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380
颗粒名称: 二、临海
分类号: K825.72=52
页数: 11
页码: 44-54
摘要: 蒲华的游幕生涯之初,游历比较多的地方,还有台州府城所在地临海。在临海,他与当地士子也很快地契合交好,留下许多佳话。
关键词: 蒲华 临海 游幕

内容

蒲华的游幕生涯之初,游历比较多的地方,还有台州府城所在地临海。在临海,他与当地士子也很快地契合交好,留下许多佳话。
  同治五年春正月,他画墨竹横幅,题“平安图,丙寅正月仿鲁得之。秀水蒲华”。这幅作品今藏临海市博物馆。三月,画设色山水团扇,题“溪山真意。丙寅三月仿子久,为恭林仁兄正,蒲华”。这幅作品也藏于临海市博物馆。暮春时节,他结识诗人陈吏香,两人情趣颇为投合,“谈诗谐笑,朝夕盘桓”①。陈氏有书斋,雅致清幽,蒲华取宋人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一诗中的“闭门觅句陈无己”之意,题书斋名曰“觅句”,并制图以赠。
  巾子山为临海一方名胜,位于市区东南隅,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传说这座山是皇华真人得道升天时堕下巾帻而形成的,山上石壁仍刻有“遗巾处”三字。巾子山山顶有双峰,分东峰、西峰,两峰相距五、六十米,为巾山的最高点,也是府郡临海的标志。山上除群塔外,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华胥洞、仙人床、仙人桥、南山殿、读画阁、三元宫、藏经阁、杨节愍公祠、不浪舟、中天斗、小寒山遗址、岚翠亭、玉辉堂、望江楼、居士林、佛灵岩、金鸡岩、茅庵岭等。山上风光清绝,人文底蕴深厚,唐宋以来诗人墨客登临揽胜,纷为咏赞,留下大量佳作,如台州温岭籍诗人戴复古《巾子山翠微阁》诗云:“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堪称其中的代表。
  蒲华初到临海,巾子山自是必游之地。一日,他登上山上的望江楼,触景生情,兴来题联曰: 柏露堪教凉鹤警,松涛还引散仙听。丙寅四月题于赤城之望江楼,秀水蒲华作英甫并句。
  据蒋文韵先生的《追踪随录》中的1983年3月札记记载,此件作品,为临海博物馆藏品。
  蒲华的题联所体现的意境,想必是受到中唐诗人顾况寓居巾山本事以及晚唐诗人任翻游览巾子山时作的《宿巾帻山》诗意的启发,可见他对临海的人文历史已经有了很透彻的了解。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中唐著名诗人。唐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任校书郎、著作郎等职,但在仕途上并无大的建树。晚年隐居茅山。顾况曾游历台州,一度时期寓居临海,有《自剡溪至赤城》及《临海所居三首》。《临海所居三首》第三首云: 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
  任翻,又作任蕃,江东人,会昌间(814—846)在世。出身贫寒,初举进士, 步行至京,落第而归。放浪江湖,以吟诗弹琴自娱。曾夜宿巾子山,题诗于壁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相传,次日任翻离开临海继续南游,但边走边吟诵着昨晚所作的诗,行到百里之外,忽而想到:巾山灵江屈曲相依,在月光的映照下江流时隐时现,山影忽有忽无,加上当时已月斜潮退,这“前峰月照一江水”的“一”字实在不太妥帖。
