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蒲华与《九峰读书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395
颗粒名称: 五、蒲华与《九峰读书图》
分类号: K825.72=52
页数: 9
页码: 129-137
摘要: 蒲华与黄岩士子发生更重大关联的还是《九峰读书图》,或者说,一幅《九峰读书图》,体现了蒲华与黄岩诸多士子的颇为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蒲华 九峰读书图 研究

内容

蒲华与黄岩士子发生更重大关联的还是《九峰读书图》,或者说,一幅《九峰读书图》,体现了蒲华与黄岩诸多士子的颇为密切的关系。
  《九峰读书图》创作于蒲华寓居台州的最后一年即光绪甲午(1894)的四月,这是他留给台州文化史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之一。
  九峰,为台州一方名胜,位于黄岩东郊1.5公里处,系永宁山(俗称方山)的支脉,以峰峦有九而名之。由南而北,文笔、华盖、灵台、灵鹫、接引、宝鼎、双阙、卧龙、翠屏,九峰拱峙。九座山峰环抱,形成幽峡深谷。北宋开宝(968— 976)间,山麓有九峰寺,僧德韶建瑞隆感应塔于侧。山上刻有“紫阜”摩崖,为朱熹手书。原有郎公石、桃花潭、右军墨池等胜迹。两主峰间,一溪潺湲,溪上苍松翠柏,蓊郁蔽日,山脚溪边,即为九峰书院旧址所在。九峰因其清幽奇崛的环境,为历代骚人墨客登览吟啸之佳处,自南宋至明代,有著名诗人、学者左纬、王居安、杜范、吴执御、黄道周等隐逸揽胜于山间。清同治七年,著名学者黄岩人王棻从处州(今丽水)莲城书院归来,应聘在黄岩志局修编县志,志局设在九峰寺。次年二月,黄岩知县孙憙看到九峰寺在八年前(即咸丰十一年冬)被太平军焚毁,瓦破垣颓,无力修复,于是对众人说:“黄之书院大小数十,而山水名胜惟此为最,余欲改建书院如何?”他首先捐出养廉银两百,下庄卢氏捐田20亩为膏火费。于是“鸠工庀材,相度基址,徙佛殿于西偏僧寮之侧。”同年冬,九峰书院落成。同治九年,孙憙请王棻担任九峰书院首任山长。其后王棻又断续任了三任九峰书院的山长,连同首任时间,他执掌九峰书院的时间有十二年之多。在他的努力下,黄岩乃至台州的文风丕盛,师从王棻、在九峰书院就读的学子中,有十余人在科举、学术上取得不俗的成就。其中王舟瑶就是杰出的代表。
  王舟瑶(1858—1925),字星垣,一字玫伯,号默庵、潜园、墙东居士。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天长街人。少年读书于清献书院和九峰书院,得到王棻的经史指导①。王舟瑶工于词章、考据和宋儒性理之学。清光绪七年补县学生,旋食廪。十一年,以优异成绩,名列全省二十名高材生之一,入杭州诂经精舍,为院长俞樾所赏识。十四年,以优行贡于朝,次年乡试中举。时侍郎沈源深督学福建,闻其名,聘校文字。侍郎卒,归九峰书院讲学。后侍郎龙湛霖督学江苏,又被聘校文字。二十一年,还里,应台州知府赵亮熙聘请纂修《台州府志》。二年后因故而停,王舟瑶携稿归家私修,于光绪二十五年完稿。后历主黄岩九峰书院、临海县东湖书院、路桥文达书院。二十六年,经浙江督学荐举, 朝廷赏给内阁中书之衔。二十八年,受上海南洋公学聘,教授特别班。是年, 京师开办大学堂,受聘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经史教习。次年与喻长霖于家乡创办黄岩公学,后赴粤襄办学务,任职两广学务处,监督两广师范学堂。三十三年正月,赴日本考察。宣统元年(1909),礼部聘为顾问官。晚年回乡精心纂辑乡邦文献,同时潜心著述,为近代著名学者。
