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酬赠诗序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酬赠诗序说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8
页码: 260-267
摘要: ①从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渊源看,以表现主观、表现自我为主,宣泄灵魂最隐秘波动的酬赠诗也有着自己的精神原型,在中国大地上大量产生有着极为深刻的文化背景,又以人们在创作实践中的努力和进步,证实着自己的价值。②酬赠诗正是实现这一审美理想的不可或缺的格式之一,以一种特有的观照方式,袒露人们的真实心声,铺写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其他诗歌样式相比,酬赠诗更加偏重于个人情绪的宣达,且多幽微深隐,自具胜处。酬赠诗也应该与其他诗歌一样,必须经过诗人感情的浸润,所以也可以说是物化了的情感,它之所以会在中国诗歌史上大量出现,只有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深究。酬赠特征一般在诗题中就有所反映。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一、酬赠诗的审美意义“人是社会动物,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要有各种人际交往,正是通过各种交往,人类自身的丰富性日益展开和发展。离群索居、与世隔绝的人不是正常的人。人际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①从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渊源看,以表现主观、表现自我为主,宣泄灵魂最隐秘波动的酬赠诗也有着自己的精神原型,在中国大地上大量产生有着极为深刻的文化背景,又以人们在创作实践中的努力和进步,证实着自己的价值。要切实探讨文学现象,只有把它放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才会真正揭示其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文学出入于审美创造,却又不尽于审美,有时,它还为被功利追逼过紧的人们营造一个可供心灵悠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命运的咏叹、灵魂的颤动、价值的反省和人生境界的启悟等个体主体的一系列精神活动。”②酬赠诗正是实现这一审美理想的不可或缺的格式之一,以一种特有的观照方式,袒露人们的真实心声,铺写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其他诗歌样式相比,酬赠诗更加偏重于个人情绪的宣达,且多幽微深隐,自具胜处。“故人何处在,谁作置书邮。”(《月夜 怀董叔宏,闻其入京,未得信》)诗,往往是人们的精神家园。酬赠诗也应该与其他诗歌一样,必须经过诗人感情的浸润,所以也可以说是物化了的情感,它之所以会在中国诗歌史上大量出现,只有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深究。陆游《上辛给事书》说:“以文知人,非必巨篇大笔、苦心致力之词也,残章断稿,愤讥戏笑,所以娱忧舒悲者,皆足知之。甚至于邮传之题咏,亲戚之书牍,军旅官府仓猝之间符檄书判,类皆可以洞见其人之心术才能,与夫平生穷达寿夭,前知逆决,毫芒不失。”虽是论文,自可通诗。酬赠特征一般在诗题中就有所反映。酬赠诗往往因事立题,寥寥数语,就寄寓无限情怀,善于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溶解于披肝沥胆的情意抒发之中,借用王世懋《艺圃撷余》中的话,就是:“诗不惟体,顾取诸情性何如耳?”而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之中, 常在人不经意处落笔的酬赠作品也就自然产生了,人们自然也着力在其中拓展诗歌抒情写意的功能。
  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关注审美主体自身的心灵感受,而诗又最不能隐瞒自己。金圣叹(?—1661)《与家伯长文昌》说得好:“诗非异物, 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儒者则又特以生平烂读之万卷,因而与之裁之成章、润之成文者也。夫诗之有章有文也,此固儒者之所矜为独能也。”人们习惯于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心灵的表现和自然的流露,展现潜隐在心底的复杂意绪,以机灵与悟性去捕捉生活的瞬间感受,有时也对现实生活剖析深邃,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艺术表现。人类在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往往有着复杂的生命体验,经历着人生的种种快乐、得意、苦闷、烦恼与惆怅,从而产生了精神的丰富性。真实的性情,细腻的感受,也就具备作者独特的面目。唱和风习,由来已久。皮日休在为自己与陆龟蒙相互酬唱的《松陵集》所写的《序》中着力强调:“词之作,固不能独善,必须人以成之。昔周公为诗以贻成王,吉甫作诵以赠申伯。诗之酬赠,其来尚矣。后每为诗,必多以斯为事。”