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探索拗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91
颗粒名称: 四、探索拗格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4
页码: 314-317
摘要: 诗的韵律和节奏是诗的生命,是诗的重要的特质之一。拗格的探索与运用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五专设“拗字类”,探讨如何增强诗歌语言的审美功能。陈维崧《钞唐人七律竟辄题数断句楮尾》甚至称杜甫的作品是“吟到安时殊细腻,体当拗处更风骚”,从拗体诗更可见其骨格峻峭。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五特别强调黄庭坚“学老杜所谓拗字吴体也”这一现象。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进一步指出黄庭坚“大大地发展了杜甫的这种新诗体,在黄诗三百十一首七律中,拗体就有一百五十三首,竟占了七律总数的一半”②。《题落星寺》四首之三便是一首成功的作品,奇峭拗折,有别样风姿。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诗的韵律和节奏是诗的生命,是诗的重要的特质之一。“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为什么这样选择和安排词句,而不是那样选择和安排词句,这是因为语言的运用与作家的艺术直觉是同一的。他们这样运用语言,不是他们单纯是摆弄某种技巧,乃是因为他们如词语这般感觉生活。”①这里着重就拗格的运用略加探讨。自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释慧皎《高僧传》卷一三《经师论》),我国的诗人就开始努力探寻诗歌韵律之美,中经沈约、谢朓、沈佺期、宋之问等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体式完善、格律精美的诗歌样式。审美目的是求取审美表达的奇异效果,于是如何在这样的艺术规范中寻求新的突破,创造新的诗美,又成了人们的更高目标。拗格的探索与运用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说:“五言律诗,固要贴妥,然贴妥太过,必流于衰。苟时能出奇,于第三字中下一拗字,则贴妥中隐然有峻直之风。”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五专设“拗字类”,探讨如何增强诗歌语言的审美功能。杜甫有《愁》诗,题中自注“强戏为吴体”,实际上就是一首典型的拗体诗:“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正如王嗣奭《杜臆》卷七《愁》诗下注中所说:“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是。”陈维崧《钞唐人七律竟辄题数断句楮尾》甚至称杜甫的作品是“吟到安时殊细腻,体当拗处更风骚”,从拗体诗更可见其骨格峻峭。刘熙载《艺概》卷一《文概》认为:“言辞者必兼及音节,音节不外谐与拗。浅者但知谐之是取, 不知当拗而拗,拗亦谐也;不当谐而谐,谐亦拗也。” 一个时代都有区别于其他时代的审美情趣。到了宋代,有一些人热衷于这样的拗体艺术,刻意使用拗律,尤以黄庭坚为甚。《王直方诗话》引张耒语: “以声律作诗,其末流也,而唐至今谨守之。独鲁直一扫古今,直出胸臆,破弃声律。”方回《瀛奎律髓》卷二五特别强调黄庭坚“学老杜所谓拗字吴体也”这一现象。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进一步指出黄庭坚“大大地发展了杜甫的这种新诗体,在黄诗三百十一首七律中,拗体就有一百五十三首,竟占了七律总数的一半”②。《题落星寺》四首之三便是一首成功的作品,奇峭拗折,有别样风姿。程千帆、吴新雷合著的《两宋文学史》推崇该诗是“大拗大救,气势挺拔”,③洵为确评: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当然,谢薖《饮酒示坐客》则可以算是拗格中的失败之作了:“身前不吝作虫臂, 身后何须留豹皮。劬劳母氏生育我,造化小儿经纪之。牙筹在手彼为得,块石支头吾所师。偶逢名酒辄径醉,儿童拍手去公痴。”语尽意了,本无韵味。更兼声调拗折,而且连用俗语僻典,将本不复杂的事说得让人不知所云,为求新求奇反而陷入粗俗险怪一途,“结果把生新变成了怪僻,把瘦硬变成了粗野”,①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因袭模拟,丧失了诗歌应有的美质。戴复古的诗歌多能融会对时代、社会、人生的凄凉感受,展现最为引人注目的美学特质。即使偶有拗格,并不仿其直抒心声。其中七律较为常见,因为杜甫的拗体多对七律进行革新,黄庭坚诗也多集中这一诗体,戴复古亦不例外,如《钓台》:“赤符新领旧乾坤,多谢君王问故人。暂作客星侵帝座,终为渔父老江滨。层台不啻几千仞, 直钓何曾挂一鳞。莫道羊裘欠图画,丹青难写子陵真。”后二句尤为妙语浅出。
  又有《访赵东野(名时习,休官隐居)》:“朅来问讯病维摩,花满溪堂竹满坡。发秃齿危俱老矣,人高诗苦奈穷何。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犹有忧时两行泪,临风挥洒湿藤萝。”先拗后救,音调的拗怒中蕴涵着深情。其他还有《中秋李漕冰壶燕集》等作。至于《赠万杉老秀痴翁二首》诗,六言已是奇特,其中第二首开头的“读儒书五千卷,通禅门八万条”句式上也属于典型的拗体。
  戴复古也有部分作品,句中出现虚字,使诗律得以散化,打破诗句对固有组合形式的依赖,把古文的笔法带入诗中,呈现出以文为诗的倾向。如《汉阳登览呈王中甫使君》的首联“西州城郭虽然小,江汉规模壮矣哉”、《邵阳赵节斋史君同黄季玉以“合江亭”三字分韵》的首联“万里清秋景,都归乎此亭”、《万安江上》颔联“镜里姿容虽老矣,酒边意气尚飘然”、《陪虞使君登岳阳楼》的颈联“钧天广乐无闻矣,袖剑仙人安在哉”、《新安寒食》的颈联“老矣此身犹道路,凄其归梦绕松楸”等。虚词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句子结构模式,出现美学的散文化倾向,但也增强诗的咏叹意味。又如《舟中》“客行今老矣,秋思日凄然”、《寄梅屋赵季防县尉》“石屏今老矣,梅屋病如何”等,都以虚字斡旋其中。
  至于《湘中遇翁灵舒》“天台山与雁山邻,只隔中间一片云。一片云边不相识,三千里外却逢君”,顶真方法的完美运用等等,都可见戴复古诗法技巧的熟练程度,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加以探究。
  袁枚在《答施兰垞论诗书》中说:“夫诗,无所谓唐、宋也。唐、宋者,一代之国号耳,与诗无与也。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戴复古就是一个生活于宋,而又能吸取唐人诗艺并加以融会从而有所成就的诗人。诗人具有超乎常人的审美悟性,又沉湎诗艺,展现出表达审美感受的高强功力,深刻的透视力与活跃的想像力相结合,化情思为景物,流动着审美主体的生命精神, 展示作家真诚心灵,具有多样化的面貌。题材的丰富、体式的多样、语言的凝练、对仗的精美、拗格的运用等都颇受诗圣杜甫的浸润。即以戴复古而言,也可知沈德潜“宋诗近腐,元诗近纤,明诗其复古也”(《明诗别裁集·序》)之论并不完全正确。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