  王舟瑶所就读和执掌时的九峰书院,有“讲堂精舍各五楹,堂东建吴郎公祠,祠内楼房为名山阁,藏经史百家于其中,即当年之公共图书馆,以供士子于此读书”①。更重要的是,“九峰春景明艳,夏日翳蓊,为黄邑著名春游避暑之所,旧时士子多借此景色明丽之处,静心读书,以为赴考准备”②。王舟瑶对当年和士子们一起读书九峰的日子十分怀念,就请名重艺林和学界的蒲华创作《九峰读书图》。
  为了使蒲华对九峰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当年诸多士子读书为学的情景有充分的了解,为了使《九峰读书图》的意境和人文意蕴画得更为深沉、完善, 王舟瑶也作了精心的准备。他回眸岁月,凝思静虑,写了一篇优美厚重的《九峰读书图记》: 吾乡四面皆山,而密迩城郭最近者曰永宁。永宁围径数十里,而东出一支最秀者曰九峰。九峰旧有僧寮,为乡先达明吴给谏执御读书处。同治中,令长吴县孙君憙改建为书院,立名山阁,藏经史百家书数万卷。百步之内,泉壑清旷,一室之中,古人森立。故吾乡读书之所,佥以九峰为最。光绪壬午年,余与黄方庆瑴成、江青伯震、陈瑞畴锡九假馆其中,而喻长霖志韶亦时时过从,尽发阁中之书而读之。私相订约以宋王之学为体, 司马君实、杜君卿、郑渔仲、马贵与之书为用,而旁及于许、郑之训诂,韩、欧之文章,以为游艺之资。诸君皆锐厉奋发,抗希古人,而■成为之尤力。
  精舍之前有月潭,旁有石桥,逾桥数十武有桃花潭,潭尽有铁筛井,皆山水清洌,自饶意趣。每当夕阳西落,山月初上,则相与散步诸处,藉草列坐。各论日间所读书与夫身心之过愆,时事之得失,古今之沿革。每析一疑义,群证心得,则不觉忻喜欢□。其有不合,各举所闻,反复论难,往往历数时而不息,如是者率以为常。
  明年,余授经城中,诸君仍馆如故。而余不一月必至九峰。至则谈笑如旧日,然余犹以为不能常也。明年,仍与诸君居九峰。又明年,锡九、志韶计偕入都,伯震假馆东南。余与瑴成应学使之招,读书杭之诂经精舍。
  西湖山水甲天下,而与瑴成私心终倦,以为不若九峰乐也。明年,余馆九溪书院,瑴成返九峰。又明年,余仍与瑴成客杭。自是以后,踪足迹离异, 余北入都,■成南至闽。诸君亦各有所以。未几,瑴成以病归,归而暂宿九峰,然不久即死,而余亦自此奔走无宁岁矣! 犹忆壬午之冬,岁尽将归,诸君围坐堂中,瑴成忽慨然曰:“吾辈今日聚处读书,习以为常,不知其乐,然此境殊不易得,他日未可知也。”余时犹以为乡里友朋,可时时共聚,不以瑴成之言为然。今日思之,其言果验,可悲也夫!余尝追思吾台昔日儒术之盛,虽肇祖于真定父子,而实由石南康之获交考亭,与闻洛学,使杜氏昆弟转相受业。于是承学之士群趋恐后, 著籍朱门盈十数人。而南湖再传,竟得立斋,蔚为名相,足征师友渊源之效。自元及明,中衰复盛。惟二百年来,风流歇绝,继起无人,可为深耻。
  余尝与瑴成反复此事,俯仰叹息,以为吾辈友朋不可枉自菲薄,而瑴成志道力学,隐然有起衰之意,乃中遇夭殂,秀而不实。死者既不可作,生者亦浮沉不振。如余者,年齿日长,德业无成,此则可悲而又可惧者欤? 余故图此以识友朋聚散之感,学业进出之由,用以自警而并为诸君告焉。
  癸巳七月舟瑶记。
  王舟瑶这篇《九峰读书图记》作于癸巳年(1893)七月,即蒲华创作《九峰读书图》的头一年七月。从这篇图记中,我们看得出,王舟瑶对九峰的自然风光是非常喜爱的:“百步之内,泉壑清旷”,“山水清冽,自饶意趣”。山上有潭有桥有井,芳草遍地,他和士子们优游其间,也是身心愉悦,风雅倜傥,颇得人生佳趣的:“每当夕阳西落,山月初上,则相与散步诸处,藉草列坐。”更使人流连的, 是九峰书院里藏有经史百家书数万卷,可以“尽发阁中之书而读之”。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的九峰书院,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友人,“私相订约以宋王之学为体,司马君实、杜君卿、郑渔仲、马贵与之书为用,而旁及于许、郑之训诂,韩、欧之文章,以为游艺之资”。这是他们共同的学术理想,他们也积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诸君皆锐厉奋发,抗希古人。”这是壬午年,也即1882年间的事。
