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戴复古离别诗的时代蕴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戴复古离别诗的时代蕴涵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4
页码: 252-255
摘要: 社会生活从各个方面给文学以影响。就戴复古而言,数十年的江湖生活陶冶了他的性情,养成了亲近自然而又不疏远人事的生活态度。独特的生活道路,形成对生活独特的深切感受。文学作为精神的存在形式,自然也有所展现。戴复古捕捉那些富有诗意的题材,汲取历代艺术养分以为己用,采取更为含蓄、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戴复古的友人中多有人品诗品均足观者。戴诗多能曲折而充分地表达离愁别恨的复杂心情:一些作品透露出深重的失落感,心扉相通,斐然可观,展现了他笃于友情的风范;一些作品则倾吐心中的郁结,抒写离别的沉重。总之,戴复古的诗歌也展现出对友人的一腔深情,并多能映现时代的某些面影。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社会生活从各个方面给文学以影响。就戴复古而言,数十年的江湖生活陶冶了他的性情,养成了亲近自然而又不疏远人事的生活态度。独特的生活道路,形成对生活独特的深切感受。文学作为精神的存在形式,自然也有所展现。诗人以其敏锐和丰富的审美感受,既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更善于在生活中提炼诗意,在佳作车载斗量、难以其数的离别诗领域留下自己浓重的一笔。戴复古捕捉那些富有诗意的题材,汲取历代艺术养分以为己用,采取更为含蓄、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戴复古的友人中多有人品诗品均足观者。戴诗多能曲折而充分地表达离愁别恨的复杂心情:一些作品透露出深重的失落感,心扉相通,斐然可观,展现了他笃于友情的风范;一些作品则倾吐心中的郁结,抒写离别的沉重。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四说:“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人但知杜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不一往情深耶?观其冒不韪以救房公,感一宿而颂孙宰,要郑虔于泉路,招李白于匡山,此种风义,‘可以兴,可以观’矣。”总之,戴复古的诗歌也展现出对友人的一腔深情,并多能映现时代的某些面影。
  一、送人赴任之意“一篇王粲登楼赋,几首巴陵送别诗。”(《萧学易、何季皋和作别诗佳甚,再用前韵》)诗人一生南北漂泊,迎送亲友,自然留下许多送别之作,但这些作品不纯是注重个人情谊的抒发,一些并能触及当时社会的许多方面,构成多层次、多侧面的丰富内涵,也借以表露诗人较为深厚的思想情怀。它所达到的思想和艺术整体高度都是“中兴四大家”之后所罕见的。南宋中叶,由于外来威胁表面上有所减弱,所以还相对维持着社会表象的繁荣与太平,诗人豪情也有所振起,对现实至少并没有绝望与彻底放弃。戴复古的《送赵安仁之官上虞二首》壮志别情充溢在字里行间,其一:“表表魁梧相,面如田字方。早宜朝玉陛, 犹自绾铜章。上挹叶丞相,近瞻商侍郎。风流接前辈,偃室有辉光。”与当时一般的作家相比,戴复古对社会现实与人生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和认识,《送赵安仁之官上虞二首》其二就表达了一种富于时代性的感慨,寄托深微,可称得上戴诗的上佳之作:“远庵家学在,持此去为官。冰雪吾身白,风霜吏胆寒。一心毋妄用,百姓自相安。贤者妙为政,谁言宰剧难。”赵安仁,名希悦,其父师夏是朱熹的孙女婿,所以,诗歌强调家学渊源。第二联“冰雪吾身白,风霜吏胆寒”, 以简练的笔触传达诗人的无限深情,也使诗歌更加形象可感。又如《送彭司户之官三山》:“祭酒家风重,民曹官职卑。公勤为己任,清白取人知。腊月三山雪,梅花一路诗。旧时来往处,今有梦相随。”诗歌首先颂扬友人的家声身世, 然后强调“公勤”、“清白”的为官之本,真切地描绘离别时的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可谓触手成春,毫不矫情。作品既蕴涵醇厚的诗意,也包容较为深刻的人生哲理。《送王仲彝制机宰浏阳》二首之二也反映了世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渴望乡友奋发有为:“浏阳谁谓小,桑柘万家春。远宦逢知己,推心在惠民。
  速宜还县债,闻早缀朝绅。说与诸公道,方岩后有人。”诗歌以情开篇,入笔用倒挽法,波澜顿生,中间虚拟场景,尾处又以高扬的诗情绾结,使全诗展现更加深情的色彩,表现了他对于人情世态的独特思考。
  二、送人归家之情“论交谈洒洒,告别恨匆匆。”(《董叔宏黄伯厚载酒黄塘送别》)诗是人的性情的真实流露。戴复古《送吴伯成归建昌二首》有着特定的情感内涵,其一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老夫脚病疮,闭门作僧夏。麦面不疗饥,冬衣犹未卸。