“必多以斯为事”虽不一定是这样,但肯定“诗之酬赠,其来尚矣”,应该说还是正确的。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一八○○ 年版序言》中深有感触地说:“诗人这个字眼是什么意思呢?诗人是什么呢? 他是向谁讲话呢?我们从他那里得到什么语言呢?———诗人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向人们讲话。他是一个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能更敏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特别是那样的一些思想和感情,它们的发生并非由于直接的外在刺激,而是出于他的选择,或者是他的心灵的构造。”①酬赠诗的产生与繁荣也与此有较大的关联。实际上,酬赠诗本身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是一份独立而独特的存在,拓展了艺术展现的情感空间, 往往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触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内容寄寓广泛,并且也是起源很早的体式之一。酬赠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说法不一,诸如应答诗、酬答诗等等。胡云翼在《宋诗研究》一书中把苏轼的全部诗作分为五大类,其中第四类就定名为“应酬诗”,而在“应酬诗”这一名目下,又加以细分,则有所谓“酬赠诗”、“题咏诗”、“寄赠诗”、“送别诗”、“庆贺诗”等五类, 极显与众不同。② 实际上,最能代表传统诗歌艺术、作为古诗经典格式之一的七律,从它面世的那一时刻起,就与酬应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最早出现的七律,多为应制、应教之类的作品。萧涤非在《杜甫研究》中指出:“杜甫以前,几乎没例外,七律一般都是用来作‘奉和’或‘应制’这类阿谀的官样诗体的,杜甫却大大扩充了七律的领域,往往用来感叹时事,批评现实,这是一个很大的演进。”③到杜甫手中,七律逐渐成为一种能够充分展现社会、人生、自然感悟的诗歌体式。
  任何事物走向极端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本质问题,酬赠诗也不例外。这样的作品文学所表现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直接联系往往较为薄弱。正如毛际可《陈山堂诗序》所指出的:“说者曰古有诗而今则无诗,非无诗也,伪也。其病一在于模拟,一在于酬应。模拟者取昔人之体貌以为诗,而己不与;酬应者取他人之爵服名誉以为诗,而己不与。当其落笔时,已泛泛焉不知为何人之作, 而欲千百年后奉为不祧之宗,庸有翼乎?”这类作品在发挥其人际效应的同时, 也往往伴生着审美效应的贫乏,注定被历史所遗弃。都穆《南濠诗话》强调: “(酬赠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王世懋《艺圃撷余》进而认为:“盖至于今,饯送投赠之作,七言四韵,援引故事,丽以姓名,象以品地,而拘攀极矣,岂所谓之极变乎?”史蒂芬·欧文《传统的叛逆》的说法较为客观、公允:“大部分应酬诗几乎都像它们所力求达到的那样直截了当。当时境况要求它们说什么,它们便会温文尔雅地说什么,从不故作深奥。大部分应酬 诗也敢于不自封为伟大诗篇。”①作为作家忠于良知的艺术样式之一,酬赠诗作为表现人情世态的篇章,并不是诗力不足的表征,却往往能展露一个人灵魂深处的细秘神经,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谓“诗中须有人”:能够更好地找寻解脱内心苦痛的途径,抒写诗人胸中的丰富意趣,也能见证交往双方的坚贞友谊。
  实际上,友朋之间相互酬赠,取长补短,也能增加诗的力度和思想深度,促进诗意的进一步成熟与完美,深化诗歌作为一种中国古代主体文学样式的抒情言志功能,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酬赠诗的历史考察我国诗人早就有以诗会友的社会习惯,人们通过相互酬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慕、思念、怜惜等情怀,分享友朋的快乐与悲伤。建安时期,诗歌创作活动中应酬唱和就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力求表达创作主体的灵魂颤动。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建安之初,诗尚五言。七子之作,虽酬酢之意,然慷慨任气,磊落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隐义蓄含,余味曲包,而悲哀刚劲, 洵乎北土之音。”②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六《和诗当和意》指出酬酢之作的原始要求:“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观《文选》所编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诸人赠答,可知已。”吴乔更有这样的慨叹:“朋友为五伦之一,既为诗人,安可无赠言?而交道古今不同,古人朋友不多,情谊真挚,世愈下则交愈泛,诗亦因此而流失焉”,进而认为:“诗坏于明,明诗又坏于应酬”(《围炉诗话》卷四)。
