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4048
颗粒名称: 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九
分类号: K820.8
页数: 7
页码: 110-116
摘要: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 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 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太祖见其名,释之。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藩。至此,朱棣命孝孺进宫,起草即位诏书,孝孺披麻带孝,拒绝起草诏书。将方孝孺关押狱中,搜捕其亲戚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生平事迹 台州

内容

方孝孺 卢原质 郑公智 林嘉猷 卢 迥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传。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1]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 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诛, 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 “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除汉中教授,日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每见,陈说道德。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及惠帝[2]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3] 答。时修《太祖实录》[4]及《类要》[5]诸书,孝孺皆为总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学博士。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王闻齐、黄已窜[6],上书请罢盛庸、吴杰、平安兵。孝孺建议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急令辽东诸将入山海关攻永平,真定诸将渡卢沟捣北平,彼必归救。我以大兵蹑其后,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 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藩。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
  五月,吴杰、平安、盛庸发兵扰燕饷道。燕王复遣指挥武胜上书伸前请。
  帝将许之。孝孺曰:“兵罢,不可复聚,愿毋为所惑。”帝乃诛胜以绝燕。未几, 燕兵掠沛县,烧粮艘。时河北师老无功,而德州又馈饷道绝,孝孺深以为忧。
  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宠于燕王,尝欲夺嫡,谋以计间之,使内乱。
  乃建议白帝,遣锦衣卫千户张安赍玺书往北平,赐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井安送燕军前,间不得行。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7],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渐集,北军不长舟楫,决战江上,胜负未可知也。”帝遣庆成郡主往燕军,陈其说,燕王不听。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8]。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 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与孝孺同就戮,亦赋诗一章而死。妻郑及二子中宪、中愈先自经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9],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仁宗即位,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10]万历十三年三月,释坐孝孺谪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凡千三百余人。而孝孺绝无后,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复。洪武二十五年尝上书阙下,请减信国公汤和所加宁海赋, 谪戍庆远卫,以军籍获免。孝复子琬,后亦得释为民。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孝孺后,一时士大夫信之,为纂《归宗录》。既而方氏察其伪,言于官,乃已。
  神宗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辉祖,[11]次孝孺云。
  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原质字希鲁,孝孺姑子也,由进士授编修,历官太常少卿。建文时,屡有建白。燕兵至,不屈,与弟原朴等皆被杀。
  公智字叔贞;嘉猷名昇,以字行,皆师事孝孺。孝孺尝曰:“匡[12]我者,二子也。”公智以贤良举,为御史有声。嘉猷,洪武丙子[13]以儒士校文四川。建文初,入史馆为编修,寻迁陕西佥事。尝以事入燕邸,知高煦谋倾世子状[14]。孝孺间燕之谋,实嘉猷发之。
  卢迥,仙居人。爽朗不拘细行。喜饮酒,饮后辄高歌,人谓“迥狂”。及仕, 折节恭慎。建文三年,拜户部侍郎。燕兵入,不屈。缚就刑,长讴[15]而死,台人祀之八忠词[16]。
  方孝孺传略方孝孺(1357~1402),宁海人。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 人称“缑城先生”。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
  幼聪慧,六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十三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及长,师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推荐孝孺,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旨意。赐宴时, 朱元璋有意让人弄斜几具,试其为人,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期待其日后辅佐子孙,厚礼遣回。此后10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史要言》等篇。三十一岁时,仇家与其叔争讼,词连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孺名,特命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继位,召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以师礼。帝读书有疑,即召入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孺就座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 孝孺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时朝廷征讨檄文均出孝孺之手,且为朝廷多方策划,抵御燕兵。四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孺恸哭于殿陛。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说:“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命孝孺进宫,起草即位诏书,孝孺披麻带孝,拒绝起草诏书。朱棣为孝孺设座,并起身劝慰说:“先生何自苦,余欲学周公辅成王耳。”孝孺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其自焚死。”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搪塞说:“此朕家事耳,无劳先生。”随即示意左右授笔纸,并说:“诏告天下,非先生起草不可。”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于地,且哭且骂: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孺之口,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 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汝十族!”将方孝孺关押狱中,搜捕其亲戚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 孝孺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孝孺亦作绝命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朱棣将孝孺磔死,灭十族(九族及学生),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多至数千。孝孺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铭等人捡其遗骸, 葬于聚宝门外山上(今南京雨花台西侧山麓)。死于宁海的方氏族人,有义士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孝孺死后,朝廷文禁甚严。弟子王稌私藏孝孺遗稿,辑为《侯城集》。后文禁渐驰,遂有《逊志斋集》行世。
  说明:姚广孝,字斯道,长洲(今江苏苏州吴县)人。14岁为僧,法名道衍。明太祖皇后死,选高僧侍诸王诵经,法会期间,右善世僧录(僧官)宗泐(台州人)向太祖荐举道衍,帝命事燕王朱棣,随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常出入燕王府。惠帝即位削藩,道衍佐朱棣起兵,留守北平调度。朱棣登位,朱棣称录功第一,拜太子少师,恢复原姓,赐名广孝。
  《逊志斋集》:方孝孺被杀后,其著作《逊志斋集》被列为禁书,凡收藏此书,皆被处死。明中叶天顺间(1457~1464)文禁稍宽。台州黄孔昭与谢铎搜集台州民间私藏《逊志斋集》传抄本,加上赵洪(临海人)搜集324篇,共1200 余篇,于成化十六年(1480)刊行“邑本”(又称足本)《逊志斋集》三十卷。黄孔昭后来又增补《拾遗》十卷。四十多年后明嘉靖间,黄绾与台州知府顾磷,将邑本中窜入的文章,删定伪谬,编成二十四卷重新刊行,是一部完整翔实的《逊志斋集》,称为“郡本”,被《四库全书》收录。
  卢原质传略卢原质,字希鲁,宁海桑州人。母为方孝孺姑,其学问得于方门为多。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廷试名列第三,授翰林院编修,以文章超群,深为朱元璋宠爱。洪武二十八年任太常少卿。后左迁溧水丞,定期听讼,及时断案,重教化,爱黎民,办事不趋势。尝言:“宁以孤亢见黜,不忍厉民以媚人。”后以他事获罪,逮解至京,地方父老前住京师求情,诉说原质清廉公正,得复职。次年,又坐罪被逮。百姓再次请求赦免,时各地同罪者近千人,唯原质官复溧水丞,其余皆抵法。建文时于政事亦屡有建议,及朱棣称帝,与弟原朴皆因方孝孺案而论死。
  卢迥传略卢迥(?~1402),仙居二十六都人。少时豪举,酒酣辄歌,不屑曲谨。洪武中,贡入太学。一元宵夜,朱元璋微服观灯,步入太学,听见卢迥灯下读书声,问曰:“今宵花市,何不往观?”迥曰:“双亲远离,功名未就,思之悚然,奚暇游玩?”君臣谈到半夜,应对详明。次日,召见卢迥,授户部主事。官至户部侍郎。建文四年(1402)六月都城失陷,卢迥抗节不屈。七月,卢迥与刑部尚书暴昭、侯泰,礼部尚书陈迪,户部侍郎郭任一同被杀。卢迥长歌自若,延颈就刑。

