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戴复古怀乡诗的情感蕴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3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戴复古怀乡诗的情感蕴涵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5
页码: 211-215
摘要: 怀乡主题渗透着中国传统浓厚的伦常观念。戴复古几十年亡命江湖,音书久绝,饱尝种种人生况味之后,更深深触动诗人的乡思。在现存的千余篇作品中,怀乡诗占了较大的比例,这在古代诗人中应该很突出。客居弥久,乡思弥深,更加遭遇思乡情结的困扰。①戴复古的怀乡诗作抒写游子思乡情绪,展现的应该正是这样一个“真的生命”,既具有人格精神,又饱含审美情感。砧声与秋风,极易引动旅客愁怀。诗人最后只是以一醉来宽解思乡之情与怀亲之切。戴复古诗歌中的乡关之思完全可以说是诗人生命节律的颤动,谛听诗人心灵深处的声音,使人产生撼动心灵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一、思乡恋亲怀乡诗是国人的辉煌创造。怀乡主题渗透着中国传统浓厚的伦常观念。
  无论身处何方,故乡永远都是诗人牵挂的对象,也算是内心深处一片自由的乐土,这样的乡思一直是殷切的,有作者的思想、精神流寓其中。戴复古几十年亡命江湖,音书久绝,饱尝种种人生况味之后,更深深触动诗人的乡思。在现存的千余篇作品中,怀乡诗占了较大的比例,这在古代诗人中应该很突出。客居弥久,乡思弥深,更加遭遇思乡情结的困扰。《临江军新岁呈王幼学监簿》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怀:“梦说去年事,诗从昨夜吟。三杯新岁酒,千里故乡心。人共梅花老,愁连江水深。家书忽在眼,一纸直千金。”感受能力的强与弱决定着诗人的艺术生命。审美可以说是人类生命超越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番痛定思痛之后,诗人以其独特的审美发现展开对乡关之思的艺术叙写,凸显出审美主体细微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心理感受,脉络细密。而这些作品所展示的内涵深处,实际上又都回响着时代的悲音,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从而表现出极强的审美意义。牛汉《感受阿垅》有着这样的艺术精神感悟:“玩弄技巧的、平庸的‘诗人’们,他们描绘的不过是历史车轮飞奔过去之后留下的辙迹, 以为那是生命。真的生命其实是飞奔不息的载着历史的那个因飞速而看不清甚至摸不到的火轮。”①戴复古的怀乡诗作抒写游子思乡情绪,展现的应该正是这样一个“真的生命”,既具有人格精神,又饱含审美情感。这些浸透着诗人真实感受的作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有着较高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如《秋夜旅中》:“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夜凉风动竹,人静月当楼。浮世百年梦,他乡几度秋。店翁新酒熟,一醉更何求。”砧声与秋风,极易引动旅客愁怀。诗人最后只是以一醉来宽解思乡之情与怀亲之切。戴复古诗歌中的乡关之思完全可以说是诗人生命节律的颤动,谛听诗人心灵深处的声音,使人产生撼动心灵的精神力量。
  吕本中《春晚郊居》:“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地偏长者无车辙, 扫地从教草径斜。”谛视人生现实,戴复古也深知“自古诗人皆浪迹”(《石屏久游湖海……》),所以,在一生“羁旅宦游俱是客”的客观生活中,并不为横流的物欲所奴役,而往往是“细论心事共题诗”(《朱行父留度岁》),将诗人深切的人生体验凝结为不尽的感慨,痛快淋漓地抒写个人情感。因为长期作客他乡,难免萌生羁旅之愁,正如晁说之《春初》所慨叹的“白发宁欺客,愁来处处侵”,何逊《边城思》则深情地抒发了一种急切的思乡之情,隐含着诗人对现实处境的深切感受:“柳黄未吐叶。水录半含苔。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戴复古自己在《客中岁晚呈何宏甫》也有“不知身是客,多谢主人贤”的情怀,对故乡的思念显得急迫和难耐。所以,固然偶有“思归徒自苦,安处即吾庐”(《董侍郎蒙泉书院》)的念头,但往往是“乡心万里飞”(《送黎明府》二首之二),并且身当“每日思归浙,今朝却度淮”(《度淮》)之时,更是“年老思家切,交深话别难”(《别董叔宏兄弟》),倾吐诗人思乡心切但又难以遂愿的无奈与惆怅,那都是因为“石屏有茅屋,朝夕望归来”(《淮上回九江》)。《长沙道上》即表达了这种心情,将自己的生命精神熔铸为这样的典型形象,以此来排遣心头的忧闷,流露出思亲念远的哀伤:“诗情满天地,客梦绕潇湘。何处桂花发,秋风昨夜香。登山犹矍铄,照水见昂藏。未了一生事,难禁两鬓霜。”秋风又起,催人回家之意。诗歌展现久滞异地不能复归的乡愁,从而倾诉了一种属于自我的独特审美感受。
  《见湖南绣使陈益甫大著三首》之三中感叹“老不堪行路,心思归故乡”。《夜宿田家》一诗更是多侧面地叙写诗人的思家深情,处处涂抹上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诗人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融汇在客观外景及细节等叙写中,乡思化梦而尤显浓烈。又如《客中寄家书并简季道侄》:“东隐三年别,西风一纸书。逢人相问讯, 念我独勤劬。游子思吾土,先人有弊庐。欲归归未得,妻子定何如。”对家乡的怀念,是一种真正情真意切的乡思乡愁。