  而且从用字上说,“一”字一览无遗,也觉乏味,该用“半”字才佳。于是急匆匆返回。登山入寺,抬头一看,不料寺壁诗句中的“一”字早已改成了“半”字,于是惊叹:“台州有人!”由此以后,任翻对台州、对巾子山产生了更深的感情,又先后两度登览,每次都留下了诗作。
  蒲华对顾况的隐逸潇洒的风姿和任翻的才情襟怀都非常敬仰,特别是对任翻的三过台州的诗歌十分赏爱,曾为人写过行草任翻《三过台州诗》团扇①。
  他在望江楼上的题联“柏露堪教凉鹤警,松涛还引散仙听”,意为:夜气凄清, 凉风吹拂,冰凉的露水滴落并惊醒了栖息在松柏上的野鹤;松涛阵阵,曾经引得多少像顾况那样的散仙深夜不眠,驻足静赏。我们把顾况的号和任翻的《宿巾帻山》与蒲华的题联联系起来,完全可以感悟到蒲华对任翻诗歌意境的深切感受,也可以感悟到蒲华对巾山望江楼人文意蕴的切身体会。蒲华题联中的“散仙”,是一个道教名词,指天界中未被授予官爵的神仙,也指隐逸溪山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人。顾况号逋翁,意即避世逍遥的老翁,这与“散仙”的意思一样。
  当然,蒲华的巾子山望江楼题联,也隐隐透露出了他对放浪溪山生活的向慕,联中的“散仙”何尝不是他的自我写照? 蒲华的题联想必倾倒了临海的一批士子,许多人慕名而来求其书画。台州私人藏画中,近年出现了一幅蒲华的《天仙高会图》,就是蒲华游览巾山同一月受一位叫慕林的士子的雅嘱而作的,这幅图题曰:“天仙高会图。丙寅四月仿汉阳太守笔,为慕林仁大兄大人雅属,蒲华。” 蒲华有时也兴之所至,主动为临海士子题诗泼墨。据项士元先生《燃藜偶记》(民国七年)记载,同治五年四月间,蒲华小住赤城,读到了临海何春的《渔樵耕读图》,深感此画颇有佳致,于是题诗于其上云: 钓竿划破一溪云,隔岸归樵向夕曛。勒马劝耕人不到,四庭阒寂读奇文。
  丙寅麦秋住赤城,为秋园作。
  何春,号雷溪。临海人。善山水,无匠师气,为晚清台州颇有名望的画家。
  “渔樵耕读”是传统社会的四种生业,也是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或者说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渔樵情结由来已久。先有姜太公怀才不遇,垂钓渭水,得遇明主,辅佐文王灭商兴周。庄子的《渔父篇》里那个令孔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的渔父形象,因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思想里的作用,奠定了“渔”在渔樵耕读传统中的首要位置。
  诸葛亮出仕之前躬耕陇亩,隐居隆中。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因社会动乱及对官场的失望,毅然辞官归隐,躬耕自资,寄意田园,读书赋诗,开创了渔樵耕读传统的新的意境。但渔樵耕读,表面上充满田园色彩和诗情画意,实际上又是历代底层士子仕进失意后无奈而又安适的生活状态。蒲华此时仍无功名,仕进也是前路茫茫,又新遭弃幕,生计艰难,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在他眼里,渔樵耕读倒也不失为一种恬淡安逸的理想生活。但不管怎么说,包括蒲华在内的文人士大夫对这种田园生活和淡泊人生境界的向往,其更深层的意向是出世问玄,充满超脱的意味。
  1866年这一年,蒲华在临海的活动不仅仅是春正月到四月这一段时日,之后的活动印迹仍旧是非常丰富的。他题联、作书、绘画、赋诗,这一切都离不开与当地士子的交游。
  临海博物馆藏有他拟石田翁设色山水扇面,题:“闲寻书册应多味,不复云山赖有诗。丙寅五月拟石田翁,蒲华。”台州私人藏画中,有他为湘生画设色四季花卉屏。杏花:“红杏枝头春意闹。湘生仁丈大人雅属即正之,秀水蒲华。” 荷花:“月明池上纳凉时。摹白阳山人诗意于自爱楼,华。”菊花:“老圃秋容。