  喜读吴融诗,穷愁退三舍。无因暗投璧,有味倒餐蔗。冥搜琢肺肝,苦吟忘昼夜。工夫到深处,非王亦非霸。”其二在送友归家的时候,希望能通过书信的往来表达深挚的思念之情:“吾友严华谷,实为君里人。多年入诗社,锦囊贮清新。昨者袁蒙斋,招为入幙宾。千里有遇合,隔墙不见亲。君归访其家,说我老病身。别有千万意,付之六六鳞。”吴伯成,即吴汝式,字伯成,与戴复古的另一朋友包恢同为建昌(今江西南城)人。《送滕审言归长沙别无聊》:“折柳亭前送故人,平沙留得马蹄痕。云生渡北(一作口)迷行路,烟起江南认别村。恨不与君同上道,归来无伴自开樽。西楼独倚黄昏月,欲倩飞鸿寄断魂。”送友人回归故里,诗人更觉百无聊赖,首先借助环境渲染,山景别情相互交融,最后欲借飞鸿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送黎明府》二首作于黎自昭卸任黄岩县令之时, 即所谓“官满赋归欤”,亦属此类,如其二:“县债三年了,乡心万里飞。一身如许瘦,百姓不妨肥。买宅凭谁办,抱琴何处归。诸公竞推毂,稳去着朝衣。”诗人赞赏黎自昭担任县令三年,多有惠政,造福当地百姓,而又洁身自好,希望他能够得到升迁,入朝为官,期盼之情凝于笔端。
  三、作别友人之思“别后交情在,年来世路艰。”(《因风再寄南昌故人兼简王帅子文二首》之一)戴复古的诗歌往往都闪耀着直面现实的精神,将诗人的感受与人们共通的情愫结合起来,离别诗也不例外。先以《别章泉定庵二老人》为例:“腊里春风转,埙箎一气和。劝翁新岁酒,唱我老人歌。一世声名重,四方书问多。章泉一泓水,思与海同波。”诗人辞别赵蕃兄弟二人,抚事感怀,最后以“思与海同波”作结,道出思念之深。《送来宾宰》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和积极的人生意义,情感抒发的深度和力度都可以说独出一时:“君作来宾宰,听我说来宾。蛮俗无王化,当为行化人。有民无租赋,租赋出商旅。逐利遭重征,商旅亦良苦。
  能放一分宽,可减十分怨。不爱资囊橐,但爱了支遣。民穷赖抚摩,官贫俸不多。但得百姓安,俸薄其奈何。勿谓朝廷远,官职易迁转。律己贵廉勤,御事要明断。自县辟为州,指日为太守。须知早归来,瘴乡不可久。”这首送别诗将伤别、友情和人生感叹统一起来,以来宾(今属广西)的独异之景传达出心中那份独异之情,依靠意象的不断涌现使人们对诗人身处的现实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企盼着能够早日重温友情。又如《送陈幼度运干》二首之二抒发离别之悲:“君是青云料,吾当白发年。驽骀傍骐骥,鱼鸟各天渊。他日难忘处,寒宵不忍眠。挑灯雪窗下,共读雁奴篇。”挚友分别,自然神伤。诗歌寓有迁逝之感,因为,当临歧相对之际人之情多有不堪,以后也只能是“前程不少南飞雁, 聊寄新诗慰所思”(贯休《送罗邺赴许昌辟》)。又如《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 “一生飘泊老江湖,今日别公归故庐。此去怕无相见日,因风或有寄来书。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人物似公能几辈,不知天下竟何如。”诗歌充满惜别之情,因年老和世事之变而显得更加凄伤。又有《别李司直、萧小山》: “老作五羊客,时从二妙游。文星照南斗,吾道欲东周。合作金闺彦,那为玉帐留。严徐闻有召,吾亦办归舟。” 《曾景建得罪道州听读》更是感时伤怀,有别于一般愁情别绪之作:“闻说乌台欲勘诗,此身幸不堕危机。少陵酒后轻严武,太白花前忤贵妃。迁客芬芳穷也达,故人评论是耶非。饱参一勺濂溪水,带取光风霁月归。”江湖诗案发, 刘克庄、曾极、敖陶孙等都坐罪而遭贬谪。刘克庄《跋宋自达梅谷序》称“宝庆丁亥,景建以诗祸谪舂陵”,《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也有“其后景建亦坐诗祸, 谪舂陵而卒”的记载。宝庆丁亥,即理宗宝庆三年(1227)。曾极(1168 或1169—1227或1228)①,字景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刘克庄《王隐君六学九书序》自述:“近世丹家,如邹子益、曾景建(极)、黄天谷(春伯),皆余所善,惟白玉蟾不及识。”敖陶孙(1154—1227),字器之,号臞翁、臞庵,福清(今属福建) 人。江湖祸起,他人避之尤恐不及,戴复古却作诗为曾景建送行,给朋友以道义上与精神上的支持。戴复古又有《张端义应诏上书,谪曲江,正月一日赣州相遇》二首,也熔铸着沧桑的人生体验,情怀近之。
  总之,戴复古的离别诗以送别为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情感的大千世界,具丰富深沉的历史内涵,换言之,透过戴复古个人的内心冲突,后人可以更全面、真切地窥见社会的缤纷陆离。“欣赏《离骚》南浦句,风波满目美人愁。” (阎而梅《题黄鹤楼》)离别诗也要充分选择那些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实现情与理的完美统一。戴复古《别邵武诸故人》:“白发乱纷纷,乡心逐海云。此行堪一哭,无复见诸君。老马寻归路,孤鸿恋旧群。酒阑何处笛,今夜不堪闻。”作者抒发了一种非常人所能想象的离情别恨,思乡之心已经随着海云飘荡,难掩心中寂寞情怀,酒阑而忽又闻笛,表现出更为自觉的意识。就思想的深邃与艺术的精致而言,有着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作家的创作心理都要受到社会心理的重大影响。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唐人送别诗,每情文兼至,凄音动人。”注入强烈主观感受的戴诗也多臻这样的艺术深境。

附注

① 详参王宇《江湖诗人曾极生平事迹考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编《文学前沿》第12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49页。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