  二、思乡念国“凭高眺远无穷恨,志国怀乡一寸心。”(丁鹤年《九日登定海虎蹲山》)怀乡诗中融汇思乡与念国情怀的精神源头应该追溯到屈原的有关作品中,如周建忠《气往轹古,惊采绝艳:〈楚辞〉的形成、作者及特点》称“《哀郢》是一首思国念乡之作,是思乡,又是恋阙;是怨君,又是忧国”①,诗人的个体失意与家国社稷之忧纠结在一起。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一思乡情意中也蕴涵着亡国之痛:“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又如江总《九日至微山亭》:“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诗为陈亡后入隋所作,对故乡的思念中夹杂着较为复杂的情怀。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下》“凤台山”条载:“宋元嘉中,凤凰集于是山,乃筑台于山椒,以旌嘉瑞。在府城西南二里,今保宁寺是也。”前四句写怀古之思而引出今昔兴亡之感,后四句由当前的开阔景色进而写浮云蔽日难见帝乡,运思精湛。瞿佑《归田诗话》卷上《黄鹤楼》条将其与崔颢的《黄鹤楼》作了一番比较,指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在立意上的优胜之处:“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胡晓明《宋诗的文化意味》论王安石《葛溪驿》,着重就其中“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等句展开论述:“此诗将浓郁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以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并借萧条的天地之境来衬托,使乡思更浓, 国愁更深”。① 由此可见国人都有一种解不开的爱国恋乡的情结。
  戴复古的个别作品也能达到这样的深境。戴复古一生多被羁旅之思困扰,早期的怀乡还仅停留在个人的情感世界,在思归的时节,心有所感,发而为诗而已。但诗人并没有一味怨尤不满,叹老嗟卑,而是涉及人类深层心理现象。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诗人在思念亲友的同时,把笔触伸向更大的天地,乡愁也逐渐升华到寻求精神家园的文化层面,集中而强烈地体现为故国情思,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二首之一)。同时,戴复古又是一个极富个性色彩而又有多方面审美素质的诗人,他的乡关之思深深植根于诗人的人生体验之中,诗中寄寓诗人缕缕思乡情思,立足于生活的沃土, 也建立在坚实的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潜藏着颇为丰富的内蕴,并能用优美清丽的语言将这种审美体验外化成诗篇,强化了它的诗美,焕发着绚丽的美的光彩,对读者审美心理构成一股强大的撞击力。“文学艺术对于人的拯救或安慰在于作家以自己的个性张扬激活人类心绪的相通相汇之处。”②以此来论戴诗,也是极为切当的。如《江阴浮远堂》一诗也写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孤独失落的心境,有着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说是诗人对悲剧精神的新体认,表达出一个时代的忧伤感,意新格高:“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聆听诗人内心的声音,我们可以明显感悟到一种无尽的生命悲叹,营造出一种饱含思念之情的审美境界,但作品最后又移动审美视线,从一般的乡思之苦提升为家国之念,超越个人咏叹的性质,拓展出无限的艺术审美空间。尺幅之中,波澜顿生。平凡的题材也因此有了不平凡的感人力量。阿恩海姆说过:“他必须具有在个别事物和个别事件中发现意义,并把这些事物和事件看作是象征普遍真理的符号的能力。这样一些特质,对于一个艺术家是必不可少的。”①诗人在这一发现意义的进程中,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注入物境。这种源于现实体验的传神写意之作,自然能真正地打动人心。胡晓明在《中国诗学之精神》一书中也有这样的结论:“在老杜的咏唱中,怀乡的旋律与忧国的旋律起伏相应,依然同存俱适,然而到了南宋晚明,国破家亡成为同一现实,二种旋律遂浑然为一,家亦国,国亦家。不复有区别,融汇为极悲壮深沉的时代音调。”②证之以戴诗,知为不刊之论。

附注

① 牛汉:《梦游人说诗》,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① 周建忠:《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页。 ①胡晓明:《诗与文化心灵》,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5页。 ②刁克利:《诗性的拯救:作家理论与作家评论》,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8页。 ②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174页。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