  丙寅中秋后二日,仿天池生大意,作英。”梅花:“寒依疏影潇潇竹,春掩残雪漠漠苔。白玉蟾曾有此本,青丘句似得其神。作英写。” 杭州荣宝斋藏画中,有蒲华为朗山公祖大人所画的四君子屏。梅:“清到无言君自知。朗山公祖大人鉴之,秀水蒲华。”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蒲华仿天池生笔。”竹:“潇湘夜雨,作英写。”菊:“种菊篱根一尺强,重阳过后始闻香。朝呼稚子和霜折,分得秋容到草堂。丙寅十一月,临白阳山人墨本,并录其句。作英华。”这四条屏是为时署临海知县的朱日升(字朗山)所作。
  1866年这一年,蒲华在临海与三个士林人物的交往,值得深细考论。
  暮春时节,蒲华会晤了诗人陈吏香。据蒋文韵先生的《追踪随录》,台州当代书画艺术界前辈冯质彬先生旧藏有浅绛山水《觅句斋图》横幅,就是蒲华在这次会晤中写赠陈吏香的。图有题跋: 句收六代三唐外,人在千岩万壑中。丙寅春暮,小住赤城,晤吏香仁兄大人,谈诗谐笑,朝夕盘桓,为题其斋曰觅句,诚不减陈无己风采也。临行写此图以志别。即希大雅教正,秀水弟蒲华①。
  题跋中的“句收六代三唐外,人在千岩万壑中”,虽是前人撰写的联句,蒲华引而挥写,意在喻示友人陈吏香丰赡的才学和清雅的读书环境。从题跋中可以看出,蒲华在寓居临海期间,经常访晤陈吏香。他们性情契合,朝夕优游, 无话不谈。当然更多的是一樽清酒,歌诗欢笑,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
  有感于陈吏香的安贫乐道,勤于作诗,蒲华称赞他具有北宋苦吟诗人陈师道的风采。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蒲华不但为陈吏香的书斋题名为“觅句斋”,还在临别之时,专门创作了一幅《觅句斋图》相赠道别,可见他们的交谊之深。
  五月,蒲华结识台州知名藏书家、文献学家、金石学家黄瑞,两人互为倾心,欢谈镇日。黄瑞(1837—1889),字玉润,一字蓝叔,号子珍,临海人。咸丰十年,丹徒张锡庚(?—1861)莅台出题,黄瑞与黄岩王咏霓一同被选,入邑庠。
  第二年张锡庚以其兄之女配之,一时传为美谈。黄瑞能诗,性好古,嗜金石,工篆刻,成《秋籁阁印稿》八册,《印丛》四卷,以此致目疾。自伤残废,于是绝意进取,专求乡邦文献。同治辛未(1871),受邑令黄敬熙聘请同修县志,考订尤为详核。同治癸酉(1873),游幕闽南,以母老,周岁即归,殚精著述。著有《台士登科考》《全浙访碑录》《台州金石录》《天一阁碑目补正》《三台著录考》《天台后集》《赤城三集》《台峤文徴》《台州书画识》《台故日札》《秋籁阁笔谈》《秋籁阁诗文略》《清憩轩诗存》等。秋籁阁是黄瑞的书斋,蒲华与黄瑞朝夕盘桓,深为时方二十九岁的黄瑞的好学博古、诗酒风流的生活所感动,于是挥毫题联曰: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时丙寅五月。
  此联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早期作品《夜宴左氏庄》,全诗是这样的:“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这首诗是杜甫年轻时的名作,当为杜甫漫游吴越之后再游齐、赵时所写,那时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诗作自然别具一种清逸豪宕之气。杜甫夜宴左氏庄,即席赋诗,席上闻座间有以吴音咏诗者,顿时勾念起自己不久之前泛舟吴越的记忆,即事兴感, 遂命诗篇。“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为诗中的颈联,描写夜宴的场景。“检书”、“看剑”都是描摹文士生活的诗词意象,喻示着一种好学博赡的儒雅和意气风发的豪情。蒲华书此联,深含着对黄瑞这位年轻士子的一种艳羡和期许。
