。”此画为林日见先生旧藏(见插页图九)。
  此图载入《蒲华书画集》,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此画用略显简淡的笔墨,将苍茫的雪景和山崖、树林、溪涧、房屋浑然融合在一起,整个画面透出空疏淡泊、宁静壮阔的意境。壮伟峻峭的山峦沉浸在凛冽肃穆的静寂里,寒柯虽然木叶落尽,但树干斜枝向上劲挺,仍似显出洒脱葱郁的生意。幽谷深涧间苍苔杂草隐现,疏林一侧屋瓦数楹,错落有致,其间似隐约可见高士的身影。山麓空荡,雪房孤寂,山径被雪深掩,渺无人踪,静读此画,使人感受到蒲华笔下雄伟而清幽、宁静而幽远的天台山的清健之境以及山中高士的静穆、孤冷和清雅的情怀。
  蒲华寓居天台的史实,可从另一幅他创作的山水图轴得到证实。21世纪初发现于朵云轩拍卖会的《听泉度石梁》(见插页图十),其题识云:“听泉度石梁。山僧约看华顶绣云,听石梁瀑布。倥偬未果,写此聊作卧游。作英。”白文印“蒲华之印”。题识中的“山僧”,即指天台山某寺院的僧人。山僧知道蒲华性喜山水,就邀约他一同观赏华顶山的绣云,也一同听赏石梁飞瀑,可是蒲华可能临时因为有俗事繁忙、促迫,但又非常向往,于是待空闲时,挥毫泼墨,写此图画,可以时常观赏,权作实地游览。这幅山水图轴,堪称蒲华创作的有关台州山水题材的精品力作。且让我们一起观赏: 《听泉度石梁》为纸本,水墨图轴。图正中石梁横亘,石梁下飞瀑流溅;石梁下方,溪涧纵驰,危石磊落,林木葳蕤,中有小亭屹立,二人对坐,似作静静听泉之状。石梁上方,石径横斜,峭壁陡立,峰峦接天,翠微空湿。整幅画作气势雄浑壮伟,构图严谨,墨沈淋漓,用笔粗细相济,意境空灵高远,令人神往。
  蒲华与诗僧兰谷的订交,很有可能也是在天台。民国时临海戴勖屏老人的手册中,收录有蒲华的《送诗僧兰谷归日本》一诗: 蓬叶快飏风,海天东复东。行踪轻万里,觉苑重三公。契佛拈花笑, 摹唐琢句工。离愁何处着,五蕴想皆空。
  诗作对兰谷上人的乘风归海东表示了无限的伤感,“海天东复东”一句,让人仿佛看见,一叶帆船渐渐消失在蒲华久久伫立而望的视线里,漂进了浩渺的海天深处。诗作也同时赞扬了兰谷为了弘扬佛法,不远万里,奔波在中日两国,终于赢得了僧俗两界名公巨卿的尊崇。作为诗僧,兰谷在佛理上既有深切地参悟,在学写汉诗上也是颇有琢磨之功,取得不俗的成绩。想必兰谷此去, 也是满载着一船的离别之情,所好的是,兰谷有佛教的超脱情怀,心无挂碍,因此内心也不至于太痛苦。日本佛教界自古以来一直奉天台国清寺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天台是日僧的常来朝拜之地,因此,兰谷结识蒲华,并结下深厚的情谊,较大的可能是在天台。“兰谷归日本,犹如鉴真东渡一样,当是取道临海出海的。可想见,蒲华是从天台陪送诗僧到临海,才留下这一诗章。”①

附注

① 《蒲华在台州(续篇)》,载《蒲华研究文集》,第140页。

知识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游幕缘由、游幕之初:花前共举觞、长期寓居:台山游历路三千、蒲华艺术成长中的台州元素、风雅之盛: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的精神世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