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怀乡诗略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08200202100039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怀乡诗略说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3
页码: 209-211
摘要: 诗是最富于主观性、心灵性的艺术,审美情感可以说是诗歌之魂。中国古代的诗歌里,乡土情怀可谓是源远流长而又无处不在。不同时代人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许各不相同,但对乡土的眷恋及由此萌生的怀乡情意则并无二致,心口相应,所谓“寓目皆思乡”,极具文化史意味。诗僧贯休一生云游各地,但思乡之情不减,所以在《登鄱阳寺阁》中有“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的感叹。①思乡之情始终缠绕着人们,常使人产生揪心之痛,但同时也为中国传统诗歌创作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研究 中国 南宋

内容

诗是最富于主观性、心灵性的艺术,审美情感可以说是诗歌之魂。“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登楼赋》)中国古代的诗歌里,乡土情怀可谓是源远流长而又无处不在。思乡情重而又回乡路阻,人们往往发“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苏轼《华阴寄子由》)、“回首故乡千万里,别离心绪向谁言”(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之叹。不同时代人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许各不相同,但对乡土的眷恋及由此萌生的怀乡情意则并无二致,心口相应,所谓“寓目皆思乡”(何逊《渡连圻二首》之二),极具文化史意味。诗僧贯休一生云游各地,但思乡之情不减,所以在《登鄱阳寺阁》中有“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的感叹。尚永亮指出:“从本质上看,对故乡的思念盼望泽源于人类根深蒂固的以安全感、依附感为主要特征的归属需要。”①这样的审美判断是合乎人类文明实际的,正如朱彝尊在《梦寐》中的深情咏叹:“云山千万里,谁道不思乡。”具体到中国大量的怀乡诗创作状况而言,则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乡情似乎是农业文化所特有的产物。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频仍,当非以乡情为念。商业民族越海翻山,逐利而行,乡情也不会太重。农业民族受定土地、家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祖先的坟茔,自己的生活,儿孙的未来,都系于此。长此以往,依恋土地、家乡、亲人、邻居的意识、情感,就成为农业民族所特有的乡情。”①思乡之情始终缠绕着人们,常使人产生揪心之痛,但同时也为中国传统诗歌创作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
  《诗经·魏风·陟岵》就是一首行役者思家的诗,诗歌每章分别以“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开头,表达诗人登山远望,遥念父母兄长的情怀,给人一种“望乡行复立”(何逊《下方山》)的酸楚之感。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一以笔倾心,抒发了“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的感伤情怀。《北周书·庾信传》称“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道出庾信羁旅北国、乡思难解的独特生活体验,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便是诗人对生活悉心感悟的结果:“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梁书·元帝纪》也记载:“瞻望乡关,诚均休戚。”刘禹锡《南中书来》:“旅情偏在夜,乡思岂唯秋?每羡朝宗水,门前尽日流。”也有一种典型的孤独体验:门前尽日流淌的河水令人徒增乡思,道出了寄迹他乡者的寥落心境,诗思新奇,取得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的生命漂泊之感与向往安顿之感,换言之,人们在遭遇种种不幸、精神深受创痛的时候,大多会想到生养自己的故土而生故园之思,普遍笼罩着一种颇为浓郁的挥之不去的恋乡情绪,常使人感叹“家山远千里”(李贺《崇义里滞雨》)而一时归不得,表达自己的异乡感触,渴盼一份精神家园的宁静,正所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艺研究》以一番诗意的描述展示了中国怀乡诗的创作缘由与审美特质: “诗人们或登高临远,长啸低吟;或望月对灯,幽思独诉。无论是看冷月、看孤雁、看征衣的旧线痕,或是听笛箫、听猿鸣、听风起叶落、听一片捣衣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诗人,皆参与组成一曲连绵缠绵、反复繁复的合唱。”②《南史》卷一四《宋文帝诸子列传》载刘昶在奔逃途中作《断句》,诗句组合了一些容易触动愁思的意象:“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在一番感叹之后,最后发出“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的沉痛之音。何逊《慈姥矶》也是客中怀乡的作品,有着感动人意的审美效果:“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沈德潜《古诗源》卷一三论诗歌的最后一联:“己不能归,而望他舟之情,情事黯然。”诚为有见。杜光庭(850— 933)《题鸿都观》也不禁感叹:“也有扁舟归去兴,故乡东望思悠然。” 思乡怀人的习见题材,在平易的语言表述中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崔颢(?—754)《黄鹤楼》那真是唐人怀乡诗的顶峰之作了,以强烈的乡国之思归题收结,文化和艺术,社会和生活,都在诗意中融会贯通:“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推崇到极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三也大加称赏:“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杜牧《早秋客舍》诗感叹:“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抒写客思之情,代有佳作,往往着眼于对思乡之情作深一步的开掘。方干(809— 888?)《思江南》“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写出思归的殷切与执着。沈括(1035—1095)《思归》浸透远离故土的漂泊感:“未成归计又春风,马首何时定向东。白发见多身渐老,家山犹在画图中。”黄公度(1109—1156)《题江山驿》也是怀乡诗中的名篇:“归来已负百年期,闲拂尘埃看旧时。极目平芜三十里,乡心惟有杜鹃知。”

附注

① 尚永亮:《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①吴惠娟:《唐宋词审美观照》,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②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知识出处

戴复古诗词研究

《戴复古诗词研究》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既宏观地把握宋诗及戴诗的艺术走向,同时又对经典名篇进行较为具体的艺术剖析。对各种复杂的现象尽可能作出准确的解释,挖掘其中文化内涵等。

阅读