  我们知道,黄瑞喜收藏,与台州王棻、叶书等藏书家多有交往,同时与之书信来往的还有德清俞樾、瑞安孙衣言、南皮张之洞、绍兴李慈铭、吴县潘祖荫等大藏书家。黄瑞家富藏书,项士元先生在《秋籁阁藏书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 茂才性好古,工篆刻,兼好搜聚乡邦文献。当时台中励学之士,如黄岩王子庄孝廉、王啸林明经、姜恭甫广文、天台张补瑕征君,邑内叶伯丹周少谦二上舍,茂才皆获与交。子庄、伯丹诸先生,尤熟谙乡邦掌故,聚书亦多,茂才咨访借抄,无间寒暑。洪氏小停云山馆,为筠轩先生颐煊故庐,庋藏书画,著称浙东。茂才应馆主子霞茂才之聘,寝馈其间,课读数年,馆中所藏金石书画及清代名儒手迹,悉为玩览,间加札录。因之学日益博,著述亦日富。同治辛未,邑内黄敬熙聘分修县志。局内关于乡邦遗著,暨郡邑文献,搜罗甚备,尤以潘氏三之斋所藏,更为珍贵,其书为郭石斋茂才协寅八砖精舍旧藏,皆台贤撰著之旧椠精抄。茂才编纂之暇,手为迻录,石斋撰写之稿,亦间多访得。今三之斋久遭灰烬,叶氏荫玉阁遗书尽散,小停云山馆所藏,亦迥非如前之旧,其得流传未泯者,赖有此耳。① 由上可见,黄瑞藏书来源比较广泛。经过日积月累,秋籁阁藏书遂丰,名冠三台。王棻在《三台名媛诗辑》序中说:“忆少时则留意乡邦文献而恨同志者无其人,既而数子者出,吾邑有王子裳(咏霓)、杨定夫(晨)诸君,临海则子珍为最。”黄氏所居在临海县南黄溪之滨,地名山胜,屋宇甚广,藏书处名“秋籁阁”, 专为治印及与其弟子渔、子炜读书作画之所。阁的右边有爱日草堂,聚书数千卷,亦称“溪南书藏”,江培为之记,孙欢伯、王咏霓为之书额。堂西为“述思斋”,专聚乡邦掌故诸书,黄瑞尝自署楹帖云:“澹泊明志,宁静致远。隐居放言,穷愁著书。”咏霓为之撰记。“秋籁阁”辟有文物室,专藏碑拓金石。
  黄瑞藏书多,著述也很丰硕,项士元称,子珍所著之多,近代邑人,无出其右,黄岩惟王子庄(王棻)、王玫伯(王舟瑶)差足拟之①。
  蒲华作客秋籁阁,看到黄瑞的藏书以及文物室里的碑拓金石,已经初具规模,其艳羡之情油然而生;当蒲华又看到他自题的楹联“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隐居放言,穷愁著书”以及案头的一些著述时,对他的襟怀和抱负也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期许。这多种的感受,交集一起,蒲华信手拈来,就以杜甫的《夜宴左氏庄》中的颈联形诸笔墨,题赠黄瑞。
  书斋或藏书楼是士子们寄托精神、优游岁月的地方,清代台州士子有请名人为自己的书斋或藏书楼作记绘图的风习。如夏# 的《业书楼记》、王祎的《万卷楼记》和冯登府的《小停云山馆记》都是受当地士子所请而作的。洪颐煊曾请陈均、陈务滋为小停云山馆绘图。黄瑞对自己的秋籁阁,颇为赏爱,曾题诗曰: 绕屋青山带雨痕,丛篁深处古乡村。故人相忆如相访,一叶扁舟直到门。
  结习三生悔未除,年华孤负此幽居。何时了却尘缘累,容我焚香读异书。
  可见秋籁阁确实是一个山水幽深、景致清绝之地。它青山环绕,清溪映照,于此焚香读书,亦是快意人生。项士元先生发表于民国二十四年的《秋籁阁残影》对秋籁阁的名字来历和清幽风光作了详细地描摹: (秋籁阁)南瞰佛窟诸山,因风过松竹,如闻秋籁,间以杂树,风过屑屑骚骚,箫槭相和,秋籁阁之名诚允哉矣! 王咏霓为《秋籁阁图》作序时也说: 黄子生长松之阁,画而咏,有声从林际来,倾听之,意甚适也,因以秋籁阁名其阁。
