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遇物思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42
颗粒名称: 二、遇物思归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3
页码: 218-220
摘要: 《晋书》卷九二载张翰语:“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以要名爵乎?”归思难禁,牵动浓郁的乡情,于是便萌生了《思吴江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样的审美意蕴。张翰感秋风而思家,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归依,成为千古佳话,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情感空间。醉里不知身是客,故人多处亦吾乡”。他人提及家乡的物产,不禁引发诗人漂泊异乡的时序之感和思乡之情,托物言情,强化了诗篇的生动性与真实感。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戴诗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晋书》卷九二载张翰语:“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以要名爵乎?”归思难禁,牵动浓郁的乡情,于是便萌生了《思吴江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样的审美意蕴。张翰感秋风而思家,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归依,成为千古佳话,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情感空间。
  王禹偁《寄潘阆处士》“烂醉狂歌出上都,秋风时节忆鲈鱼”,吕本中《题淮上亭子》“亭下长淮百尺深,亭前双树老侵寻。暮云秋雁且南北,断垄荒园无古今。
  露草欲随霜草尽,归樯时度去樯阴。秋风未满鲈鱼兴,更有江湖万里心”,陆游《和范待制月夜有感》“醉思莼菜粘篙滑,馋忆鲈鱼坠钓肥。谁遣贵人同此感, 夜来风月梦苔矶”,都传达出审美主体的览物之感。选择什么物体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的意义上体现出诗人的审美取向。面对眼前秋色,戴复古一生也是乡心难泯,在作品中往往也选择那些最能触发心灵的物象陶写寂寞,而秋风、鲈鱼之属自然惹起乡思,《吉州李伯高会判送盐蠘子鱼,比海味之珍者,未免为鲈鱼动归兴》就可以说是张翰这一审美情调的异代知音,借客观对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达到抽象情思与具象物象的统一: 每思乡味必流涎,一物何能到我前。怒奋两螯眸炯炯,饱吞三印腹便便。形模突出盐池底,风味横生海峤边。合为莼鲈动归兴,久抛东浦钓鱼船。
  这种审美体验前人也有描绘,但诗人移情于物,化用佛典,采取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艺术技巧进行创作,努力拓展新的审美情感空间,以感性的物象来凸显心灵,从而委婉地诉说出诗人深邃复杂的心曲,也颇能精警动人。《都下书怀》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诗人忠于自己的真实体验,以自己性灵赋予了物象,把对家乡的一份思念之情不着痕迹地融化在艺术写实之中:“京华作梦十年余, 不道南山有敝庐。白发生来美人笑,黄金散尽故交疏。明知弄巧方成拙,除却谋归总是虚。出处古人都说尽,功名未必胜鲈鱼。”又如《万安江上》也传达出诗人的思归情浓:“不能成佛不能仙,虚度人间六十年。镜里姿容虽老矣,酒边意气尚飘然。安排玉白花红句,趁办橙黄橘绿天。无奈秋风动归兴,明朝问讯下江船。”诗歌通过对光感物色的着意描绘,使内心痛苦的情感得以宣泄,也得到抚慰,尾句更是顺势作结,凸显浓浓的乡情,语痴绝而情弥真。诗人有时对花感思,用自己的真心去体察与感应,然后,通过感性个体的存在而呈现乡情, 烘托乡思的沉郁深长,如《客中秋晚》:“榴花才放客辞家,客里因循见菊花。独坐西楼对风雨,天寒犹自着轻纱。”独坐西楼之时,风摇残菊的自然景致直击主体的心扉,成了思乡之情难忘的对象,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使诗人想起榴花初放时节辞家远行,如今又是秋深,而仍然有志难骋,身上的轻纱也不抵寒意的入侵。全诗浓愁淡出,于平淡中见醇味,但诗人以这一小小的细节描写, 就可以求得审美表达的奇异效果。诗人有时则对月书怀,《答妇词》首先是一番内心的表白:“江山阻且长,矫首乡关隔。空闺泣幼妇,憔悴失颜色”,后接以“春风吹酒醒,始知身是客。杜宇啼一声,行人泪横臆”的感慨,最后,诗人发出了“殷勤挥报章,归计何时决?今夕知何夕,睹此纤纤月。此月再圆时,门前候归辙”的誓言。《湖上》一诗中,诗人又寻找到开拓情感空间的最新媒介,先从柳絮、梅花的变换着笔,营造牵动客愁的凄迷环境,最后以细数栖鸦的细节描写兜住,展露精微细婉的内心世界:“久住人情熟,湖边酒可赊。来时飞柳絮, 今日见梅花。十载身为客,几封书到家。斜阳照林屋,独立数栖鸦。” 韦庄《途中望雨怀归》:“满空寒雨漫霏霏,去路云深锁翠微。牧竖远当烟草立,饥禽闲傍渚田飞。谁家树压红榴折,几处篱悬白菌肥。对此不堪乡外思,荷蓑遥羡钓人归。”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看,都是浸透了诗人审美感情的意象。客观景物经过诗人的审美化,显示出动人的诗化力量。戴复古《鄂渚烟波亭》是诗人集中笔力创作的名篇,选择从细微视界来吐纳客体世界的审美模式,畅泻情怀,主题显豁:“倚遍南楼更鹤楼,小亭潇洒最宜秋。接天烟浪来三峡,隔岸楼台又一州。豪杰不生机事息,古今无尽大江流。凭栏日暮怀乡国,崔颢诗中旧日愁。”诗中展现的情景,既是诗人极目所见,更是他远望所思, 但都经过审美主体的情感过滤,诗的意境又向深处推进。《到西昌呈宋愿父伯仲、黄子鲁诸丈》表面上平淡无奇,精神实质上却最为沉痛,是诗人一生为之营建的审美情境的自然升华,有意在言外之妙:“一秋无便寄平安,新雁声声报早寒。昨夜检衣开故箧,去年家信把来看。”“扁舟几度到南昌,东望家山道路长。
  醉里不知身是客,故人多处亦吾乡”。又如《海陵光孝长老骥无称,山谷后也, 共谈时事,且说黄岩柑橘之美》:“俗子避形影,僧家共往还。高谈犯时忌,妙语发天悭。霜后思新橘,梦中归故山。何时免奔走,终老白云关。”他人提及家乡的物产,不禁引发诗人漂泊异乡的时序之感和思乡之情,托物言情,强化了诗篇的生动性与真实感。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遣兴》一诗中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它告诉人们,“灵犀”并非虚幻不可捉摸,而就存在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譬如日月芳草,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关键在于怎么捕捉与发现常人熟视无睹的信息,然后发掘出丰富的内在价值。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戴诗的审美特质。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