附注

[1]宋濂:字景濂,浦江人。明开国文臣之首,官至中顺大夫、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为太子师十余年。《元史》总裁官,道德文章称第一。洪武十三年(1380),因受长孙慎株连,安置茂州,次年卒于途中。 [2]惠帝:朱元璋长孙朱允炆,1398年即位,次年改元建文。 [3]扆前:宫殿户牗之间位置。 [4]《实录》:历代皇帝的编年大事记,由当代人奉敕编撰,于实事每多忌讳,后亦有所修改。实录资料丰富,为修史者所依据。 [5]《类要》:历代所修各类经济、政治制度的汇编。 [6]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王闻齐、黄已窜: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朱元璋死。六月,惠帝命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兼翰林学士黄子澄同参军国事,定议“削藩”。次年七月,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诱杀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等,以“清君侧”讨齐泰、黄子澄为名,起兵南下。惠帝锐意文治,日与方孝孺讨论《周官》法度,军事皆决于齐、黄二人。建文三年三月,燕军于滹沱河(夹河)大败平燕将军盛庸、吴杰、平安军,乘胜掠邢台、广平、大名,诸县皆望风降燕。惠帝以夹河之败,罢齐泰、黄子澄,谪于外,而实使募兵。燕王朱棣上书,请罢盛庸、吴杰、平安之兵。 [7]江北:燕军逼近长江以北。 [8]乙丑,金川门启,帝自焚: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燕兵至金陵(今南京)金川门。 谷王穗、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都城陷。宫中火起,惠帝不知所终。 [9]永乐中: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为明成祖。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 中,永乐中期。 [10]仁宗即位,谕礼部: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朱棣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遗诏传位皇太子。八月,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其大赦天下,诏: “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言事谪戍者亦为之。”“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在戍所,余悉放还。” [11]徐辉祖:明开国功臣徐达之子,世袭魏国公。建文四年(1402)四月,奉命抵抗燕军,率京军援救山东。朱棣即位后,祖辉不从。朱棣欲杀之,因其父徐达家有朱元璋所赐免死劵,勒归府第,削其封爵。 [12]匡:纠正。 [13]洪武丙子:洪武二十九年(1396)。 [14]高煦谋倾世子状:永乐二年(1404)三月,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封高煦为汉王,高燧为赵王。初,靖难兵起,高炽留守北平,高煦南下数有战功,遂自负,谋夺嫡,武臣皆请立高煦。 [15]讴:唱歌。 [16]八忠词:在临海龙顾山。祀“靖难”时方孝孺、叶惠仲、王叔英、徐宗实、郑华、卢原质、郑恕、卢迥8人。

知识出处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正史台州籍人物传》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由正史(二十五史)台州籍人物、赐谥台州籍人物、清雍正《浙江通志》台州籍部分人物组成。其中正史103人,赐谥人物47人,《通志》230人。附篇为清《四库全书总目》台州籍人物著作。以上文献汇集台州著名历史人物生平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