  黄瑞有阁如此,当更要请名人绘制图画,蒲华到访盘桓之日,请他绘图,那是最相宜了。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知道,黄瑞有一首《自题秋籁阁图,秀水蒲作英画》诗①,即上文已引的“绕屋青山带雨痕”这首诗,可见黄瑞对蒲华所作的《秋籁阁图》十分喜欢,于是欣然赋诗。黄瑞早已把蒲华引为知己,结尾两句“故人相忆如相访,一叶扁舟直到门”,语浅而意深,亲切而热情,他告诉蒲华: 老朋友如日后想起我,就不妨过来作客,您乘着一叶扁舟,就会很快到我家门。
  蒲华对黄瑞确实是情深意长,在秋籁阁,他还作草书《秋睡》绝句相赠。
  为秋籁阁作图的,除了蒲华,还有黄岩周松溪、仙居汪民沾等人,无不为秋籁阁增色添馨。
  黄瑞善治金石,长于篆刻,颇有成就,著有《秋籁阁印谱》,蒲华在临海之日,翻阅一过,感慨不已,于是题诗曰: 千秋文字勘金石,一片仙心自古今。久历冰霜成铁骨,他山攻玉更情深。
  蒲华在诗里高度评赞了黄瑞的金石事业,认为那是可以垂诸千秋而不会消磨的文化大业。文字,在此既指金石文字,也可喻指文章,进一步更可喻指文化事业。句中“仙心”原指道家超脱人世的思想,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也比喻卓越的文思才情。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青丘)所为诗,自汉魏六朝及李杜高岑…… 昌黎、东坡,无所不学,无所不似,妙笔仙心,几于超凡入圣矣。”“一片仙心自古今”这是蒲华夸赞黄瑞在学术、文艺上的杰出才情贯通古今。此诗结尾两句意为:黄瑞在学术人生历程上,经霜历雪,炼得一副铮铮铁骨,可他还是广收博取,以更深的情怀积极向学。
  1866年夏初,蒲华在临海,还与当地藏书家马葵臣结下深厚的情谊。
  马承燧,字葵臣,临海县城卖茅桥(今天灯巷后)人。诸生。塾师。有《紫薇吟榭诗草》。
  蒋文韵先生自民国时期起,即倾倒于蒲华的诗歌书画,孜孜求索蒲氏在台之行迹。今读他的有关蒲氏的札记《追踪随录》,其中一则,写于1963年9月20日,情景毕现: 临海东大街旧书店,赫然悬蒲作英诗稿小方,书佳致,诗珍贵。索价过当,囊羞无奈,抄诗以归: 江天雨过忽生凉,楼外群山暮霭苍。无限白云流几席,多情红友引壶觞。壁书腴味参文字,匣剑寒辉照热肠。为问灯前双顾影,不堪搔首夜茫茫。
  丙寅竹醉日,宿葵臣仁兄台书楼,率成拙句。弟华稿。① 这件书作(见插页图二),后被临海博物馆收藏,也是适得其所。
  诗后题款中的“竹醉日”,是指农历五月十三日,是传统的民俗节日。相传这天竹醉,种竹易活,所以成了栽竹之日。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从题款和诗歌中,我们了解到,蒲华那天晚上宿于马葵臣的台书楼,主宾斟酒快谈,互诉衷肠,想必两人都已醉意酣畅。蒲华在心中已经将马葵臣引为知己,于是借着沉沉的酒意,向友人一吐心中的块垒。
  酣饮之时,已是初夏的傍晚,江天一阵雨下过,平添了几分清凉,但见楼外的群峰,暮霭渐起,一片苍茫。实际上,主宾的把盏对谈,很有可能是从中午就已经开始了,那时,窗外还是天清气朗,山上的白云缓缓地流动,扑窗而入,萦绕于几席之上,对此良辰美景,主人无限热情和欢畅,频频举杯相劝。两人肝胆相照,无话不谈。但一说到人生的处境和抱负,又偶尔瞥见满壁的图书,蒲华就无限感慨起来:四壁图书,文字生涯,确也多有余味,但遭逢当下之世,我们两人纵有满腹经纶,又有何用,就像匣中的宝剑,寒光闪闪,徒自映照着我们的一腔热忱而已!夜月初上,灯烛晃动;酒入肝肠,人影欹斜,两人不禁互相探问,人生的道路将往何处走啊,搔首自顾,只见夜色茫茫,难以依傍。
  马葵臣毕竟是主人,也即席和诗,加以宽慰: 月淡风清生夜凉,天涯客思正茫茫。今宵海内同凭榻,有日花前共举觞。兴到酣时豪酒胆,语当妙处索诗肠。何须顾影频搔首,万里云山一色苍。