  在今存陶渊明的诗歌中,明确题为赠答酬和的有十八首之多。陶诗善于把自己痛苦与欢乐的感受深切地表达出来,表达真我的情怀,如《和刘柴桑》、《酬刘柴桑》等。或对友人进行委婉的讽劝,如殷铁原先是晋安南府长史掾,现在要去刘裕幕做太尉参军,在陶渊明看来,大约也属于社会剧变而导致世风衰颓的一种表现,于是作《与殷晋安别》,对友人有所规劝,其中也渗入了作者的思索与感慨,这是一篇反映时世心态并有个性的作品:“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第九章 恨不频相见 空书谩往分。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有些则显示出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如《五月旦作和郭主簿》。这一时期,人们交往活动渐趋频繁,有关酬酢题材的诗歌也多了起来,文学创作自然也濡染上时代氛围,如吴均《赠杜容成》:“一燕海上来,一燕高堂息。一朝相逢遇,依然旧相识。问余来何迟,山川几纡直。答言海路长,风驶飞无力。惜别缝罗衣,春风初入帷。今来夏欲晚,桑扈薄树飞。” 诗人关切友人的命运。诗歌全以情感为线索安排结构,感受纤细,寄情于物, 意蕴深厚。何逊在诗歌创作过程往往能很好地避免情绪的直接叙说和倾泻, 而是融情思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自出机杼。《酬范记室云》把感受的情绪凝练为诗,情深文丽,是赠答酬别之作中的上品,开辟了这一题材的新境界:“林密户稍阴,草滋阶欲暗。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
  清谈莫共理,繁文徒可玩。”范云是何逊的老朋友,时为竟陵王萧子良记室,他们在互相交往中常以诗交流各自的感情。其《贻何秀才》有句“临花空相望,对酒不能歌”,诗人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给人以形象真切的感知。《酬范记室云》就是酬答《贻何秀才》一诗的。诗前四句写景,为传唱佳句。窗前树影扶疏,阶下花草繁茂;娇美的花儿在微风中震颤,日光闪烁中更显得缤纷绚烂。
  面对一片烂漫春景,诗人却无心观赏,反倒勾起他对远方老友的思念之情。林密草滋,风摇花颤,景物清新明丽;以“轻”写花蕊微颤之状,以“乱”状五彩缤纷之景,生动、细贴,见诗人炼字之功。全诗情真意切,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所说的:“萧梁之代,君臣赠答,亦工艳情,风格日卑矣。隐侯(沈约)短章,略存古体;文通(江淹)、仲言(何逊),辞藻斐然,虽非出群之雄,亦称一时能手。” 叶燮《原诗·外篇下》:“应酬诗有时亦不得不作,虽是客料生活,然须见是我去应酬他,不是人人可将去应酬他者,如此便于客中见主,不失自家体段,自然有性有情,非幕下客及捉刀人所得代为也。”文学作品与前代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班固《汉书·翼奉传》云:“诗之为学,情性而已。”作为诗人情感世界与精神领域最主要显现方式的诗歌创作,自然应该全面展示这样的情怀,在诗歌极为普及的唐代,用武的天地也是极为广阔的。开元年间,王之涣、王昌龄、崔国辅等就曾“联唱迭和,名动一时”(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序》)。杜甫一生通达世事人情,《又呈吴郎》充分展现诗人的仁者情怀,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亲切感:“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前人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示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引)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叙写自己与元稹、刘禹锡先后诗歌酬酢的盛况:“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由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白居易《醉封诗筒寄微之》也说“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 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则说:“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有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江湘间为诗者复相仿效,力或不足,则至於颠倒语言,重复首尾,韵同意等,不异前篇,亦目为元和诗体。” 酬赠诗可以自由、尽情地追求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随文见意,以微呈著, 最忌讳的就是那些并没有真情实意的泛泛之作。酬赠诗在我国诗史上也是一种长盛不衰的样式,应该说,酬赠诗的审美评判是一个包孕非常丰富的话题, 人们现在的具体展开还很不够。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载:“真宗皇帝听断之暇,唯务观书。每观一书毕,即有篇咏,命近臣赓和。”《宋史·罗处约传》记叙王禹偁“日以诗什唱酬”,欧阳修《借观五老诗次韵为谢》也称:“闻说优游多唱和,新篇何时尽看传。”宋初杨亿等人的《西昆酬唱集》推波助澜,但因袭为多, 新创很少,不足为式。但是,不可否认,酬赠诗在宋代也出现过许多经典名篇, 有着较高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人们的审美趣味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更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这以后,人们也力图在酬赠诗这一视阈创立新意,并不拘于一家。萧庆伟认为:“题画诗与唱和诗虽同为苏轼、黄庭坚当世之志的消解的产物,但由它们传递出来的意义却不能被忽视。