  当时,王舟瑶年方二十四岁,黄瑴成、喻长霖皆年方二十五岁,江青、陈瑞畴的年纪也应该与他们不相上下,正是意气奋发、锐厉进取的年龄。他们并不是死读书的一群书呆子,而是指点江山,品评时事,更能就所读之书展开友好而犀利的讨论,而且往往几个时辰而不歇,而且这样的探讨学术和三省吾身的场面经常出现,习以为常:“各论日间所读书与夫身心之过愆,时事之得失,古今之沿革。每析一疑义,群证心得,则不觉忻喜欢□。其有不合,各举所闻,反复论难,往往历数时而不息,如是者率以为常。”到了壬午年的明年,即1883年,王舟瑶在黄岩城中授经,原来一同读书的士子仍在九峰,他的心思还是时时牵念着九峰与诸君共读的情景,因此不出一个月,必定登攀九峰一次,到书院后,仍旧与诸君谈笑如旧日。尽管这样,王舟瑶还是感到不满足,感到不如往常天天与诸君在一起那么快乐,于是一年之后,仍旧回到九峰,与诸君共聚。“又明年”,即1885年,陈瑞畴、喻长霖一起入京都,江青讲学于东南,王舟瑶与黄瑴成因成绩优异,应当时浙江学使之招,来到杭州诂经精舍读书。其间,王舟瑶虽然受到俞樾的赏识,学问也精进不少,但毕竟没有了当年在九峰那样读书辩学的气氛,因此他觉得“西湖山水甲天下,而与瑴成私心终倦,以为不若九峰乐也”。自此之后,九峰诸子星散各地,不久,他最看重的友人黄瑴成病归九峰, 竟至于不起。他在悲痛之余,想起了1882年的冬天,具体是岁末大家将要从九峰下山回城与家人过新年的时候,黄瑴成所说的“此境殊不易得,他日未可知也”的话,在他心里,原以为,乡里朋友,可以时时相聚,但想不到当初黄瑴成的话,简直是一语成谶!于是他在图记的结尾,进一步吐露了欲起台州儒学之衰而德业无成的悲苦心情,尽管如此,他并不消沉,图记最后一句“余故图此以识友朋聚散之感,学业进出之由,用以自警而并为诸君告焉”,向蒲华,也向世人昭示了他欲倩画家创作《九峰读书图》的真实而动人的意图,那就是:借《九峰读书图》来表达朋友聚散的快乐和悲凉,也记载与诸君在九峰岁月乃至整个人生学业进退的缘由,也借此自警、自励,并与同道诸君共勉! 我们可以想见,蒲华读到这篇感情深沉、意蕴悠远的图记时,也一定是颇有感慨、深为动容的。面对友人的郑重嘱托,他不敢轻易、草率地动笔。王舟瑶完成图记是在1893年七月,蒲华完成《九峰读书图》是第二年的四月,可见蒲华作了充分的构思和酝酿。此时蒲华的书画已臻绝艺,同时他也读懂了王舟瑶图记的思想意蕴,经过精心创作,他终于向台州士林献出了一幅非常成功的山水画。
  《九峰读书图》(见插页图六)为王舟瑶的收藏精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后人上交台州专署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于临海市博物馆。《九峰读书图》为设色纸本,132×32厘米。整幅画面以浅绛设色,构图大气而严谨,粗犷中显清雅,“用笔如疾风骤雨,看似随意实不草率,用墨苍润华滋,比之通常之作显得精心而厚实”①,确是蒲华山水画中的精品。画幅上方九峰连绵,岫云淡逸,山色逼人,下方苍松杂树,蓊郁阴凉,书院隐约其间,更有士子临窗而读,清雅而富于生机。左下角,溪流曲折处,一桥横卧。右下为峰峦一角,峰头似通向远处,意境悠远。题款为:“九峰读书图。甲午四月,玫伯仁兄大人正。蒲华。” 画卷上有王舟瑶题诗并跋: 十年结伴此谭经,水色山光照眼青。今日重来寻旧梦,故人零落似晨星。