  马葵臣当然十分理解蒲华的衷肠,但看到他的一腔悲愤、四顾踌躇的情景,还是劝慰他:不要顾自搔首悲叹,你看,眼下的日子还是赏心悦目的,今晚,月淡风清,虽然你的羁旅之思茫然一片,但毕竟我们两个海内知己,还聚在一处,可以联床夜话,白天还可盘桓花前,共举杯觞;酒酣兴浓之时,我们豪气干云,话到妙处,一起推敲诗句。结句“万里云山一色苍”,暗含蒲华正当年轻, 云程万里,正可拿云捉月之意。
  蒲华与马葵臣自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夏秋间,蒲作英将欲归太平,马葵臣以《送蒲作英之太平》为题赋诗相送,诗曰: 匆匆行色满江湖,笔墨生涯兴不孤。闲里仍如忙里过,一天烟雨漫游图。
  这首送别诗,别出心裁,不写送别情景,却以白描手法,概写蒲华作为江湖浪迹者和著名书画家的形象,诗人仿佛深情地说道:你行旅匆匆处,声迹满江湖;你题诗作书绘画,笔墨生涯中,多有知己至交,意兴不孤。就是闲暇下来, 也仍如忙碌中一般,烟雨苍茫中,还是到处漫游,你的整个丰姿和情态,就是一幅《烟雨漫游图》。
  作英离别葵臣两年之后,葵臣时相关注,也时常怀念,他有《怀蒲作英(戊辰)》一诗:行踪倏忽又经年,月下樽前忆谪仙。秀水钟灵涛万丈,台山游历路三千。无拘竟似鸥同癖,有兴能随鹤共翩。日日披图聊慰念,何如携手艳阳天。
  此诗载于《紫薇吟榭诗稿》,题后所注的“戊辰”,即同治七年。诗中说,一别之后,倏而又是经年,花朝月夕里,每一举杯时刻,我就怀念起你这位谪仙式人物。你带着秀水万丈波涛凝结而成的灵气,行路三千,漫游在天台山上下, 你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就如鸥鹭一样,具有天生的癖好;你人生的兴致情趣,也能随松鹤一起翩然起舞。我日日披览你馈赠的画作,聊慰思念之情,但这哪里比得上我们在一起携手共游于和风丽日之中那么快意? 据蒋文韵先生《追踪随录》札记,在临海期间,蒲华还写有《梅竹图》,款题: “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天。蒲华写于赤城客次”。此件旧为临海曹小介先生收藏。
  又据蒋文韵先生《追踪随录》,他从项士元先生的《寒石草堂日记》里发现了蒲华在临海期间,还为茂才郑月轩绘《牡丹图》,具体记录如下: 郑月轩茂才蓉里,有蒲作英手绘牡丹一纸,孙君纶湘(峋按:纶湘,一作纶襄)兄见而爱之,月轩允以相赠。当晚纶湘作诗一首遗价往取,诗云: 洛阳佳种倚云栽,叶叶花花笔底开。多谢东皇郑重意,携将雨露草堂来。
  综上,从蒲华游幕台州之初在太平、临海的书画歌诗活动情况看,台州士人对蒲华的到来是非常欢迎的,对他的才艺、性情也是非常赏识的,他也很快地融入了这片土地,很快地融入了台州的士林。

附注

① 蒋文韵:《蒲华年表》(未刊稿)。 ① 王及:《蒲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① 蒋文韵:《追踪随录》(未刊稿),第16页。 ① 项士元:《秋籁阁藏书记》,载《浙江通志馆馆刊》1945年第3期。 ① 项士元:《秋籁阁之残影》,载《浙江图书馆馆刊》1935年第6期。 ① 项士元:《寒石草堂日记》,又见《蒲华研究》,第124页。 ① 《追踪随录》(未刊稿),第6页。

知识出处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丹丘之旅: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游幕缘由、游幕之初:花前共举觞、长期寓居:台山游历路三千、蒲华艺术成长中的台州元素、风雅之盛:蒲华与晚清台州士林的精神世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