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酬赠诗的审美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66
颗粒名称: 一、酬赠诗的审美意义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4
页码: 260-263
摘要: 从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渊源看,以表现主观、表现自我为主,宣泄灵魂最隐秘波动的酬赠诗也有着自己的精神原型,在中国大地上大量产生有着极为深刻的文化背景,又以人们在创作实践中的努力和进步,证实着自己的价值。②酬赠诗正是实现这一审美理想的不可或缺的格式之一,以一种特有的观照方式,袒露人们的真实心声,铺写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其他诗歌样式相比,酬赠诗更加偏重于个人情绪的宣达,且多幽微深隐,自具胜处。酬赠诗也应该与其他诗歌一样,必须经过诗人感情的浸润,所以也可以说是物化了的情感,它之所以会在中国诗歌史上大量出现,只有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深究。酬赠特征一般在诗题中就有所反映。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人是社会动物,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要有各种人际交往,正是通过各种交往,人类自身的丰富性日益展开和发展。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人不是正常的人。人际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①从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渊源看,以表现主观、表现自我为主,宣泄灵魂最隐秘波动的酬赠诗也有着自己的精神原型,在中国大地上大量产生有着极为深刻的文化背景,又以人们在创作实践中的努力和进步,证实着自己的价值。要切实探讨文学现象,只有把它放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才会真正揭示其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文学出入于审美创造,却又不尽于审美,有时,它还为被功利追逼过紧的人们营造一个可供心灵悠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命运的咏叹、灵魂的颤动、价值的反省和人生境界的启悟等个体主体的一系列精神活动。”②酬赠诗正是实现这一审美理想的不可或缺的格式之一,以一种特有的观照方式,袒露人们的真实心声,铺写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其他诗歌样式相比,酬赠诗更加偏重于个人情绪的宣达,且多幽微深隐,自具胜处。“故人何处在,谁作置书邮。”(《月夜怀董叔宏,闻其入京,未得信》)诗,往往是人们的精神家园。酬赠诗也应该与其他诗歌一样,必须经过诗人感情的浸润,所以也可以说是物化了的情感,它之所以会在中国诗歌史上大量出现,只有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深究。陆游《上辛给事书》说:“以文知人,非必巨篇大笔、苦心致力之词也,残章断稿,愤讥戏笑,所以娱忧舒悲者,皆足知之。甚至于邮传之题咏,亲戚之书牍,军旅官府仓猝之间符檄书判,类皆可以洞见其人之心术才能,与夫平生穷达寿夭,前知逆决,毫芒不失。”虽是论文,自可通诗。酬赠特征一般在诗题中就有所反映。酬赠诗往往因事立题,寥寥数语,就寄寓无限情怀,善于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溶解于披肝沥胆的情意抒发之中,借用王世懋《艺圃撷余》中的话,就是:“诗不惟体,顾取诸情性何如耳?”而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之中, 常在人不经意处落笔的酬赠作品也就自然产生了,人们自然也着力在其中拓展诗歌抒情写意的功能。
  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关注审美主体自身的心灵感受,而诗又最不能隐瞒自己。金圣叹(?—1661)《与家伯长文昌》说得好:“诗非异物, 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儒者则又特以生平烂读之万卷,因而与之裁之成章、润之成文者也。夫诗之有章有文也,此固儒者之所矜为独能也。”人们习惯于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心灵的表现和自然的流露,展现潜隐在心底的复杂意绪,以机灵与悟性去捕捉生活的瞬间感受,有时也对现实生活剖析深邃,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艺术表现。人类在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往往有着复杂的生命体验,经历着人生的种种快乐、得意、苦闷、烦恼与惆怅,从而产生了精神的丰富性。真实的性情,细腻的感受,也就具备作者独特的面目。唱和风习,由来已久。皮日休在为自己与陆龟蒙相互酬唱的《松陵集》所写的《序》中着力强调:“词之作,固不能独善,必须人以成之。昔周公为诗以贻成王,吉甫作诵以赠申伯。诗之酬赠,其来尚矣。后每为诗,必多以斯为事。”“必多以斯为事”虽不一定是这样,但肯定“诗之酬赠,其来尚矣”,应该说还是正确的。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一八○○ 年版序言》中深有感触地说:“诗人这个字眼是什么意思呢?诗人是什么呢? 他是向谁讲话呢?我们从他那里得到什么语言呢?———诗人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向人们讲话。他是一个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能更敏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特别是那样的一些思想和感情,它们的发生并非由于直接的外在刺激,而是出于他的选择,或者是他的心灵的构造。”①酬赠诗的产生与繁荣也与此有较大的关联。实际上,酬赠诗本身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是一份独立而独特的存在,拓展了艺术展现的情感空间, 往往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触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内容寄寓广泛,并且也是起源很早的体式之一。酬赠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说法不一,诸如应答诗、酬答诗等等。胡云翼在《宋诗研究》一书中把苏轼的全部诗作分为五大类,其中第四类就定名为“应酬诗”,而在“应酬诗”这一名目下,又加以细分,则有所谓“酬赠诗”、“题咏诗”、“寄赠诗”、“送别诗”、“庆贺诗”等五类, 极显与众不同。② 实际上,最能代表传统诗歌艺术、作为古诗经典格式之一的七律,从它面世的那一时刻起,就与酬应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最早出现的七律,多为应制、应教之类的作品。萧涤非在《杜甫研究》中指出:“杜甫以前,几乎没例外,七律一般都是用来作‘奉和’或‘应制’这类阿谀的官样诗体的,杜甫却大大扩充了七律的领域,往往用来感叹时事,批评现实,这是一个很大的演进。”③到杜甫手中,七律逐渐成为一种能够充分展现社会、人生、自然感悟的诗歌体式。
  任何事物走向极端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本质问题,酬赠诗也不例外。这样的作品文学所表现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直接联系往往较为薄弱。正如毛际可《陈山堂诗序》所指出的:“说者曰古有诗而今则无诗,非无诗也,伪也。其病一在于模拟,一在于酬应。模拟者取昔人之体貌以为诗,而己不与;酬应者取他人之爵服名誉以为诗,而己不与。当其落笔时,已泛泛焉不知为何人之作, 而欲千百年后奉为不祧之宗,庸有翼乎?”这类作品在发挥其人际效应的同时, 也往往伴生着审美效应的贫乏,注定被历史所遗弃。都穆《南濠诗话》强调: “(酬赠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王世懋《艺圃撷余》进而认为:“盖至于今,饯送投赠之作,七言四韵,援引故事,丽以姓名,象以品地,而拘攀极矣,岂所谓之极变乎?”史蒂芬·欧文《传统的叛逆》的说法较为客观、公允:“大部分应酬诗几乎都像它们所力求达到的那样直截了当。当时境况要求它们说什么,它们便会温文尔雅地说什么,从不故作深奥。大部分应酬诗也敢于不自封为伟大诗篇。”①作为作家忠于良知的艺术样式之一,酬赠诗作为表现人情世态的篇章,并不是诗力不足的表征,却往往能展露一个人灵魂深处的细秘神经,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谓“诗中须有人”:能够更好地找寻解脱内心苦痛的途径,抒写诗人胸中的丰富意趣,也能见证交往双方的坚贞友谊。
  实际上,友朋之间相互酬赠,取长补短,也能增加诗的力度和思想深度,促进诗意的进一步成熟与完美,深化诗歌作为一种中国古代主体文学样式的抒情言志功能,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