  少年同学萃群英,叔度汪汪更有名(谓黄瑴成)。太息斯人成宿草,顿教吾道失干城。
  柔桥居士擅多闻,祭酒当年有此君。今向草天亭外过,再难奇字问扬云。
  几辈飞腾出草庐,木天花县各分居。自知于世终无补,只向空山老著书。
  台学渊源本洛滨,闽海邹鲁记传薪。乡邦先正风流在,欲为南湖作替人。
  光绪癸未、甲申、乙酉数岁,余与黄瑴成方庆、江伯震青、陈毅轩瑞畴、喻志韶长霖、孙漱泉泂、郏仲雅颂平读书九峰,极一时友朋之盛。后数岁, 诸人分散,余感念旧游,倩蒲君为绘此图。甲午余主此讲席,寻移讲各处, 不复续旧游。今岁重馆此,风景依然而友朋非故,欲寻十年前之乐,已不可得矣!不胜黄公酒垆之感,因题五绝句。庚子春暮,默庵居士记。
  从跋文中,我们了解到光绪癸未(1883)、甲申(1884)、乙酉(1885)这几年, 王舟瑶与黄瑴成等一批士子一起在九峰胜景读书。那几年,他们优游山水,共读经史诗文,互相探讨学问,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光阴。这批士子都是一时才俊,品行学问,超迈群辈,且请看这批士子的“来头”: 黄方庆(1858—1890),原名灏,字瑴成,黄岩屿头二坪人。廪膳生。幼工韵语,喜填词,弱冠后致力训诂、经史及义理之学。光绪十一年,浙江学使瞿鸿禨闻其名,调黄入杭州诂经精舍学习。诸生以瞿鸿禨所喜经术,纷纷投其所好,均得科名。唯黄方庆不愿逐流,因而名落。常说:“透得名利一关,方有可以自立处”,“安命亦是浅说,学者须是识得主义于艺术中。”后来瞿鸿禨在京与喻长霖论及此事,悔知人之浅。
  黄方庆归家后,竭尽三年精力,钻研中西各式算法。认为唐代顾箬溪《议测圆海镜》、梅文穆《四元玉鉴》存有谬误,主张作文“无论工拙,须是自己胸中议论。胸中无所见而作文,则俳优盗窃之所为”。光绪十五年,福建学使乌拉布聘任校文。次年病归住九峰书院,不久卒,年33岁。著有《测图海镜术解》六卷、《勾股边角相求术》二卷、《算问》二卷、《火器新术》一卷、《群经算学考》四卷、《算学辑》十余卷。
  江青,字伯震,号数峰,黄岩人。光绪二十年优贡,历任宁波府学教授、汤溪县学教谕。曾任清献中学堂监督。
  陈瑞畴,字锡九,号毅轩,黄岩人。光绪十一年举人,官广西候补知县。
  孙泂,原名锦江,字漱泉,黄岩人。光绪十六年进士。
  喻长霖(1857—1940),字志韶,一字子韶,黄岩县焦坑仙浦喻村人。少时师从母舅王棻执教的九峰书院学习,夜读经史,日习小楷。清光绪二十一年登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任清宗室觉罗八旗第三学堂提调、八旗高等师范学堂国文教习、译学馆伦理教习。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任两浙师范学堂监督。十二月,受翰林院派遣,去日本考察学务,次年五月返。宣统元年,任实录馆纂修。次年六月,任京师女子师范学校总理。资政院成立,选为硕学通儒议员,授四品衔,任资政院宪政会咨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多次请喻出任要职,喻谢绝归里。民国三年,受聘任浙江通志局提调,参与通志编修。孙传芳盘踞浙江,三次到吴山请其出仕,喻以终身不事二君辞谢。民国十五年,主修《台州府志》,至二十年成书140卷。晚年客寓上海卖文鬻字,二十九年逝于寓所,终年84岁。著有《清儒学案》《古今中外交涉考》《清大事记》《九通会纂》《经义骈枝》《两浙文徵》等18部经史著作,并整理王棻《台学统》和选辑《柔桥文钞》。