  旨在应酬的题画诗与唱和诗,是与诗艺切磋、诗艺竞胜联系在一起的。”①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收获:“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 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诗歌富于人生哲理,表达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惆怅和慨叹,深化对现实的感慨,但在惆怅中也饱含着对生命的深切的眷恋,这几乎成了苏轼诗歌咏叹主调之一。首联以“雪泥鸿爪”这一贴切而新颖的比喻突出行色匆匆、漂泊不定的人生本质。颔联在此基础上加以引申,雪泥上虽然留下生命短暂的足迹,飞鸿照样在万里云天飞翔。颈联写昔日的人与物都已荡然无存,感慨之情,见于言外。尾联对景抒怀。回顾自己过去生活道路的崎岖,感慨深沉,寓意深远,很能撼人心旌;又具曲折回环之趣,极大地丰富诗歌的表现力。纪昀指出:“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纪批《苏文忠公诗集》卷三)。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一诗,就是中国酬赠诗史(乃至中国诗史)上的难得佳作,浸润着生命的血泪体验,注入了深沉苍凉的世事之感,全诗笔意纵横,使得情味更加曲折与深长:“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挚友深情,往往能使对方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苏、黄之间关于双井茶的反复酬唱,桴鼓相应,将二人之间的情意作了近于极致的呈现,别具风味。先是黄庭坚作《双井茶送子瞻》,沉至朴实:“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苏轼在接诗与茶之后,回复《黄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黄庭坚再作《和子瞻》奉还:“一月空回长者车,报人问疾遣儿书。翰林贻我东南句,窗间默坐得玄珠。故园溪友脍腹腴,远包春茗问何如。玉堂下直长廊静,为君满意说江湖。”一来一往,见出师生之间的真情谊、真学问、真技艺。钱穆《国史大纲》:“魏晋南北朝下迄隋唐, 八百年间,士族门第禅续不辍,而成为士的新贵族……宋代而有士阶层之新觉醒。此下之士,皆由科举发迹。进而出仕,退而为师,其本身都系一白衣、一秀才,下历元明清一千年不改。”①苏、黄即属于这一阶层的典型。从周必大(1126—1204)《跋韩子苍与曾公衮钱逊叔诸人唱和诗》也可见当时唱酬之风的盛况:“崇宁、大观而后,有司取士,专用王氏学,甚至欲禁读史作诗,然执牛耳·266· 戴复古诗词研究①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第561页。
   者未尝无人。凡绍兴初以诗名家,皆当日人才也。今读韩子苍与钱逊叔、曾公衮等临川唱酬,略可睹矣。”乾道三年(1167),朱熹与张栻作衡山之游,后把这一过程中所作的诗合刊为《南岳酬唱集》,亦一时盛事。又如真德秀《赠叶子仁》:“花正纷红俄骇绿,月才挂璧又沉钩。世间万事都如此,莫道双眉浪自愁。”虽也是酬赠之作,实际上展现了一代理学家深刻的哲学思考。

附注

①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②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①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11~12页。 ②胡云翼: 《宋诗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5~56页。 ③萧旋非: 《杜甫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新1版,第132页。 ①莫砺锋编、尹禄光校:《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古典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 ②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页。 ① 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①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第561页。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