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寄情山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43
颗粒名称: 三、寄情山水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4
页码: 220-223
摘要: 邓以蛰《诗与历史》认为:“乡土最是被人忽视的。家山家水成天的在眼前,往往看不见它们的美处。”戴复古《巾子山翠微阁》一诗吐露了一颗为乡闾而牵动的心,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生气勃郁,表现出江南山色的美学特征,构思奇绝:“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①《巾子山翠微阁》一诗正凸显了这样一种审美意蕴,有戴复古个人独到的情感体认。在诗人的心中,巾山已不仅是一处绝胜的景致,它实际上已深植于心,成为故乡的象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指出:“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言。”自然空间的清旷,引发诗人心理时空的清新之感。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邓以蛰《诗与历史》认为:“乡土最是被人忽视的。家山家水成天的在眼前,往往看不见它们的美处。”①还有一些人,“虽然有机会领略家乡山水风光, 但为官繁冗,俗务缠身,与优美、壮美的山水风光常常失之交臂;更何况官场的明争暗斗,早把感受大自然美丽风貌的灵性消磨得差不多,已经没有多大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情趣着眼于家乡美好的自然风光。更何况其中有的是在失意的情况下归卧家园,耿耿于怀的依然是政坛是非,时序更替、舆地变迁还无法洗刷其官场俗态。因而偶有所作,也必以政治心态为核心,山水风光只被用作表达某种情绪或说教的意象”。① 而戴复古却不是这样的人。诗人默默地感受着大千世界给他带来的一切,览物生情,于是以心灵的感悟去寻找故土无言的山水,抒写故乡山水的独特个性,以此来寄托自己的乡思。与前两类诗相比,这样的作品更富具象之美,诗人以一种融汇着思乡之情的写景,将乡思、闲愁与江山形胜打成一片,饱含着诗人的审美体验,也有助于抒发情感,产生新辟诗境的效果。陈子昂《赠别冀侍御崔司议并序》所谓“蜀山有云,巴水可兴”,苏轼《东湖》所谓“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因为文学作品的审美形象,都凝聚着作家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评价。谢朓《临高台》就是这样的诗歌,寄思乡之情于景物描写:“千里常思归,登台临倚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戴复古《巾子山翠微阁》一诗吐露了一颗为乡闾而牵动的心,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生气勃郁,表现出江南山色的美学特征,构思奇绝:“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诗歌从全新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取境之高,想象之奇,令人惊叹。童庆炳《现代诗学问题十讲》引用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名言“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的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声音, 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它是属于感觉的”,随后说:“这个观点是符合实际的。例如,‘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即所指,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词又是一种‘音响形象’,即能指,中国人听到‘shō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像实现了某种同一。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①《巾子山翠微阁》一诗正凸显了这样一种审美意蕴,有戴复古个人独到的情感体认。在诗人的心中,巾山已不仅是一处绝胜的景致,它实际上已深植于心,成为故乡的象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指出:“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言。”自然空间的清旷,引发诗人心理时空的清新之感。作品首句化静为动,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巾山的高耸与峥嵘,逗起人们的审美期待; 接着描绘巾山的缥缈之美,把无生命状态的巾峰写得情趣横溢。正在一时难以言说之际,意兴遄飞,忽出之以“好山无数在江南”这样的入神佳句,用意象来负载一种具有哲理意味的深刻内涵,表达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与思念之情。
  被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与诗人赏赞心态链接与融合,突出乡思的深沉缠绵,且未经前人所道,意新语工,为全篇生色。这样一种既有理趣又富情趣的议论, 移情入景又见景抒情,一而二,二而一,心中的万般情怀,似乎触手可及,审美上显示出新颖、警策。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诗之妙谛,在不即不离,若远若近,似乎可解不可解之间。……盖兴象玲珑,意趣活泼,寄托深远,风韵泠然,故能高踞题巅,不落蹊径,超超玄著,耿耿元精,独探真际于个中,遥流清音于弦外,空诸所有,妙合天籁。”戴复古《巾子山翠微阁》诗可以说基本达到这样的美学境界。另外,戴复古在《寄吴明辅秘丞》中对巾山也有“旁通沧海江山水,高压云城帢帻峰”的精美叙说,经过诗人情感化审美改造,诗句都包含着深刻的主体情绪,表现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向往和追恋,审美韵味溢出纸面。又如《江村晚眺二首》之二也透出作者幽远的乡土情怀,诗人自我的思想感情已经变成一幅意象的图画:“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舠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诗歌有着浓郁的乡土风情,也将淡淡而久长的思乡之意暗寓其中。与《巾子山翠微阁》诗一样,连绵思绪与实景描写浑然无迹。诗人立象以尽意,又经妙笔的点染,语浅意深,超越时空。李白《日出入行》说:“万物兴歇皆自然。”戴诗前两句以静写静,后两句变换手法,以动写静,意境浑成, 诗句或从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鹭立芦花秋水明”和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等作品点化而得,但诗人却捕捉到最富于包孕性的片刻,合乎美的形式法则,使人能在不经意间充分地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感和生命,具备了一种天然无饰的美,天趣无限,神韵卓绝,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工力。诗中所描写的这一切都经过诗人的心灵化了,充满了对故乡真挚的热爱之情,是从诗人机敏的心灵窗口所透视出来的,诗情画意完美融合。透过诗歌描写自然山水的表层意象,才能更好地捕捉到诗人的深层情感潜流,把握其以显寓隐的审美表达艺术。人类的美感活动本也是一种情感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说, 《江山(一作江上)》诗所谓“借得茅楼一倚栏,见成诗句满江天”,这一浸透着诗人真实审美感受的诗句,是真正的夫子自道,见出诗人的诗心与自得。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