  我们可以想见,在三年的读书时光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同道之谊,因此, 王舟瑶对后来几年朋友的星散各处,十分惋惜,也对九峰的旧游岁月十分感念。为了永远保存这一份珍贵的记忆,他想到了蒲华这位画家。无疑,蒲华这幅作于甲午之年(1894)的《九峰读书图》,王舟瑶作为当时的九峰书院执掌,是非常满意的。乃至于到了庚子年(1900)的春暮时节,重新执掌九峰教席的时候,看到这幅图,深为感叹:九峰山色依然,而当年的这批挚友已经再难重聚, 要想寻觅十年前的读书之乐,已不可得。于是“不胜黄公酒垆之感”。“黄公酒垆”典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说的是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尚书令王戎(字浚冲)穿着华贵的衣服,乘车经过当时有名的黄公酒垆,这是他与嵇康、阮籍他们以前经常畅饮的地方,不禁感慨万分,心中也十分悲伤,就对身后客人说:“嵇康夭折,阮籍亡故,我被俗务缠身,再也不能一起喝酒了。” 因此,王舟瑶的第一首诗,就是表达故友或散或逝、寥落星辰的感慨。他说,十年前我们结伴九峰,一起读经谈史,水色山光,一片清丽,纷纷跃入眼帘, 我们的心情是何其愉悦,可如今,我们重来故地,欲寻旧日情景而不得,道友们多已零落,这是多么不堪的事情! 第二、第三首诗歌,抒发了对逝去挚友的怀念之情。第二首怀念的是黄瑴成。那时,九峰山上,同学少年,意气飞扬,可谓群英荟萃,其中的黄瑴成给王舟瑶的印象最深,因为同姓黄,王舟瑶就把他比作东汉时的名士黄宪(字叔度)。“叔度汪汪”,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说的是当时有一位天下名士叫郭泰郭林宗。这个人是当时士林的优秀代表和太学生主要首领之一,也是东汉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及教育家。有一次,郭林宗来到汝南,拜访当时的名士袁奉高时,车不停轨,鸾不辍轭,一副着急的样子,然而去黄叔度家拜访时却在那里一连住了好几天,有朋友就很奇怪地问:“林宗、奉高与叔度都是这里的名士,为何与叔度如此亲近?”郭林宗感慨地回答:叔度的气量如同万顷的湖水, 澄也澄不清,扰之也不浊,其胸怀之深广是一般人都无法测量的啊!”王舟瑶把黄瑴成比作黄宪,可见对他的学识、气度无限赏爱。《(民国)台州府志·人物传》卷一〇五,有黄瑴臣的传记,其中一段引自于王舟瑶的《默庵文集·黄方庆传》:“方庆器识宏远,慨然有志于道德、经济之要,词章、训诂虽尝肄业及之,而其志初不在是。”王舟瑶对黄氏的钦敬、赏识之意,由此也可见之。可是这样一位才士却在光绪十五年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三岁,以致在十年之后,王舟瑶一经想起,还是无限伤感,他在诗歌的后两句中说:深为叹息的是斯人已成多年的宿草,竟然使得我的学说或者说人生理想,失去了坚定的捍卫者。
  第三首诗歌,作者也带着无限悲伤的感情,怀念他的恩师王棻先生。柔桥居士,当为王棻的别号。王棻的家乡在黄岩城东柔桥村,其文集也名《柔桥文钞》。王棻的博学多闻,品节高尚,在当时及后辈士子中是有口皆碑的,喻长霖在《柔桥文钞序》中说:“吾台近儒著书之多,推先生为最。”王舟瑶在《柔桥文钞序》中说:“柔桥先生以朴学名,其说经实事求是,不分汉宋;其为文平正通达, 不事雕镌。而尤拳拳于乡邦文献,表彰不遗余力。”因此,诗歌第二句说,当年, 王棻先生被推为学界祭酒。可是深为伤感的事,今天重过九峰芳草幽幽的亭阁(当年可是王舟瑶向恩师问学的地方啊),再难以向他求教学问了。
  第四首诗歌,写昔日的友人多读书有成,飞出了草庐,并在各地为官,而自己还是一介书生,于世无补,只有隐居深山,从事著述。这首诗歌的诗意中当然也包含着友朋离散的伤感之情。“木天”,指的是翰林院,“花县”,晋潘岳为河阳令,满县遍种桃花,人称“河阳一县花”,后遂以“花县”为县治的美称。王舟瑶用这些典故,意指各位友人考取功名,为官各地,都已初步实现了各自的人生理想。我们知道,喻长霖、陈瑞畴、孙泂均比王舟瑶早一年中举,我们又知道,早在写作这五首绝句的庚子年即1900年的前十年,孙泂中光绪十六年进士;前六年,江青成光绪二十年优贡,署宁波教授;前五年,喻长霖又中光绪二十年的榜眼。诸多同学少年,都离别九峰,各有任职,所以,王舟瑶有此感慨, 是不为怪的。
  诗歌第五首,叙写的是自己的学术志向。开头两句写台学的渊源和继承。
  “台学”,指的是台州的儒学(具体也可指台州的南湖学派),最早出自明代金贲亨的《台学源流》,后代陆续沿用。晚清王棻编有《台学统》,清末民初喻长霖在《王棻墓志铭》中也提到王棻“尤有志于振兴台学,其宗旨兼宗汉宋,不立门户。
  其咏怀诗云‘左交许郑右程朱,要使海滨变邹鲁。’此其志也。”台州的儒学源于北宋二程,因为程颢、程颐都是洛阳人,所以说“台学渊源本洛滨”。“闽海邹鲁记传薪”,说的是台州的儒学(也称理学)到南宋时,由于朱熹到台州的传承,发扬光大,使得台州一度时期号称邹鲁。这是有史实根据的。台州旧志评述理学在台州的传播:“晦翁传道江南,于是海陬彬彬庶几哉!埒将邹鲁矣。”①喻长霖说:“晦翁传道江南,台为特盛,盖心折也。”②王舟瑶自己在《默盦集》卷三中也说:“吾台自二徐父子闻洛学,克斋诸贤获交考亭,自是以后著籍朱门凡十余人,一时儒术,号称邹鲁。”诗歌后面两句表达了自己的治学志向:乡邦历代的先贤巍巍功德和流风遗韵都还在,我也有志于为南湖学派做一个传承人。诗中“南湖”,指的是南湖学派。乾道九年(1173),朱熹受朝臣倾轧,任“提举天台山崇道院”,这是南宋奉祠之制中官无职守、有禄无事的虚职。有的儒生多愿担任此职,既有俸禄,又有时间从事著述和讲学。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任职于奉祠,长达二十一年之久。这个差使使得朱熹有时间游历台州各地讲学授业,一批士子纷纷投入门下。他在台州期间,也曾执教黄岩樊川书院,虽然时间不长, 但以杜煜为首的学派开始在台州传承。因杜煜号南湖,所以称为南湖学派。
  可以说,《九峰读书图》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人文背景,是非常宏阔和深远的,体现了晚清台州士子丰富幽远的学术盛况和精神世界。该图不但体现了晚清台州士子群居读书的艺术情景,也反映了蒲华与台州士子交游情况。《九峰读书图》以及图上的题跋、题诗,是一笔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足堪以图证史的重要材料。

附注

① 王舟瑶:《默庵集》卷八《王子庄先生传》,卷十《九峰读书图记》。 ①《蒲华研究》,第31页。 ② 同上。 ① 台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丹丘墨韵》,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207页。 ①《(万历)黄岩县志》卷五《儒林》。 ② 《(民国)台州府志》卷首《例言》。

知识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游幕缘由、游幕之初:花前共举觞、长期寓居:台山游历路三千、蒲华艺术成长中的台州元素、风雅之盛: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的精神世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